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135章

三国第一强兵-第135章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枪!就一枪!”

“那一枪仿佛雷公手中的雷锤一般,带着风雷之音,就那么砸在虎牢关的城墙上!轰然一声大响。地动山摇!虎牢关大门洞开,关墙也塌了一片!你们想想,这是何等的威势!”

初时,只是名士们彼此间乱吹,从城头下来的时候,守卫的士兵就围拢过来了,走下城墙,到了城门左近。百姓也围上来了。

消息不胫而走,越传越离谱,人们一厢情愿地将心目中保护神的本事无限夸大,反正王君侯素有仁义之名,不会对百姓怎么样,自然是越强越好。

再说了,外面的几万贼军是大伙儿亲见的,如今的大胜也不是假的,一个部将都能率领千余骑兵打败五万悍匪,主帅的本事还用说吗?

王羽的事迹被无限放大。从各个角度宣扬了出来。

“冠军侯从洛阳救了几十万人,活人无数……”

“君侯在河东借着惩罚无良世家的机会。劝贼向善,使得十万白波放下屠刀,重新拿起了锄头……”

“君侯在阳人和洛阳军激战,十万洛阳民众自发的赶去助战,未免战事波及到百姓,君侯挺身而出,直闯敌人中军。一箭断旗,生擒了徐公卿!”

渐渐的,连黄忠这种重要助手。都变成背景了。

直到接近了连营,准确的说,是连营曾经存在的地方,喧哗声才渐渐减弱。

不管传说中的战争有多么可歌可泣,英雄有多么雄武伟大,但战争毕竟是战争,哪怕是已经结束的战争,战场上的景象,和萦绕在空气中的血腥气,也足以让勇者变色,普通人颤栗了。

到处都是焚烧过的痕迹,火,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可以带来温暖和光明,但在军事上,火却是制造恐慌,杀伤敌人的最佳利器之一。

与火烧后的痕迹同样密布在战场上的,是各种各样的尸体。这些尸体呈各种姿态,分布子啊不同的地方,有经验的老兵可以从他们的形态之中,看出他们的死因。

有人是被弓弩射死的;有人死于刀剑之下;更多的人是被烧死的;不过,最多的,还是那些死状极惨,尸体已经不成人形的,他们是在混乱之中,自相践踏的牺牲者。

欢呼声和喧闹声渐渐低沉,直至于无。

城内军民的声音减弱,战场上的其他声音便显得响亮起来。

最多的是号令声,泰山军之所以获胜后也一直都没靠近城墙,是因为他们很忙。

追杀残敌的行动早已经结束,黑夜中,指挥骑兵在山林丘陵地带追杀敌人,是难以想象的事。真有人这么做的话,只会给己方带来难以想象的伤亡。

泰山军只是把敌人赶出营寨,不让他们有重新集结的机会,然后就任他们去了。在这草木凋零的初冬时节,失去了补给和同伴,能安然无恙跑出几百里的人,都是百里挑一的幸运儿,没必要跟他们为难。

对泰山军来说,最重要的是灭火以及收拢俘虏。

袭营的时候,袭营者唯恐火势不够大,但战胜后,他们必须得想办法保存物资。纵横北海的管亥军还是很有货的,有金银钱财,更多的是粮食。

乱世中,没有什么比粮食更重要,多一分粮食,就能多让一个人活下去。

收拢了一定数量的俘虏后,泰山军就一直在灭火,到城内军民随孔融出城的时候,火势才差不多彻底熄灭。

都昌军民都被惨烈的战场震慑住了,但孔融却没停步,他不会打仗,但养气功夫还是很不错的,这点小场面吓不倒他。他带着几个胆大的幕僚和部将,往泰山军战旗所在的地方走了过去。

看到国相大人的从容举止,百姓们又是一阵低声赞叹。

泰山军早就注意到城内的动静了,见孔融仪表不凡,气度雍容,他们也没留难,就那么放孔融过去了。

说实在的,见识过昨夜的战斗,他们也不认为谁能暗算得了自家的主将,太史将军不打别人,被打那方就可以偷着乐了。

有人过去搅搅局也好,免得太史将军真的跟人打起来,自己人内讧,可不是什么好路数……

第一八五章运气惹的祸

太史慈很郁闷。

凭良心说,他绝对不是因为某人的抢功行为而不服气。

管亥确实从自己枪下溜了,别人不出手,自己追上的希望也比较渺茫。

当然,那个叫徐福的笑面虎如果不是存心争功,而是早点出手拦截,贼酋最终会落在谁的手上,还很难说。

太史子义是个大度的人,不会为了这点小事,跟那么个无聊之人计较。

不过,话说回来,自己的运气实在太差了,这么好的机会,居然还能让人给溜了!

如果那个管亥下决心逃跑的再早点或晚点,他都逃不出自己的手心。逃早了,自己还留着力呢,手戟加投枪,对方绝对跑不出三十步!逃晚了,没那些杂兵碍手碍脚,自己这身武艺还拿不下一个贼酋?

所以说,那个贼酋不是一般的会挑时机。

运气糟糕,也是神仙都挡不住,从不犯错的白马义从居然也出错了。白马义从的打法,就是一沾即走,边跑边打,可那几个义从居然勒住马,再放箭!

没错,这样准头是增加了,可他们也太小瞧一流武将的爆发力和耐力了吧?别说他们手里的只是骑弓,就算换成强弩,以管亥的身手,一样有办法对付。

实际上,要不是自己追在后面,管亥急于逃命,他原可以毫发无损的解决几名义从。

一个疏忽不要紧,但几个失误加起来,就演变成煮熟的鸭子飞走这种倒霉事了。换成谁,遇到这种坏运气,也会郁闷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

自己运气糟也就算了,反正有得遇明主的喜悦在先,这点小事忍忍也就过去了。可人就是不能有对比,否则好事都会变成坏事,坏事会变成啥样。就不用说了……

徐福,这个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的无名小辈,运气好的简直突破天际了!

他加入泰山军的时间,比自己只早那么一点点,他是在泰山军东行的路上,报名投效的。得到君侯接见,并加以任用,要推延到一个多月之前。

他只是个斥候。嗯,或者说是队率?他手下有一个兵……

他是颍川人,他那个兵也是外来的,在青州也是人生地不熟。按照常理,以他这种情况,一个月的时间,能在这个混乱之地保住命,就已经很成功了,要是顺便还能熟悉地势,探听出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情报。应该就算是很优秀的斥候了。

可是,你看看这徐福干了什么?

山川地势?他已是了然于胸!虽然只是齐郡和北海。这些他曾经到过的地方,但这已经很夸张了。

反正太史慈扪心自问,自己肯定没有这种本事,他也没听说过谁有这种能耐,除非是无所不能的君侯……

情报?据那个叫沐汪,也就是徐福手下唯一的兵卒的说法,他们本来是个三人组。另外一个人回去送信了。一共就三个人,还分出一个送信的,这情报显然不是无关痛痒的大路货。

这还不算。他们还截杀了两队张饶的信使,从口供中分析出,自己要来突袭都昌……

然后?然后就是徐福的个人秀了。

大军未至,他便潜入敌营,到处放火,搞得贼军疑神疑鬼,鸡犬不宁;大军将至,他派遣唯一的手下给大军引路,指明连营布置,破绽所在,何处囤积辎重,需要尽量回避;突袭开始,他在营里到处乱嚷嚷,散布流言,搅乱军心;突袭将尽,他直接伏击了落荒而逃的贼酋管亥,生擒之……

苍天啊!

太史慈无语望天,老天可以眷顾某人,但也不能眷顾到这种程度吧?他跟自己一样出身寒门,受到的任用比自己还差,最重要的,他又不是君侯,咋就能随随便便立下这许多功劳呢?

太史慈不是嫉贤妒能的人,他承认徐福有本领,有魄力,洞察力也十分优秀。然而,能将每一项工作都完成的这么完美,肯定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运气也是重要因素。

别的不说,单说管亥,这个贼头好死不死的怎么就奔着徐福所在的方向去了呢?在那之前,自己还用投枪重创了他,不然以此人的身手,未必那么容易就范……

所以,太史慈怎么看这个同袍,怎么不顺眼,哪怕对方没表现出什么居功自傲的架子,脸上一直挂着洒脱笑容,谦和而阳光,自信而从容。

反正,就是很讨厌。

尤其是此人还一直跟自己作对,所以,对方表现得越出色,太史慈就觉得对方越讨厌,这跟嫉贤妒能无关,就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厌恶。

“子义将军,古语有云:杀俘不祥,何况贼军之中又不都是贼寇,很多都是刚刚被挟裹进来的百姓,你又何苦执意尽数杀之?”

“脚生在他们身上,蛾贼的刀又没有一直架在他们脖子上,有机会干嘛不跑?还是有心从贼,青州现在这般残破,还不就是他们祸害的?放了他们,让他们继续做贼吗?”太史慈不耐烦的挥挥手。

要不说这个徐福讨厌呢?自己明明就是在无忌和疯子讨论如何处理俘虏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结果就被这人盯上了,引经据典的跟自己辩驳。

杀不杀俘虏,很重要吗?这个家伙难道看不出自己的心情不好,只是无心之言吗?哼,他肯定是想借机给自己难堪,免得自己跟他争功,这叫先下手为强!

太史慈暗自磨了磨牙。

“子义将军此言差矣!”

徐庶敛起笑容,郑重其事的说道:“别说被挟裹进来的良家百姓,就算一开始揭竿而起的那些人,心里想的,也不过是拼条活路罢了,除了少数疯子之外,青州有几个黄巾将校真的想要做皇帝?就算想了,他们能说得清做皇帝是怎么回事吗?”

太史慈一阵心烦意乱,他正烦着呢,哪有空理会蛾贼为什么造反。想不想做皇帝啊?

“皇甫义真、朱公伟、卢子干,都是闻名天下的名士,也是大汉朝首屈一指的名将,他们平黄巾的时候,还不是一样逮住就杀了?不杀留着干嘛?花费粮食养他们,等着他们再次做贼吗?”

太史慈的脾气也上来了,本来杀不杀俘这种事,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他喜欢跟强敌对战,享受胜利,对杀手无寸铁的俘虏一点兴趣都没有。

不过,既然这个徐福不依不饶,那自己也不能示弱!

输阵不输人,战死也要脸朝前,这才是好男儿的作风!

“名满天下又如何?当朝名将又如何?为将者若心中没有仁慈,顶多也就是个屠夫罢了!”

徐庶的神色愈发严肃了,他毫不客气的评价道:“皇甫义真坑杀黄巾毫不手软,面对祸乱社稷的国贼。却屈身相从。这是顾全大局?不,分明就是欺软怕硬!正因为他心中没有仁念。所以才是非混淆,搞不清楚什么才是大局!”

太史慈怒极反笑:“徐福,你一个寒门出身的斥候头目,就算运气好,立了些功劳,也不至于这般狂妄吧?连皇甫将军这样的名将都不放在眼里?你只是生擒了管亥这个无名小贼,皇甫将军可是将张角三兄弟一锅端了的。你要批评他,先拿出相应的功劳再说罢。”

“判断是非需要名声和功绩?这是那些沽名钓誉的名士才会做的事,怎么子义将军你也怎么说?福闻子义将军当年急公好义。得罪州家,因而避祸辽东,怎地也说出这等话来?”

徐庶的反驳极为有力,太史慈最初扬名,不是因为他的武勇,而是他做事的果敢大胆。

东莱郡是青州最东边的一个郡,三面环海,在海侵之灾中受灾极重,因为抚恤等问题,郡守和刺史常有冲突。官大一级压死人,东莱郡自然拗不过刺史府的大腿,屡屡吃亏受挫。

后来郡守第学乖了,上奏章前,先派个人在洛阳有司门外盯着,要是青州刺史的使者先进去了,他第干脆就不递奏章,免得自取其辱了。

这差事不是啥好差事,办成了没多少功劳,办砸了却是大麻烦,谁都不愿意去,结果太史慈自告奋勇的站出来了。

他到了洛阳,守在公门外,等青州使者到了,他上去假意套近乎,骗那第个使者取出奏章后,给对方来了个一刀两断。

第毁了奏章,那个州吏当然不肯罢休,太史慈并不动强,而是扯着对方到角落里,忽悠对方跟他一起逃亡。他的理由是,自己做事确实冲动了,但第对方随便将奏章拿出来给外人看,也是有责任的,与其一起受罚,不如一起逃跑。

州吏信了,跑了。

太史慈却一转身回了东莱,让郡守快第马加鞭送上奏章,结果破天荒的打赢了这场官司。

这件事让太史慈扬了名,但却没落下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得罪了州家,郡守又不肯保他,最终只能远遁辽东。

不过,从件事当中可以看出,太史慈骨子里就是个藐视权威的人。现在太史慈拿名士权威什么的压人,纯属自相矛盾。

太史慈哪料到,徐庶准备的如此充分,早知道发个牢骚也能惹出这么多麻烦,他说什么也不会多那句嘴。现在被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他有点混乱了。

“我泰山军之所以战无不胜,名闻天下,全系君侯一人之身!君侯心存仁念,在河东导白波向善,止息兵戈,活人无数,这才是大仁大义的古之名将之风,皇甫义真、卢子干不过早生了几十年,若不然,有君侯在,焉有他们成名的余地?”

太史慈哑了火,徐庶的情绪却愈发激昂了。

他慷慨陈词道:“如今君侯受天子之名,牧守青州,征讨不臣,是青州的福音,也是天下的福音。他要平乱,同时也要牧民!民在何处?”他向周围一挥手,“在这里!若是将其统统杀光,君侯牧民青州,不就成了空话了吗?”

“真是无聊至极!”太史慈怒了,有道理就可以抓住自己话柄穷追猛打吗?

“既然你能生擒管亥,也是个有本领的,咱们刀枪上见高低便了,休要在此卖嘴!”他再也按耐不住,冲上前就想揪对方脖领子痛打。

第一八六章俊杰何其多

徐庶发现自己做事有点欠考虑,没考虑到主将太史慈的性格和情绪。

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主将,做事很大胆,也很有计谋,但他虑事却不长远。拿对方那件成名往事来说,那不是无谋之举,而是很有策略,很见智谋的作为,但很显然,对方并没有仔细考虑过最终的后果,最后只能舍家逃亡。

说白了,太史慈不笨,很聪明,但他做事却只顾一时痛快。

自己说的那些大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