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266章

三国第一强兵-第266章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丰直接把一大串数字列举了出来,很形象的说明了目前形势的严峻。

“这样啊……”王羽开始头疼了。

他是特种兵。不是会计师,对数字没什么敏感度,对内政的细节,更是完全没有心得。当然,田丰说话虽不太好听,但反过来,他的话也很靠谱,绝对不会有危言耸听或者欺上瞒下之类的勾当,他说后勤压力大,那就是真的很大。

打仗。真是赔本买卖啊!王羽在心中感慨着,这还是打的都是胜仗呢,若是败上那么一场两场的,抚恤加上重整旗鼓的耗费,青州这点底子还不一下全都折进去啊?

王羽很纳闷的问道:“奇怪了,耗费怎么会这么大呢?”

“兵法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田丰引经据典,应答如流:“主公施行仁政。除了战场上的缴获之外,未动民间一夫一粟,粮草周转,皆由青州运载而来,数万大军在外,耗费焉能不大?”

他摊摊手,道:“之前射声、羽林两军未出,河北治军用谷尚每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牲畜、茭藁另计。皆居高不下。眼下青州之兵尽在河北,又要供应幽州两万之众,还有在茌平之战中俘虏的两万多兖州兵,耗费自然极大。”

“本将以德服人,难道还错了不成?”王羽郁闷了。

公孙瓒很穷,也是个讲究因粮于敌的主儿,他若不供应粮草。田楷就只能自行筹备。筹备的方法么,无非在民间搜刮,这是诸侯们默认的惯例,从春秋时代延续至今。倒也怪不得田楷残暴。

王羽是个讲究人,对自家百姓当然下不去手,尽管清河等郡国,不久前还是袁绍的地盘,算是敌境,可毕竟也是华夏的子民,实在无法搞因粮于敌那一套。不但自己下不去手,而且他还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盟友乱来,所以,也只能多出一份钱粮给田楷了。

这样一来,他的悲悯执行倒是成全了,可损耗却大了,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为了面子,丢了里子了。

他当然不会为此而后悔,象历史上的董卓强行迁都,曹操屠城、坑降卒那样的事,他说什么也做不出。

当然,他们各有苦衷,董卓掠夺洛阳是为了钱粮,迁都是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避敌锋芒。而曹操在徐州屠城,则是因为徐州的富庶,他要掠夺钱粮,以发展自己的地盘;官渡之战后,他害怕比自己的军队多出数倍的河北降卒生变,故而尽屠之。

后汉时期,中原人口锐减,正是董卓和曹操这样的枭雄们的残暴之举造成的。

王羽无法不战而统一天下,这场波澜壮阔的内战,终究是要进行到底的。可有所不同的是,他有底线,不会把屠刀伸向自家的子民。

现在被田丰这么一说,他心里自然不怎么是滋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主公心怀仁德而持刀兵,正是终结乱世的最佳人选,丰岂敢诽之?”田丰躬身致歉,解释道:“丰只是就事论事,据实禀报罢了,不过……”说着,脸上露出了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

王羽好奇问道:“元皓有话何妨直言?”

“若是有可能,主公最好早作打算。”能让田丰欲言又止的话题,自然不会太轻松,只听他沉声说道:“如今冀州的实力已经被极大的削弱了,两三年内,应该无法对青州形成太大的威胁,您北上前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若能就此暂息兵戈,未尝不是件好事。”

“议和?现在?”王羽当即一怔,只觉这个提议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置信,“上次的计划,元皓你也是知道的,若是顺利的话,现在应该已经尘埃落定了,你觉得袁绍会好说好商量的罢兵收队,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利用刘备的不合作心态,以及袁绍欲在清渊利用优势兵力决战的心理,王羽调遣了太史慈和黄忠两员大将,精心制定了一个伏击的计划。和他在一起商议,完备计划的,正是贾诩和田丰,现在这两人都在场。

计划成功的话,袁绍的先锋,也就是早在五六天前就抵达平恩,却一直不见踪影的颜良和他的三千铁骑。恐怕已经完蛋了。

遭受了这么大损失,袁绍又岂会善罢甘休?就算不考虑面子,从实际情况出发,他也得趁着兵力强势期,取得一定的战果,挽回颓势啊。

目前的冀州军,是由多方构成的,若就此散去,袁绍残存的兵力,顶多和青、幽联军差不多。再把公孙瓒算上。联军的实力已经超出冀州全军了。

从并州过来,要经由太行山,河内也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也就是吕布和张杨的私交很好,河内军才能长时间离境。但现在中原大战,董卓没了顾忌,正全力向东用兵,谁也无法肯定,接下来。司隶州的形势将如何演变。

所以,对袁绍来说。损失越大,就越得拼到底,罢兵休战,对他来说,就是慢性自杀。

田丰应答自若道:“袁绍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不过,连战皆北,想必他也没有完全的把握。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所见未必长远,若是主公肯做些让步,此议未尝不能成行。”

“……”王羽沉吟片刻,一时不能决断,转向贾诩问道:“文和。你怎么想?”

“元皓此言,未尝没有道理。”

贾诩一直奉行不越界,不擅权的原则。在军略、情报方面全无保留,可一旦涉及到内政、外交这些与本职无关的内容。他从来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所以,王羽与田丰讨论内政的时候,他一直眼观鼻鼻观口的闷声不语,直到王羽发问,这才含含糊糊的答了一句。

只有这么一句,当然是不够的。

话音未落,贾诩就发现,王羽的目光直直的盯着他,显然是不肯罢休,非得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来不可。

没奈何,贾诩只能强打精神,分析道:“颜良败亡,对袁绍来说,是个耻辱,同样也是重大打击。他出身高门巨宦之家,很少受到挫折,想必此刻,他对我军的战力,也相当忌惮。不过,这一回,他经受了我军、幽州、黑山三方的轮番攻击,定然心有余悸……”

王羽有些头大,贾诩这话的道理是不错,但绕来绕去的,就是不涉及实质性的问题,他不耐烦的摆摆手,追问:“文和,你别兜圈子好不好,你只说,你觉得袁绍肯不肯议和便是。”

“肯,怎么可能不肯?”贾诩很肯定的回答道。

见王羽面露惊异之色,他这才话锋一转道:“请了匈奴入境,冀州的损失也很大,匈奴人每多逗留一天,冀州的损失就大一分,战事绵延下去,对青州和冀州的损伤都是同样难以忍受的,所以,袁绍才急于在清渊决战。”

“和则两利,继续打下去,就是两败俱伤?”王羽明白了。

历史上,公孙瓒和袁绍的战争,似乎也打到了这个阶段,结果,给了董胖子一个出头的机会。董卓看出双方打得筋疲力尽,干脆假借天子的旨意,来河北调停,成功借此事竖立了威望。不过,那场河北大战中,袁绍应该是稍占上风的,无以为继的是公孙瓒。

现在,董胖子与自己仇深似海,巴不得自己跟袁绍同归于尽才好呢,肯定不会出头调停了。而中原群雄,要么参与了这场大战,要么就是已经站了队,想调停也没立场。

没人调停,谁先出头求和,肯定会被动啊。

想到这里,王羽心中忽然一动。

贾诩察言观色,知道王羽想通了,于是说道:“无非是代价了。清河离魏郡太近,受兵灾的影响也小,若是主公让出清河,战线重归开战前的态势,再遣使去说两句好话,袁绍就算心有不甘,可终归也只能顺水推舟。”

“嗯。”王羽不置可否的点点头,低低的‘嗯’了一声。

在最初的战略构想中,他甚至连平原都不想要,清河比平原还远,夺下来,只会无谓的拉长战线,增加损耗而已。兵,不是越多越好,地盘,同样不是越大越好的,放弃清河,并非不能接受的选择。

再说了,这地方的群众基础已经打下来了。袁绍接手之后,肯定会施行原来的政策,到时候,念自己好的人多着呢,等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再卷土重来,却也不难。

敌人的兵力本来就远远超过自己,速战,决战,都是不可取的。最关键的是,就算打赢了这仗,也没兵力全取冀州了,再要死拼到底,不就成了意气之争么?

其实,这一仗的态势,和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有些相似,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都很像。

现在的袁绍,当然没有历史上那个坐拥四州之地,麾下十万劲卒的袁绍强,不过,王羽的实力,同样比不上官渡之战前的曹操。官渡之战中,曹操的侧后,有汝南刘备在威胁;现在的青州,也有臧霸蠢蠢欲动。

这仗不好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曹操,在打赢官渡之战后,也没有立即进取河北。因为他的兵力和粮草都有所欠缺,打也打不下,所以干脆等着袁绍的儿子们内讧。

可现在呢?袁谭倒是成年了,袁熙也到了弱冠之年,可是,袁绍那个宠姬刘氏,出自广平郡名门刘家,是名士刘劭的姐姐,是袁绍入主冀州后踩过的门。也就是说,跟袁谭争位的袁尚,还在襁褓之中呢!

袁绍若败,二子争锋的场面是不会有了,倒是有可能被别人捡了便宜,比如:近水楼台的曹操。

“主公若定要争战,须利在速战,迟恐生变呐。”田丰一脸肃然的提醒道:“元直多谋,可臧霸却也不失泛泛之辈,更兼泰山贼众兵马众多,又熟悉青州、泰山地势,当是劲敌!”

见好就收,田丰依然持保守意见。

王羽看向贾诩,见老狐狸也是微微颔首,意表赞同,他下定了决心:“那就找个人去袁营走一趟吧。不过,也得做好袁绍给脸不要脸的准备,二位说,是不是呢?”

听出王羽话里有话,贾诩、田丰都是一怔。

贾诩反应更快,立刻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继而眼中更是流露出了一丝玩味。田丰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妥,可也没什么可说的,他也不是怕事,只是从青州目前的状况来讲,尽早结束战事,是最好的策略。

第三五五章筹谋贵深远

正思考间,帐外突然传出一阵铁甲铿锵声。来人的行走速度甚快,从声音响起到脚步声在帐门处停下,只在数息之间。

“主公可在?若在的话,且与某通传一声。”听得出来,来人是特意压低了嗓音在说话,但语气之间那股子急切之意,却是溢于言表,显然是有什么急事。

王羽一听就知道是谁了,在亲卫通报之前,便扬声道:“进来吧,子义。”

“喏!”帐门一掀,太史慈大踏步的走了进来,一脸兴奋。

两位谋士还在苦思,王羽却没那么多麻烦,他行事的风格就是这样,想定了的事,就去做,不会反复思量其中利弊得失。反正有漏洞的话,两大谋士肯定会提醒自己,何必枉费精力呢?这就是当老大的福利了。

“你这是……有喜事?”他故意打趣道:“莫非回来的路上,在某个庄园借住,遇见了心仪的女子么?”

“呃……啊?”太史慈一愣。

实际上,王羽对部属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

和田丰、黄忠这些为人方正严肃的人说话,他都是一丝不苟的,让人挑不出什么错处;而在于禁、徐晃这样的铁杆嫡系面前,他表现的就比较随意了;对赵云,他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亲切;对太史慈和贾诩最特殊,基本上就是本色出演了。

对此,众文武的反映都还不错。

为人君者,在人前的形象是有很多种的。有的示人以方正庄肃,有的示之以宽和仁厚,有的则以豁达霸气取胜,但究其根本,无非笼络、统率部属的方式罢了。哪种最好,最合理,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有效就行。

王羽这种因人而异的法子,给众人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被尊重的感受。若不是出于尊重,主君又何苦花时间、精力去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情和崇尚的风格呢?若非重视到了一定程度,主君又何须放下身段,去迎合每一个人呢?

自古以来,只有臣子揣摩上意的,就算是古之明君们,又有几个会把精力放在和臣僚的配合上?

所以,尽管王羽的待人之道,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可即便是田丰这样追求完美之人,又或黄忠这个崇尚传统理念之人。也没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反倒是在私下里,没少同家人或好友感慨。

太史慈当然更加不会有什么意见了,他也是个性子很随意的人,让他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行君臣之礼,那真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王羽拿他打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没什么可奇怪的,让他惊讶的是田丰、贾诩的表情。太严肃了。眼下的形势,明明很不错啊?就算二位军师还不知道最新的战报,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吧?

“末将路上未曾耽搁,等到了汉升兄的信使之后,便直接返程了。”

“已经打完了?”王羽眉头一挑。

“一切尽如主公所料……”说到这个,太史慈暂且将疑惑丢开一边,眉飞色舞的说了起来:“刘备果然逃入了落雁谷。颜良也不疑有他,整军追了进去,结果被射声营埋伏了个正着……汉升兄阵斩颜良,余者非死则降。侥幸逃走者,不过寥寥数十人罢了,这是大捷啊!”

与先前对曹操和刘岱的两场大战相比,歼灭颜良之战的规模并不大,全歼了也只是三千人罢了。不过,这三千骑是袁绍花了不少时间,才重新武装起来的骑兵,刚出战就被灭掉,对冀州军的士气,以及袁绍的信心,都相当沉重的打击。

得到了匈奴人的帮助,冀州的骑兵应该不止三千,可经历了这样的损失之后,残余的骑兵顶多也只能和青州的骑军匹敌,而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了。

当然,有了匈奴人直接出兵,两大势力的骑兵实力,还是以冀州方面占优。不过匈奴人毕竟不是袁绍的直属势力,顶多算是附庸,而且还是那种稳定性很差的附庸,袁绍无法直接指挥他们。

在大型会战之中,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都有可能被利用,更何况是这种总体指挥上的不协调?

总之,歼灭颜良,是意义非凡的一战。如果再算上解决了刘备的事实,那就更值得欣喜了,一箭双雕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