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384章

化工大唐-第384章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高渐的问题真是不少。幸好是我们。要是换个人。肯定给他问穷了。”叶天衡很是赞许的道:“小友。这些人里面。这个高渐肯定能成为一代良工。得好好培养。”

高渐喜欢钻研。陈晚荣有所领教。笑道:“那是。叶大师。你不会想着要收他为弟可呢?”叶天衡手里的拐杖在地上不住点动。

陈晚荣一拍叶天衡手背:“叶大师。我们说好了的。你不能藏私。都得讲出来。要倾囊相授。”

寇义兵打击叶天衡道:“叶哥哥。你就别一厢情愿了。你知道高渐跟谁的关系最好?最想拜谁为师?他一心想拜道长为师呢。”

得到陈晚荣下落后。司马承祯也没有跟着去解救。那么多的人还有救不出来的么?他来军器监讲授课程了。

陈晚荣大是感兴趣。问道:“道长讲了些什么?”

“还能有什么?当然是什么反应。什么氧气多了燃烧加快之类的。听起来。炼丹不象炼丹。却比炼丹高明了许多。”刘怀德摸着额头。一边思索。一边解说。

“那是化学!”陈晚荣在心里回答。

自从司马承祯来到陈晚荣身边。学到的化学知识不少。他本就是有名的大炼丹家。对化学的理解比起常人要容易得多。陈晚荣一加提点他就明白

可以这样说。在唐朝。除了陈晚荣就是司马承祯对化学的了解最多了。

化学对于唐人来说。本来就很神奇。再给司马承祯一边讲解。一边做些小实验。生员们还有不把眼珠砸在地上的道

高渐对这些事最是热心。祯又有何奇?

“给他们讲解了一些。要他们跟着去见识一番。个个兴奋得跟打鸣的公鸡似的。”叶天衡对生员们的热情很是赞赏。

“走。我也去瞧瞧他们!”陈晚荣站起身道:“这次我回宁县一趟。顺带去县馆招收了二十个生员。过两天就到。”

叶天衡一拳砸在陈晚荣肩头:“小友。你真是走到哪里都要捡便宜啊!”

来到做工的地方。只见今天做工的人多了许多。比起以往热闹多了。那些生员跟着军器监的师傅们忙前忙后。个个兴奋。人人卖力。

看来。他们是真的安心在这里做了。

“姐夫。你回来啦!”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紧接着一张大花脸出现在眼前。不是别人。正是郑宛如。白净的脸上黑一块的花一块。不用化妆就可以唱京刷了。

再瞧他身上。一块灰。一块泥的。脏兮兮的。和平常那个一身干净的郑宛如截然不

“宛如。你瞧瞧你这个样儿。就你最脏了!”陈晚荣四处一打量。

“人家干活得卖力呀!军器监是我姐夫掌管。我不能让别人说闲话!”郑宛如一张花脸上全是笑容。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二0七 惊人之语

在家里,郑宛如是那种伸手不拿四两的人物,他能如此想,如此卖力,的确难得,陈晚荣心里一暖,鼓励道:“好样的!我的小舅子不能比别人差!好好努力!”

得到陈晚荣的赞扬,郑宛如笑得眼睛只剩一条小缝了:“姐夫,记住了!”这话不是说出来的,是唱出来的。

在郑宛如肩上拍拍,陈晚荣再去看其他人,他们如郑宛如一般,身上脏兮兮的,干得特别卖力,今天天气比较冷了,可是他们额头上却是挂着汗珠。

要不是亲眼看见,谁能相信他们是国子监的生员,谁能相信他们是只会诗书,衣着光鲜的读书人?

“环境真能改变人!”陈晚荣不得不感叹一句。

一路巡视下来,生员们干得起劲,那些师傅们教得也仔细,一点也没有因为他们是初学而瞧不起他们,凡有问题,无不是细致讲解,直到生员们懂了为止。

陈晚荣非常满意,笑道:“我还真是有些意外,原本以为他即使肯干,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没成想,他们如此投入。”

叶天衡捋着胡须道:“可不是嘛!这些读书人细皮白肉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满脑子的诗书,满嘴的圣贤之道,要他们做工,我还真的担心他们不用心。”

唐朝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比起现代地大学生还要高。要高得多,要他们放下架子干活。不下一番功夫不可能。陈晚荣原本以为要和他们磨上一通去了,哪里想得到,他们如此投入,要陈晚荣不满意都不行。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陈晚荣主要做地有两件事。一是培训这些生员,让他们对军器监有更深的认识,要他们对技艺感兴趣。二是监督水泥和玻璃设备的进展。

水泥是唐朝的战略资源,睿宗钦定的,确确实实太重要了,陈晚荣不得不全力以赴。在叶天衡他们这些良工地努力下。水泥生产的设备按照预期进行,再过十来天就能调试了。当然,正如叶天衡所说,这回转窑主要是试手,能不能做出水泥,还没有多少把握。即使如此,也很值得期待。

玻璃地设备相对于水泥来说没有那么复杂。毕竟陈晚荣只是做工具。而不是做建筑用地玻璃。没必要使用浮法生产。间歇法就能满足要求。

石墨处理出来后。就是烧制坩埚和耐火砖。袁天成这个民间窑主都能完成地事儿。对于军器监来说哪有难度。几天功夫就做好了。

陈晚荣在渭水边选了一块地。调集人力盖工房。挖水沟。装水排。砌炉子。一切事情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只需要这些事情做好。就可以试产玻璃了。

这天。陈晚荣正在渭水边忙着指挥人手安装玻璃用地水排。水排安装好了。再过上一两天做下扫尾工作就可以试产来。陈晚荣知道他来必然有事情。忙迎上去见礼道:“见过段大哥。”段辉和陈再荣地关系特别好。陈晚荣私下里因这层关系叫段辉为大哥。

段辉呵呵一笑。道:“陈兄弟。皇上要你马上去一趟。”

能让段辉出马地事情绝对不是小事。陈晚荣不由得有些好奇。问道:“段大哥。你可知道为了何事?”

段辉四下里一望,见无人在近旁,这才压低声音道:“陈兄弟,我估计是商议班师的事情。现在,大军已经撤出吐蕃,驻扎在北地。皇上已经下旨,要郭大帅率领有功将士回长安,接受皇上的犒赏。”

每次大战下来,朝廷都会把有功将士召到长安进行犒劳,李靖灭东突厥是这样,苏定方灭西突厥同样是这样。灭掉吐蕃,意义深远,睿宗必然会按照惯例处置。

“段大哥稍待片刻,我交待一番,马上就去。”陈晚荣是监军,犒赏将士们之事自然是责无旁贷。

段辉应一声,陈晚荣略微交待几句,和段辉一道赶到大明宫。来到鸾翔阁,只见屋里人不少,睿宗、太平公主、李隆基三巨头自然是在,还有窦怀贞、萧至忠这些重臣,吴兢这个史官也在。

陈晚荣见礼:“参见皇

睿宗一见陈晚荣的面,脸上立时泛起笑容,摆手道:“晚荣,快坐。”

相形之下,陈晚荣的官位比起在座之人大为不如,坐在吴兢旁边,吴兢冲陈晚荣微微一笑,算是打招呼,陈晚荣报以一笑。

睿宗扫视一眼众人道:“今儿把你们召集到这里,就是商议一下如何迎接有功将士。吐蕃之战,开华夏未有之版图,影响深远,必得好好庆贺一番。现在,大军已撤到北地,郭虔正率领有功将士们回长安。吐蕃一战,歼敌数十万,人均斩首三级,朕下旨给郭虔要他把斩首二十级以上地将士们带回长安,接受朕的犒赏。斩首二十级的将士就有两千,两千啊!”

吐蕃一战,杀戮甚众,就是陈晚荣这个初上战场的人也斩首数十,要是不把门槛提得这么高,十万大军都可以接受睿宗地犒赏了。

“两千?这么多?”窦怀贞他们明知此战立大功的将士不少,就是没有想到如此之多。就是李靖夜袭阴山一战,三千唐军斩首不过一万多。那一仗虽然灭了东突厥,可是,斩首数目比起吐蕃一战,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首最多地一仗了。

不仅他惊讶,就连太平公主都有些吃惊。

睿宗点头肯定:“没错。是两千!最初,朕要郭虔把斩首十五级以上地将士们带回长安。郭虔上书说,斩首十五级以上地人有好几千,太多了,朕这才提高到二十级。”

“大唐猛士如此善战,天佑大唐!”萧至忠喜慰不禁。

众人不住点头。大是称是。陈晚荣却打击他们道:“各位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是,此战大唐之所以斩首如此之多,原因除了大唐军队善战以外,还在于吐蕃地落后和墀德祖赞地不得人心。

“大唐的军队全是铁甲护身,而吐蕃的军队除了禁军是铁甲以外。一般军队都是皮甲。只有吐蕃禁军的装备比较好,能与大唐利器相抗衡,有很大一部分吐蕃军队连铁兵器都没有,他们用地是青铜兵器。

“这样的军队,遇到大唐铁军,不过是一张纸,只有给屠杀的份。皇上。臣以为,此战之胜,与其说是胜在大唐军队骁勇善战,还不如说是胜在大唐拥有先进的文明和发达的科技。庆贺。欣喜可,却不值得骄傲!”

到底。战争就是文明与科技的碰撞,以唐军先进地装备和吐蕃人打。就好比用飞机大炮打马背民族一样,想不胜都不行。

这话忠恳。不过,在大家都兴奋的时候说出来,太也刹风景。不是陈晚荣不识时务,实在是若是因此而自满,后果难以预料。萧至忠和窦怀贞,还有太平公主他们谁个不是一副自得自满之态呢?

“晚荣,你这什么话?”太平公主首先喝斥起来。

窦怀贞和萧至忠他们轻轻点头赞同。

陈晚荣却道:“公主,臣说的都是实话。在座诸位要是亲历的话,会赞成臣的话。”

太平公主还要再说,李隆基却开腔了:“陈晚荣这话,我也有同感。大唐与吐蕃、与突厥,还有大食打了这么多年,之所以屡战屡胜,原因何在?不仅仅是大唐的军队英勇善战,还在于大唐拥有先进的文明与科技。波斯为大食所逼,不得不向太宗皇上求助,请求大唐出兵。波斯虽然亡于大食之手,可是波斯臣民依然念着大唐,原因何在?文明与科技才是主因。”

唐朝时候,中东地区还没有伊斯兰化,对华夏文明地接受程度相当高,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在中东的黄金时期,正是因为如此,波斯帝国给大食帝国攻击之际,波斯帝国的国王向唐太宗求助,请求唐朝出兵。

唐太宗考虑到路途太过遥远,军队补给困难,没有同意。波斯覆灭之后,当时的国王卑路斯辗转来到长安,最后老死于长安。

这事还没有完,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曾经一度要扶助卑路斯地后人复国,派兵护送其归国,结果都失败了。

这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唐朝强大,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华夏文明先进,让中东人仰慕。李隆基历来有惊人之语,墀德祖赞给押到长安后,他就曾从文明地高度总结吐蕃失败的原因。

睿宗点头道:“三郎,晚荣所言很有道理,朕也是这样看。此战,大唐是胜利了,朕高兴,你们也高兴,这是好事。但是,高兴归高兴,不值得自豪!大唐地军队是善战,可是,要是没有无数良工给打造铠甲兵器,我们能打胜么?难!

“因而,朕决定,不仅仅要犒赏将士们,还要赐爵给参与制造火炮的良工。”

没有火炮,何来此战地胜利?光凭陈晚荣一个人能造出火炮么?不能!给叶天衡他们爵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也不能有异议。

“臣代列位良工谢皇上!”这事有些意外,不过,陈晚荣依然高兴。

睿宗心情大好,摆摆手道:“晚荣,军器监的事情,你要抓紧。要什么,给朕说,朕帮你想辙。”

吐蕃一战,让睿宗认识到良工的重要性,陈晚荣在这时间扩大军器监,真是会选时机。

“谢皇上!”

睿宗接着道:“关于总结的事情先说到这里,以后再来议。还是接着议议如何迎接将士们为宜。”

太平公主笑道:“皇兄。小妹以为还是象上次一样,派人在五十里外迎接。小妹和隆基途中相迎。皇兄在城门口相迎就是了。”

“公主所言极是,臣赞同!”肃至忠首先附和。

窦怀贞也不甘落后:“臣赞同。”

一直没有说话地吴兢却开口了:“皇上,臣以为此议不妥。上次皇上如此做,是因为炮兵押解墀德祖赞归来,意义非凡。此次将士们归来。不宜以相同的礼仪相迎。”

史官地份量很重,吴兢这一说话,原本想附和太平公主的臣子们不得不打消这一念头,静等睿宗圣裁了。

睿宗点头道:“吴兢是史官,你的话自有道理,朕就纳你之言。这次不与上次相同。吴兢,你说朕以何种礼节迎接为宜?”

太平公主的提议给吴兢否决,满肚子的不高兴,不过,她也不敢向史官发作,只有忍

吴兢想了想道:“皇上,臣以为将士们归来之时。应该派出大臣在十里外迎接,宣读圣旨。然后,皇上在建春门城楼上接受将士们地朝见,降下天恩。汉武帝北击匈奴时。卫青大胜归来,汉武帝派人于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卫青回朝之时,汉武帝不正是在宫城上接受将士们的朝见么?”

汉武帝大破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个传奇。令无数后人为之疯狂。吴兢不过是举个例子罢了,睿宗还以为吴兢是在夸赞他的武功可以与汉武帝相提并论了,不由得大喜,不住点头道:“吴卿此议甚是,此议甚是!就这么办!”

“皇上圣明!”众人礼节性的赞一句。

大的方针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商议一些细节,费时良久方才敲定。

睿宗打量着陈晚荣道:“晚荣,你说过,有一种喜庆物事叫做鞭炮,真能做出来?”

鞭炮一事,陈晚荣在玉真观喝酒时和玉真公主开玩笑说地,没成想睿宗居然知道了。应该是两位公主提起的,只不知睿宗为何问起:“皇上,鞭炮的确是喜庆用物。我们现在迎接客人都要烧爆竹,炸得乒乒乓乓。爆竹虽然便宜,可是燃放起来挺麻烦,费时费力,而且声音还不够响。鞭炮用火药做,响声清脆响亮,很适合喜庆用。”

一口气把鞭炮和爆竹的优缺点说得清清楚楚,众人听在耳里,惊在心头,吃惊的打量着陈晚荣。太平公主兀自有些不信:“晚荣,真有这么好的物事?”

陈晚荣非常肯定的道:“千真万确!”

我们祖先发明火药后,第一个用途就是用在鞭炮上,而不是用在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