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疯狂 >

第218章

明末疯狂-第218章

小说: 明末疯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百七十三章被挖墙脚

“什么事?”吴世恭先开口问道。

“十四少爷。小的也就开门见山了。这些年侯府的开销越来越大,夫人的后事又要办得体面,小的管着吴府的产业也是挖东墙补西墙的。看到侯爷也是时常焦虑,小的真是愧对侯爷的信任啊!”洪管事说的很隐讳。

不过,吴世恭一听就明白了洪管事的意思了。虽然也有些觉得洪管事的吃相太难看了,不过吴世恭也早就准备好了:“今日太匆忙。明日里少夫人上门拜祭的时候,会带着纹银两千,祭品若干的。还有些是我孝敬侯爷和送给兄弟姐妹的礼物。”

吴世恭的出手已经很大方了,但是他知道,既然洪管事是迫不及待地找到自己,那么他的胃口一定会很大,所以说完以后,吴世恭就静静地等着洪管事的下文。

果不出其所然,洪管事吞吞吐吐地挣扎了一会儿,又把话重复了一遍:“十四少爷,这府里的花销大啊!”

“那你要多少?”吴世恭索性直来直去了。他知道其实要银子的是自己的老爹吴惟忠,可是在说话中却要银子的好象是洪管事。不过对此,吴世恭和洪管事反正是心照不宣。

吴世恭的心理价位是五千两,现在就等着洪管事的开价了。没想到洪管事根本没有接过这个话茬,他突然说道:“听说十四少爷在扬州和登州开了两家盐场啊!”

吴世恭的眼睛顿时眯了起来。虽然知道自己开盐场的事,早晚有一天会传到京城里来。但是吴世恭没想到传得是那么快,而老爹吴惟忠竟然会看中这两家盐场。

现在对于吴世恭来说,每一两银子都是宝贵的,所以吴世恭立刻是心头火起。想当初,吴世恭为了银子敢和友军火并。为了银子敢和主帅朱大典和高起潜顶牛,现在这个洪管事又算是什么东西呢?

不过吴世恭还是想搞明白一点:“是侯爷要的吗?”

“小的也是刚被侯爷安排过来的。”虽然话说的很模糊,但是洪管事肯定了这是吴惟忠的主意。

说完以后,洪管事心虚地看了吴世恭一眼。其实吴惟忠从各处消息中得知了吴世恭有了两家盐场,在登莱平叛中又大发了一笔横财以后,这次无非就要吴世恭多出一点血。毕竟吴世恭是入赘薛府的人,吴惟忠还自诩为书香门第,所以还拉不下脸敲诈太多。

可是洪管事却主动劝说吴惟忠并亲自请缨,就想要吴府占有这两家盐场。洪管事确实摸到了吴惟忠的脉搏,所以吴惟忠也就让洪管事来谈一谈。

当然。吴惟忠也就是让洪管事试着来谈谈的,如果吴世恭真的不答应也没什么。可是洪管事这么肯定地对吴世恭说,那就是洪管事自己的小心思了。

洪管事就是吃准吴惟忠和吴世恭不会当面对质,而吴世恭也不敢对他不利,因为打狗也要看主人面啊!

万一把这件事谈成了。洪管事在吴府中的地位也将大为提高。毕竟洪姨娘总有失宠的那一天。再说,顺理成章地管理盐场以后。洪管事自己的好处又怎么少得了呢?

洪管事确实抓住了吴世恭的心理弱点。而对于吴世恭来说。却根本不可能拒绝父亲吴惟忠的这个要求。

吴世恭在心里迅速地盘算了一下利弊。吴世恭在两家盐场里的股份,每年可以为吴世恭带来五、六千两银子的收益。这银子虽然不少,但是相比盐货的所有收入来说,还是占着一个小头。吴世恭在盐货上最大的收入就是盐货上所收的保护费。

之所以吴世恭要拥有这两家盐场,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防止扬州盐商控制住盐货的供应。要知道,盐货和粮食一样。也是相当重要的战略物资。

而这次吴世恭来京城,关键就是要表现出他那种孝顺的。可是万一吴世恭不答应老爹吴惟忠的要求呢?以后吴府肯定会把这件事给传出去的。

而且吴世恭也不可能常住京城,传出去的消息也是由着吴府去说,而吴世恭根本不可能来辩解。再说又能够辩解什么呢?老子问儿子要些钱来花花。儿子却不肯给,那就肯定是不孝顺啦!说什么理由都不管用的。

那以后对吴世恭就有些不利了。又逃掉丁忧不想辞去官职,又对父亲不孝,这不是坐实了吴世恭不孝顺的罪名吗?如果是这样,那反而还不如自己不来京城奔丧呢。

因此,盐场还不得不交给吴府。但是,吴世恭可以交出盐场的利润,却肯定不能够交出盐场的管理权,这就是吴世恭的底线。

但是就是给,吴世恭也要讨价还价一番:“既然侯府困难,我这个做儿子的也不能够袖手旁观。但洪管事也要让侯爷知道,这两家盐场都是多人合股的,我只是在其中占上了一股。他人的股份不能动,我这一股就一分为三吧。给吴府一份,薛府一份,我自己留一份吧。”

见到了事情办得很顺利,洪管事立刻对吴世恭起了轻视之心,他又把吴世恭当成了以前的那个懦弱的人,于是立刻紧逼道:“薛侯的那一份好说。可是十四少爷并没有在吴府分家吧,您的产业应该都是吴府公中的产业吧。”

“姥姥!”吴世恭在心中大骂道,“自己已经是入赘薛府的人了,要说这产业是薛府的公中产业倒还勉强,哪里说的上是吴府的公中产业呢?”

不过现在的吴世恭已经没有和洪管事纠缠下去的兴趣了。相比较对自己大量付出的岳父薛濂,自己的这个父亲也太让吴世恭无语了。

于是吴世恭快刀斩乱麻地答应道:“好!就两府一家一半吧。不过我还有一件事要吴府帮忙。”

“十四少爷请说!”洪管事立刻是眉开眼笑。

“我这次带了一批价值五万两银子的货物到京城,就请洪管事把它们都卖掉吧。我也不要现银,都去买马。二十五两一匹,驽马不要,起码三成要是战马。洪管事做得到吗?”

吴世恭也丢了一件麻烦事给了吴府。不过对于吴府来说,处理那些字画古董也根本不算是什么,哪个勋贵家不开几家典当行啊?再凭着吴惟忠京营的地位和大哥吴世勋在太仆寺的关系,还就是吴府搞的定这件事呢。

洪管事粗粗地盘算了一下,觉得吴世恭的这个条件也不算是什么,于是立刻说道:“应该没问题。等会儿小的就向侯爷禀告一声吧。”

吴世恭点点头接着说道:“以后每年我会派人把银子送到吴府的,吴府也不要费心管这两家盐场了。最多每年派人去查查帐吧。”

“这怎么行?”洪管事是脱口而出。当然不行啦!不派人,洪管事哪里来的外快呢?

“哼!”吴世恭毫不客气地对洪管事说道,“尤其是你。侯爷得了这两家盐场肯定很高兴,可我肯定是很不高兴。如果你们非要去的话,反正盐场也靠海,你可以试一试什么叫做石沉大海。”说完以后,吴世恭转身就离开了。

吴世恭的心中是相当得恼火,自己在为整个家族的安危努力着,而自己的父亲却在挖着自己的墙角。这事也真够让人憋屈啊!

见到了吴世恭沉着脸回到了灵堂,吴云箐也不敢和吴世恭再说话了。过了好一会儿,吴云箐似乎猜到了刚才洪管事的事一般,对吴世恭说道:“十四哥哥,当时你入赘薛府,我总感到我们吴府有些……有些……!”

吴世恭脸上勉强地挤出了笑容,打断了吴云箐的话:“没什么!你嫂子对我也挺不错的。再说,多少我也有了一个官身,也不算是吃亏。”

“可是……可是当时哥哥为什么要去当武官呢?侯爷和大哥都说,文官比武官可要好多了啊!”吴云箐问道。

吴世恭又是笑了笑,心想:这乱世,什么文贵武贱的已经快要倒过来啦!但是这话也不能够对吴云箐去说,于是吴世恭说道:“文官有文官的好,武官有武官的强。也说不上谁好谁坏的。再说,我当时读书可没大哥用功,连举人都不可能考上,更不用说是进士了。”

“那真有些可惜了。”吴云箐确实为吴世恭感到可惜。在这小姑娘的心里就天真地认为:当时吴世恭的岳父薛濂是魏忠贤的人,那么安排个文官估计也不会太难的。可她根本不知道没有进士或者举人的功名,根本就得不到一个好的文官官职,连魏忠贤帮忙也没有用。

“也没什么可惜。做武官骑的是高头大马,领着是千军万马,很是威风呢。”吴世恭哄着吴云箐。

这时候吴云箐身后的丫鬟又插嘴道:“可侯爷和世子怎么说,再大的武官见到文官都要下跪的啊?那武官又有什么威风呢?”

吴世恭挺讨厌这个丫鬟说出真相的。于是他立刻回答道:“武官的威风就是: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第三百七十四章一家苦一家温馨

守到半夜,小姑娘贪睡就支撑不住了。吴世恭让那名丫鬟把吴云箐扶到灵堂边上的偏厢房躺下休息,自己一个独自守夜。

在寂静中,吴世恭深刻地反思着:这两座盐场的获取,多少都有些靠着两家侯府的背景,这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吧。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啊。

在汝宁,似乎任何人都围着自己打转,可是一到了京城,自己却连个屁都不是。吴府中一位管事都可以对自己指手画脚的,可是自己依然不敢当场翻脸。所以也不要怪东怪西了,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实力啊!

第二天,薛雨霏带着李馨和吴呈瑛来拜祭了。吴惟忠看起来心情很好,估计昨天洪管事已经把转让盐场的事告诉给了吴惟忠了。虽然得不到所有的股份,但是每年也能够为吴府带来两、三千两的收入。至于能不能够管理盐场,这也只是洪管事的小心思,吴惟忠根本不会理会这种事的。

吴呈瑛明显被李馨教授过,所以当他向吴惟忠磕头的时候,称呼得是“侯爷爷!”。而吴惟忠也含笑着答应了下来。见到自己得尝心愿,李馨在角落里还偷偷地抹了几次眼泪。

吴惟忠在今天是相当好说话。当吴世恭拜托父亲帮忙,让陶辛通过大考领取世袭的千户官职时,吴惟忠当场取出了自己的帖子,让吴府的管家去兵部跑一趟。

吴府中显示出了一种父慈子孝的氛围来。可是所有人都不知道,吴世恭的心在滴血啊!

在用过午饭后,吴世恭就带着全家回到了阳武侯府。刚一进门,就得知陶辛的告身已经拿到了。看起来明朝有时候也是很讲究效率的啊。

吴世恭也支撑不住了,在向薛濂和张夫人请安以后,立刻是睡午觉。睡了个昏天黑地。直到晚饭前,薛雨霏才派人把吴世恭给叫了起来。

薛雨霏派的人就是薛呈麟。见到了久未见面的父亲,薛呈麟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不过男孩毕竟胆大,没一会儿他就爬到床上,捏捏吴世恭的鼻子,吹吹吴世恭的耳朵胡闹了起来。

被吵醒的吴世恭立刻抓住了薛呈麟挠起了他的痒痒,父子俩闹了好一会儿才收拾好一起去用晚饭。

晚饭时,让吴世恭感觉到久违的一家温馨,只是张夫人一直癫怪吴世恭不注意保重自己。因为他的身子晒得太黑了。并且张夫人还要求薛濂想办法,要早日把吴世恭调回京城里来。

用完饭以后,薛濂就把吴世恭叫进了自己的书房。一进门,他就问道:“世恭你是怎么想的,愿不愿意回京城啊?”

吴世恭知道岳父薛濂肯定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所以说出了早就准备好了的答案:“侯爷,您精通军略。难道还看不出危局吗?难道还认为京城是固若金汤的吗?”

听到了吴世恭的危言耸听。薛濂立刻皱起了眉头问道:“怎么说?”

“这些年都两次了。一次是鞑子,另一次是陕匪,都在围着京城打转了呢。而且据小婿的看法,这还没完。将来他们会一次比一次近,京城也将一次比一次危险的。”

薛濂还是有些不以为然,说道:“英宗那会儿也先也打到过京城。嘉庆那次也是,还不都是转危为安。现如今陕匪已被包围,鞑子又是大战以后在休养生息,京城在这几年内反而是比较太平的。反而是你的汝宁有些危险。只要陕匪一渡过黄河,你就要首当其冲。”

不要说,薛濂也确实有着军事眼光,一眼就看出了关键。

“侯爷,您真的是不知道啊!就说我们河南,除了小婿的汝宁军驻扎的地盘,有着汝宁军弹压没乱起来,小婿听说在其他的地方,除了城池的周围,道路上已经是绝了行人,到处是盗贼横行。可那又是什么盗贼啊?都是些快要饿死的百姓啊!”

“侯爷可能还记得,小婿刚到归德的时候,遇上的圣灵会造反。那也就是遇上了一年的旱灾啊!可是到了今天,河南已经连续四年大旱了。所以陕匪根本不怕官军来剿。剿灭了十万,他只要一挥手,又聚起了二十万。如果没有救济,根本不可能完全剿灭陕匪。”

“哦?”薛濂有些疑惑地问道,“真的是如你所说?”

“小婿蒙骗别人,也不敢蒙骗侯爷啊!再说,小婿的汝宁军就处在这个环境中,说的再夸张也没有什么好处嘛!这已经是我们河南了,是中原富饶之地了,那陕西遍是黄土,山西是表里山河,那灾情肯定是更为严重,那陕匪的势力也将会越来越大的。”

“而鞑子在大凌河城又是一场大胜。而且是围城战胜的,人力上根本没有什么损失。就算是鞑子的财力损耗一点,那他们不会象上次己巳之变一样入关来抢啊?反正这么多年,我们与鞑子的大战就没有胜过一场,他们怎么不会放心大胆地入关呢?所以反而京城的局面更危险了。”

“之所以小婿要留在汝宁,就是想着为我们留一条退路的。说实话,留在汝宁虽然看起来有些危险,但是这些年,小婿也练就了一支强军。真的剿灭陕匪不可能,但据城死守却十拿九稳。小婿选择的路虽然艰难,但回到京城死于安乐,还不如刀枪丛中闯出一番局面呢。”

见到了吴世恭的坚持,薛濂也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反正你们的翅膀也硬了。记住!不要胡来,本侯也只能够让你们去了。”

薛濂当然会从原薛府护卫那里得知汝宁军的真实实力,虽说能看得清汝宁军全部实力的只有高层的那几位,但就是冰山一角,也让薛濂感到了汝宁军的实力和吴世恭的野心。因此,薛濂也就不再相劝了。

接着,吴世恭就与薛濂说起了吴府占去了那两座盐场的事。听了以后,薛濂也赞同了吴世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