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753章

燃烧的海洋-第753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忘了,美军还有二十个装甲师,另外澳军还有五百万大军。
    在庞跃龙看来,要是再放开手脚打的话,分散在长达数百公里战线上的陆战队,很有可能被美澳联军各个击破。
    为此,他决定集中兵力攻打一处地方,站稳脚跟之后,再攻打下一处地点。
    当然,此举不是为了围歼美澳联军,而是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吃掉各个战场上的敌人。
    庞跃龙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布里斯班西南大约两百公里处的腾特菲尔德。
    这座小城镇在新南威尔士州东北角上,北面就是昆士兰州,正好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第二条纵向铁路上,往东大约一百公里就是塔斯曼海,往西则翻过了大分水岭,进入了澳大利亚东南地区的内陆平原。
    要知道,这块被大分水岭与沿海地区隔开的内陆平原是澳大利亚最肥沃的地区。
    别的不说,澳大利亚的农业耕地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平原上,出产的粮食不但养活了一亿澳大利亚人,还出口到世界各地。要知道,在农业工厂化生产之后,在田间地头里种植出来的粮食成了高档消费品。在大战迸发前,保守农作物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外贸出口商品,仅次于矿产资源。
    明显,跟之前的进攻相比,陆战队这次小气了许多。
    这只是进攻距离上的小气,在兵力上却一点都不小气。
    为了攻占这座正好位于大分水岭上的小城镇,庞跃龙动用了八个陆战师,还让四个陆战师充当预备队,并且动用了十六套野战机场预制件,准备把腾特菲尔德制形成向新南威尔士州进军的基地。
    问题是,这里离布里斯班也就只有两百公里。
    对空中突击战术来说,两百公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连战术级别的突击都算不上。
    要知道,大部分陆战队据点的距离都在两百公里以上,而且陆战队地面部队即便进行越野行军,也能在两百公里的战场上跑一个来回,多余的电能还能让反装甲平台打光一个基数的穿甲弹。
    这种小家子气的打法,明显不符合庞跃龙的一惯作风。
    真要这么打下去,攻占澳洲大陆恐怕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所幸的是,庞跃龙很快就认识到,绝对没有必要如此小心谨慎。
    第二百二十二章错误情报
    第二百二十二章错误情报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崩溃的征兆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二十三章崩溃的征兆
    用八个陆战师攻打腾特菲尔德,绝对是杀鸡用牛刀。大文学
    战斗打响的当天,率先到达的第三陆战师(陆战队的王牌部队之一,当时番号在八以内的八个陆战师,都是在战前组建的部队,而前四个又是牧浩洋担任陆战队司令时首批组建的四个陆战师,第三陆战师就是其中之一,有此可见,庞跃龙不但动用了大批部队,还出动了王牌部队),仅用四个小时就击溃了腾特菲尔德的守军,在野战机场搭建好之前,就占领了这座城镇。
    结果,当大批部队赶来的时候,才发觉腾特菲尔德根本没有想像中的美军王牌师。
    当时,两个美军王牌师还在悉尼附近呢
    接下来两天,陆战队在腾特菲尔德除了遭到骚扰性战术反击之外,以至没有与营级以上的敌军遭遇过。
    到了四月十六日,十六座野战机场全部建好。
    这个时候,庞跃龙也猛然意识到,他太高估美澳联军了。
    就算情报有误,腾特菲尔德没有重兵把守,在中国陆战队进攻之后,美澳联军怎么也应该发起反击。要知道,腾特菲尔德没有重兵把守,不等于不重要,因为从这里出发,陆战队能扫荡整个东南内陆平原。
    又等了一个晚上,还是没有等到美澳联军的反击,庞跃龙决定不等了。
    当然,这个晚上,庞跃龙也调整了作战计划,而且给各级作战部队更改了作战命令,决定不再按部就班的推进了。
    能够说,这种随便的打发,才是新式进攻战术的精髓。
    原因很简单,新式进攻战术的核心内容,实际上不是空中突击攻击敌后地区,而是利用空运提供的便利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战部队的战场机动能力与战术灵活性,以远远超过敌人部署防御的速度来打击敌人,即在敌人调整防御部署之前就发动进攻,在敌人永远也不可能组织起防御的情况下作战,从而达到瓦解敌人的目的,把控制敌后战场的战役价值发挥到极限。大文学
    要知道,如果防御部队连组织防御的时间都没有,那还不如间接投降。
    由此可见,灵活多变的进攻打法,才是真正找对路了。
    庞跃龙误打误撞,无疑中采用了这种打法,很快就收到了惊人的战果。
    四月十七日到四月二十一日,短短五天之内,二十个陆战师分头出击,其中包括首先攻占腾特菲尔德的八个陆战师,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扫荡了澳大利亚东南内陆平原,最远的一支进攻部队到达了新南威尔士州西南的米尔迪拉,从这里往西前进,到阿德莱德只有四百公里,往东南到墨尔本只有五百公里,往东到堪培拉不到八百公里。明显,米尔迪拉已经是美澳联军的战略大后方了。当时,另外一个陆战师占领了帕克斯,往东三百公里就是悉尼、往南三百公里就是堪培拉。
    当然,这五天没有打大规模歼灭战,只是歼灭的敌军绝对不少。
    比如,在米尔迪拉,陆战队就歼灭了三个澳军师,毙伤俘澳军官兵四万人;在帕克斯则歼灭了一个美军师与四个澳军师,毙伤俘超过六万人;在伯克,三个陆战师更是一口气包围了四个美军师与十个澳军师,最终全歼三个美军师与七个澳军师、重创另外四个师,毙伤俘十三万人。
    这些规模不大的歼灭战加在一起,就是一场惊人的胜利。
    根据庞跃龙发给战争部的战报,在四月二十一之前,陆战队已经在第四次战役中歼灭美澳联军八十余万,仅收留的战俘就超过了六十万。
    当时,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机,几乎每次都会带回满满一机舱的战俘。大文学
    因为俘虏中有不少伤员,庞跃龙还不得不让四艘医疗船开到布里斯班,成为临时的战地总医院。到第四次战役结束的时候,这四艘医疗船总共协助了近十万名伤俘,用掉的药品就有上千吨。
    只是,打到四月二十一日,第四次战役才算刚刚开始。
    战线再次被中国陆战队突破,赫里斯离下课也就不远了,只是他不甘心,也就决定做最后一搏。
    四月二十二日,赫里斯让拱卫悉尼的十个美军师在二十个澳军师的协助下,从沿海平原北上。
    有趣的是,当时赫里斯根本没有给前线部队下达明确的指示,即没有告知部队,他们向被推进的目的是什么。
    也许,赫里斯只是想让部队向北推进。
    美澳联军主力出动,这可乐坏了庞跃龙。
    虽然第四次战役总体上打得非常不错,从突击纵深来看,已经创了新高,各部队的官兵也非常积极,伤亡更是微乎其微,但是没能打成大规模歼灭战,依然让庞跃龙耿耿于怀,似乎觉得少了点什么。
    至于围攻悉尼,庞跃龙还没想过呢。
    原因很简单,他还没有为围攻悉尼做好准备。要知道,在原定计划中,攻打悉尼属于第六次战役了。即便超前,也应该安排在第五次战役中进行。更重要的是,庞跃龙手里的兵力不太充足,十二个陆战师还在所罗门群岛进行最后的适应性锻炼。当然,安排新编陆战师去所罗门群岛进行锻炼,也是庞跃龙的注意,因为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这些还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认清战场的真实面貌,等他们踏上战场的时候,至少不会被满地的鲜血与尸体给吓傻了。要知道,当时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清理工作正在进行,从地下挖出来的美军官兵遗骸正需要人去掩埋呢。
    现实上,陆战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做的事情完全是多余,或者说与军事情报局的异想天开有关系。当时,军事情报局认为,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有没有遭到破坏的通信设备,而且就在某座地下掩体里面。如果能够获得一台完整的美军电台,以及附带的解密计算机,那绝对是无价之宝。要知道,军事情报局还没能破译美军的密码,获取情报的手段非常困难,而一部解密计算机就能处理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陆战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白忙活了一场。
    当然,军事情报局最后也如愿以偿,只是那台解密计算机不是来自瓜达尔卡纳尔岛,而是来自澳洲战场。在清理布里斯班港的时候,海军的打捞人员在一艘沉没的战舰上,发觉电报室被锁死了,而且里面没有遭到破坏。随后,海军花了很大的力气,把电报室整体切割了下来,再用一架DY…2型运输机送回国内。后来,军事情报局在这里面找到了一部完好无损的解密计算机。虽然里面只储存了美国海军的通信密码,而且是战术通信密码,但是已经算得上是无价之宝了。战争后期,军事情报局就是利用这部解密计算机,破译了大量美军的通信电文。
    在澳洲战场上,庞跃龙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了。
    当天,他就动用了担任预备队的八个陆战师,然后从战场上抽调了两个陆战师,并且让这两个陆战师去腾特菲尔德待命,权且充当预备队。按照庞跃龙的安排,等美澳联军向北前进两百公里,离悉尼比较远之后,在发起攻击,首先切断美澳联军的退路,然后以三面包围的方式歼灭美澳联军。
    能够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四月二十四日,围歼战开始,首先由两个陆战师向悉尼北面一百多公里处的纽卡斯尔进行空中突击,切断美澳联军退路。
    结果,让庞跃龙没有想到的情况出现了。
    在退路被断的情况下,美澳联军即没有继续北上,也没有向南突围,而是聚集在了格洛斯特、塔里与布拉德拉。
    这下,反而是庞跃龙不知道该怎么打了。
    明显,这个奇怪的情况,正与赫里斯的部署有关,即美澳联军在发觉被围后,前线部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趣的是,庞跃龙也没有急于进攻。
    接下来,陆战队开始炮击与轰炸这支美澳联军。
    在庞跃龙看来,这支美澳联军就是钻进笼子里的鸟,根本飞不走,也就没有必要让陆战队官兵去流血牺牲。
    火力打击持续了三天月二十七日,美澳联军北上,全部赶往麦夸里港。
    这是一座小渔港,而且麦夸里也是一座小城镇,根本容不下近四十万军人。美澳联军去麦夸里港,其实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占领这座港口,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从海上撤离,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反击。
    问题是,有可能撤离吗?
    在陆战队的炮火要挟下,根本没有船只能够进入麦夸里港,而且这座小港也容纳不下多少船只。
    在苦苦等待了三天之后,剩下的三十三万军人在四月三十日投降。
    等到陆战队开进麦夸里港的时候,才发觉在这支美澳联军中有两个美军王牌师,而且有近三千辆地面战系统完好无损的摆在那里,像是在等待阅兵检阅一样,就这么成了陆战队的战利品。
    这些美军最先进的地面主战武器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被博物馆珍藏,还有一部分被送回去供工程师研究,绝大部分都被陆战队拿来进行了火力与防护测试,仅在五月份就有一千多辆被陆战队用掉了。
    到四月的最后一天,第四次战役宣布结束。
    第二百二十三章崩溃的征兆
    第二百二十三章崩溃的征兆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内耗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二十四章内耗
    第四次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美澳联军就出现了崩溃的征兆。大文学
    最明显的,就是在麦夸里港,两个建制完整、装备先进的美军王牌师,几乎是在没有进行抵抗的情况下缴械投降。在交出武器装备的时候,这两个师里绝大部分地面战系统都有充足的电能与弹药。
    现实上,当时美澳联军根本不缺乏物资。
    别的不说,到中国陆战队打上澳洲大陆之前,澳大利亚都没有进行战时管制,平民依然能在市场上购买到各类生活用品,粮食供应更是充足,以至没有因为战争而引发恐慌性抢粮潮。直到二月底,澳大利亚当局才意味性的进行战时管制,对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限量供应。
    在战场上,陆战队早就发觉,各地的平民都不缺乏生活必备物资。
    结果就是,陆战队准备了大量救济物资,结果派不上用场,绝大部分仍然堆放在后方的港口与机场里面。
    由此可见,导致美澳联军士气崩溃的,肯定不是物资紧缺。
    明显,那就只有别的原因了。
    陆战队在甄别审讯投降的美澳联军官兵时,绝大部分澳大利亚军人都提到,他们投降的原因是不想再给美国卖命,更不想在这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战争中充当炮灰。美军官兵的答复也差不多,即他们不愿意死在离故乡两万公里的地方,更不愿意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做无谓的抗争。
    能够说,类似的情绪在美澳联军中非常普遍。
    对澳大利亚来说,特别是对绝大部分澳大利亚人来说,这确实是一场与他们毫无关系的战争。
    大战迸发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澳大利亚排名全球前十。大文学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公平,按照二八原则,最富裕的两**只占有了不到一半的社会财富,而最贫穷的两**也过得很不错,其生活水准以至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
    能够说,澳大利亚就是一个天堂般的国家。
    别的不说,在过去五十年里,移民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就有数百万之多。
    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偏安思潮在澳大利亚极为普遍,即大部分澳大利亚公民都认为澳大利亚就是澳大利亚,而不是美国的澳大利亚、也不是西方的澳大利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