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千户 >

第11章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11章

小说: 回到明朝做千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种频繁灾害的结果是,不但北方民众衣食堪忧,九边军民问题也非常严重。明朝军队实行屯田制,明朝军队的重兵集中在九边重镇,而这九个边镇都在北方,常年频繁发生大旱,导致屯田收成锐减,甚至有些年景还颗粒无收。
    屯田不能自给,就需要明政府发给军饷粮饷,加上长期的内外多事,致使军费开支猛增。英宗时,每年支边军饷银只数万两,到万历初期时,军费已是高达8百多万两。万历二十年时,宁夏、朝鲜、播州三大征,军费支出达1460万两。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七年,前后10年间对后金用兵,军费达6000多万两。
    由于灾情年年加重,加上战争不断,到万历三十年,已是老库将尽,京粮告竭,太仓无过岁之支,从古以来未有公私匮竭如今日之穷者。万历三十六年,给事中汪若霖奉命巡视库藏,发现者库存银只有8万两,外库荡然无存,而同时拖欠的军饷已达100余万两。从万历三十八年到天启七年,拖欠各边镇军饷银达九百六十多万两。
    边镇粮饷对国家财政的耗竭到了极大的地步。到了万历末期,尤其是辽东危急之后,国家财政基本上已是无力回天,导致了对后金战事的失败。
    对于上面这些大局势,五寨堡的军户们是不懂的,他们只知道,因为天灾原因,五寨堡所属的屯田已经好几年没什么收成了。他们现在的生活,只能靠上面每年发下来的一点可怜的月粮度日罢了,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黄来福所见的五寨堡的军户生活只是当时九边军镇军户们生活的一个缩影罢了。
    恶劣反复的气候让大明朝的北方军民们不知所措,这老天爷是怎么了?黄来福却知道,这样的悲惨的日子,将来还要过下去,并且是连绵几十年,越到后面就越严重。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小冰河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两次,一次是在五胡乱华时期,一次就是在这明末时期。尤其是明朝末期1580年——1644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
    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整个气温的回暖一直到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才恢复。
    极度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明末河南商丘人郑廉在《豫变纪略》一书中,对崇祯时河南全省灾害,作了详细的统计年表,阅后触目惊心。
    “……崇祯3年旱。4年旱。5年大旱。6年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7年夏旱蝗。8年夏旱蝗,怀庆黄河冰。9年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10年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11年大旱蝗,赤地千里。12年大旱蝗,沁水竭。13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14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15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豫变纪略》还抄录了吕维祺给朝廷奏折的全文。吕氏曾任兵部尚书,退休在家,目击河南灾情严重、不吐不快。奏疏写于崇祯七年,字字沥血,不忍卒读。
    黄来福的目光停留在了电脑上,历史上,创造了灿烂文明,但又饱经苦难摧残的大明朝并没有挨过1644年,虽然几年后灾难便逐步缓解并最终恢复正常,土豆和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也很快得到推广。自己的到来能改变大明朝的命运吗?
    ※※※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10月29日,记者从五寨县有关部门获悉,五寨县秋收工作即将告捷,实现粮食生产连续4年大丰收,预计今年粮食总产可达2。2亿斤,较上年新增粮食5100万斤,同比增长30。4%,创历史最高水平……”
    黄来福目光停在后世五寨县的一则报道中,慢慢的,他有了决定,就是在五寨堡优先发展农业,反正后世的五寨县也是农业大县。
    虽说黄来福电脑中近现代工商科技资料很多,但联系到目前自己的实力情况和当时所处环境,黄来福还是决定先发展农业,这是自己目前条件所可以做的,五寨堡本来就以屯田为主。工商业当然也要发展,不过等到五寨堡军将们丰衣足食有了钱粮后再说。
    优先以农为主,这是黄来福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未来的大明朝几十年内都将陷于小冰河时期,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严重不足,经营农业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都非常有光明的前景,不愁没有市场。自己到时如果能解决五寨堡军户们吃饭问题的话,再以点带面,解决或是减缓大明朝粮食不足的问题,将是名利双收的结果。
    况且,黄来福认为,在农业不稳定的时候,大力发展商业,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这方面,大明朝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大明朝末期,商业极度发达,特别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时,海外贸易庞大,致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完全统计,明朝末期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五亿两以上。
    只是如此多的白银大量涌入,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价格飞涨,粮价更是随之飞涨,贫富二极越发严重,造成了许多问题。
    农业不稳定,粮食产量不足时,商业贸易的繁华,还会导致另一个问题。比如大明的产粮中心,江南一带的民众看到商业的好处,觉得种粮不划算,便将大片的田亩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使粮食产量更是进一步下降,这就是所谓稻桑之类的争议。
    本来大明朝北方几十年都陷于小冰河时期,粮食已经严重不足了,加上南方的粮食产量又年年下降,导致大明朝的粮食更为匮乏,粮价更是节节攀升,粮价飞涨又带动所有物品上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剧了社会矛盾。
    这就是典型的无农不稳。
    农业不稳,百姓没有粮食,再繁华的商业也是无根的浮萍,风一吹就倒。所以说,在古代那极低的粮食生产力面前,加上灾害频繁,落后的交通。中国几千年的“重农抑商”政策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明朝后期商业再发达,也拯救不了因农业崩溃而带来的社会崩溃,反火上浇油似的增加了不少不稳定的因素。
    况且,还有一点,明末的商业发达,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没有给国家财政带来什么好处。国家的财政,依然拮据。因为这其中的贸易红利,基本上都给那些大商贾和文人官员们瓜分了。小民和政府,反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
    一方面,大明的立国本是以一个以中小地主及自耕农为主的社会,在财政收入上,向来以一个简朴的小农社会为参照物。这种从小农社会出发而制定的各种制度,包括财政制度,很难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官员们普遍没有应付各种环境变化的能力。
    这些文人官员对于民间经济的发展或衰退,往往感到隔膜,两眼一摸黑,无从下手。更不要说面对商业社会那各种复杂的变化了。自然,国家的税收和预算也就不能随之而增加或减缩了。大明朝很多官员根本意识不到社会商业财富的变化,根本没有在商业方面增税加税的概念,只会惯性地盯在可怜的农民身上。
    另一方面,在大明朝后期,整个国家经济重心已经向工商业转移,而此时,文官集团已经和商贾们相互勾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官集团就是商贾的代言人,他们瓜分了大量的商业贸易红利,如果朝廷和皇帝想起来要从商业方面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受到文官集团们的疯狂阻挠。
    挺住他们阻挠的,比如说万历帝,就因三饷加派,开矿榷税,开增商业税。被文官集团、大商贾们,加后来别有用心的鞑靼人御用奴才合伙痛骂。
    说实在,三饷加派,黄来福是不赞成,这是加重农民的负担,本来他们负担就重了。但开矿榷税,开增商业税,黄来福却是赞成的。
    商人和文人当时占有了国家90%的财富,纳点税又怎么啦?都是国家公民,你商人和官员就没有纳税的义务,一定要将负担全压在农民头上?虽说开矿榷税时造成了一些商人的伤害,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让商人哭,总好过让农民哭。商人哭闹,国家只是小乱,农民哭闹造反,国家则有亡国之祸。
    这点在崇祯皇帝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崇祯皇帝就是因为受到文官集团们的忽悠,大力减免商业税,将国家税收负担大部分转嫁到小民身上,使富者越富,穷者没有活命的机会。虽得到了某些文人明君的称号,不过也更加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亡国的步伐。
    最后崇祯皇帝国灭身死,而那些为了私利而忘大义的文官们和大商贾们,也没得到什么好结果。不是死在李自成等流寇的刀下,就是死在胡虏的刀下,再不就是搞个金钱鼠尾猪尾巴,做个奴才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少则数万两,多则数十万两,百万两白银,也尽成了他人的财富,或是化成了尘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在农业不稳,粮食不足,国家财政制度又不合理之前,商业越繁华,或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更大。
    而反过来说,如果农业发展了,粮食富足,人民的需求丰富多样了,工商业贸易也就自然发展。此时商业的发达,就是想抑止也抑止不了。而且此时的商业将会和农业良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放眼世界,也皆是如此。典型的如当时17世纪,18世纪时的英国。
    一般认为英国的农业革命导致了工业革命。在当时,英国与欧洲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导致了英国私人和国家的圈地运动,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农业的发展,英国的农业黄金时代到来。
    而英国的农业革命又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它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和原料,还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也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最后,英国农业的发达,加快了英国商业的繁华发展,二者相互融合与促进,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力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时,自然就要改进相关技术,于是以机器为主的工业革命就开始了。
    近代英国的发展史,是比较成功的一段历史,黄来福希望从他人国家的成功发展史中,吸取对自己和国家有用的东西。当晚,他一直在查看相关的资料,直到电脑电力不足,这才依依不舍地去睡觉。
    而当晚,他也盘算好了未来的发展大计。
    正文 第8章 未过门媳妇儿
     更新时间:2009…3…15 19:07:40 本章字数:3580
    第二天早晨起来,和家人吃过早餐后,母亲姐姐等人离开大堂后,黄来福和黄思豪坐下说话。
    黄来福对黄思豪言道,自己想去堡外看看军户们及自家的田地。这些年年景不好,五寨堡屯田大多无收,不过自己游历江南时,多少有些心得,江南的一些耕作知识,或许对五寨堡有用也说不定。反正现在自己闲着无事,不如帮家中做点事。
    黄思豪颇为欣慰,说道:“我儿长大了,这些就由你拿主意吧。你需要什么,只管吩咐下去,我会让那些下人于你使唤。”
    黄家的希望都放在黄来福身上,黄来福这么有上进心,黄思豪自然是老怀大乐,他不在乎黄来福搞出什么,只要他有这份心便可。听说江南是鱼米之乡,或许有什么先进的耕种经验。反正现在的屯田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死马当活马医也罢,或许黄来福能搞成什么也说不定。
    当下吩咐千户宅的杨管家进来,让他带黄来福去堡外的屯地看看。杨管家是黄家的老人了,和黄思豪同岁,须发皆白,在黄家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一向对黄家忠心耿耿,见老爷这样说,当下笑眯眯地应了声,心想少爷不知又要搞出什么新花样,自己由着他就是了。
    黄来福过惯了21世纪的生活,对现在的生活还有些不适应,只想早点做点事,让自己充实起来。他唤来江大忠和杨小驴,正要随杨管家出去,正在这时,忽然一个家丁进来,他眼色异样地看了黄来福一眼,对黄思豪禀报,说是岢岚州的顾千户携女来访,已在千户宅外。
    黄思豪一听大喜,道:“原来是我那世兄弟来了,快快,快去唤夫人出来,我们一起出去迎接!”说着他笑呵呵地看了黄来福一眼。
    黄来福轻咳一声,从脑中黄来福以前的记忆中,他知道这顾千户就是将来自己的岳父大人了,他的女儿顾云娘就是将来自己的正室妻子。
    黄思豪和顾千户从小交好,相互之间都是世兄,贤弟的称呼,二人各自有了黄来福和顾云娘这两孩子后,就从小为二人结了亲,有着亲上加亲的意思。
    那顾云娘黄来福也是知道的,今年16岁,长得是颇为貌美,不过因为顾千户生了5个子女,前4个都是儿子,只有顾云娘一个女儿,自然是骄纵了些。不过人却很灵气,小嘴很甜,很得黄来福母亲杨氏及几个姐姐的喜爱。
    两家早已商定,等黄来福替职千户后,二小就成亲,有着双喜临门的味道,正好那时黄来福18岁。顾云娘17岁,正是恰好年纪。
    顾千户今年64岁,前几年就替职了,他身为岢岚州镇西卫的本部,一向是作为指挥使大人的心腹,很得器重。替职后,他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加上身体又好,便时常出门访友,黄思豪作为他的世交,自然便是他重点拜访的对象。
    军户家没文人那么多规矩,加上顾云娘和黄来福三个姐姐交好,缠不过,顾千户来黄家走动时,便常将女儿一起带来。在黄来福的记忆中,黄来福虽然在五寨堡无法无天,不过在这顾云娘面前却不知为什么,老是被顾云娘使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