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 >

第142章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朵带人在长兴建立了农场。上海县一直还以为那里被水盗所占据。
    这里在小打小闹时,华记的船队在边峰和能海的带领下,来到了湄公河三角洲。后世叫西贡的地方。
    华记的船队有六条海船。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因为那里经常有南来北往的船只暂时停泊。
    他们的船停靠时,把帆都收了,所以并未显得与众不同,反而是他们的船身比其他大船窄。
    他们船上有三到四根桅杆,他们的帆增加到五层。这船是十九世纪海上之王的飞剪船。这船的好处就是把风力利用到了极致,速度比当时的一般帆船快了不是一点半点。曾有报道说,用普通帆船从中国到欧洲,要走一年。而用这种帆船,只要走五十八天。作为一个远航船长的后代,从小就把这船的模型当玩具。靠着回忆把着船模制出来后,造船的工匠们把它变成了实物。先是在周围行驶,后来发现它的速度极快。成为了华记船队的首选。
    这时的越南正处于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郑氏和阮氏的对峙中。
    说起这两股政治势力,原来还是亲戚。早在两百多年前,阮氏家族还未成为王族,当时的阮淦是黎朝的将军。黎朝被莫朝篡位之后,阮淦率族人逃到哀牢(怒江…澜沧江流域),在那里找到了黎昭宗黎椅的幼子黎维宁,立为黎庄宗。做起了挟天子令诸侯的行当。
    来投奔的人中间有一个叫郑检,最为出色。得到了阮淦的青眼,将女儿阮玉宝许配与他为妻。郑检果然不负众望,攻城略地屡建奇功。到1545年,阮淦被莫朝降将杀害。权利落入郑检手中。阮淦有两个儿子,阮汪和阮潢都有战功。郑检继续丈人的挟天子令诸侯的事业,一面对自己两个小舅子实行打压。阮汪官居左相,还是被郑检所杀。这让阮潢惶惶不可终日。
    阮潢称病退隐,暗地找了当时的名士白云居士阮秉谦问计。阮秉谦告诉他“横山一带,万代容身。”横山是现在越南的中部,顺化在横山南面,是当时越南的边界城市。那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阮潢通过姐姐向郑检要求去顺化。郑检同意了。
    这样,阮潢出镇顺化。后又接收了广南。用北方移民和犯人开发这两个地方,短短十数年间,顺广一带就成为“市无二价,人不为盗,诸国商舶凑集”之地。
    从此,阮潢割据南方。郑氏的子孙在北边号称郑主,虽然面上是黎姓人当国王。但上下无不奉郑主之令。而阮潢的子孙号称阮主。奉“阮福”为国姓。因为一直没有国号,被人称为南阮,也有人称他广南国。在1702年,南阮曾派人来到清朝请奉国名。被清朝拒绝了。后来他就自封为“大越国”。称自己为国主。
    南阮一边与北郑对峙,一边不端往南扩张。十七世纪末派了大臣阮有镜来西贡,在这块原属于柬埔寨的土地上建立了嘉定府。阮有镜死于攻打柬埔寨的回途中。
    到了1744年,北郑是郑楹当权。而南阮是阮福阔当权。阮福阔很昏庸,南阮政权也很腐败。
    这时的西贡人口并不多,整个湄公河三角洲约有四万户,主要是高棉人,华人,和越南的京族人。
    湄公河一路流来,在下游分成了九条叉河流入南海,形成了湄公河三角洲,到处是密林,纵横的河道和沼泽。
    这里是热带,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旱季从十一月到次年的四月,雨季从五月开始到十月。
    华记的船到时正逢雨季。他们选了一块地方,在那里搭起竹楼。一副安营扎寨的样式。
    当时那里的嘉定府派人来问,他们的意图。他们告诉说,要在这里建一座寺庙。
    当地的高棉人最是信佛。听说后主动找来,愿意为建寺出力。能海出面与他们交往。见能海是和尚装扮,很得当地人心。虽然语言有障碍,但是当地有很多潮州人,他们的话和莆田话相近。所以请来做翻译。
    在那里,他们打着洪门的旗号,那处很多明朝遗民,闻之过来去他们交往。华人身居海外,十分留心家乡消息,也都有人过来打听故国的事情。又热心告诉他们本地的种种事宜。对他们很是友好。
    在这种热带从林中生活,虫蚁蛇蝎最多,好在闽人对付蛇有经验,带了蛇药。
    他们又被告知,如果要动土建屋这样的大事,一定要请巫师看过才能做。
    他们通过高棉人请了巫师过来看地势。又把画好的屋样拿给巫师看,巫师认真地指点了一番。边峰拿笔一一记下,有不清楚的地方又再问明。态度十分恭敬。还送了精美瓷器,丝绸,茶叶,和漆器作为回报。
    自从南阮占据了这个地方以来,高棉人就受到打压。原本高棉巫师在此地的地位很高,如今却没人理会。而能海,边峰一众人如此礼敬他。巫师及高棉人都很高兴。又细心的指点了他们在这种地方生活要注意的事项。这时的巫师都兼任医生,给人治病。他回赠了沉香木。这木并不是用来欣赏收藏的,在当时有实用功能,用来防病,治病的。
    当地的高棉人养象为人运输。能海就雇用他们来运建寺庙的物质。
    这样,边峰一众人来到此处,与华人和高棉人交好。一边和周边的人做生意,一边准备建寺庙的建材…还开地种起了水稻。那地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当地人全都是靠天吃饭,尽管单季的水稻产量低,但是成熟的快。加上热带,生活成本就低,不需要冬天的用品。
    热带的人都有些懒,是因为他们的自然条件太好了,到处是椰树,那种清甜的饮料不用钱买。还有一种野生大香蕉,含淀粉量高。当地人採了回家,就蒸熟了当饭吃。到处都种榴莲。开始边峰等人看到这种水果都掩鼻。后来也能吃。
    而对于勤劳的中国人,到了这种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加上他们又肯卖力工作,收入自然也比别人高。
    南阮当时实行“俸禄制度”,就是,当官的不是由朝廷发放俸禄,而是封赏他们“食”多少“户”,让他们直接到这些人家收税。而且是没有什么节制,那些官员是按需索取。人民的负担非常沉重。又因为南阮常年南北用兵,国势已弱,阮福阔还在富春(南阮都城)大肆建造宫殿,弄的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很大。嘉定这种属于边远的地方就顾不上了。而嘉定府根本没有能力管理他名下的地方。当时有很多华人到那里开发土地。
    在当地华人和高棉人的帮助下,能海,边峰等人在那里站住了脚。他们要等雨季结束,开始建造寺庙。
    他们的动静还是引起了嘉定府的注意,嘉定府派人去他们那里收钱财。被他们打了出去。当时那处华人的势力很大,所以,嘉定府不敢再有其他举动。
    他们把带来的茶叶,瓷器等物品卖了,又收了各种红木,香料,象牙,犀角,装船运回苏州。他们的目的之一是做贸易,所以总会安排几只船回去。
    也有个别当地华人,愿意搭他们的船去中原见识一番。他们也接纳。
    他们能发电报与总部联系,但是,路途遥远,要靠沿途的中转站转过去。虽然,他们的电报,有时要一两天后才能到秦炼的手里,秦炼等人还是能及时得到他们的信息。
    212夜校
    洪门日益壮大,于是,就恢复了堂号。如岭南一带,用“天地会”旧名,西北那处用了“红花会”;津京处选了“青龙会”;到了江南,秦炼选了“山河会”为名。
    洪门事业如何发展,梅兰妮是不大关心的。她在计算上海厂里的营销。上海生产的龙头细布和呢子供不应求,都没有库存。又因为,十月,华记要派船去长崎贩铜,随船带去六十匹呢作为试销。苏州地区的呢子就更紧张了。眼见到了冬天,家家都在准备寒衣。贸易栈做的是批发生意,羽绢日日来电催促。华记的苏州贸易栈已经很有名气,他们总有独家经营产品,如火柴,如宽机布,现在还有呢子。火柴不用说,不是要仿就能仿的。宽机布这是把织机加宽了。有人试了之后,发现如此宽的布机很难扔梭,和压紧。人们很是怀疑,华记的宽机布是如何织出来的。也四处打听来着,但是不得要领。
    秦炼和梅朵组织人在上海厂区开夜校,教人认字,每天半个时辰,五天休息两天。
    因为来认字的都是成年人,他们教字时也讲些道理。比如学习工人二字,秦炼就会讲,这两字放在一起就是天字。说明天是由做工的人撑着的。
    听的人感到骇然,不是说,这苍天都是由天子撑的吗?
    天子用什么撑天?如果,农民不种粮,工人不制衣造房,他都没有地方住,没有衣服穿,饿都饿死了,还撑什么天?撑天的是天下做工的人。
    既然天是由做工的人所撑,按照“法道自然”的原理,这些人最应该有生存的权利。
    道理是简单,但是从没人这样说过。先是,听课的人被雷击了般,好半天做天做不得声。回去后细细想来,好象就是这样的道理。
    能讲出这样道理的老师,他们还从没有碰见过。
    开始来学习的人只是少数,后来发现识字外还能听道理,来的人就多了。
    轮到梅朵讲课,听的人还要多。
    梅兰妮奇怪,一夜她去旁听。
    梅朵在教“農”字,她说,从这个字中就能看出农民的辛苦了。这字从晨化来,农耕必做于晨,谁都知道,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农人如此辛苦,心中还全是委曲,要看着天吃饭,要应付各种的税赋。一个农字说尽了农民的辛酸。
    梅朵讲课大都也农业有关的字,农字的异体字“辳”为什么上面是个林字二不是其他的字?因为早年这片大地上到处是森林。要把树木砍去,才能耕种粮食,所以,上面加上林字,这是刀耕火种的痕迹。
    来听课的大都是农家子弟,从梅朵这里能学到字,还能学到农业知识。许多祖辈,父辈传下来的经验,被梅朵总结成了知识再讲与他们听。这些熟悉又新鲜的知识让年轻人兴奋,回去学说给家里父老们听。那些父老听了些样的传播,觉的很有道理,也说,这个先生讲的交关有道理。
    原本对年轻人学认字还有些看法的人,听见这些道理后,反到督促他们去学习。学了农业知识,在他们看来比那四书五经要有用的多。
    教人就象播种,种子撒播后,总会有发芽的。
    山河会得到了发展。
    洪门的发展还是暗地的,还是悄悄的。虽然这几年他们从几百人发展到了上万人,和漕帮比起来,他们是小儿科了。
    这年漕帮组织的增长得到了飞跃。
    乾隆八年,鉴于漕运的费用太高,运一石粮是三石粮的费用,这样使江南不堪重负。借鉴康熙和雍正朝都曾把运军粮的任务交给晋商来办,使得运费大幅度降低。乾隆下旨将漕运交与漕帮承办。
    这下,漕帮成了运河上的老大了。连漕运总督对他们都另眼相看。
    漕帮这时已经分为南北两大帮派。南面的帮主潘启龙是台州人。江南一带的漕帮的骨干大都是温州台州一带的人,被人叫做台温帮。这一帮派人虽多,但很少去过北方,长江以北的漕帮是由钱大坚为主。多是皖北,苏北人,被称作巢湖帮。
    既然要帮朝廷运粮,那槽帮内部就要联合。所以,两帮发展成了一帮。沿着运河从杭州起,到北京止,将运河分成一百二十段。每段设一“码头官”,这都由漕帮帮主的弟子们担任。这码头官都有朝廷授与的武职,官品从六品到四品不等。码头也就是漕帮的组织单位。码头官就是一个码头的老大。
    “原来,拜码头是这样来的。”梅兰妮听到了介绍后说。
    漕帮改组的消息传到了莱山那里,很快,老和尚通过华记的联络系统,将他的话传到了洪门各个堂会。
    莱山说,漕帮当了清廷的鹰犬,果真就是安清帮,我洪门弟子与他势不两立。从此相见,拳脚相加,决不退让。
    秦炼解释道,“这漕帮的码头长,实际上就是替清廷做情报工作。”
    梅兰妮才了解老和尚的愤怒之由。
    他们不知道的是,漕帮的缔造者翁乾潘曾是洪门中人,被派到京城去探听消息时,被清廷抓获。他就投靠了清廷。然后他另组安清帮(漕帮),立了一套规矩。想来此人的组织能力不错,漕帮在他手里发扬壮大。虽然在他死后,漕帮分成南北两派,势力还是很快就超过了洪门。如今,那些码头官,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从此,洪门弟子果然遵守洪门总舵主莱山大师的话,与清帮界限分明。后来,洪门中有谚语道,“由清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清,剥皮抽筋。”
    由于,华记的运输大都是走海运,内路的运输很少走运河,黄家平的船队都是在江南的河流湖泊中穿行,所以,和漕帮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冲突。
    但是,江南地区及运河沿岸的漕帮势力发展很快。很多人都加入漕帮,因为,如今漕帮有了政府的补贴,帮会里的人生计得到了改善。其实,很多人参加帮派就是冲着改善生活而去的。
    所以要使一个帮派得到发展,就要让参加帮派的人生活得到改善。还要让他们的家人不受欺负。
    秦炼说,江南地区的山河会如果要与漕帮抗衡,只有大力发展经济。
    如今,华家虽然在苏州上海都有农庄和工厂,但是这些的规模都不大,工厂更是象小作坊的规模。
    因为,这时虽然有商品交流,但毕竟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家还是过这自给自足的生活。最大的消费群体就是一些城市里的人。再就是那些八旗子弟。一般的市民生活水准并不高,应付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衣服被褥这些生活必需品外,就很少有钱买其他物品。而八旗子弟就特殊了。
    针对八旗子弟,他们有过计划。帮着他们玩,替他们创造条件玩。他们爱养鸟,就做精致的鸟笼,鸟食罐等物件。爱养金鱼,就做玻璃鱼缸。再就是推出葡萄酒和酒具。
    梅兰妮担心的问梅朵,“你那葡萄酒行不行啊?是不是正宗的?”
    她知道,后世有许多品牌的葡萄酒,梅朵的葡萄酒是她留学北美时,向那些洋人邻居们学来的家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