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 >

第12章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隋朝,对掳掠成性的契丹也不客气,把它打得惨兮兮的。一连串的失败,使契丹人开始寻求联合,在唐朝初年,契丹的八部终于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联盟,联盟的首领是由各部头领每三年推举产生。但这时契丹的实力还是不够强大,和强盛的大唐根本没有抗衡的可能,便在唐太宗贞观时,投靠唐朝成了附庸。
  到了武则天时代,契丹联盟的首领觉得自己羽翼丰满了,便开始闹“独立”,和武周摩擦不断,一开始还打了几个胜仗,武则天这个铁腕女人,怎么会受这个气,她派出了大部队进剿。这次契丹知道锅是铁打的了,连部落联盟的首脑都被武周的军队打死,契丹人像赶鸭子一样被赶回了原来的居住地。
  契丹人只好去依附在北方最为强大的突厥,然后再附唐叛唐,折腾得不亦乐乎,中间还穿插着和崛起于漠北的回鹘的眉来眼去。
  后来大唐衰落了,回鹘汗国也灭亡了,再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势力可以号召天下,群龙无首势必会导致天下大乱,契丹人趁乱四出抢掠,不断向外扩张,从邻近的奚族和北方的乌古、室韦等族以及汉人地区,掳掠居民充当奴隶。
  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了人世,应验了“乱世出英雄”这句话。
  唐咸通十三年(872),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迭剌部的一个贵族家庭。这时契丹内部的争权夺利也十分厉害,耶律阿保机的家族参与了部落联盟军事首领“夷离堇”的争夺,但最后被击败,他的祖父还把命也搭了进去。阿保机的老爸和他的叔叔大爷们见势不妙,统统跑到邻近部落躲了起来,阿保机的老祖母怕他被人“斩草除根”了,就不分昼夜地把小阿保机藏在帐篷里,生怕别人看见。
  幼小的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着争斗的洗礼,慢慢地成长起来。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阿保机的精明果敢、深谋远虑和狡诈阴险、不择手段的性格。
  风水轮流转,耶律家族逐渐在争斗中又占了上风,阿保机的伯父当上了“于越”(史称为“总知军国事”),于越的地位仅次于部落联盟首领可汗,握有联盟的军事和行政的实际权力。年轻的阿保机被任命为于越侍卫亲军的首领,走上了契丹部落联盟的政治舞台。
  阿保机身材魁伟,胸怀大志,武艺高强,能开三百斤的强弓(和宋太祖有得一比)。他也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就是他的伯父,这位“于越”大人,经常和阿保机探讨军国大事,使阿保机受益匪浅。然而好景不长,阿保机的伯父被觊觎“于越”的蒲古只等三族谋杀,阿保机手握侍卫精兵,展开了反击并击溃这三族,在901年被立为“夷离堇”,成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
  这一年,他刚三十岁(和宋太祖真的很相似)。
  过了两年,阿保机也成了“总知军国事”的于越,并兼任“夷离堇”的军职,掌握了部落联盟的军政实权。
  阿保机在当上了“夷离堇”以后,就率领契丹铁骑连年出征,不管是室韦和奚人的部落还是汉人,契丹铁骑得便就抢回来充当奴隶,阿保机在不断向周围游牧部落用兵的同时,开始向中原发展势力,他带领呼啸的契丹骑兵南下,攻掠唐朝的河东、代北九郡。接着又进攻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领地,掳掠数州汉人居民,占领了一些汉人为主的地域。与此同时,他开始插手中原事务,与河东割据势力晋王李克用结盟。
  通过劫掠,阿保机得到了包括大量汉人在内的奴隶、牲畜和粮食,使本部落的实力大增,超过了一直把持联盟首领职位的遥辇氏可汗痕德堇。
  阿保机给契丹各部落带来了好处(就是带着大家到处去抢东西),大家就拥护他。907年,阿保机终于经过部落选举的仪式,成为契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弱肉强食是人类历史的生存法则,对处于变革时期的契丹尤为重要。这样的法则虽然听起来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可实际上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历史里,流淌最多的就是鲜血!
  阿保机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仍把军事的和行政的实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吸取了伯父的教训,抽调各部精兵,组成了自己的侍卫军“腹心部”,委派自己的亲信心腹统领。
  阿保机雄才大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并不是他所追求的全部,他要走向南面那丰腴的大平原,他要打破契丹由部落贵族选举联盟首领的制度,成为世代相传的至高统治者——皇帝。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阿保机自担任联盟可汗之日起,就依靠身边的契丹人才和汉族谋士,积极进行建国称帝的准备。对外继续率领契丹兵马征服黑车子室韦、吐谷浑、乌丸、奚、乌古和阻卜等部,积极向辽东和代北、河东、平州、幽州等地用兵。对内设立了“惕隐”这个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的官职,调整内部关系,培植个人势力集团。同时,他还通过大肆修建碑铭来宣传自己的“功德”,树立个人的权威。
  在经济上,阿保机在炭山之北设置了用于贸易的羊城,还在草原地区建立城镇、寺庙以安置被俘汉人和僧尼,来收拢人心。
  等基础稳固以后,阿保机便不管什么“民主选举”了,自己赖在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上九年不动。这引起了自己部落其他贵族的不满,因为理论上耶律氏的成年男子都有“被选举权”,都有当选部落联盟首脑的机会。
  911年,阿保机本家族的兄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等首先策划谋反。阿保机事先知道了这个消息,但没有动用暴力手段来压服,而是和兄弟们登山杀牲对天盟誓,然后赦免了他们。
  但兄弟们并没有领情,第二年再次反叛,并派兵阻截领兵出外征伐的阿保机,想强迫他参加可汗的改选大会。阿保机没有硬拼,而是领兵南下,按照传统习惯赶在他们的前面举行了烧柴告天的仪式,即“燔柴礼”,合法地连任可汗。他的众兄弟没有了反叛的根据,只好在第二天派人来向阿保机请罪,阿保机也就不再追究,只下令让他们悔过自新。
  可是不到半年,他的兄弟们再次反叛,这次发生了较大的武装冲突。他们先商议好拥立弟弟剌葛为新可汗,然后派另两个弟弟迭剌和安端假装去朝见阿保机,想伺机劫持阿保机去参加他们已经准备好的可汗改选大会。除了本部落外,乙室部落的贵族也参加进来。阿保机发觉了他们的阴谋,打败了迭剌和安端,并收编了他们的武装,然后亲自率领部队追剿剌葛。到五月,阿保机领兵进击,终于擒获剌葛。参与叛乱的三百余人被判死刑,剌葛和迭剌处以杖刑,寅底石、安端等从者释罪不问。
  经过三次平叛,阿保机基本消灭了本家族的反对势力,他又设了一次“鸿门宴”,将其他七个部落的反对势力一网打尽,于916年,在龙化州登基即位,国号契丹,后来改称为辽,建元神册,定都上京,阿保机即辽太祖(要说阿保机建立的这个国家,国号也够乱的:916年建国时国号契丹,947年改为辽,983年改为大契丹,1066年又改称大辽)。
  契丹建国以后,创制了契丹大小字,结束了契丹民族无文字的历史;又制定了法律,确定了法制基础;设立汉儿司,管理汉族百姓,后来更是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系列措施,使辽国粗具规模,逐渐走向强盛。
  辽太祖阿保机建立国家后,继续四处扩张,除了向南对汉族区域攻击外,契丹铁骑征服的足迹北至鄂尔浑河畔,西至新疆,东到黑龙江,完成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并成为中原王朝很长时期的劲敌。
  天显元年(926)七月,辽太祖病死,次子耶律德光继位,即辽太宗。
  辽太宗继续贯彻阿保机向南发展的策略,不断地南下,期望将疆域扩展至黄河以北,但没有什么收获。机会终于在辽天显十一年、后唐清泰三年(936)那个夏天来了,后唐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可又感到实力不济,就向强大的契丹求援。
  当然,在实力不平等的情况下,说求援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乞援”,像历史上有名的“秦廷之哭”即为乞援。本来哭哭啼啼地就让人心里不爽,石敬瑭更下作,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为父,还将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割与契丹,另加岁贡帛三十万匹。
  这样的条件令辽太宗心花怒放,亲自率契丹铁骑五万南下支援石敬瑭,一心一意地扶植起这个“儿皇帝”。石敬瑭的行为,不但使中原政权成为契丹的附庸,而且将阻击北方强敌的长城防线拱手让给了游牧民族,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直到明朝建立,才又夺回了长城防线。
  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仅是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地利上占了上风,更为重要的是从此有了发达的农业基地,源源不断的粮食至今也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更何况连地盘拿来的,还有农业技术熟练的汉族农民,以及先进的汉文化。
  幽云十六州的失去,断送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宋王朝,还阻止了中国历史向更高阶段进化的可能,影响中华民族数百年,甚至可以说我们至今还未摆脱这个巨大的阴影。
  石敬瑭一个人的罪过,却要一个民族和这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来承担恶果,他对历史犯下的罪行,已不是痛骂一声“儿皇帝”所能涵盖的。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契丹(辽国)兵强马壮,和同样壮心不已、谋求扩张的大宋直接面对面的碰撞将不可避免。
  导火索就是北汉,这个导火索将由大宋的第二代君主赵光义亲手点燃。

  击灭北汉之战(1)

  赵光义新君即位,很想搞出些大名堂,来树立和提高自己的威信。
  吴越归地和漳泉纳土,赵光义觉得不过瘾,毕竟这些都是靠威胁和高压取得的,虽然得了实惠,可在形式上一点儿也不壮观。更为重要的是,赵光义有个说不出口的心结,他总觉得自己在承受着太祖赵匡胤的余荫,走不出皇帝哥哥的阴影。
  这种心态,在一次他和枢密使曹彬的对话中可见端倪。那是在太平兴国四年的正月新春,赵光义问曹彬:“周世宗和我朝的太祖,都御驾亲征过太原,但都没有打下来。难道是太原城太牢固,根本就没有攻克的办法吗?”此话开头就说柴荣和赵匡胤,看来赵光义时时在拿自己和二人比较。
  曹彬是个老实人,根本想不出赵光义的心思,回答说:“周世宗的时候,是因为史超在石岭关被打败,军心不稳才撤兵。太祖是因为军中流行疫病,不得不撤兵。和太原城坚固不坚固没有关系。”
  赵光义想了想,又问道:“那我要征伐太原,你看怎么样?”
  曹彬回答说:“现在朝廷军队精锐,人心安定,要去征伐北汉,必定会成功。”
  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点点头,下定了征伐北汉的决心。
  曹彬分析得很对,尽管顺手拍了下“人心安定”的马屁,其余的说得还真是那么回事。赵匡胤一手整顿训练的精锐禁军就不用说了,北汉这些年的日子实在是有些难过,被大宋碎刀割得快把血都流尽了。
  原来开宝二年赵匡胤撤兵后,对北汉不是不闻不问,而是采取了零敲碎打、全方位骚扰、积小胜为大胜的做法,不仅有小规模的战斗,还“夏取其麦,秋取其禾”,把北汉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在成熟时搬回自己的家,有机会就连北汉的老百姓也都迁移到宋境(估计对恋土的百姓来说,实行的都是武装押运式的迁移)。这样一来,北汉的国计民生可就难了,粮食不够吃,干活的人手也短缺,大量的土地竟然被迫荒废了。
  赵光义既下定了决心,很快就下令调集军队粮草,大军一路向北开去。
  这次进军,赵光义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统率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军包围太原,分四面攻城。为了阻断辽国对北汉的救应,又安排勇将郭进为太原北石岭关都部署,负责打来援的辽军。
  一切都安排妥当,赵光义下诏御驾亲征,离开京城去了前线,此时已是二月中旬。
  北汉皇帝刘继元听到宋军又来攻打的消息,又急又气:这个宋朝,真是阴魂不散!马上向辽国求救。辽决定由宰相耶律沙带兵前去救援。
  三月,耶律沙和郭进在石岭关东南的白马岭相遇,两军隔着一条溪涧对峙。本来按照耶律沙的意见,是等待和耶律斜轸的后军会合,再与宋军交战,但监军冀王耶律敌烈认为宋军根本不堪一击,坚持要马上进攻,耶律沙拗不过这位王爷,就下令渡涧发起攻击。
  不料郭进有勇有谋,等辽军渡了一半的时候,率领宋军旋风般地杀出,辽军首尾不能相顾,被宋军杀得人头滚滚,那位心高气傲的冀王耶律敌烈战死沙场,耶律沙的儿子、耶律敌烈的儿子,还有另外两员大将也都在这场战斗中丢掉了性命。要不是耶律斜轸及时赶到,万弩齐发射向宋军,就连耶律沙也回不去了。
  辽军大败,无力继续前进,只好狼狈地退了回去。郭进作为偏师,将纵横塞外的契丹铁骑打得望风而逃,死伤甚多,显示出了名将的风采。
  宋军主力一路连克镇州(河北正定)、岚州(陕西岚县)、宪州(山西静乐县),又一次来到太原城下,四面将太原团团围住。
  随着辽军败退,太原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成了孤城。
  孤城难守,刘继元再次派出带着蜡丸书求救的使者,不料使者被郭进擒获,宋军押着使者在城下游行一圈,北汉将士彻底绝望了。
  内乏粮草,外无救兵,形势险恶到了极点,已经绝望的北汉将士,真的成了困兽,死命激战不休,宋军攻城连连受挫。镇守太原城东南面的刘继业(杨业)更是凶如猛虎,接连击退攻城的宋军,城下堆满了尸体。刘继业(杨业)在北汉号称“无敌”,但在赵匡胤第二次攻太原的时候,曾被追杀得躲在壕沟里才捡回了一条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