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 >

第6章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鞴⑻乇鸾淮枷拢×Ω前才藕醚鸫τ诺暮阑睢6怨稀⒉袷系暮蟠直鹩枰苑夤偌泳簟6院笾艿奈奈浒俟伲灰皇撬佬乃氐姆纯拐撸颊盏ト眨敢夥绦轮鞯囊廊坏惫伲绕涫鞘治罩乇慕旄怯畔日懈У亩韵螅衲饺菅宇染偷鄙狭说钋岸嫉慵欤罾ひ脖环馕涛蓝贾富邮埂U钥镓氛庖环夤僦伲肥灯鸬搅烁壮樾降淖饔茫魑缓笾艽蟪荚谛鲁昭绻馕尴蓿匀痪投浴胺此胃粗堋辈蝗刃牧恕
  就是因反对自己而死的韩通,也被追赠为中书令,厚礼收葬,他要让人们知道,忠臣是值得尊敬的。
  然而,赵匡胤明白只有安抚是远远不够的,强硬的手段有时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一个新的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前朝的残余势力必须要坚决消灭,不能让他们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这是血的历史教训,“不可沽名学霸王”,妇人之仁导致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赵匡胤不想重蹈覆辙,所以他的第三步就是严厉打击“一小撮”居功自傲和手握兵权而又不服从自己的藩镇。赵匡胤录用旧臣僚,使有的拥立功臣勋贵大为不快。对此,赵匡胤一面对这些贪图富贵的功臣勋贵封以高官,授以实权,一面严加防范绝不姑息。京城巡检王彦升,是当年兵变入城时的先锋,自恃拥立有功,横行不法。一天夜里,他以巡检为名,去敲宰相王溥的门,吓得王溥“惊悸而出”,结果王彦升被贬为唐州刺史。赵匡胤的这些做法,对稳定后周旧臣的情绪,缓解他们对新王朝的逆反心理,起了很好的作用。留用的旧臣人人感到政治地位有保障,对新政权由狐疑观望转为积极拥护,忠心效力。
  朝中的官员还好摆布,最让赵匡胤头疼的是各地的节度使。
  那些人,才是有着尖牙利爪的猛虎。
  这些人物中的代表就是驻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在郭威发动兵变代汉时,李筠积极拥立成为开国功臣。柴荣继郭威当后周皇帝后,狐疑满腹的李筠,自恃其盘踞上党,辖有潞州、泽州、沁州,有天井关和太行山等的险要做屏障,专事截留中央赋税,招纳亡命。柴荣念他是养父郭威的旧臣,只好忍让。
  赵匡胤坐了龙椅后,曾以中书令这个高官相许,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这个李筠觉得要他屈身听命于赵匡胤是奇耻大辱,便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挂起后周太祖的画像放声大哭,表示不忘旧主。
  这还不算,他竟在四月间联合北汉起兵举事,率军从潞州直捣汴京。
  赵匡胤没有办法,既然自己已经仁至义尽,可李筠还是非要置自己于死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只有选择以战止战。
  他马上命令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领军迎战,长平一战大败李筠。随后,赵匡胤亲自领兵出击,一举攻克李筠固守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兵败赴火自杀,虽然失败,也不愧是条汉子,可惜的是有勇无谋。
  可是,江山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一个李筠倒下去,千万个李筠站起来。
  随后起来的就是李重进。
  要说后周旧臣中,最郁闷的应该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当初玩了一手“木板计”,却让赵匡胤捡了便宜,现在还要尊奉他为天子,心中说什么也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当李筠举兵反宋时,他就想同李筠结成反宋同盟,不料派去和李筠联络的幕僚翟守却星夜跑到汴京去了。
  赵匡胤听了大惊,对翟守面授机宜,让他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也果然不负所望,口吐莲花般地将志大才疏的李重进说得没了主意,使宋军避免了南北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平定李筠之后,赵匡胤便改授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去镇守青州。李重进现在才明白过来,这分明是调虎离山啊,他坚决不离开扬州,并在建隆元年九月起兵。赵匡胤早就做好了准备,御驾亲征,领着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等一帮如狼似虎的兄弟,把李重进打得落花流水,李重进不但没有抢成江山,还赔上了全家的性命,兵败后全家举火自焚。
  就这样,赵匡胤利用李筠轻狂之举、李重进犹疑之病,以分化瓦解、速战速决、各个击破的方略,经大约一年的时间,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为了巩固政权,制治于未乱之时,赵匡胤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包括被人们诟病的特务监督。他秘密向各地派出许多特务,重点盯紧那些有地方实力派,窥探有关可能谋反的情报。
  特务手段是说起来似乎不好听,(假如称为“情报战”呢?)可却很有实用性。因为当时确实有一些藩镇,并不是那么甘心听命于新朝,暗地里总想搞一些小动作。
  真定节度使郭崇是个死忠派,听说赵匡胤做了皇帝,心里总是不痛快,有时还为后周掉眼泪。他对前朝的“深厚感情”被查探的特务发觉了,一个小报告打到了赵匡胤那里,郭崇听说有了小报告,心里也发慌,赶忙表示坚决拥护宋王朝,拥护赵匡胤当皇帝,这才没有惹来杀身大祸,吓得以后再也不敢有什么过分的举动。
  保义节度使袁彦,在赵匡胤称帝以后“日夜缮甲治兵”,被举报有反宋意图,赵匡胤立即派潘美去做监军,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他只好乖乖地单骑入朝,听候差遣。
  驻扎在蒲州的杨承信,暗中准备武装暴动,赵匡胤以送生日礼品的名义,派密使前去侦查。杨承信惧怕暴露,未敢起事。
  建雄军节度使杨庭璋的姐姐是郭威的妃子,与后周皇室是近亲,李筠起兵时曾与之联系。因此,赵匡胤对他不放心,“疑有异志”,派人伺察。他未敢反抗,被调任为靖难节度使。
  一份秘密报告,就能消弭可能出现的刀兵动乱,特务手段(情报战)的威力绝对不可小觑。
  对于居住京城的官吏,赵匡胤防范更严。大街小巷,到处都布满密探,他们随时随地监视各级京官。除了派密探侦察各级官吏外,对位居重职的官员,赵匡胤还经常亲自外出,改扮普通人装束,暗中巡察。他私访的对象,大多是旧勋功臣,看他们有无谋反之心。
  由于赵匡胤推行了这一套严密的特务系统,使他对各级文武官员的举动,了如指掌,使刚刚建立的宋朝有了超过五代各朝的强大控制力。
  这种特务活动,曾使得众多官吏心生惶惑,然而赵匡胤为人宽宥仁厚,从不滥施刑罚,暴杀大臣,因此出现了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观——这是一个大量使用特务却没有出现血腥特务统治的时代。
  这样的奇观,是那些小肚鸡肠的统治者万万学不来的,明朝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就是明证。

  挺进到长江以南(1)

  雪夜访普图搞定了自家的后院,赵匡胤就思谋着怎样把自家变成天下。
  要说当时的宋朝,形势还真是不乐观,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和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的“国家”可就多了,有占据江汉一隅三州的南平,有占据湖南十四州的武平,有据有两川、汉中四十六州的后蜀,有据有岭南六十州的南汉,还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等割据政权。
  也就是说,赵匡胤费尽心力从孤儿寡母手中弄来的江山,也就是中原这一小块。
  虽然列国环绕,但与这些列国比起来,宋朝还是最强大的,这时的形势,很像战国时的秦与六国的状态。
  这要感谢后周的两任皇帝——郭威和柴荣励精图治、开疆辟土,使国力有了很大的增长,那些割据势力纷纷称臣。宋太祖赵匡胤代后周,继承的不仅仅是国土范围,还有丰厚的政治遗产。
  除了辽,宋最强大的对手就是南唐,可南唐早就被柴荣给打怕了,对继承了后周遗产的宋也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异动,这就给了赵匡胤积聚力量、调兵遣将的时间。
  本来赵匡胤的意思是先把北汉灭了,然后再荡平南方,但文武官员都不赞成先攻北汉,他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最终作出这个决定是在一个雪夜,赵匡胤和三弟光义微服摸黑来到了赵普的家里,他是要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听听自己这位首席智囊的见解。
  寒风夹杂着雪花飘落,君臣三人在屋子里吃烤肉喝烧酒,谈论着天下大事。赵匡胤说:“我看,还是先拿下北汉。”
  赵普却说:“北汉扼守着西和北面,减少了我们不小的压力,要是先收取了北汉,所有的问题就要我国独自承担,所以不如先把南面的小国平定了,再回头收拾北汉,那时它一个弹丸之地,还能兴什么风浪?”
  赵匡胤笑了,说:“我也是这样想的,刚才不过是试试你罢了。”
  赵普分析得有道理,这些道理赵匡胤也不是不懂,可他还是有和北汉和辽碰碰的欲望,只不过还在犹豫,听了赵普的分析,才收起了这个心思。
  当上了皇帝,连“忠厚”的赵匡胤也开始变得虚荣起来,这就是权力和地位的魔力吗?
  当时南方各国的皇帝王爷都是昏庸的主,才干不行也就算了,还个个都骄奢淫逸,没有一个是赵匡胤的对手,这也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吧。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国策定了下来,在削平南方之前,赵匡胤对辽和北汉采取了守势,选派宿将率领重兵镇守北部要点,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同时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关系,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安定,剩下的就是等待最好的时机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而且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撞到枪口上的是割据湖南的武平周氏势力。
  占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拥有今湖南及广西部分地区,他在南方那些统治者中算是最出色的了,不仅尽心尽力地治理这片地盘,法令也没有那么苛刻,百姓过得还说得过去。但周行逢最大的毛病是猜忌心极重,只要谁让他起了疑心,就等着掉脑袋吧。
  建隆三年(962)九月周行逢病死,继承他权力的是他年仅十一岁的幼子周保权,这和后周柴荣死时的局面一样。
  周行逢也知道在自己死后必然会有变故,就在临死前说:“和我同时起兵的有十个人,已经有九个被杀掉了,只剩下衡州(湖南衡阳)刺史张文表,在我死后他必然叛乱。”他嘱咐派杨师ヌ址ィち耸裁炊己盟担绻虬芰耍腿ス樗乘纬蛭钥镓坊故呛苋屎竦模谒氖窒绿稚钤趺匆脖缺慌丫甭镜暮谩
  要说周行逢的判断还真准,张文表听到周保权继承了权力,就怒发冲冠了:“我和周行逢在贫贱时一同打天下,现在他死了,却让我去侍奉一个黄毛小儿。老子不干!”
  表面上看好像张文表是条汉子,为自己的尊严连老战友的交情也不顾了。其实,满不是那回事,他想的是像赵匡胤那样,从孤儿寡母的手中攫取权力。
  这就是五代时的真实写照,人们抓住一切机会追逐着权势,道义在那个年代只是一个美丽的口号而已。
  张文表让军士都穿上白服装,好像是奔丧的样子,发兵直扑朗州。路过行军司马廖简镇守的潭州(湖南长沙)时,廖简已发现不对劲儿了,可他一向没瞧得起张文表,照样坐在府里大开宴席,有人提醒他要做好准备时,他竟说:“张文表到来之日,就是我擒他之时,没什么好担心的。”
  结果一点儿也不出人们的意料,等张文表率军进入潭州时,廖简已经醉得连弓都拿不起来了,只会坐在地上破口大骂,被张文表轻而易举地摘去了首级。
  得知张文表叛乱的消息,朗州城里一片混乱,一面遵照周行逢的遗言派杨师示值玻幻嫠某銮缶龋仁窍蚰掀脚闪耸拐撸幼庞窒蛩闻沙隽饲笤拐摺
  向赵匡胤求援,是武平众人出的一招臭棋,给了他一个进军湖南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张文表也在寻求“国际社会”的认可,他据有潭州后马上向赵匡胤上表称臣,希望得到宋朝的认可和支持。赵匡胤心里这个乐啊,当然来者不拒,一面下诏承认周保权为武平军节度使,将其明确划归为自己的藩属,一面又派人前往湖南宣谕,允许张文表归朝,并命南平发兵救助周保权。
  赵匡胤心里要的不仅是武平,还有盘踞在荆南的南平。
  统治南平的是高氏家族,地盘也就是湖北荆州一带,地盘虽小,势力虽弱,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南方相邻诸国间的缓冲区,还是新兴的大宋与南方众多政权的一道屏障,因此谁也不想灭了它,还处处维护这道屏障。看来古人说的“天时不如地利”还是很有道理的。
  高氏在列强环绕中能够生存数十年,除了占有地利之外,还与对内注重保持安定,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四处称臣,甘当附庸有关。但高氏的人品实在是不怎么样,经常拦路抢劫“各国”的商队和使者,人家要是急了就道歉、放人、返货,还一点儿也不羞愧,脸皮功当真是练得精深。
  到高继冲时,正是武平大乱之时,赵匡胤决定以救援之名,先借道取荆南,次取武平,来个一箭双雕。
  乾德元年(963)正月初七,赵匡胤命令已改任南东道节度使兼西南面兵马都部署的慕容延钊为南征主帅,以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出兵湖南,拉开了统一之战的序幕。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战端一开,竟经历两代君主前后十六年的时间。
  宋兵压境,南平内部乱成一团,有的同意借道、有的反对,弄得在最高权力位置上连屁股还没坐热的高继冲没了主意。一直到宋军进入襄州(湖北襄阳),派人通知南平为宋军准备给养时,高继冲才以犒师为名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二月初九,与宋军在荆门(湖北荆门)相遇,慕容延钊假意殷勤款待,暗中却派李处耘率轻骑数千,星夜奔袭江陵。
  高继冲还毫不知情,亲自到城外恭候慕容延钊的大军。长途奔袭的李处耘趁机率兵入城,迅速占领江陵城内要地,高继冲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了事,南平不复存在。
  但宋军也面临着一个难题,因为武平已经自己搞定了张文表,这还是宋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