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 >

第335章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大华实业的薪水标准,即使没有“特殊贡献”的普通研究人员,每月的薪水也在千元以上,根据级别的不同。2000元甚至3000元的薪资都很普遍。
  当然,大华的普通研究人员,在国内也是难得的学术精英。前两年直接招收刚毕业的学生,其履历和大学成绩能闪瞎一房间的氪金狗眼,全国竞赛的高分成绩,全国奖学金或者高影响因子的论文都只是开胃菜……中国的教育体制一向是精英教育。这一点直到20年以后都没什么变化。虽然不学习也能毕业的,但若是想要好好学习,并且得到极好的成绩,那仍然是不容易的。
  无论媒体如何贬低中国的大学教育,哪怕有90%的学生在大学是不学习的,仍有10%的学生是学习的。任何一名学生想要拔得头筹,仍然少不了残酷的竞争。事实上。中国的大学教育一向是面对拔尖的10%甚至5%的学生的,全新的知识体系和过量的课业要求直到20年后也没有改变,扩招也许增加了入学人数,但并未降低大学的课业要求。对于没有打牢基础的90%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许会在商业、政治或者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但是,除非花费数倍的时间,否则大部分人在入学伊始,已经注定不能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了。
  对现在的大华实业来说,能在毕业之初就加入的学生。各方面的条件都必须是拔尖的,基本上,大部分学校的毕业生的履历都必须是最漂亮的10%才有面试的机会,待遇和地位日益升高的大华实验室的要求自然是更高了,仅仅是笔试和面试两道难关。就能刷下大部分的精英学生,缺少名师和优良教学设备的学校学生,基本已经很难进入大华实验室的门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华实验室现在实行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制度,以后加入大华实验室的难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至少,除了那些做出了成绩的大牛小牛级人物,绝大多数的新人,都要从实习生做起了。
  但是,相比国内的研究所,大华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也要大的多。90年代正是国内研究机构的低潮期,匮乏的经费甚至不足以保障研究员的工资福利,又哪里能像是大华实验室这样烧钱似的做昂贵的材料实验。
  这样的情景,至少在十年以内是很难改变的。尤其在专利法施行以前,国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白给企业的,企业赚多少钱都不会分给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对于市场化的产品也缺乏兴趣,宁愿做省钱又好听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研究所,只有少数国家保障的项目,才能争取到些微的专项经费,例如碳纤维项目,就要迟到九六九七年,方才进入国家保障的名单,获得了少许的拨款,要到15年以后,才被列入重点项目,获得大笔的拨款。
  但对现在的研究者来说,又有几个五年,几个十五年来等待。
  王赟就曾无数次的在纸面上做着实验,大华实验室碳纤维研究所的进展能这么快,要多亏他早年的积累。但是,如果以前就有现在的实验条件,又何必等到现在才出成果。
  “从实习生到助手,再到助理研究员的要求是怎么定的?”苏城这次问的是王赟了。
  王赟有点不自然的道:“时间加考核,目前定的是无薪实习生做半年或者1200个小时以上,考核转助手,助手的有效工作时间超过1万个小时,或者有主任研究员的推荐,经过考核就转为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就是大华实业的正式员工了,王赟说着试探着问道:“三四年的时间,咱们碳纤维研究所总能增加几百个编制吧?”
  “你们要是做出了成绩。自然可以增加编制。”
  “能加多少?”王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问了出来。
  苏城被问住了,哑然道:“这得人事部门去算了,这么着急?”
  “我这不是担心先前的承诺作废嘛,要是编制多。大家的工作劲头也能足一点。我现在就有点后悔,当时把120个编制都给弄满了。”王赟真是一副后悔的神情,还拍着脑袋说:“当时也是被挤住了,能独立做项目的都老大不小了,薪水给的不够高,人家也不愿意辞职。后来为了配合他们。又招了这么多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没有点奔头,研究所也继续不下去了。”
  说着,王赟眼巴巴的看着苏城,道:“您看,咱们把两月就把碳纤维的成品给做出来了。要是今年能再增加120个编制,我保证再做出两种碳纤维!”
  苏城习惯性的做沉思状。
  杨明担心他答应,忙道:“碳纤维研究所本来就不在今年的预算里,120个人的编制全部走的是机动预算,助手的薪水和实习生的补助也是预算外的,研究经费用的是大华实验室的总体预算,挤占了好几个材料项目的资金。要是再增加120人的经费和薪水,大家都得造反了。”
  对杨明,王赟就没什么不好说的了,梗着脖子道:“增加120个助理研究员,只增加薪水,不增加经费总可以吧,助理研究员又不做独立项目。”
  “那每个月也要多开几十万的薪水,你找黎涣祥说去,看大华实验室还能从哪里抠出几十万。”大华实验室每年的经费有数亿元,但是被几个研究所一分。再落到实验室的总体经费里就不多了,上千名研究员带着几千个项目嗷嗷待哺,年初就把经费刮的七七八八,更别说现在已经是年末了。除此以外,实验经费和人员薪金在大华实验室的预算中。也是有明确区分的,杨明做了许多年的行政,知道协调这些事情有多麻烦,到时候不光是大华实验室要做许多文件,大华总部也要核查无数的文件,在日益制度化的大华实业,这些文牍工作都是少不了的,否则总部的管理就要失控。
  王赟和其他研究员一样,对官僚作风极其不满,讨价还价道:“120个不行,100个也行啊。咱们现在有小五百号助手了,总要解决五分之一吧。”
  杨明怀疑的道:“你说1万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按照每天8小时算,你这得是1250个工作日,就算加班多,你三年时间都不用增加编制了吧。”
  “不是还有研究员推荐。”王赟扭捏了一下。
  “这个可以控制,就算有,也应该安排到明年的预算里面。”
  “晚一年转助理研究员,以后什么都要晚一年,人家做出了成绩,凭什么不让转正。”王赟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家单位工作,说话仍然是国家单位的口吻,但意思也是一样的。在大华实业,最重要的“特殊贡献清单”里面,年资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类似于日本财团的同期概念在大华实业同样有着不弱的含义,放眼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93年正式加入大华实业和94年正式加入大华实业,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别。
  站在一旁的实习生看出来了,现在是决定一众实习生和助手吃肉还是喝汤的重要时刻,抓住机会道:“1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用不了三年时间,2年时间都用不了。”
  几个人都转头看他。
  实习生掰着指头道:“我们一起的实习生每周最少工作100个小时,一般都能达到110个小时。我每周工作六天半,一个月积累了500个小时。就算每年休假一个月,我2年也能积累110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1000个小时用来转助手,剩下10000个小时,也够我转助理研究员的工时了。”
  苏城听的眼都直了:“每周工作110个小时?”
  “110个小时就是普通水平,一周工作120个小时的都大有人在。你看里面外面睡觉的,那都是每天睡四五个小时的,就算住跟前的也舍不得回去浪费一个小时来回的。”
  王赟来不及阻止,话就被那实习生说完了。急的他直摸脑袋,道:“我这可不是剥削劳动力哦,我要把人赶回去休息,赶都赶不走。开大会说改规矩,又被顶回来了。”
  实习生这才意识到说错话了。补救道:“我们乐意留实验室里,回去睡觉有什么意思,只要碳纤维研究所有经费做实验,我宁愿做实验做到死。”
  苏城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过劳死”的字样,急忙摇头道:“不行,强度太高了。必须降下来。”
  “我们乐意。”
  “乐意也不行,真要累死人了,媒体还不是要口诛笔伐的。”苏城坚持道:“一周1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太多了……”
  “关媒体什么事?做研究做实验的,还分什么日夜黑白?这么好的设备,这么好的条件,不抓紧时间做研究做实验。那不是造孽吗?”这次说话的是从对面力学实验室里出来的老者,看那头发花白的样子,少说有六七十岁了。
  这种面相的,不是大华聘请来的退休研究员,就是兼职的老资格,苏城不好直接命令,只得温言说:“咱们大华实验室的投入只会越来越多。只要不浪费设备就行了,不能为了设备把人给累坏了。”
  “我看你是说反了。人这个东西累不坏的,我们当年搞156工程,哪个人不是一天睡三四个小时的?还不是活到七老八十了。设备就不一样了,设备是要老的,今年还是一流的设备,不抓紧时间用,明年就变成二流设备了。”花白头发的老头儿说着,又指指边上的助手和实习生,道:“你问问这些小子。想上清华,想上中科大的,哪个一周不读100个小时的书,读120个小时的书就能累死他们了?实验室里做实验,写实验报告。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能比工人农民还累?”
  苏城听的目瞪口呆,却不知该怎么反驳。解释一下压力和过劳死的关系?和做过50年代苏联援建项目的老爷子争执这些,那不是找着上政治课吗?
  杨明清咳两声,道:“咱们要不问问实习生和助手们的意思?”
  “问他们也不中。”老头儿“哼”了一声道:“四五十岁的研究员每天都要加班三四个小时,做助手的难道睡大觉?那要助手做什么,来当爷啊!”
  杨明急了:“这位老先生……”
  “这是杜满春教授,在德国凯姆尼茨工业大学做了3年的访问学者,刚刚回国。”王赟怕他说错话,连忙介绍。
  杨明怔住了。这位做过156工程的,怎么还是海外归国?
  老头儿霸气十足的摆了摆手,道:“别搞那些崇洋媚外的东西。德国的工业为什么厉害,德国人勤奋肯干。不管是技术学校的学徒还是学校的学生,一周100个小时泡在工厂、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大有人在。人家能做到的,咱们凭什么就做不到?咱们做的到吗?”
  “做的到。”昂然的吼声响彻楼道。
  几个人这才发现,跟前已经围满了研究员和实习生们。年轻的实习生们像是打了鸡血似的,兴奋的满脸涨红,年纪大些的研究员也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脖子扬的比年轻人还要高。
  老头儿杜满春笑了,他稍微扶了一下门边,再次像是演讲似的,中气十足的道:“咱们国家落后了,就说碳纤维,多好的东西呀,军民两用,重量轻强度高,但咱们是什么水平?T300都做不出来,国外都做到T800了,咱们国家落后了十年都不止。这丢掉的时间,可不是要咱们拼命追上来?德国人日本人一周工作100个三小时,110个小时,咱们只有工作120个小时,130个小时,才能慢慢的追上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小苏?”
  苏城真是有些日子没有被叫过小苏了,可他这个时候,唯有老老实实的低头说:“是。”
  “这就对了。”老爷子满意了,挥斥方遒道:“累死人怕什么,将军马革裹尸还。做研究的要是能累死在实验室里,那也是一桩美谈了,对不对?”
  “这个……累死人还是不行的,我做董事长的,总得保证员工的健康不是?”苏城说的小心翼翼的。这也就是杜满春资格老。又是离退休干部。换个别人这么说,不知得被扣上多少顶帽子。
  偏偏这些研究员吃杜满春的那一套,自个儿在下面嗡嗡嗡的说了起来,有着急的,直接一撸袖子,继续回去做实验了。
  杜满春得意了。黑乎乎的手指头叩着门,笑道:“看看,这就是群众意见。你要员工健康,不如多买两辆通勤车,在食堂里多弄点热菜热汤的,比什么都强。”
  “您说的对。”苏城老老实实的点头。又转身道:“杨明,你记录,今天就调两辆通勤车到研究所来……嗯,这样吧,调四辆车来,配8名司机,针对整个大华实验室。四辆车24小时执勤,车里人坐满了就开,往返宿舍区和实验室。”
  杨明运笔如飞,“沙沙沙”的在本子上做记录,一群人在旁边看着。
  苏城想了一下,又接着道:“食堂也是一样的政策,我记得以前就是24小时工作制吧?”
  “晚上的饭菜比较单一,因为吃的人比较少,不耐放的菜就不做了,卖完了也很少补充。”杨明是办公室主任。对此倒是清楚的很。
  苏城摆手道:“以前吃夜宵的人少,现在加班熬夜的年轻人多了,就要当正经饭来做。菜不耐放就多煲汤,厨师要是不会,就找几个粤菜师傅来。”
  “是。”
  “宿舍方面要强化集团的住房政策。把实习生和助手都纳入到集团的住房政策里面来,命令财务事业部做预算。”苏城这句话一说,实习生和助手们都欢呼起来,大华的住房政策是补贴与实物并行的方式,愿意住宿舍就住宿舍,不愿意住宿舍就享受补贴,补贴的数额以租房平均价做估算,金额不少,宿舍更是建的不错——大华实业和大华投资都是苏城的独资公司,他左手借出大华投资购入的土地,右手就可以用大华实业支付的现金继续购买土地,还能顺便解决土地保有的问题。
  对实习生和助手们来说,吃在食堂,穿着实验服,住在宿舍,行以班车,生活问题就算是基本解决了。
  “要得。”杜满春高兴了,家乡话都出来了,换了舌头才道:“就这样子,王小子要是做不出T300水平的碳纤维,唾沫星子啐他。”
  王赟一脸苦色:“师伯……”
  周围一阵笑声。
  苏城松了口气,一摸脖子,一头的细汗,这才觉得一楼的闷热,想了想,又扯住杨明,道:“这样,再给碳纤维所的几栋楼里加上空调,这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