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大奉打更人 >

第22章

大奉打更人-第22章

小说: 大奉打更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面墙是云鹿书院的公告栏,用来张贴书院先生们的文章、诗词、字画,以及学子里偶尔出现的优秀作品。

    再就是书院的一些告示。

    两名书童来到告示前,一人手捧卷纸,一人在告示墙上涂抹米糊,然后合力展开一人高的巨幅纸张,贴在告示墙上。

    这样的举动立刻引来了周边学子的注意,尤其是那张一人高的巨幅纸张过于瞩目。

    “什么东西贴出来了?走,过去看看。”

    “咦,不是文章,好像是诗那有什么好看的。”

    “紫阳居士离开学院后,咱们学院里的先生和大儒们,写的诗看与不看都没区别。”

    边说着,学子们三三两两聚到矮墙下,注视着新帖的巨幅纸张。

    纸张上的字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转笔和撇捺之间,透出一股凌厉之意。

    “这是张先生的字。”有学子认了出来。

    更多的学子则凝神看纸上的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惭愧,惭愧啊。秋闱之后,我便再也没有挑灯夜读了。”

    “这首诗乍一看朴素平常,却揭示着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啊。”

    “哪里朴素平常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大道至简,至理名言尽在其中。”

    “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以前太多松懈了,沉迷手谈、游山,放在读书上的精力越来越少,看到这首诗,我才意识到将来绝对会后悔的。”

    “这首诗出自哪位大儒之手?”

    越来越多的人挤在矮墙下,抬头看着墙上的诗,当情绪沉浸其中后,对这首劝学诗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第一联所描绘的景象,让学子们汗颜。尽管读书也尽心尽力了,但谁能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

    可这不是虚言,因为确实存在这样的例子,学院的大儒和先生们,时常以自身例子告诫学子。

    而学子中个别非常刻苦的,也是这般熬夜苦读的。

    真正让年轻学子们心悸的是第二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仿佛是在宣告他们将来的遭遇,一些近来怠于学业的年轻人,扪心自问之后,纷纷涌起心悸的感觉,害怕将来白首之后,追悔莫及。

    于心底油然而生不负春光,发奋读书的情绪。

    不远处,大坪边缘位置,三位大儒旁观着这一幕,陈泰抚须大笑:“都说诗词无用,殊不知,诗词最动人心。许宁宴,当真是绝世诗才。”

    见劝学诗积极调动起学子们的情绪,张慎脸上也不禁笑容扩散:“这话不假,他只用了一盏茶的功夫,这份水准,别说如今,便是纵观历史,也能名列前茅。”

    李慕白忽然问道:“他说自己早已荒废学业,你们信吗?”

    两位大儒同时点头,李慕白忍不住笑了一下:“何以见得?”

    “作诗时,他让辞旧代笔了。”张慎说。

    “身为读书人,作诗岂会让他人代笔。”陈泰补充道:“除非他不精书法。”

    但凡读书人,个个都是精通书法的,这是基本功。

    李慕白感慨道:“可惜啊,他已是及冠之年,转修儒道为时晚矣。”

    陈泰痛心疾首:“如此才华,竟然学了武,简直是暴殄天物。”

    粗坯的武夫,配不上许宁宴的惊才绝艳。

    张慎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忿道:“听辞旧说,两人年幼时,其父便定下,辞旧读书,宁宴习武。”

    “那许平志不当人子,白白荒废了一个读书种子,实在可恨、可恶。”李慕白恨声道。

    两位大儒深表赞同。

    s:好想早点上架,开始爆肝滑稽。

 第四十章 争斗

    李慕白望着公告墙边,学子越聚越多,甚至学院的先生们也闻风而来,激动的拍大腿,称赞此诗大巧不工,朴素至理。

    李大儒耳廓一动,捕捉着山风送来断断续续的交谈:

    “先有一首天下谁人不识君,如今再出一首劝学诗,难道我大奉儒林的诗词之道,要再次崛起了吗?”

    “两百年来,诗词佳作寥寥无几,如今出了这两首,我们这几代读书人,总算是有脸面对后人了。”

    “相比起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劝学诗必定流传更广,会被时时拿出来训诫读书人。”

    “怎么没有署名啊,是哪位大儒所作?”

    没有署名此诗必定流传甚广李慕白心里一动,瞅了眼低声交谈的两位好友,他不动声色的后退,离开。

    张慎忽然发现李慕白不见了,“纯靖兄呢?”

    “方才还在此处”陈泰左顾右盼,抬手指着矮墙方向:“在那里。”

    张慎循声望去,看见李慕白屏退众学子,持笔在巨幅纸张上书写着什么。

    张慎和陈泰凝神聚意,瞳孔一下变的深邃,百米开外纤毫毕现。

    两人看清了,李慕白在劝学诗三个字边上,写下这样一行小字:

    “庚子末辛丑初,吾师慕白劝学,有感,作此诗。”

    意思是,庚子末辛丑初,老师李慕白劝我奋发图强,我深表赞同,于是写下这首诗。

    这也能蹭?两位大儒瞬间心态炸裂。

    “无耻老贼,快放下笔!”

    书院后的雅阁,依山而建,东边毗邻着六叠瀑,西边是四季常青的竹林。

    竹子在北方是稀罕物,不易养活,不易繁殖,一夜惊雷雨后春笋的景象,只有在南方才能看到。

    书院的先生们从南方移植竹子,辛勤培育,耗费五十年时间,才养出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读书人对竹子有一种特别的喜爱,赞赏它的风骨,常常以竹喻人、喻己赞赏划重点。

    云鹿书院的院长某天过来一看,呦,竹林这么茂密了,竹不惧严寒,四季风骨,形容的不就是我吗。

    大家都出克,以后我就住这里了。

    于是,雅阁就从了院长的闭关之地。

    简洁雅致的茶室,一位穿麻衣的老者与一位华服女子对坐饮茶,一列披坚执锐的甲士守卫在雅阁之外。

    老者花白的头发随意披散,凸显出几分邋遢和洒脱不羁,法令纹和眉心的川字纹极深,而笑起来的时候,鱼尾纹则胜过前两者。

    单从外表来看,很难让人想到这位落魄儒士打扮的老人,会是云鹿书院的院长。

    当代儒家执牛耳者。

    与他对坐饮茶的女子早已过了双十,却梳着简单的螺髻,插着一根烨烨生辉的金步摇,明显是未出阁的打扮。

    她穿着月白色华美长裙,裙摆拖曳在地。

    她容貌清丽脱俗,恰似一朵濯而不妖的水莲。而那双清澈的眸子仿佛一面冰镜,透彻中难掩高冷华贵。

    早已张开的身段玲珑浮凸,曲线诱人。

    “半年未见,院长发间银丝又增添了许多。”长公主说道,嗓音也是清清冷冷的。

    “都是烦恼丝。”院长笑呵呵的饮茶。

    “今日上山,闻书院弟子吟诵一首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长公主眼波微动,宛如冰镜绽破:

    “如此佳作,本宫听了甚是欣喜,不知是那位大儒新作?”

    院长赵守一听,摇头失笑。

    “院长何故笑我。”

    “老夫不是笑公主,是笑云鹿书院人才济济,却不及人家率性而作。不,整个大奉儒林,都已思想麻木、古板,缺了灵气,而诗词,最注重灵气。”

    “院长这话,倒是让本宫困惑了。”长公主神色恬静,秀美的兰花指捻着茶盏,饮茶的姿态高贵优雅。

    赵守叹息道:“作出此诗者,非读书人,乃长乐县一名胥吏。”

    长公主微微动容。

    大奉王朝的这位长公主,与寻常女子不同,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家闺秀,精通琴棋书画便是有才。

    而这位长公主,她跟着魏渊学下棋;跟着张慎学兵法;跟着陈泰学治国。圣人经典她倒背如流,章策论不输国子监学子。

    博闻强识,学富五车。

    十八岁时,皇帝特许她参与翰林院的编书工作。前年,长公主试图重编前朝史书,惹来群臣抗议,最后不了了之。

    “院长真不考虑出仕?”长公主目光诚恳,语气认真:“儒家以人为本,寿元不长,院长莫要在荒废年华了。”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青州通政司的官职,原本是授予赵守的。

    只是赵守推脱着不愿上任,并上书朝廷,推荐了紫阳居士。

    “荒废年华若是能为后世子孙开辟一条求学之路,老夫何乐不为?”赵守叹息道:

    “可惜竹林悟道十余载,呕心沥血,亦跨不过程氏亚圣划下的天堑。”

    “院长执念太深了,何至于此。”长公主神态自若的为自己添茶,“父皇邀您出仕,是打算重新重用云鹿书院,您若真为了云鹿书院的学子着想,就不该拒绝的。”

    赵守哂笑道:“是越来越驾驭不住魏渊了,还是那帮朱紫贵胄的屠龙术越来越犀利?”

    “是为了大奉的百姓,为了天下苍生。”长公主一字一句,发自内心。

    赵守脸上笑容愈发讥讽。

    长公主清清冷冷的语气出现变化,叹了口气:“山海战役之后,大奉的国力日渐衰弱,天灾连年不断。不计其数,胥吏之祸愈发明显。

    “朝堂诸公只知党争,袖手空谈者数之不尽,实干兴邦者寥寥无几。院长,帝国缺一位缝补匠。”

    说完,她没等赵守开口,继续侃侃而谈:“三年前,北方蛮子撕毁条约,屡犯边境,劫掠百姓。

    “南方蛮夷毁坏驿路,偷袭军镇,妄图夺回失地。

    “西域诸国冷眼旁观,佛门以此要挟,欲传教中原。”

    她渐渐加大语气,声音不再清冷,“院长,身为读书人,难道不应该一展抱负,重振国威吗。”

    赵守盯着长公主看了片刻,随后目光从这张清丽脱俗中,带着高贵之气的脸蛋挪开,望向窗外绿意森森的竹林,摇头叹息:

    “非不愿,时机未到。长公主请回。”

    长公主眼中难掩失望,正要告辞离去,雅阁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学院的先生急匆匆跑进来,大呼道:

    “院长,大事不妙,李慕白、张慎还有陈泰三人打起来了。”

 第四十一章 一个胥吏的诗才

    书院里的三位大儒打起来了?是因为论道突破了极限,君子动口升级为动手?长公主吃了一惊,她曾在云鹿书院求学过一段时间。

    书院四位大儒时常坐而论道,开心时笑嘻嘻,急的时候也会不顾形象的破口大骂。

    但大打出手的情况却从来没遇到过。

    毕竟大儒身份尊贵,为人师表,怎么可以轻易动手。

    赵守眉头微皱,放下茶杯,问道:“何故动手?”

    那位老先生摇摇头,无奈道:“不知啊,慕白先生原本在题字,忽然之间,两位先生横空出现,接着便打起来了。”

    顿了顿,老先生面带愁容的补充:“你一句“老匹夫”他一句“无耻老贼”,瞧着是动真怒了。”

    这下,胸有静气不动如山的院长大人都吃了一惊,意识到情况不对劲。

    长公主道:“院长带我一同前往。”

    赵守沉声道:“吾一丈之内,属圣人学宫。”

    长公主眼前恍惚了一下,随后便看到了手持书卷的圣人雕塑,火烛燃烧,殿内青烟袅袅。

    殿外一片哗然,一股股狂风肆虐着冲入大殿,吹灭蜡烛。

    桌案对面已经不见了院长赵守,长公主迎着狂风,向着殿门口走去。

    强风让她的衣裙朝后翻飞,衣襟紧贴着胸口,哪怕是厚厚的冬衣,也掩盖不了她浮凸的身段。

    举目远眺,半空中,三位大儒踏空而立。

    三人体内荡漾出一股浩然磅礴;中正不屈的气息,彼此碰撞,激荡空气产生狂风。

    张慎“哼”了一声:“李慕白,你这个无耻之徒,当日与我抢学生就罢了,今日竟做出如此卑鄙之事,圣人的学问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长公主微微动容,也不知道李慕白大儒做出了什么事,竟惹得张慎大儒如此义愤填膺。

    争学生?两人还争过学生?

    李慕白大声反驳:“身为老师,帮弟子润色文章、诗词,有何问题?明明是你这个老匹夫嫉妒我的才华。”

    陈泰:“你可闭嘴吧,老夫都看不下去了。”

    李慕白斜他一眼:“姓张的和我急眼,尚有缘由,有你陈泰什么事,一边凉快去。”

    这时,张慎从怀里摸出了一卷书,悠悠道:“看来比拼浩然正气,是难分高下了。”

    他撕下其中一页,令其燃烧。

    纸张燃烧殆尽的瞬间,凭空生出一股绿云,嗡嗡的扑向李慕白。

    那是一只只通体碧绿的甲虫,口器狰狞,宛如蝗群,密密麻麻。

    “老夫前些年游历天下,也不是没有收获的。”李慕白丝毫不慌,同样摸出一卷书,撕下两页,同时引燃。

    其中一页燃烧殆尽,化作一头赤红蜥蜴,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

    赤红蜥蜴腮帮鼓起,蓦地喷出一股数十丈长的烈焰,将漫天绿云焚烧成灰烬。

    与此同时,另一页纸燃烧完毕,幻化出一位衣着暴露的妙龄女郎,身姿轻盈如游鱼,游向张慎。

    在靠近的过程中,张大儒眼皮沉重,涌起了难以抵挡的困意。

    妙龄女郎嘴角微挑,带着魅惑的笑容接近张慎。

    就在这时,陈泰也把手里的一页纸张燃烧,一颗明灿灿的金丹显化,绽放金光。

    “哎呦”

    李慕白徒然遭遇背刺,被金光打的一个踉跄,而张慎也受到金丹的灼烧,从困意中挣脱,连忙鼓动浩然正气,震散衣着暴露的妙龄女郎。

    长公主沉默的看着这一幕。

    六品儒生境能够学习其他体系的绝学,并将之付诸笔端,载入书籍之中。

    刚才张慎施展的是蛊师的手段,而李慕白纸上的妙龄女郎应该是巫师体系但具体第几品,她不太清楚。

    至于陈泰施展的,如果她没看错,是道门的金丹。

    三位大儒在半空打的如火如荼,学子们在下方看的津津有味,虽然对三位师门长辈忽然掐架有些手足无措和担忧,但能看见大儒们打架,可谓千载难逢,太罕见了。

    见久久无法拿下李慕白,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