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神豪的万界之旅 >

第134章

神豪的万界之旅-第134章

小说: 神豪的万界之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来告诉我,为什么打!”

    说着,王学斌双目看向龙阳,长袖一挥,让出中位。

    “请魏国龙阳君登台,为在下解惑!”

    一时间,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部集中到了龙阳身上。

    只见龙阳神情沉静,双目紧紧盯着台上的王学斌,缓缓站起身来,迈步走向台上。

    “本君魏国龙阳,此次伐秦之议,确是本君所起!”

    龙阳君来到台上,拱手向诸位一礼,缓缓放下双手,看向王学斌,扬声质问道:

    “观澜先生!”

    “王某在!”

    “观澜先生要本君为尊驾解惑?”

    “确是如此,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王某代表秦国赴会,现如今却不知诸国为何伐秦,不知问题所在,自然无法做出解答!

    王某此行,意在止戈,为天下计,还望龙阳君不吝赐教!”

    “哈哈哈哈!”

    龙阳君看着面色诚恳的王学斌,仰头肆意的笑了起来。

    “王观澜就是王观澜,区区三言两语,就为我山东六国打上了无道之名,尊驾这张金口,能敌我六国百万雄师啊!”

    龙阳看着一脸哀切的王学斌,口中不住的感慨。

    要论对王观澜的了解,天下无人能出龙阳之右!

    要论他对王观澜的观感,欣赏敬佩中,还夹杂着一丝微妙的感情。

    说不清,道不明!

    二人份数敌国,但是都是对事不对人之辈。

    为了国家,他们会敌对,会你死我活。

    若是有一天,国仇不在,他们无论之前经历过多少你死我活的斗争,再次相见,谈天说地,煮酒饮茶,不会有丝毫挂碍。

    以他对王学斌的了解,此人一不是空谈之辈,二不是怯战之人,此番言论,若不是为了霍乱军心,那就是为了师出有名了!

    或许,两者都有!

    “君上此言何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六国有道,何须恐惧王某这张嘴?若六国无道,君上怕的,可就不止王某这张嘴了!”

    龙阳听着王学斌的话,不禁抚掌赞叹道:

    “观澜先生果然厉害!”

    “先生不解六国伐秦之因,说实话,龙阳也不解!”

    “这”

    台下众人听到龙阳的话,不由泛起阵阵议论声。

    “哦?君上怎么会不解?”

    “龙阳确实不解!”

    龙阳长袖一振,前跨一步,面向台下,扬声说道:

    “龙阳不解,我魏国到底哪里做的不到,竟让先生如此记恨!

    离间我王与信陵君君臣之谊,霍乱我魏国朝政!

    龙阳着实不解,楚国与先生有何仇怨,先生支持李园与春申君作对,弄得楚国民不聊生!

    龙阳着实不解,赵国与先生有何仇怨,赵国一地,竟有四股势力从中作乱,架空赵王,恣意横行,匪患丛生,生灵涂炭!”

    “啊,这”

    赵雅听着龙阳君的喝问,不由惊呼出声。

    她也是王学斌霍乱赵国的工具,她也知道王学斌在赵国还有其他势力。

    但是她怎么也想不到,堂堂赵国,竟然被王学斌渗透的如此厉害,想到这里,她不由冒出一股冷汗。

    四股势力,架空赵王,她是其中之一,那另外三股呢?

    细思恐极!

    想到这里,赵雅不由向台上望了一眼。

    王学斌察觉到有人在看他,微微侧目,正巧对上赵雅的视线。

    二人对视,只看的赵雅汗毛炸立,她分明从王学斌的表情里,察觉到一丝莫名的笑意,莫不是龙阳君的表现,也在他的算计之中?

    想到这里,她连忙低下头,收摄心思,不敢再胡思乱想。

    赵雅在台下思绪纷纷,龙阳在台上滔滔不绝,谈起他对王学斌的怀疑,简直数不胜数。

    “不仅魏、赵、楚三国!

    山东六国,那个国家不在先生的荼毒之下艰难求存?

    齐国田单之乱,韩国王储之乱,燕国游侠之乱,那一场动乱背后,没有先生的影子!

    先生问龙阳为何召集六国伐秦,实话讲来,龙阳确实不知,若详询其因由,想来这是上天借龙阳之手,予先生的报应吧!”

    ???

 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锋

    “这就是战国最顶级的人杰么?”

    项少龙听着龙阳君的言论,心中震撼不已。

    他穿越之前是特种作战部队的特战尖兵,熟知一切特种作战技巧,曾多次在国际特种兵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若论成就,他也是站在某一领域顶点的人物了。

    作为一名军人,他对兵书并不陌生,不仅仅是现代战争著作,古人的战争智慧他同样有过拜读。

    中国古人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崇尚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句话他听过不止一回,说过也不止一回。

    以往说起这话,大都只是为了装逼,心里明白这话是实话,但是没觉得有什么用处。

    每天新闻上看着那些外交官啰啰嗦嗦的,就是不让他们去打,一点都不麻利,恨不得取而代之。

    要是一张嘴就能做到的事情,要他们军队干什么?

    直到如今,他才真切的体会到言辞的锋芒,真切的理解言语的威力。

    要是他登台做表,最多耍耍小聪明,借助现代的观点搏个新鲜。

    要真是直面这种言谈交锋,要不了两个回合,他就得败下阵来。

    想到这里,他不禁对台上的二人升起几分钦佩之情!

    “龙阳之好?这个词莫不是褒义词吧”

    “王某的报应?君上此话未免有些不妥吧!”

    王学斌看着愤慨的龙阳,一脸的荒唐可笑。

    “六国霍乱均是王某作祟?君上未免太看得起王某了!

    魏国魏王与信陵君不睦,不是信陵君功高震主,不是魏王心胸狭隘,而是王某施计离间?

    楚国李园与黄歇分庭抗礼,不是李园野心勃勃,不是春申君贪权恋势,竟是王某从中作梗?

    赵国民生凋敝,百业不兴,不是赵王昏聩,不是赵臣贪鄙,竟然也是王某之过?

    要照君上所言,这周室衰颓,天下纷争不休,诸国战乱,百姓涂炭,也是王某之过了?

    王某血肉之躯,这滔天之过,王某可承担不起啊!”

    所谓辩论,从来都不是打赢对方,而是要说服听众。

    王学斌与龙阳二人深谙此道,他们二人都能听的出对方的言外之意,也猜到对方的目的。

    他们二人都是意志坚定的人物,谁都不可能通过言辞说服对方。

    他们交锋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台下众人听。

    都是为了说服其他人。

    龙阳君所言,都是事实,他知道,王学斌也知道。

    但是光他俩知道没用,别人不知道。

    事情说的那么玄乎,就连都不敢这么写,要说是王学斌做的,也得有人敢信才行!

    在没有切实的证据前,人们是不愿意接受一个人比自己优秀的。

    要说观澜先生博学,人们不会有丝毫异议。

    不仅不会有异议,还会跟着附和两句,以表现自己的宽宏坦诚。

    但要说观澜先生是个超人,天下没有比他更牛逼的存在,那咱们就得说道说道了。

    他超在哪?真的假的?要是有比他更牛逼的怎么办?

    一系列的质疑声会接踵而至,意在将其打落神坛。

    在华夏,每一个有识之士都是渴望打破权威的,华夏没有迷信权威的基础,文人相轻自古有之。

    虽然龙阳君说的都是实话,但只要别人不信,那这话就是屁话一堆!

    王学斌的所作所为超乎了常人的认知观念,常人自然是不肯相信的。

    黎民百姓就是常人,只要他们不信,王学斌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

    王学斌这么多年终究不是白混的,对人性的把握还算到位。

    看着殿内普通士子疑虑的神情,他知道自己的目的达成了。

    但是,此时让他警惕的是,一旁龙阳君的嘴角,同样挂着笑意!

    王学斌设想的很好,但他终究不是当代之人,两千年时光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风俗的差异,更是常识上的相悖。

    王学斌想要通过这个大会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要点,在于师出有名。

    民众的怜悯总会给予弱小的那个,尽管民众自己更加弱小,但是他们不会在乎。

    王学斌把秦国渲染成弱小的那个,那么普罗大众的想法,就会不自觉的倒向秦国。

    但是,他忽略的是,在这个阶级分明的时代,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叫做民!

    百姓百姓,平民黔首连名姓都没有,如何能算得上百姓?

    龙阳比王学斌更加清楚,只要他能说服贵族,那么天下绝大多数势力都会支持魏国。

    在这个时代,贵族才是天下的主导力量。

    百姓只能为战争提供人丁,至于战争的其他要素,都把握在这些贵族手里。

    贵族的思维方式与百姓完全不同,贵族在乎的是利益的多寡。

    至于感性

    多少钱一斤?

    贵族不在乎战争是不是正义,只要他们得利,他们可以毫不在意的喊出‘我蛮夷也’的口号!

    民心所向?

    后世的常识在这个时代完全就是笑话!

    民心?

    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生产力低下,没有晋升渠道,一切的一切,将他们牢牢锁死在社会底层。

    他们一个个的不是人,而是贵族的口粮,是那种在贵族入口时,还要唾弃一声‘真难吃’的口粮!

    这与王学斌以前经历的社会完全不同。

    王学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目的自然无法全竟。

    龙阳君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嘴角才会挂起笑意。

    没有人比他更懂王观澜了!

    “不不不,龙阳怎么敢轻视先生?若不是先生在楚国陈郢的作为,龙阳怎会被我王起复?龙阳感激还来不及,怎敢有轻视之意?”

    王学斌听到这话,眉头一凝,顿时猜到了龙阳的心思。

    陈郢之事被楚国多方封锁,极力压抑事情真相,只有些许似真似伪的流言在外流传。

    平民百姓不会也没有能力去考证其中真假,只有贵族,他们有着密集的关系网络,只要用心,绝对能探查出事情真相。

    平民对待此事的态度,只会是会敬而远之,惹不起总躲得起。

    但贵族的思维不同,他们首先会考虑此人能不能为我掌控,若是不能为我掌控,那就退而其次,看看能不能为我所用。

    若是连为我所用都做不到,那就要掂量掂量了。

    能杀则杀,杀不了就孤立!

    若是连孤立都做不到,那就是最坏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王学斌本人立场已然表明,肯定是不能为东方六国所用的。

    掌控之说就更别提了,谁掌控谁还不好说!

    前者都做不到,如今只能先孤立了。

    当然,孤立的同时,贵族们不介意做些手脚,试探试探此人,能不能被他们所杀。

    若是以上种种都不奏效,要么秦灭六国,天下一统,要么六国灭秦,待到秦灭之后,天下会再次暗中招揽王观澜,让他为贵族所用。

    这个计策同样是阳谋,想到这里,王学斌心中暗叹一声厉害。

    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他与龙阳阔别三年,终究还是轻视了对方。

    事已至此,多言已是无用,天下从此多事矣!

 第二百一十六章 各有所得

    学宫内殿,王学斌与龙阳分立高台两侧,也将天下站成了两半。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

    两个阶级的利益诉求不同,平民渴求安稳,贵族追求利益。

    对于平民来讲,只有安稳,他们才能正常的生产劳动,满足温饱。

    但对于贵族来讲,战乱也好,安稳也罢,哪个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他们就推崇哪个。

    现如今,在六国伐秦的大潮之下,战乱更符合贵族利益,平民的诉求不可能被满足。

    因为平民虽然渴求安稳,但他们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权在掌控他们的贵族手中,他们只有同意并认可的权利。

    现如今,六国贵族意图掀起战乱,没有选择权的平民只能随波逐流。

    六国伐秦之战是无法避免的,王学斌心里早就清楚。

    他在六国掀起内乱,一是为了打压六国发展的步伐,其次就是为了让六国主动提起伐秦之议。

    王学斌的想法一直都非常明确,就是天下一统,一直都是。

    天下一统少不得征伐战乱,王学斌本人不排斥战争,他排斥的,只是对己方不利的战争。

    若是按原本历史走向,秦灭六国靠的是远交近攻,逐步吞并。

    现如今历史已经偏转,王学斌不敢保证,秦灭六国时还会不会像原来那般顺利。

    为了统一,他必须在秦灭六国之前,削弱六国的力量。

    因此才有了这次六国伐秦的会盟。

    若是没有王学斌的默许,六国合盟之事绝对无法顺利进行。

    不说别的,单他在六国转悠一圈,给六国换个王,就够六国受得了。

    而他默许的原因无他,就是希望六国能够主动起兵攻秦。

    因为秦国有一处非常重要的关隘,函谷关!

    秦国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东方六国有居高凌下之势。

    加之周遭山围水绕,东出要道有潼关与函谷关把守,六国攻伐,只要秦国据守函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王学斌正是打算借助这个地势,消磨六国兵力与斗志。

    六国伐秦不成,内部必然不会和谐,损兵折将之下,必然矛盾丛生。

    此次伐秦是六国最后的挣扎,若是此次伐秦失败,六国就再也无法联合起来,组织有生力量合力抵御秦国了。

    这么明显的一个坑,王学斌能想到,龙阳君想不到么?

    当然能想到,天下能人数不胜数,能看清局势的人大有人在。

    不仅龙阳能看得出来,山东六国的君王都能看得出来。

    但是单单能看出来没有用,他们没得选!

    秦国国力与日俱增,六国国力日渐衰颓,六国君王此时若是不赌这一把,几十年后,他们就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