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葬元 >

第121章

葬元-第121章

小说: 葬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俸太低的危害是,各级官员可以明目张胆的在朝廷默许下搜刮百姓,而朝廷还无话可说,只能听之任之。

    元朝本来是没有俸禄的,官员完全靠税收截留,直接在百姓身上吃肉。后来忽必烈听了阿合马的建议,才定了官员俸禄。

    但是,低到什么程度呢?

    官俸最高的中书省丞相,才一百二十贯,还不是铜钱,而是纸钞,不通胀时也才值当几十两白银。你说够干什么的?宰相啊,这都不够养活家中奴隶的吧?

    更别提地方官员了。

    怎么办?

    笑话。有权在手还怕没钱?巧立名目勒索百姓不就行了?于是,到头来大小官吏反而不在意正式俸禄了。和搜刮的钱相比,那点俸禄屁都不是。

    元朝不但官俸极低,军饷也极低。但战斗力很强。为什么?同样的道理。蒙古大兵和探马赤军,主要收入就是战利品,仍然保留着部族军队的风气,打到哪抢到哪,抢一次够吃几年的,所以他们也不在意那点军饷。

    那么,既然作为朝廷大头开支的军饷和俸禄都不高,元朝的巨额税收都怎么花了?为何元朝皇帝还一直喊缺钱,不断的印发纸钞掠夺民财,以至后来通货膨胀?

    说起来可笑。元朝财政的大头开支,竟然是赏赐。

    赏赐贵族,赏赐密宗僧侣。

    忽必烈每年用于赏赐宗王和贵族的钱,就占了国库的近一半。赏赐番僧又是三分之一。说出来都令人难以置信。

    宗室和贵族以及密宗僧侣,占据大量土地和奴隶,已经富得流油了,皇帝还要连年大量赏赐,劫贫济富,这是何肺腑啊!难道皇帝傻了吗?

    当然不是。

    因为,这是蒙古的传统:分配战利品,赏赐战利品的传统。大汗的重要职责,就是分割收益,有福同享。

    你看,在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眼里,国库不是税收,而是战利品。

    所以呢,根子还是在文化啊。

    李洛想到这里,对元朝的鄙视更进一步。他当然也知道大小崔的心思,却装作浑不吝的继续刺激:“本官看你家藏书颇多,一定是沉迷读书,以至于误了农桑,产出歉收,这才日子窘迫。”

    什么?

    这不是端起碗来吃…萝卜,放下筷子骂娘么?感情我们是因为读书不务正业才吃不饱饭?这是什么混账心思?

    大小崔闻言气的恨不得一脚踢死这个狗屁官人。

    大崔努力压制心中的怒火,神色寡淡的拱手,绵里藏针的回道:“好教官人知道,草民兄弟一直耕读传家,虽然喜爱读书,却只是农闲之时。田间地头,并无一丝懈怠。至于为何还吃不饱饭,草民只是一介百姓,就不得而知了。”

    李洛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

    大崔忍住怒气问道:“不知大官人何故发笑?”

    母亲的,耕读传家,乃是华夏美德,有何可笑?

    就是崔秀宁,也忍不住不着痕迹的给了李洛一个白眼。这大小崔极有可能是我祖宗哎,是让你肆意揉搓的?你这崔家女婿该有的态度呢?

    李洛停住笑,说道:“读书有何用?难不成还要科举做官么?本官告诉你,朝廷最少十年二十年内,绝对不会重开科举。”

    大小崔听到李洛的话,并无怀疑,都是心中郁闷。

    “小人读书,只为明事理,知荣辱,懂兴衰。至于科举做官,小人何德何能,安敢作此奢望。”大崔仍然不软不硬的说道。

    “明事理,知荣辱,懂兴衰,好大的志气啊。”李洛呵呵笑道,“那不知贤昆仲最明什么事理呢?”

    大崔淡淡道:“小人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平日最爱看杂书。不过于农事,律法,兵事,算术都有所涉猎罢了。

    小崔说道:“小人也只不过懂些地理,水利,算术而已。”

    李洛点头道:“原来如此。那这就是实干之才了,为何不到县衙应募幕僚文书?”

    大崔苦笑:“草民虽然懂些实用的小道,但并无门路。县衙镇守官人和县令,如何肯用?”

    他其实此时已经反应过来了。这个官吏,可能会征募自己。如果真是那样,倒也是一条出路。

    所以,他都做好了准备接受李洛的“考验”。

    看来,这官人之前的“混账话”,多半是试探自己兄弟了。

    大小崔不由患得患失起来。

    但他不知道的是,其实已经通过李洛的考验了。

    大小崔极可能是崔秀宁的先人,李洛哪能放任他们不管,让他们在这吃苦?当然是要带回去的。

    李洛如此财大气粗,根本不怕养两个闲人。

    当然,如果两人真有才能,那就最好不过,刚好收入囊中。有崔秀宁在,两人的忠心也更有保障。

    一番试探下来,具体才干先不说,起码这对兄弟的心性涵养、思维表达,让他感到满意。

    这两人,起码是有些才干的,绝对不是草包。

    可以一用,以后有惊喜也未可知。

    李洛如今麾下有不少具有武将之姿的人才,可文才,却一个都没有。海东的林必举,还不算真正的心腹。

    崔氏兄弟这样的人,正好是他和崔秀宁缺少的政务帮手。

    “既然县衙不用你们,那就给本官当私幕吧。本官乃宁海州达鲁花赤,可以征募你兄弟,每月二十贯钱,如何?”李洛终于挑明。

    什么?

    宁海州达鲁花赤?

    每月二十贯钱?

    大小崔听到李洛的话,顿时愣住了。

    ps:求朋友们支持下作者,今天票票不够吃啊!泪奔~~(_)~~

 第420章 黄牛迎接黑牛

    崔氏兄弟万万没想到,李洛竟然是一州达鲁花赤。难道他不是汉人?那汉话为何这么溜?

    李洛主动解释道:“本官乃高丽仁州李氏出身。”现在崔氏兄弟还没有上李家的船,他当然不能透露自己汉人的身份。

    崔氏兄弟听说李洛是“高丽人”这才释然。高丽人当达鲁花赤也不是没有,只是太少罢了。

    “草民眼拙,望镇守官人赎罪!”

    大小崔再次下拜行礼。

    由不得他们不这样。李洛是一州镇守官,权势很大,对崔氏兄弟这样的平民百姓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二十贯每月的薪俸,也让他们吃惊。州县的幕主,还没听说谁舍得给幕僚开二十贯的月俸,县衙一个经验丰富的积年老师爷,也不过几贯月俸。

    大崔看李洛完全不像开玩笑,忍不住说道:“草民兄弟平白受官人青睐,真是三生有幸。我等也愿意为官人绵尽微薄之力。只是这每月二十贯的薪俸,委实太高,实不敢受。”

    还有嫌弃工资高的?李洛不由失笑。

    “本官还怕少了,有人不愿意呢。实话告诉你们,这其实也是夫人的意思。她是崔氏之女,与你们乃是同族,是以有所照顾。”

    原来如此!

    大小崔这才明白过来,不由一起看向崔秀宁,行礼道:“草民谢过夫人,敢问夫人是清河崔,还是博陵崔?”

    崔秀宁不敢受礼,赶紧站起来还礼道:“两位崔先生切勿多礼。我是清河崔氏后裔。”

    她可不是瞎说,那明代先祖的墓志上,就说了是清河崔氏后裔。

    “啊呀,那真是同族了。我等也是清河崔氏,曾祖时才从清河迁到这四姓村社,说不定还未出五服呢。”大崔很高兴的说道。

    崔秀宁心中感觉别扭无比,只能笑道:“可能真没出五服,那就是本家了。只是,也不知道辈分,我就称呼两位为先生吧。”

    大小崔一头道:“夫人所言极是,正是此理。”

    不知道辈分,也只能这样了。

    李洛也佩服小警花的机智,以先生相称,什么都解决了。可不就是先生么?

    大小崔想不到镇守官的夫人,就是他们的本家。如此一来,他们兄弟总算是有条出路了,不比窝在这乡下挣扎求生、怀才不遇强百倍?

    两人也不认为以裙带关系进用不光彩,他们没那么迂腐。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崔先生准备一下,明日就随本官去宁海州。”李洛一锤定音,“你们是夫人本家,又有真才实学,本官必定不会慢待。”

    大小崔一起说道:“谢过官人抬举!家徒四壁,环顾萧然,也没有什么可准备的,无非几箱书籍罢了。只是…”

    李洛道:“只是什么?”

    “只是我等乃是落户在地,每年必要担负税粮科差,这么离开,蒙古保长自然不愿。”大崔回答。

    大小崔每年要纳十二贯,离开这里,这十二贯向谁收取?大元朝的农民,不是你想不当就不当的,都不当了,谁来缴税?

    李洛也明白这点。如果四姓村社是宁海州治下,这不过是他这一把手一句话的事。但此地不是他的治下。

    “无妨。无非是税款的事。本官明日先代你们缴纳三十年的税,保长自然欢喜放人。”李洛说道。

    说白了,无非是拿钱向蒙古保长买人。

    大小崔看到李洛的态度,顿时心生感念,大有知遇之感。两人站起来对李洛一揖,“如此,我兄弟自当鞠躬尽瘁,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按照规矩,他们可以叫李洛为东主,但却叫李洛主公。那就不是一般的雇佣关系了,而是有了依附关系,算是认主。

    如此年轻的一州达鲁花赤,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完全值得他们倾心投效,不说博个富贵,起码能有所施展,衣食无忧。

    …………

    第二天早上,得知消息的蒙古保长迭儿歹,第一时间带着六个甲主赶来拜望。

    “迭儿歹拜见官人,昨日出去打猎,没能接待官人,迭儿歹真是个慢待贵客的主人啊。”

    六个甲主也纷纷谢罪,唯恐李洛来头太大,让他们倒霉。

    这六个甲主,只有两个是蒙古人。其余四个都是色目回回,探马赤军退役的老兵。

    李洛也懒得和他们废话,又拒绝了他们置酒招待的好意,用蒙语说出要招收崔氏兄弟为幕僚,最后给了迭儿歹三百多贯交钞,就带走了崔氏兄弟。

    一行人一路向东,连接两天,几次遇到流民。崔氏兄弟告诉李洛,登莱、宁海等数州,流民不下十万,州县驻兵少,竟然莫可奈何。

    李洛明白,元廷虽有百万大军,但四处征战,八方用兵。又需要驻防大城重镇,扼守交通要津,所以在地方州县的兵力很少,还以并不精锐的汉军为主。

    拿宁海州来说,只有水军八百,州衙巡检兵五百,哪里能管得了数以万计的流民?

    李洛问崔四三,流民在外居无定所,又没有粮食,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崔四三回答,流民并不是一直当流民,实在坚持不住了,就会接受官府招纳,再回乡种地。种两年地,被压迫的活不下去了,又当流民。

    今年是流民,明天或许是农民。今年是农民,明年或许是流民。就这么交替循环,不断转换。

    崔四三的话,终于解开了李洛长久以来的疑问。原来元朝流民是通过这种方式持续下去的。也难怪,如果一直当流民,要么为了活命造反抢劫,要么流浪饿死,怎么可能一直存在?

    元廷之所以始终无法解决流民难题,主要是从来没有当回事。

    因为,蒙古贵族觉得流民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压根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根子还是出在民族文化上。

    蒙古上层终元一代,都没有被汉化。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像蒙古人那样四处游牧,逐水草而居。到处游牧,是游牧民族千百年的生存常态。

    所以,流民活不下去四处流浪,就像牧民流动迁徙一样,再正常不过了,那不是应该的吗?

    这是流民顽疾始终解决不了的重要原因。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很多汉官上奏呼吁解决流民问题,而元廷高层始终态度消极。

    甚至出现过,在灾荒之年,元廷不但不赈灾,还鼓动百姓当流民去逃荒的奇葩现象。

    十月十八,是个好日子。

    李洛一行人,终于来到宁海州衙所在地:荣城。

    荣城地处齐鲁最东端,濒临大海,与高丽隔海相望。荣城是一个县城,又是州衙所在,所以也是州城。

    由于靠海,为了防备海盗侵袭,荣城的城墙比较高大坚固。

    城门口的兵看见李洛等人,显得很恭敬,压根不敢提收取进城税。

    既然是州城,面积也不小,方圆能有四里。进城之后,一眼看去还算热闹。

    李洛打马沿着城中主道,行了两里,就看到一座高大威武的衙门。大门匾额上四个大字:宁海州衙。

    距离此处不远,还有一座规模小了一号的衙门,乃是荣城县衙。

    这荣城县官也真是倒霉,竟然和州官同处一城,那还不是小媳妇儿一样?

    州衙前的衙兵,看到李洛等人出现,仅仅愣了一下,就赶紧小跑过来,用生硬的蒙语问道:“敢问,官人是不是,新来的达鲁花赤大人?”

    他这蒙语说的非常别扭,但李洛还是勉强听明白了。

    “正是本官!”李洛冷冷说道。“叫知州出衙见我。”他用的是汉语。

    “喳!”那衙兵学着蒙古大兵捶胸行礼应命,快速进衙回禀。

    李洛才是这一州主官,非得摆足了架子,让知州出来迎接不可。

    很快,州衙中门大开,一个紫袍官人带着一群官吏迎接出来。那紫袍官人虽然戴着乌纱帽,气度儒雅,但又留着辫子,一看就是故意胡化的汉官。

    “你勤恳可靠的助手黄不花,见过宁海州镇守官人!”自称黄不花的知州用蒙古语说道,他的蒙古语还凑合,应该是天天学。

    李洛听到知州的蒙古名字,差点就喷了。不花,是牛的意思,也是蒙古人最常用的名字之一。黄不花,那就是黄牛了。

    汉人官僚,喜欢在汉姓后面,加上蒙古名字。如刘哈剌、王察罕等等。

    不对…李洛很快意识到黄知州的狡猾,他蒙古名叫黄牛,黄牛代表勤奋老实,他这是自我标榜啊。

    “我,来自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