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18章

乱世栋梁-第18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食肆伙计,是为各自店里用餐的客人跑腿,来买这新奇的竹筒鱼饭。

    按照摊主和各食肆东主的约定,食肆伙计每外购三个竹筒鱼饭,其本人能从食摊处获得一钱的跑腿费。

    食肆也能如此获利一。

    同样的办法,也用在码头那边的船家,这些船家的邸店在船上,就靠泊在码头附近河面上,为过路船只直接提供饮食。

    若船家来人买竹筒饭,跑腿的伙计及船家同样也能获得“每三个竹筒鱼饭得一跑腿钱”的收入。

    虽然生意火爆,但食摊内几个伙计分工协作,忙而不乱。

    从上午到现在,食摊前队伍一直都很长,但排队的人们前进速度很快,排队的顾客在脸上露出不耐烦神色之前,便能买到香喷喷的竹筒饭。

    又有一个伙计在旁边不住高声吆喝:

    “竹筒鱼饭!竹筒鱼饭!三一筒管饱,方便携带,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

    傍晚,鄱阳城里响起鼓声,鼓声传递的消息就是城门即将关闭,而宵禁即将开始。

    城内一处小院,李笠正和彭均等一众伙伴吃饭,一边吃竹筒鱼饭,一边交谈。

    吃饭时说话,有些不雅观,不过寻常人家没那么多讲究,李笠此刻也不是和大伙闲聊,而是主持一场总结会,总结食摊开业以来的经验和心得。

    “销量,大家都知道了,今日的销量,比起开业当天,翻了三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鲶彭的名气打响了,客似云来。”

    李笠一手拿着竹筒鱼饭,一手比划着:“开业时,我们请了许多少年捧场,当时的销量有水分。”

    “但是,现在没有托了,竹筒鱼饭都是实打实的销售,这是大伙努力的结果,三倍,翻了三倍,当初投入的成本,已经赚回来。”

    “有别的食摊、食肆也模仿我们做竹筒饭,但没一家比得过我们,大鲶彭食摊的竹筒鱼饭,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为什么呢?四个字,物美价廉,我们能以不到三的成本,做出一份好吃、耐饿的竹筒鱼饭,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

    “关键就在于成本控制,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事前规定的流程,制备竹筒鱼饭,快速、高效,口味有保证,这才是关键。”

    “所以,再坚持下去,食摊就一定能变成食肆”

    李笠说到这里,看向彭均,彭均接过话茬:“按照事前说好的,食摊销量翻三倍,工钱也要要涨,好,从明日开始,每人每日工钱,从原来的二十,涨到六十!”

    少年们听得彭均这么说,一个个喜出望外:

    平日里少年给人帮佣,日工钱能有十五就不错了,如今工钱涨了,干活一日,顶得上过去四日!

    他们之前跟着彭均在鱼市卖鱼,不过混得个包吃包住,然后每月得些钱,饿不死。

    如今,得李笠指点,跟着彭均办食摊,一开始还担心食摊办不下去,如今看形势,食摊迟早如李笠所说会变成食肆,而他们的工钱,是实实在在的涨了。

    李郎果然有本事!

    想到这里,少年们愈发钦佩李笠。

    彭均接着说:“但是呢,我们还得继续努力,如今销量大涨,就怕忙中出错,竹筒鱼饭做不好吃,回头客变少”

    他看了看李笠,又说:“李郎统统计过,增长的销量中,在食摊排队购买的摊食涨幅较低,大头是外外卖”

    “也就是说,食摊的顾客,很大一部分是各食肆、码头处的过往商旅,而他们之所以知道竹筒鱼饭,是因为有伙计介绍。”

    “这些伙计为何向客人介绍竹筒鱼饭?当然是因为有提提”

    李笠适时插话:“提成。”

    彭均点点头:“对,提成,人家帮我们介绍生意,那是有好处的,正所谓共共赢。”

    “所以,食摊生意要好,必须和这些跑腿的伙计们打好关系,那么,我们营业时,对这些伙计要和颜悦色,不能板着个脸,说话不能不耐烦”

    彭均所说,大部分都是李笠教的,毕竟这年头的人们对于快餐行业没太多系统的概念。

    李笠不算是专家,但总归是见过、听过,所以能够以创业顾问的身份,指导彭均创业、发财。

    如今,食摊度过第一阶段,开了个好头,把名声打响,接下来,就是再接再厉。

    彭均不太清楚该怎么办,全靠李笠指点,如今见着食摊生意果然火爆,投进去的成本都赚回来了,做东主的当然高兴。

    城南码头虽然人气旺,但商家多,竞争激烈,彭均知道自家虽然在这街上有个位置,却不敢在这里做食肆生意。

    结果,李笠确实有好办法,不但教会他如何做好香喷喷的竹筒鱼饭,还制定了一系列“策划”,为食摊的买卖红火做好准备。

    其一,是严格制定竹筒鱼饭的烹饪流程,譬如竹筒的准备、鱼肉和糙米的用料比例、入笼蒸煮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二,强烈要求必须备足人手,相互间分工协作,而不是一个人兼做几个活,为的就是突出整个流程的“快”,并且不容易出错。

    因为他的食摊经营的是“快餐”,必须突出一个“快”字,不能让食客排队排太久,避免对方排得不耐烦了中途改变主意离开。

    也不能因为“快”而手忙脚乱、算错钱,自己吃亏,或者让食客觉得麻烦。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多几个伙计、多开几份工钱是值得的。

    其三,开展“外卖”服务,专门让两个伙计负责“外卖”,接待为客人跑腿来买竹筒饭的别家食肆伙计,并给对方跑腿钱。

    当然,这得他事前先和各食肆东主谈好,要有让利,免得被对方认为自己引诱伙计吃里扒外,到时候引起众怒可不好。

    其四,食摊还未开业,就大规模囤积尺寸合适的竹子,防的就是万一:万一生意火爆,竹子供应不上,这就不好了。

    其五,开业初期,雇人做托排队,营造出生意火爆的情景,快速聚拢人气,然后以过硬的“质量”,留住回头客。

    其六,薄利多销策略,三钱一个竹筒鱼饭,利润很薄,但要的就是薄利多销,同时以“价格门槛”挡住跟风者。

    竹筒鱼饭的做法不复杂,若买卖火起来,必然有人跟风,所以需要“价格门槛”。

    这个门槛让对方的成本不足以撑起三一个的“竹筒鱼饭”,那么这买卖也就只能大鲇彭食摊能做。

    林林总总,李笠制定的赚钱方案很复杂,彭均真是大开眼界,而实行起来的效果不错,开业前期花钱雇人排队,果然引来大量食客,然后变成回头客。

    而他的“竹筒鱼饭”很快打响名气,进出城的人们来买,过路不上岸的商旅来买船上商家伙计跑腿,不需要雇人,食摊前也排起长队。

    这么火爆的生意,即便扣除各类成本,盈利也颇为可观,食摊的赚钱能力,比他在鱼市的小鱼摊强多了。

    众人散去,彭均想着自己之前还在鱼市强买李笠的鱼,有些不好意思:“李郎,你的恩情,我不会忘的!”

    “什么恩情哟我也投了钱的不是?”李笠笑起来,“你我兄弟,相互提携不是应该的?”

    “再说了,你的食摊生意好,就能多买我的黄芽丁,我也是能靠卖黄芽丁给你来赚钱的嘛。”

    李笠低价、大量卖黄芽丁给彭均,也是竹筒鱼饭成本低的一个关键因素,他不忘交代彭均:

    “对了,那账目可得做好,等过段日子,让你阿耶看看,可以是个惊喜!”

    “嗯!”彭均用力点点头。

    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阿耶面前证明自己也很能干,如今食摊生意火爆,阿耶还不信,等过段日子,把赚来的钱往阿耶面前一放

    想到这里,彭均再次强调:“李郎,你的恩情,我不会忘的!”

 第二十七章 为什么?

    午后,鄱阳城南码头依旧喧嚣,而街边大鲶彭食摊的生意依旧火爆,顾客在摊前排起长队,时不时有伙计打扮的年轻人领着提篮在食摊旁来来往往。

    不远处的树下,站着几个人,其中两个是总角少年,一人是诨号“大鲇彭”的彭均,一人是刚到郡属交完鱼获的鱼梁吏李笠。

    彭均看着自己的食摊开业以来每日都生意火爆,不住的傻笑,哈喇子溢出嘴角都忘了擦。

    一旁,彭均的父亲彭仲夏笑得合不拢嘴,他见着自家不成器的幺子经营食摊居然有如此成就景,那叫一个开心。

    “三郎啊,我活这么久,可从没见过做买卖能这般做的”彭仲夏亲切的与李笠交谈,俩人仿佛世交的叔侄,关系密切得很。

    然而彭仲夏之前并不认识李笠,甚至跟李家没有任何交情。

    李笠同样一脸熟络的说:“彭伯,这都是大鲇有本事,我只是帮忙出个主意,算不得什么。”

    “嗨,大鲇这孩子懂个什么!卖鱼都卖不好,若不是你出主意,出这个竹筒鱼饭的主意,他还不知道要花家里多少钱!”

    “彭伯这么说就不对了,大鲇一直很努力的,你看,卖鱼也不是卖得不错?那日我把许多黄芽丁拿到鱼市卖,卖许久都卖不出去多少,大鲇接过来,马上就卖得精光。”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鲇在鱼市人缘好!人家不信我这常客,却信他彭家老幺说到底,还是彭伯人缘好、信誉高不是?”

    没有那个当阿耶的不喜欢别人当众夸自己儿子好,没那个当儿子的不喜欢别人当自己阿耶的面夸自己能干。

    李笠一番话,不但夸了“小彭”,连“老彭”连带着也夸了。

    彭仲夏是鄱阳有名的鱼主,活了半辈子,经历了不知多少事,李笠一个少年,三言两语就说得老彭笑眯眯,当然是李笠功夫了得。

    这种三言两语间拍马屁且不显得突兀的“技能”,那一世闯社会的李笠已经几乎“点满”了,应付起老彭绰绰有余,听得彭均不住挠头。

    先前,彭仲夏听幺子说要开食摊,而且还是在城南码头附近开,卖什么竹筒鱼饭,三文钱一份,他是不同意的。

    那地段商家多,食肆、食摊多,想要赚钱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彭仲夏认为儿子的想法太幼稚,至于背后出主意的那个李笠,也幼稚。

    儿子想跟家里要些钱做本钱,他不给,结果儿子居然和那李笠一起凑钱,把食摊开起来了。

    彭仲夏觉得儿子欠磨练,所以冷眼旁观,就等儿子的食摊经营不下去,乖乖回鱼市卖鱼。

    结果食摊开业以来,生意日渐火爆,彭仲夏也专门去看过,震惊的同时觉得不过是几日鲜,等竹筒鱼饭的新鲜劲过后,食摊就没什么指望了。

    然而,食摊的生意持续火爆,以至于往来鄱阳码头的鱼主、船主及客商们,有认得他的,见面后都说:“你家大鲶出息了,竹筒鱼饭不错。”

    一开始,彭仲夏还以为这是场面话,等儿子把账簿拿来给他看,再看看赚回来的一堆钱,彭仲夏才意识到,自己儿子真有本事了。

    做阿耶的当然希望儿子有出息,如今儿子转了性,出息了,彭仲夏哪里能不高兴,当时就夸起儿子来。

    彭均最想的就是得到父兄认可,如今靠着自己努力,做到了,心中别提有多高兴。

    想到这里,彭均抹了一把嘴角,然后抓着李笠的手,由衷感激:“李郎,这可真是多亏了你啊!”

    李笠见对方沾着口水的手就这么抓着自己,有些无奈,但也真为“创业成功”的彭均感到高兴: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创业可不容易。

    只要不是作奸犯科,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他认为都值得尊重。

    所以,他不会像后世的某些“创业顾问”,打着帮创业者创业致富的名号,弄什么“品牌连锁加盟”,实际上却是要骗对方手里的血汗钱。

    眼下,见着食摊生意火爆,李笠拍拍彭均的肩膀:“彭郎,你要好好干,争取把食摊做大,把买卖做大!”

    彭均用力点头:“嗯!”

    他没想到,这食摊的生意能够如此火爆,而李笠教的“绝招”,看来确实有用。

    把竹筒当做容器,将鱼肉黄芽丁和米一起放到竹筒里煮熟,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

    因为米要提前泡过,煮得半熟,而“秘制配料”也要提前煎过,煎出香味,然后把米、配料和鱼肉黄芽丁一起放到竹筒里继续蒸熟。

    如此一来,配料的香气、鱼肉的香味、竹子的清香混合在一起,能让人品尝出来,却不会混杂成怪味。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控制成本,鱼肉不能放太多,也不能太少,确保味道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才能让三文钱一份的竹筒鱼饭有销路、有赚头。

    李笠提供大量廉价的黄芽丁,然后教他如何控制成本,所以,他的食摊才可以做出物美价廉的竹筒鱼饭赚钱,而不是赔本赚吆喝。

    竹筒鱼饭这种做法,别家想模仿,很容易学会,却做不到他这样的“成本控制”,所以,没有人可以做到他食摊竹筒鱼饭的物美价廉。

    这一点,决定了在鄱阳城南码头,没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的食摊打“价格战”,这就是李笠所说“独一份的买卖”。

    当着各家店铺的面,把钱赚了,别人照着学还学不来!

    。。。。。。

    鱼市一隅,武祥在和鱼摊伙计清点货物,他带来的货物当然是鱼,都是黄澄澄的黄芽丁,个头不小。

    旁边推车上的一桶桶黄芽丁,鱼摊按照约定的收购价,虽然比鱼市均价偏低,也能卖得数千钱。

    这是武祥用排钩钓的黄芽丁,大概是两晚的鱼获,所以,仅就黄芽丁这鱼儿来说,他和李笠这段时间的收入是每三日得数千余钱。

    有一日是路上消耗的时间,包括运鱼。

    劳作三日所得,扣掉成本,也抵得上武祥家之前多年积蓄的大半。

    这样的买卖很划算,但就是累,武祥和李笠白日捕鱼,为柳郎君捕想吃的鲢鱼,晚上放排钩钓黄芽丁,日夜都在湖上熬,又累又辛苦。

    还得把鱼运到鄱水上游数十里外的鄱阳,每次到岸时,两人都累得腰酸背痛、双手无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