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200章

乱世栋梁-第200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条水路全程大概六七百里,逆流而上,耗时不短,且沿途和武关道贴近的河段有不少村落、城池,关隘。

    想要走水路奇袭,根本是不可能的。

    李笠很快吃完烤鱼,大伙休息了一会,开始干活。

    许多兵卒挽起裤腿,变成纤夫,扯着麻绳,拖曳船只向上游而去。

    未到雨季,此处河段浅滩多,只能靠拉纤,才能让船只通过。

    然后继续摇船,往上游而去。

    鄱阳渔歌又起,无数人唱着歌,喊着号子,踩在河边泥泞里,将一艘艘船拉往上游。

    一向身先士卒的李笠,亲自率领部下奇袭,此时同样当起纤夫,肩上勒着麻绳,使出全身力气,和同伴一起拖着船只向前走。

    走着走着,耳边忽然响起魔幻的歌声来。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

    大雨倾盆,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在山腰行军的队伍无法前进,只能各自寻找地方避雨。

    一处避雨处,李笠看着陡峭的山坡,以及模糊不清的羊肠小道,有些忧虑。

    仔细看看左右,发现山坡植被茂密,稍微放了心。

    这种时候,最怕山体滑坡,或者发生泥石流,真要碰上了,全军覆没只是瞬间之事。

    即便躲过一劫,可一旦道路被毁,想要继续前进也会很困难。

    忽然一声惊雷在头顶炸响,吓了李笠一跳,其他人同样如此,身边那年轻的向导吓得跪地,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祈祷着什么。

    过了一会,雨势减弱,也没有雷声响起,看来,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但雨还在下,不能马上走,李笠决定再休息一下。

    冒雨行军容易着凉,此行军中备有姜,可随时煮姜汤,李笠喝了几口姜汤,觉得身子暖起来。

    看着眼前绵延群山,在雨中已经模糊不清的羊肠小道,想到了一个故事。

    子午奇谋。

    子午奇谋,说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魏延主张由自己帅精锐走子午谷,奇袭长安,然后汉军主力随后赶到。

    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极高,以精锐走子午道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

    但丞相诸葛亮认为此计极其凶险难以成功,于是弃而不用。

    在后世许多人看来,这太可惜了,因为蜀汉的国力相比曹魏处于绝对下风,正面打不过,耗也耗不起,只能靠奇谋才有可能扭转局面。

    子午奇谋到底是不是史实魏延有没有提出,众说纷纭,不过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子午奇谋很出名。

    李笠听人议论过,认为此计策变数太大,成功几率极低。

    子午奇谋要成功,得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汉军精锐能够短时间内通过道路崎岖的子午道,而不被魏军察觉。

    第二,汉军精锐抵达长安城外,守将吓破胆,不战而逃,长安不战而降。

    第三,汉军主力冲出蜀道入关中,赶在魏国大军入关中前,抵达长安与奇袭精锐汇合。

    这三点,每一点的变数都很大,尤其第二点,把破城的希望,寄托在长安守将吓破胆、不战而逃上,简直是匪夷所思。

    李笠认为,一个计划,环节越多,变数就越多,越容易失败,子午奇谋的变数实在太多,成功几率极低。

    后世许多人对子午奇谋感觉惋惜,无非是知道了结果:诸葛亮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还是没能突入关中,复兴汉室。

    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赌一把。

    这种心理,类似于:当年把积蓄用来开店做正经生意,辛苦了许多年,没发财,还不如把积蓄全拿来买彩票赌一把。

    想到这里,李笠看着瓢泼大雨,陷入沉思。

    山区本来就多雨,如今是春末夏初,雨水渐多,所以遇到下雨没什么奇怪的,在他预料之中。

    只是如此来,行程不可避免延误,变数增大。

    过了不知多久,雨停了,休息足够久的将士,继续前进。

 第六章 奇谋(续)

    夕阳西下,破败的山寨边上,临时宿营地,李笠躺在一块平滑石头上打着酒嗝,看着日薄西山,等着等着酒劲消散。

    急行军搞突袭,主将居然喝酒?有没有搞错!

    没搞错,路过山寨,热情的寨主请喝酒,不喝,那是看不起人,路也别想过了。

    “呕!!”

    一旁,喝得酩酊大醉的黄,吐得一塌糊涂。

    微风吹过,带来一阵难闻的气味,李笠闻了,只觉胃部翻腾,实在忍不住,赶紧爬起来,弯腰对着一边。

    “呕!!”

    吐了一轮,吐干净了,酒劲也散了许多,李笠渐渐清醒过来。

    喝了一杯温水,他坐在石头边上,看着被夕阳余晖染黄的群山,又看看热闹的山寨,只觉有些恍惚。

    从襄阳出发,沿着汉水西进前往东梁州安康,要经过东梁州东面的兴州郧乡县。

    兴州是太清元年时,割东梁州东境新成立的州,郧乡县城在汉水边上。

    从那里往北,穿越群山,走大概一百里山路,能抵达一条河流边上,这条河大体上是东西走向,东流入丹水。

    其汇合口,在武关道要地丹水县下游数十里处。

    李笠率军从郧乡县北上,走山路抵达这条河流南岸,然后有三条路线选择:

    其一,渡河到北岸,然后向东走,沿着蛮道穿越群山,可抵达丹水西岸,和东岸的丹水县隔河对望。

    其二,渡河到北岸,然后向东北方向走,沿着蛮道穿越群山,可抵达丹水西岸,和东岸的武关道关隘草桥关对望。

    两岸之间,有一道桥连接。

    其三,伐木竹为船,逆流而上,抵达上游二三十里外北岸的一处峡谷,然后沿着山谷走蛮道一路向北。

    走大约六十多里山路,可抵达丹水南岸丹水此时流向是自西北往东南流淌,对岸是武关道,路段位置是武关和草桥关之间。

    所谓蛮道,就是蛮人地区的道路,李笠此次的行军路线,离开郧乡县地界后,就进入历朝历代官府管不到的山区,因为居住着大量蛮人村寨,是为“蛮区”。

    沿途有不少羊肠小道,称为蛮道,而沿途经过的村寨,都是不服王化的山蛮村寨。

    虽然这些村寨并不是绝对的与世隔绝,也有商贾往来,所以不缺向导和通事,但想要安全通过,必要的准备得有。

    即所谓买路钱。

    就是各种生活必需品,譬如盐,或者小铁器,而李笠带来的买路钱,是量大管够的铁针和鱼钩,以及一些盐。

    有这些玩意开路,加上他们人多势众、军纪不错,沿途村寨十分热情,权当是商队路过,没人敢对他们实施抢劫。

    又因为是横穿蛮区,所以不会走漏消息,就算“有好大一支队伍往北走”这消息传到丹水畔丹水县城,恐怕都要过上一年半载。

    全程大概二百里的路程,让李笠和部下走得疲惫不堪,眼见着旅途即将抵达终点,李笠开始琢磨,如何按计划给对手一个惊喜。

    。。。。。。

    傍晚,细雨蒙蒙,群山之间一片迷蒙,武关道上,丹水畔,绵延数里的军营,升起无数炊烟。

    自关中出发,由武关道往东增援山南的魏军兵马,已过武关,现在临时扎营,明日一早拔营,继续赶路。

    前方要经过一处重要关隘草桥关。

    中军帐,主将杨忠和几位将领正在商议军务。

    方才,他们收到急报:荆州州治穰城,被梁军攻破了。

    荆州东北方向的宛城,已被梁军包围。

    这消息让杨忠错愕,也让其他将领目瞪口呆:这才几天,怎么梁军有如神助,攻城拔地不费吹灰之力?

    之前,江陵、襄阳接连失守,同样快得惊人!

    梁军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骁勇善战了?不是一群草包么?

    “去年,朝廷平定蜀地,花了半年有余,这还是趁虚而入,各地郡县人心不稳。”

    杨忠看着其他人,一脸凝重的说:“此次梁军来袭,短短时间内,接连攻克江陵、襄阳,这说明什么?”

    “江陵,是梁王在守,襄阳,是官军在守,若说梁王无能丢了江陵倒也罢了,可襄阳呢?是守将无能么?”

    “好,就算襄阳守将无能,随城守军、新野守军势单力薄,挡不住梁军猛攻,可穰城呢?穰城也没守住,数日时间,就完了!”

    “梁军兵力肯定不少,所以荆州军抵挡不住,只能守城,而对方定有非同凡响的攻城术,所以,才能如此之快破城。”

    “如今穰城失守,宛城恐怕也撑不了多久,我军进入山南,面对的是占据穰城的梁军,对方兵力肯定不少,且司州兵马也已参战。”

    “对方目的,不光是江陵、襄阳,还有山南各地,所以,我方才已派人回长安向丞相告急,要调更多兵马东进。”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将领们没有意见。

    他们此次出征,应对的是“襄阳告急”,所以是要协助荆州军解襄阳之围。

    结果还没到上洛,得知梁军渡过汉水大举入寇,荆州军接连战败,山南州郡接连沦陷。

    现在过了武关,路程过半,却得知穰城丢了,宛城岌岌可危。

    由此可知,梁军兵力不会少,而且有不一样的攻城术,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席卷山南各地。

    如此一来,仅仅是以解襄阳之围为目标出征的这支军队,根本就无力与梁军在山南决战,朝廷必须增派兵马,才能夺回失地。

    山南很重要,一旦失守,对方就能沿着武关道直逼关中,与此同时,还能派兵沿着汉水西进,过安康,攻汉中。

    所以,魏军诸将觉得奇怪,本来内忧外患的梁国,怎么能拼凑起如此大军北上,与魏国争夺山南州郡?

    对方哪来如此骁勇善战的兵马,实行如此大规模的进攻?

    侯景那个跛子,以区区残兵入梁,就能攻入建康,围困台城,这才几年时间,梁军真这么能打,又如何会让侯景横行无忌?

    杨忠在梁国待过几年,他不认为按照梁军之前的表现,能有如此犀利的攻势,所以,要么是梁国国主提拔了一些默默无闻的将领担当重任,要么

    “说到攻城术,我听过几个传闻。”

    杨忠缓缓说着,看着舆图,眉头紧锁:“梁国有人极其擅长攻城,而此人,活捉了侯景。”

    “活捉侯景的那个梁将?”将领们一脸惊讶,他们不认为活捉侯景的梁将有真本事,纯属运气好而已。

    “对,那个人擅长攻城,我想,此次梁军来袭,接连破城,此人一定出力颇多。”

    在场将领,都打了许多年的仗,知道攻城不易,动辄耗时数月甚至达到一年以上,所以难以想象这世间能有奇人,掌握了数日内破城的攻城术。

    前些年,玉璧守将韦孝宽,孤军对抗高欢十余万大军,靠玉璧孤城硬扛围攻近两个月,让东贼伤亡惨重,高欢不得不黯然收兵,最后郁郁而亡。

    所以,一种能够数日攻下江陵、襄阳、穰城的攻城术,其威力有多大,将领们光是想,就觉得后背发凉。

    “无论如何,我军不能懈怠,骑兵明日出发,过丹水县,入山南,驱散梁军,不让他们堵住武关道口。”

    “我军要守住道口,以便朝廷大军过来后,能顺利进入山南,和梁军决战。”

    “攻城术再厉害,若野战打不过,也没有用。”杨忠说到这里,紧锁的眉头松开,自信的笑容,再次浮现出来。

    “山南地势平坦,野地浪战,我军没道理怕他们,就不信梁国能凭空变出许多骑兵来!”

    杨忠对山南地区颇为熟悉,十几年前就曾镇守荆州,甚至三言两语说降穰城守门将领,一日内夺下穰城。

    前年又带兵攻入汉东地区,可以说对梁军的战法很熟悉。

    当初,梁国的名将柳仲礼,被他以二千骑兵击败、俘虏,现在,即便梁军大举北侵,在杨忠看来,不过是打了己方一个出其不意。

    其他几位将领,也从刚开始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确实,如果野战打不赢,攻城术再厉害,也没办法施展。

    野战要打赢,靠得不就是骑兵?

    梁军那边,能拼凑出多少骑兵来?

 第七章 夜袭

    夜,丹水畔,临时宿营地里鼾声此起彼伏,却被潺潺流水声所掩盖。

    丹水南岸,吃饱喝足的李笠,用千里镜观察着敌营。

    天道酬勤,他和部下跋山涉水,辛苦了一番,赶在预定日期抵达预定地点。

    果然比魏国援军早到,所以运气不错,不能浪费了。

    此次奇袭,目标有二。

    目标之一,就是伏击沿着武关道前往荆襄的魏国援军。

    但碰不上也不要紧,因为还有另外一个目标,那才是此行主要目的,伏击只是随缘。

    现在,既然碰上了,就不能错过。

    只要干掉这支援军,至少能争取一个月时间,进入汉北的梁军主力,能尽可能将更多汉北地区百姓南迁,迁入汉水以南梁国境内。

    即抢夺汉北之地的人口,抽魏国的骨髓。

    没有人,就没有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就无法在汉北大规模种田,那么驻军所需的粮食就得从外地运来。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魏国接下来能在汉北地区维持的驻军兵力就会变少。

    然后,梁军每年夏秋之际北伐,袭扰汉北地区,一来就食于敌,消耗对方粮食产出,二来消耗魏军兵马。

    持续个三五年,魏国的血就会被汉北这块溃疡放掉大半。

    当然,这袭扰战略只是李笠个人的构想,此次梁军攻入汉北地区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人口。

    如果他此次奇袭,若能成功伏击魏国援军,汉北就能迁走更多的百姓。

    如果他未能伏击魏国援军,于大局并无阻碍,汇集了司州兵马的梁军主力,完全有能力一边堵住想要冲出武关道的魏国援军,一边迁移百姓。

    如果他的奇袭,不仅成功伏击魏国援兵,还完成另一个任务,那梁国能争夺的不只是人口,还有地盘。

    李笠放下千里镜,问前来汇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