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238章

乱世栋梁-第238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贾云集,饮食需求增加,养鸡鸭、养鱼的也能赚钱,因为用工需求大增,所以寻常百姓靠着帮佣,也能养家糊口。”

    “所以,如今的寒山,权贵、豪商、豪强大户们吃肉,寻常商贾也能吃肉末,百姓能喝上肉汤,皆大欢喜。”

    “提到李使君,人人都夸个好,毕竟徐州地界的规矩,都是李使君定的,大伙安安稳稳发财,谁敢搞乱,谁就要倒霉。”

    “无论是少府,还是权贵,亦或是各地豪强,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谁会去为难李使君?”

    这话说得有道理,裴机知道自家虽然在淮南已历数代,算是淮南豪族,但平日里经营的产业,只能说是自给自足。

    毕竟靠着土地的产出,想要快速积累财富是很困难的,除非经商。

    但经商不易,要赚大钱,得找到商机和商路,并且要有权贵做靠山。

    所说“权贵”,指的是京城里的权贵,毕竟买卖做大了,没有京城里的权贵护着,很容易被人当肥羊宰了。

    现在,在徐州,就有很不错的商机,哪怕实在是抢不到什么牌照,做些转卖的营生,一样可以赚钱。

    放债所得颇丰,但在徐州地界,没有牌照不能放债。

    不过,可以把钱借给那些有牌照的大商号,对方吸纳资金拿来放债盈利,散户可以在大商号那里吃利息。

    这利息虽然比不上直接放债来得高,但胜在稳和省心,只要把钱借给那些商誉好的商号,就可以稳稳的钱生钱。

    把钱借给大商号“钱生钱”,可不比自己雇人做买卖来得省心?

    毕竟做买卖还可能会亏,借钱给大商号吃利息,那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因为这些大商号后面,都有权贵做靠山,又要接受公廨监督,所以相对而言,稳得多了。

    譬如,如今在徐州经营的一个大商号,是几个鄱阳背景的商号之一,其东主,是李笠的妻家,有如此靠山在,哪里会不讲信誉?

    裴机自己家里,就把一部分钱粮借给某商号,定期有利息收入。

    他兄长裴畿,也同样如此,只是裴氏族人众多,为家族考虑,还是得有人来徐州经营产业,尽可能拿到某个牌照,多赚些钱。

    马钦就负责这件事,裴机说着说着,提到了兄长裴畿,随后想起,五六年前,裴畿碰到的李笠,当时不过是个材官将军。

    当时,官军收复寿阳、钟离,李笠的材官营随军出征,负责搭建攻城器械。

    以擅长攻城闻名的李笠,果然名副其实,协助官军在短时间内收复二城。

    只是谁也没想到,短短五六年间,李笠就由一个材官将军,变成坐镇一方的徐州刺史。

    徐州刺史的班秩,和江州刺史相同,地位非同一般,虽然目前只有几座孤城,但看着寒山如今的情形,未来必然大有不同。

    年纪轻轻的李笠,现在已经是独当一面的方伯,和当年不一样了。

    相比之下,裴机觉得自己和兄长裴畿的仕途进展,真的是很慢。

    但李笠是靠着无可置疑的军功,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别人除了羡慕嫉妒,又能说什么?

    淮南地区,那些当年的开国勋臣家族,譬如裴氏、夏侯氏子弟,面对如此耀眼的年轻武将,当然心里百味杂陈。

    但是,除了羡慕、嫉妒之外,他们其实还有期盼。

    李笠在淮北徐州独当一面,必然需要两淮子弟做帮手,所以,他们是很有机会的。

 第六十一章 不一样(续)

    午后,寒山上忽然响起笛声,笛声悠扬,汇聚成乐曲,回荡在城池上空,街道上过往行人不由得驻足细听。

    夏侯琦就是其中之一,他来寒山已有一段时间,很快就被每日午后定时响起的乐曲所吸引。

    这乐曲为笛子吹奏,声音特别响亮,所以夏侯琦认为非人力能够吹响。

    果不其然,仔细一打听,得知山上有名为“风笛”的大型乐器,虽然也是笛子,但风来自水力推动的风箱,再由人来操纵各笛的风门。

    据说当初齐军围城时,就是被风笛吹奏的北地乐曲激起将士思乡之情,以至于军无战心。

    乐曲声中,夏侯琦继续向前进,一名僮仆紧随其后,走着走着,夏侯琦忽然觉得天空一暗。

    抬头看去,却是一道高架水渠挡住了阳光。

    夏侯琦看着这几乎和城墙等高的石砌高架水渠,有些失神。

    寒山城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就在寒山堰旁,但扩大的城区里,居民取水颇为不便,打井不好打,所以需要水渠供水。

    一开始是在地面开凿水渠,却容易因为下雨或者各种原因,杂物、泥沙进入水渠,导致水质变差。

    于是,徐州州廨调集人力物力,修建了这一道长长的高架水渠,以寒山山腰为,横贯寒山城南北,为城中居民提供干净的饮用水。

    这道高架水渠为石砌、拱桥样式,上有水渠,据说渠宽一丈,必要时可以走人。

    远远看去,就像一道有无数拱门的横梁,横在寒山城上空。

    别处城池,可没有如此景观,甚至建康也看不到,所以高架水渠可视为寒山城北城也有一道的标志建筑之一。

    夏侯琦继续向前走,街边是一处空地,方圆大概四百步,地面为鹅卵石所砌,中心有一个水池,池边有石砌围栏。

    池中间有一眼井,井口高于水面,内有泉水不断喷涌而出,然后流入池中。

    他第一次看到这池子时,以为真是地下泉水喷涌,后来得人介绍,知道正是高架水渠向这井供水,所以才会有水冒出来。

    也就是说,这眼井,就是城中供水点之一,居民只要提着桶来到水池边打水即可。

    而溢出来的井水会沿着沟渠向外流去,和其他流水一道,流入一个“排污渠网”,将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排泄物及废弃物带走。

    寒山城的排污渠网很密、很大,各排水渠定期清理,并有顶盖,即便遇到连日暴雨,也能把城内雨水排出城外,不怕产生内涝。

    夏侯琦站在水池边,看着居民打水,看着潺潺流水,觉得这里比寿阳城好多了。

    只要一下雨,寿阳城里街道便泥泞难行,出行的人若无车辆、肩舆代步,只能光脚穿着木屐,挽起裤腿,在一片泥泞之中行进。

    这些泥泞之中,还夹杂着人、畜的便溺,却避无可避。

    到了目的地,还得洗脚、换上赶紧的鞋子,才能登堂入室。

    在寒山就不一样,夏侯琦住了一段日子,发现下雨、雨后的寒山城,街道颇为干净,因为地面为鹅卵石铺成,也没有太多积水。

    虽然许多人也是光脚踩着木屐出行,但到了目的地,脚上只是有水以及些许泥沙,擦一擦就行,不像在寿阳那样。

    想到寿阳,就想到了家族目前的窘境,夏侯琦抖起精神,继续向前走。

    当年梁国开国时,谯郡夏侯氏出了勋臣夏侯祥,其子夏侯亶、夏侯夔,连任南豫州、豫州刺史。

    当时豫州州治寿阳,于是夏侯氏族人在寿阳聚居,广置田产,家族兴盛。

    但谁也没想到,六七年前的侯景作乱,夏侯氏居然出了附逆之人。

    此人名为夏侯譒,为夏侯夔子,带着夏侯氏子弟投奔侯景,夺了寿阳城不说,还助纣为虐,随着叛军攻打建康。

    后来夏侯譒兵败身亡,侯景没过多久也败亡,朝廷当然要清算附逆之人,当时附逆的淮南豪强,基本都被斩草除根。

    寿阳的夏侯氏同样也大祸临头。

    所幸,夏侯譒的兄弟、堂兄弟,在侯景之乱中,也有为朝廷效命甚至捐躯者,所以聚居在寿阳的夏侯氏族人,总算是逃过一劫。

    却从此一蹶不振,夏侯氏在寿阳的大量田产、族产,因为夏侯譒一伙被清算,于是被罚没。

    且夏侯氏因为出了夏侯譒这个附逆勋贵子弟,导致朝廷对聚居在寿阳的夏侯氏族人愈发提防。

    相比同为开国勋臣家族、寓居淮南的河东裴氏,谯郡夏侯氏前途一片黯淡,族人之中,除了当初奋力抵抗侯景叛军的几个有官位者,近年再无人能入仕。

    如此窘境之下,夏侯氏族人只能自谋生路,因为大量田地被没收,许多人不得已只能去经商,以养家糊口。

    夏侯琦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现在似乎机会来了,朝廷收复彭城,重立徐州,镇守徐州的新平公李笠,居然站稳了脚跟。

    但即便如此,这位年轻的刺史想要有所作为、朝廷想要在淮北有进一步的收获,就得壮大徐州军府,不断募兵以编练更多的军队。

    募兵,自然是就近募兵,那么两淮子弟就有了从军报国、立功受赏的机会。

    这个机会,对于夏侯氏族人而言,也是一样的。

    而徐州产业兴盛,煤、铁制品畅销,哪怕不从军而是经商,对于夏侯氏族人来说,也是不错的。

    出身夏侯氏寓居寿阳的商贾,并没有被徐州州廨排斥,只要财力达到要求,就能拿到不少专营牌照。

    这说明,至少徐州刺史李笠,对于夏侯氏族人并不排斥。

    又因为李笠战功卓越,能攻能守,人们在徐州军内效力,立功、活下来的机会很大。

    如今徐州军府正在操练军队,对于有志投军的青壮,来者不拒,所以,机会就在眼前,能否抓住,得看自己努不努力了。

    悠扬的笛声消失,风笛今日的演奏结束,夏侯琦来到一处邸店,走了进去。

    前来购买新式铜镜的商贾很多,之前已经缴纳订金,如今是来提货的,见店主夏侯琦来了,一拥而上:“夏侯东主,我的货到了没有?”

    夏侯琦不慌不忙:“诸位稍安勿躁,小店备货充足,一定会如约交货,还请各位排队”

    。。。。。。

    寒山上,望台,阁内,李笠坐在窗边榻上,拿着一面镜子仔细端详。

    镜子当然是铜镜,为李笠自家作场的产品,为铜锡镜面、铜铅镜体以水力驱动机器压制而成。

    这样的镜子,在确保镜面清晰的前提下,又比较耐摔,且成本低,所以销量很不错,是李家的摇钱树之一。

    现在在寒山,铜镜作场全力开工,生产出来的铜镜销往各地,供不应求。

    当然,这是黄姈的娘杜氏之产业,不过将来必然传给黄姈,再传给黄姈的子女,而黄姈的子女就是李笠的子女,所以说是李家的产业也没错。

    李笠举起镜子,就着西斜的阳光,琢磨着背面花纹,脑海里浮现出生产过程。

    大量铜钱被倒入熔炉,化作铜水,然后分成两锅,各自投入定量的铅和锡,然后进入模具成形,被水力驱动的机器压在一起,成品经过包装,外销。

    外销所得铜钱,又进入同样的循环,于是,铜镜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多。

    却被一匹匹战马吞进肚子里。

    马当然消化不了铜钱,这是比喻,比喻养马的开支。

    养马的开支极大,李笠一直在想办法赚钱,才养着马群和部曲,所以李家的收入高,开支也高。

    还好,有寒山堰这样的大坝在,水力资源丰富,所以各类水力作场的生产能力极强。

    譬如,全自动制针钩机“雷迪奇”就能全力生产。

    因为有充足的铁料供应,所以铁针、鱼钩的产量极其惊人,销售起来却不引人注意,以至于针、钩的销售利润到底有多少,外界猜都猜不出来。

    加上制镜的机器昼夜开动、工人三班倒,产生惊人的利润。

    除此之外,李家又有各种合作经营,加上鄱阳原有的产业,以及正在快速发展的造纸业,所以即便不再销售环锁铠,家里的收入也有保障,养兵养马没问题。

    忽然有人从后背轻轻搂着李笠,李笠不用看,也知道是段玉英起来了。

    李笠问道:“不再休息一会?”

    “不了,还得回府呢。”段玉英把脸靠着李笠的背,轻轻说着。

    前不久,李笠纳段玉英为妾,两人夜夜笙歌,欲罢不能。

    方才段玉英奏响风笛,履行乐师的职责,随后履行侍妾的职责,不知不觉,竟然折腾了将近一个时辰。

    李笠对美人的表现很满意,却不知段玉英如此主动是因为动了情,还是迫不得已取悦他,不过米已成炊,纠结这个没必要。

    他把对方搂在怀里,指着窗外景色:“这里风景好,不多看一会么?”

    段玉英看着窗外山脚下寒山城内街道,看着更远处的城外旷野,忽然眼睛一花。

    一年前,那里是齐军大营所在地,她是齐国皇帝的宠妃,就在大营之中。

    某晚,听到寒山这边传来悠扬的笛声,当时她还觉得惊奇,因为没有人能把笛子吹得这么响。

    现在,她知道原因了,身处此处,惊觉当初李笠一定是在这里,俯视着齐军大营。

    而她的身份也不一样了。

    木已成舟,她再也回不去了。

    “一会,我背你下山吧。”李笠忽然说,段玉英一愣,随即脸微红:确实,双腿已经无力,路都走不稳。

    想到夫人的交代,不能让李笠受伤,段玉英急忙说:“君侯,这可使不得”

    “没有什么使不得,既然是一家人,我照顾你,是应该的。”

    李笠笑道,用手指刮了刮对方坚挺的鼻子:“机会合适,我带你回鄱阳,看看秀美的彭蠡湖,那湖景可美了。”

    段玉英看着李笠,觉得眼眶发热,点点头:“嗯”

    “来,我帮你梳头发。”

    “嗯。”

 第六十二章 恩怨

    上午,客厅,李笠正在见客,客人来自鄱阳,姓林名盛,是他嫂子林氏的娘家人。

    “听闻君侯喜得贵子,小人备下薄礼,不成敬意。”林盛满脸堆笑,门口放着不少礼物。

    黄姈不久前为李笠生下一个儿子,为嫡次子,李笠很高兴,如今伸手不打笑脸人:“客气了,大老远的来一次,不容易,还带这么多礼物。”

    他让仆人把礼物收好,问:“鄱阳还好吧,我许久没回去了。”

    “君侯放一百个心,鄱阳如今好着呢。”林盛说着说着,差点想来一番介绍,不过很快反应过来:鄱阳的情况,李笠会不知道?

    搞不好李笠知道的比谁都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