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349章

乱世栋梁-第349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侍奉在一旁的萧方诸,见名医这般模样,知道病情不妙,看着躺在榻上奄奄一息的父亲,眼眶发红。

    同在一旁的湘东王妃徐昭佩,默不作声,面无表情,而萧方诸之母王氏已经泪眼朦胧。

    今天是三月初六,三月初三上巳节那日,萧绎携家人郊游,用过小食之后,忽然腹部胀痛,痛得不行,似乎中了毒。

    医师很快赶来,为萧绎催吐,尽可能将肚里的毒药吐出来。

    萧绎吐是吐了,可腹部和胃部依旧胀痛,只是不至于疼得如同刀绞。

    对呕吐物的检查,没发现投毒迹象,让狗吃了些,狗没事。

    王府佐官们又对郊游时所有食物、食材进行检查,没发现异常,喝剩的茶、水,也没问题。

    仔细琢磨湘东王出事前的情况,也没发现什么投毒迹象。

    最大的可能,是柿饼有问题。

    因为湘东王患“痔”,这几年常食柿饼调理,而柿饼一旦和鱼、蟹混吃,容易引发腹胀。

    但是,湘东王明白柿饼的食用禁忌,所以从不会将柿饼与鱼、蟹混吃,上巳节当天,吃柿饼的前后,都没有吃鱼或鱼羹、鱼汤。

    且柿饼均已试毒,湘东王还分了一块柿饼给孙儿萧庄,萧庄吃后并没事。

    湘东王所吃饮食,同座的王妃徐昭佩也吃了,甚至共饮一壶茶,并没有事。

    所以,王府佐官经过反复排查,排除了有人投毒的可能。

    但湘东王回府后,胃、腹部胀痛不止,虽然不至于痛得嗷嗷大叫,但却吃不下多少东西。

    无论吃什么、喝什么,不一会就会反胃、吐出来,能留在肚子里的食物,微乎其微。

    对此,王府医师想了很多办法,却收效甚微。

    湘东王妃向太后求助,于是太后派大医正姚僧垣来湘东王府给湘东王看病。

    姚僧垣仔细检查了许多遍,没发现湘东王有中毒迹象,根据其症状判断,很可能是积食症引发肠胃不适。

    姚僧垣也想了很多办法治疗,但依旧收效甚微,湘东王胃部胀痛,全无食欲,吃多少,最后都会吐出来。

    不得已,姚僧垣用了狠招,熬粪汁至沸腾,然后待其变得温热,给湘东王服下、催吐,以期吐出肚子里积累的“宿食”。

    但方才那么一吐,姚僧垣检查呕吐物后发现,除了粪汁,并无其他“宿食”。

    又因为湘东王吃什么吐什么,所以再好的药也无用,因为吃不下,就无法调理肠胃,肠胃不行,就是吃什么吐什么。

    所以湘东王这两三日来基本没吃什么东西。

    任何人,两三日不吃食物,都会熬不下去,即便没病,也会饿死。

    湘东王现在就已经奄奄一息,面色惨白,独眼无神。

    若连名医姚僧垣都束手无策,那么,湘东王就真的没有救了。

    这几日一直守在榻边的王氏、萧方诸以及萧庄,看着奄奄一息的萧绎,一脸苦相。

    而面无表情的徐昭佩,人人都知道她和湘东王是怨偶,斗了几十年的气,如今湘东王眼见着就要不行了,王妃不面有喜色,就已经不错了。

    外面有人来报,说几位辅政大臣来探病,徐昭佩便和姚僧垣一道,连同世子萧方诸转到外间。

    房间里除了僮仆,只有王氏和萧庄守在榻边。

    王氏看着奄奄一息的萧绎,回想姚僧垣那一脸凝重的表情,知道大事不妙。

    萧绎吃不下东西,也亏得这几日不停喝参汤,哪怕大部分都吐出来,也能有少部分留在肚里,吊着命。

    但也逃不过油尽灯枯。

    萧绎这一走,她和妹妹就成了寡妇,而王妃徐昭佩,作为正室,就是王府名义上的一家之主。

    徐昭佩一直惦记着世子之位,到时候必然闹事,找太后闹,要让萧庄来继承湘东王位,届时,有得折腾。

    王氏越想越伤心,却不敢哭出声,轻轻捂着嘴,极力压制着悲伤。

    看着独眼紧闭的萧绎,她只想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怎么好端端的饮食,我们吃了没事,大王吃了就出事?

    。。。。。。

    夜,寝室,薛月娥见姊姊被李笠拦腰抱起,往床那边去,只觉呼吸急促,赶紧跟上。

    今晚,君侯是属于她和姊姊的,所以,她要和姊姊为所欲为。

    结果门外侍女禀报,说夫人求见。

    听得这个禀报,薛氏姊妹心中悲愤:不讲道理啊!一个月三十天,你都独占李郎十几天了,还要多占!

    李笠见姊妹俩一脸幽怨,觉得尴尬,只能哄了哄,然后整整衣服,转到外间。

    却见黄姈一脸严肃的坐着,看着自己。

    仿佛捉了老公偷情现行的老婆。

    ‘这个时代男人纳妾是合法的!’李笠自己提醒自己,走上前,要在黄姈身边坐下。

    结果黄姈起身往外走,李笠见状一愣,随后明白,便跟了出去。

    来到院子,侍女们都远远站着,除了他夫妇,院内再无别人。

    黄姈看着李笠,低声说:“妾睡不着,想着时局,辗转反侧。”

    “你是说湘东王的安危?据说湘东王是吃坏肚子,未必会死嘛。”李笠回答。

    黄姈又说:“湘东王情况不妙,要是死了,必然是某位当朝皇叔辅政,无论是谁,与你都无多少交情。”

    “新税制,恐怕会有反复,到时如何是好?”

    李笠抬头看着天上繁星:“谁敢?谁敢让税制反复,我就搞事,而且一旦湘东王不测,我就坐山观虎斗,这道理你肯定懂,还问?”

    黄姈盯着李笠,真想问“是不是你投的毒”,但这么问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换了个说辞:

    “妾实在想不明白,湘东王怎么会被人投毒的。”

    李笠见夫人明明是来打听的,却不直接问,心中有数了。

    有些事情,还是得让枕边人知道,只是要讲技巧:“投毒湘东王并没有中毒,不是说吃坏肚子么?”

    黄姈此来,其实就是要探李笠的口风,见李笠没有完全装傻,继续问:“不是投毒,那怎么明明都已经”

    “四娘,湘东王确实没有中毒,那么多名医都去诊断了,并无中毒迹象,不是么?”

    “啪”的一声,黄姈一巴掌打在李笠脸上。

    李笠明明提前预判出夫人的动作,却没有躲避。

    “有蚊子。”黄姈说完,要将右手收回来,却被李笠握住:“我知道。”

    借着附近昏暗的火光,可见黄姈右手掌心,有一只被拍死的蚊子,以及点点血迹。

    黄姈再问:“怎么会呢?我想不明白,你能给我分析一二么?说说,可能是什么原因。”

    很明显,黄姈猜测李笠是幕后主使,但不点破,却很想知道湘东王“吃坏肚子”的原因,才这么问。

    李笠不想夫人有心病,便“分析”起来:“那好,我试着分析一下,若真有人投毒,其手法可能是什么。”

    “说到投毒,我认为,湘东王妃,有充足的投毒动机,为了她的亲孙子。”

    这没错,黄姈点点头,李笠继续说:

    “但是,湘东王也必然提防王妃,用餐前的试毒环节不会少,所以,王妃想要不露痕迹的投毒成功,并且在事后撇清关系,那是不可能的。”

    “湘东王妃会为了孙子的名分,豁出一切,但必须保证自己事后安然无恙,如此,才能为孙子争取名分,所以不能投毒。”

    “但是,却可以利用食物相克的原理,来达到目的。”

    黄姈听到这里,瞪大眼睛:“这不可能吧?听说湘东王知道吃柿饼的禁忌,且吃了几年,不可能出现食物相克、吃坏肚子的情况。”

    “然而还是出现了,四娘猜猜,为何会这样?”

    黄姈摇摇头,李笠伸出右手,弯曲食指,刮了一下黄姈的鼻梁:“空腹,不能吃柿子,否则肚子容易不舒服,对吧。”

    黄姈点头,李笠再说:“原因,是柿子里含有大量鞣质,这鞣质,就是导致柿子吃在嘴里发麻发涩的罪魁祸首。”

    “熟透了的柿子,鞣质略低,未熟的柿子,鞣质较多,所以很涩。”

    “空腹吃柿子,柿子里的鞣质和酸酸的胃液发生反应,形成沉淀并变得粘稠,如同浆糊一般,于是人就会觉得肠胃不舒服。”

    原来是这个道理,黄姈默默点头,李笠竖起右手食指,在她面前晃了晃:

    “但是,即便不是空腹吃柿子,也容易出问题,那就是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鞣质,同样会导致鞣质与胃液和胃里的食物反应。”

    “形成大量粘稠液体,把胃里的食物粘结成团,坚硬如石。”

    “成团的食物,可大可小,小的可能只有指甲盖大小,大的,可能有鸡蛋大小。”

    “成团的食物无法往下走,也吐不出来,本身也无法消化,真就像一块石头,留在胃里。”

    “这种病症,名为‘胃柿石症’,为常见病。”

    “胃柿石形成后,或者能从胃部勉强往下走,却走不畅,最后将肠子堵塞,是为肠梗塞,会要人命的。”

    “胃柿石留在胃里,虽然不会致命,却会让胃很不舒服,影响胃的功能,形成慢性病,譬如胃溃疡,甚至胃出血。”

    黄姈听着听着,目瞪口呆:原来是这样。

    李笠继续说:“中老年人,一旦食用柿子不当,形成‘胃柿石症’,极易导致胃出问题,毕竟胃用了几十年,已经磨损得千疮百孔。”

    “最可能出现的就是胃出血,这会要命的,你想想,胃出血,就是胃受伤了,人吃饭喝水,就是往伤口撒盐,只会刺激胃,让胃疼得直哆嗦。”

    “所以吃下去的饭,喝下去的水,都会吐出来。”

    “更严重的是,一旦胃出血,伤口因为胃柿石的存在,无法愈合,伤势会恶化,或者伤口扩大”

    “一个袋子,裂了个大口子,里面的东西撒出来胃要是开裂了,人吃下的东西,既不能消化,又透过裂口,进入胸腔,感染更多器官”

    黄姈听到这里,只觉后背发凉:这果然不是投毒,确实是吃坏肚子,但后果,和投毒是一样的。

    她很聪明,很快注意到一点:

    李笠开头提到了“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鞣质”,而不是“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柿子”,其实已经是不言而喻。

    李笠就是主谋,手段,是将制作蓝黑墨水必须的鞣质,作为“药引”,引发目标人物“吃坏肚子”。

    目标人物所吃柿饼,其本身所含鞣质应该不过量,所以并不是元凶。

    当然,吃进肚子里的柿肉,恐怕已经形成了胃柿石。

    至于这一目的如何实现,而不让其他共饮共食的人避免“吃坏肚子”,就没必要问了。

    “三郎,若湘东王死了,只会是别人渔翁得利,你,怎么办?”黄姈再次问起这个问题。

    李笠选择动手,自然有动手的理由,但黄姈不希望被别人渔翁得利。

    李笠再次抬头,看着天上繁星,笑道:“怎么办?你猜。”

 第八十七章 正本清源

    午后,江边,石头津,码头上旌旗招展,众多官员在此迎接返京的寻阳王萧大心。

    船队即将靠泊,礼乐准备就绪,顶着烈日列队的官员们窃窃私语,议论着时局。

    录尚书事的湘东王病重,无法视事,眼见着就要不行了。

    于是,宰辅们请太后召还出镇的几位皇叔,其中就包括寻阳王萧大心。

    寻阳王,是文帝在世诸子中,最为年长者,值此关键时刻,理所当然要回京,稳定人心。

    有传言,寻阳王即将接替湘东王,录尚书事。

    消息不胫而走,苦熬了一年的许多人,终于盼来了救星。

    湘东王快不行了,那么接下来,有资格辅政的藩王,第一人选,当然是寻阳王萧大心。

    萧大心素来亲近士族、勋臣子弟,所以,等萧大心录尚书事之后,就应该“正本清源”,对之前各项政策进行调整。

    譬如,前不久的土断中,被贪官污吏诬陷隐瞒户数的那些受害者,应该获得补偿,亦或是被罢官者能官复原职。

    又有,因为建康税吏横征暴敛而损失惨重的人们,官府必须给个说法。

    祸害建康百姓的东西二津税关,应该整顿,各种苛刻的征税条例,应该废除。

    这一年以来,受尽屈辱的许多人,如同久旱之后的农夫一样,无不热切期盼及时雨的到来。

    而且,自新君登基以来,朝政为鄱阳王、湘东王相继掌握,皇帝诸皇叔被排斥在外,又有几位皇叔因为各种变故而身亡,这让先帝的忠臣们大为不满。

    如今,先帝的皇子入京辅政,这就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正本清源,势在必行!

    议论纷纷中,许多官员看着不远处的税关关楼,脸上满是幸灾乐祸的表情:

    嘿嘿,等寻阳王录尚书事,那姓李的没有宰辅支持,你们就横不起来了!

    不仅如此,勋臣子弟、将门之后,也会取代那些出身微寒的武人,得重任,为朝廷效命。

    譬如河东柳氏、京兆韦氏子弟,因为当年侯景作乱时,伤亡太过,才有了粗鄙莽夫冒头的机会。

    当年入京增援的衡州刺史韦粲,就是先帝心腹,与逆贼交战中殉国,同时阵亡的,又有韦家子弟及亲戚死者数百人。

    若这些人还在,必能为国分忧,轮不到微末之人上蹿下跳。

    也轮不到那渔家子妄称栋梁。

    且勋臣、将门子弟多为诸皇子僚佐,随着新君即位、诸位先帝皇子被排斥,自然也未能有担当重任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了,寻阳王回京辅政,麾下多有韦氏子弟,必然重入中枢,掌握军、政大权。

    官员之中,奉朝请柳盼,听着窃窃私语,只觉心中不安。

    奉朝请是个虚职官号,流内二班,没具体职务,有上百人之多,所以柳盼悠闲得很,终日交游,知道许多消息,听到许多风声。

    彭城公李笠回京任职,顺便监税,近一年来,监税成绩斐然。

    但也正是如此,招来许多人的忌恨。

    如今湘东王眼见着就要不行了,寻阳王回京,极有可能录尚书事,辅佐少帝,所以,许多人盼着寻阳王“正本清源”,其中就包括“管管”李笠。

    让这渔家子老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