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404章

乱世栋梁-第404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所众知,李笠是彭蠡湖边白石村的渔家子,却和鄱阳大姓李氏没关系。

    李笠的“李”,并不被鄱阳李氏认为是宗亲(之前不认,现在可不一样)。

    李笠家祖辈似乎都是穷人,哪来的脸去认自己是赵郡李或陇西李?

    如果他厚着脸皮说自己是赵郡李、陇西李,那好,如何解释自己祖辈从河北、陇西南下,数百年来默默无闻的迁移轨迹?

    李笠无法解释,他其实不想认什么不得了的祖宗,不想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不介意承认“鄱阳李三郎就是彭蠡湖边渔家子,出身微寒”。

    但是,张铤和左右佐官,还是强烈主张他好歹攀一个像样的祖宗,别被人当成“野李”看待。

    这个工作,李笠当然交给张铤负责,张铤找人翻了无数典籍后,还真给他找了个祖宗。

    祖宗是谁?

    莫急,先看一段往事。

    那是晋永和九年(大概是两百一十一年前)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天气格外清朗,王羲之邀请亲朋好友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朋友有:谢安、谢万、孙绰、孙统、许询、李充、庾蕴、袁峤之、徐丰之、支遁等。

    亲属有:王献之、郗昙等人。

    这天,王羲之写下了有名的《兰亭序》。

    而在场朋友中的那位李充,为江夏李氏,此人,就是张铤给李笠这个“李”找的祖宗。

    也就是说,李笠的“李”,为江夏李氏的“李”,若在往上溯源,则为赵郡李氏。

    李笠觉得这种攀附法也太惊悚了:果然绕来绕去,绕到赵郡李氏那里去了。

    后世许多小食店,经常给自己的招牌菜编历史,和历史名人搭上关系,以此彰显历史悠久。

    而这种故事里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就是乾隆皇帝。

    反正就是乾隆皇帝在某处微服出巡,因为某种原因,吃到某种民间小食后便赞不绝口云云。

    现在,李笠感觉自己就是那开小食店的小老板,花钱请写手编一段故事,也好把自己店里的食品包装得“历史悠久”。

    那么,张铤是怎么给他找祖宗,硬是扯到赵郡李氏的呢?

    一步步来,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简而言之,是从赵郡到颍川,再到江夏,再到浙东(会稽郡地区),最后到鄱阳。

    第一阶段,从赵郡到颍川。

    汉时,出身赵郡李氏的涿郡郡守李遐(字伯友),生岳、德、文、班。

    李岳字长卿,为谏议大夫,生秉、义。

    李秉字世范,任颍川太守,举家在颍川居住,这就是颍川李氏的祖先。

    颍川李氏最著名的人物,为后汉后期的李膺,为当时名士,“八骏”之一,死于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二阶段,从颍川到江夏。

    颍川李氏始祖——颍川太守李秉,其六世孙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高阳侯,迁居江夏平春。

    李就,便是江夏李氏的始祖,源自颍川李氏,再往上溯源,就是赵郡李氏。

    第三阶段,从江夏到浙东。

    李就之后,江夏李氏子弟在仕途上有些默默无闻,不过谱系还是大致明确的:

    李就子孙后代中,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汉末时,为曹操手下将领,任汝南太守。

    李笠看到这里,有些惊讶:后世,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流行,以及对三国演义人物及其历史原型的介绍,他知道李通这个人。

    演义里的李通,是个“群演”,正史里的李通,可是正面击败过吕布的。

    原来,李通是江夏李氏子弟呀。

    李笠感慨了一番,继续看下去。

    李通曾孙李矩,在晋国永嘉之乱期间,为江州刺史,其妻,为有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

    而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李矩与卫夫人有一子李充,李充年幼丧父,却得母亲教导,写得一手好字,并爱好刑名之学。

    李充起家为丞相(王导)记室参军,历任中书令(褚裒)参军,剡县令。

    其堂兄李式,也是书法名家,擅长楷书、隶书,与王羲之过往甚密,任临海县令。

    现金点币等你拿!

    剡县、临海,都在浙东会稽郡地区,于是,避祸南下的江夏李氏,其部分子弟定居在浙东地区。

    李充正是因为居住于会稽,加上母亲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才会和王羲之成为朋友,见证了《兰亭序》的诞生。

    李充后来任中书侍郎,整理典籍,开创了目录学以经、史、子、集为序的四部分类法。

    当李充、李式这代人去世,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子弟渐渐默默无闻。

    不过,将近两百年后,李充的后代,在鄱阳打渔的李三郎,出人头地了!

    所以,张铤为李笠找的祖宗是李充,确切来说,是李充之子李颙。

    那么,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是怎么和鄱阳扯上关系的?

    第四阶段,从浙东到鄱阳。

    晋后期,李颙携家人躲避孙恩之乱(乱军攻打会稽山阴),从会稽走陆路经由鄱阳去江州寻阳,途中去世。

    于是其子之一携家人在鄱阳定居。

    就此繁衍生息,虽然姓李,却不是鄱阳李氏一脉。

    所以,李笠家祖辈的谱系,现在清楚了:

    赵郡李氏——颍川李氏(汉时)——江夏李氏(后汉时)——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晋)——寓居鄱阳的江夏李氏(宋、齐、梁)。

    所以,将来新朝天子的郡望,为江夏李氏,源自赵郡李氏。

    李笠看完谱系,觉得有些尴尬:编,你们就可劲的编。

    隔了将近两百年,彭蠡湖畔打渔的李家,怎么就和江夏李氏扯上关系了?

    扯来扯去,真扯上赵郡李氏了!

    还“李颙携家人躲避孙恩之乱,从会稽走陆路去江州避难,中途去世,儿子定居鄱阳,繁衍至今”

    这不是牵强附会么?

    经得起查证么?

    晋时名臣、鱼梁吏出身的陶侃,虽然后代在官场默默无闻,但好歹有陶渊明这个出名人物,到了梁时,还有身份无疑问的后代,被官府征辟。

    结果和陶侃同时期的李矩,其子李充有名,孙辈开始就渐渐泯然众人,默默无名了将近两百年,突然跳出个打渔的“鄱阳李笠”,声称是李充的后代。

    这不是扯谈么?

    李笠看着张铤拟定的资料,总觉得不靠谱。

    李充之子李颙的经历不显,只知道作为郡孝廉入仕,似乎是个小官,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也不知这位到底有多少个儿子。

    正是因为不知道李颙有多少个儿子,其事迹不显,正好可以做手脚,毕竟那是将近两百年前的事了。

    两百年时间,许多家族都已经开枝散叶,后代分布各地,要浑水摸鱼也不难。

    不然也不会有人收买官吏,篡改户籍,把自己编做士族,或者冒称祖上有军功,享受各种特权。

    但李笠担心,万一哪个江夏李氏后代,仔细翻阅族谱,发现李颙并没有孙子,或者并无儿子在鄱阳定居,那

    总不能让我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眼光,放话:“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李笠合上资料,放到一边,双手抱头躺下,陷入沉思。

    毫无疑问,禅让是政治游戏,而政治人物给自己找一个有名的祖宗,也是政治游戏。

    他可以看不起禅让这种游戏,却要遵守游戏规则,所以,认祖宗、给自己脸上贴金,也是必须做的。

    至于他的出身到底是不是这样,谁在乎?谁会戳破?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游戏规则,用受禅称帝,掩盖权臣篡位之实,讲的是个“体面”。

    权臣有了体面,百官也有了体面:

    不是我们不尽忠哇,是皇帝顺应天命,把江山让给了德才兼备之人,那么,我们做新朝的官,也是顺应天意。

    受禅称帝的新君,为名门之后,这不就正好印证了天命所归?

    不然大伙以一个山野村夫为一国之君,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所以,即便人人都知道禅让就是篡位,知道禅让后的逊帝“暴毙”,其实就是被杀的,知道新君自称的名门出身,多半是假的,却没人会戳破。

    这就是政治,就是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想着想着,李笠摸摸自己的脸,自嘲的笑起来:

    “原来是你,赵郡李氏!”

 第八章 名号

    雪后,天气阴沉,地面白雪皑皑,丞相府,听事,李笠放着一堆公文不看,想着一件事。

    改朝换代,国号自然要跟着改,所以,李笠有了个能攀附到赵郡李氏的郡望(江夏李氏)后,还得有个一响亮的国号。

    按照游戏规则,新朝的国号,是称帝权臣受禅前的王国封号,这封号,一般来自某个春秋诸侯国的国号。

    刘裕以宋王身份受晋禅,新朝国号为“宋”,萧道成以齐王身份受宋禅,新朝国号为“齐”,以此类推。

    现在,走流程,李笠要先被封为“某(国)公”,然后进爵位“某(国)王”,然后以此王爵受禅,新朝,就是“某朝”。

    佐官们给李笠做过分析,以李笠的经历进行引申,可考虑的国号有以下几个:

    徐、楚、吴、越、赵、黄。

    为何是这几个国号?各有说法。

    李笠目前的爵位是彭城郡公,彭城,春秋时曾为宋国国土,所以当年出身彭城刘氏的刘裕,封爵为宋王。

    但彭城在被宋国吞并之前,为徐国国土,这也是徐州的“徐”之出处,由此引申出“徐”这个国号。

    宋国后来被楚国吞并,所以彭城地区,也属于楚地,秦末,为西楚霸王项羽的国都,所以引申出“楚”这个国号。

    李笠的家乡在鄱阳,鄱阳地区,相继为吴、越、楚国土,所以引申出“吴”、“越”两个国号。

    李笠的“郡望”是江夏李氏,江夏地区在春秋时,据说有一部分是黄国国土,于是,引申出“黄”这个国号。

    而江夏李氏可以溯源到赵郡李氏,那么,由赵郡李氏所在的赵郡、赵地,引申出“赵”这个国号。

    待选的六个国号中,楚、赵,是战国七雄之一,不过,楚和赵这两个国号,之前已经有人用过了。

    十六国中,北方的石氏赵国,以及短暂替代晋国、随后被刘裕击败的南方桓氏楚国。

    至于吴国,后汉三国就有孙氏吴国。

    而徐国,为徐夷之国,被中原诸侯国视作蛮夷,越国其实也差不多。

    至于黄国,为黄夷之国,同样被中原诸侯视作蛮夷,而且

    将来的国号若为“黄”,新朝叫做“黄朝”倒是好听,和“皇朝”同音。

    但是,官军就会被叫做“黄军”

    李笠想到这里,眼皮跳了跳。

    选这种国号,感觉像是民族败类啊!

    以上几个国号,其实都有欠缺,楚最大气,但考虑到晋时权臣桓玄篡位后建立的桓楚寿命很短,名声很臭,李笠觉得有些遗憾。

    而且,好像历史上重名的朝代都很短命。

    赵家的宋倒不算短命,不过一想到靖康之耻

    果然重名不祥。

    吴,有割据政权的烙印,越,感觉也不太好,以中原视角来看,就是边陲小邦,给人以一种边缘化的感觉。

    那么,不管什么渊源,直接从春秋时中原诸侯国选国号,总是没错的。

    梁国的梁,就是如此,而“梁”和兰陵萧氏,其实并无太大渊源。

    那么,李笠就有个选择:唐,李唐的唐。

    但是,李笠不想用,哪怕这个时代,或许不会如历史轨迹那样,出现一个由关陇贵族李渊建立的唐。

    那怎么办呢?

    李笠觉得麻烦,正走神间,仆人来报,说老夫人病情不乐观。

    。。。。。。

    弥漫着草药味的寝室里,吴氏躺在床上,精神不振,匆匆赶回来的李笠,坐在床边,看着娘的模样,心中不安。

    怎么病情渐渐恶化了?

    李笠虽然心中不安,但脸上没显出来。

    “我没事的,你莫要担心。”吴氏安慰着儿子,儿子假装乐观:“孩儿不担心,娘的病会好的。”

    “你从小,说谎时就有个毛病。”吴氏笑起来,李笠闻言一愣:“孩儿说谎时,有何毛病?”

    “我只告诉你内人,免得你骗她。”吴氏笑吟吟,李笠看在眼里,心中愈发难受。

    冬天,天寒地冻,老人容易生病,且容易一病不起,所以,入冬后吴氏便病倒了。

    一开始,病情不重,但未见好转,如今渐渐恶化,那么

    “古代”的医疗水平很低,检查手段十分落后,李笠不知道娘到底生了什么病。

    是高血压引发的各类并发症?还是那些常见老年病?

    所以吴氏的病想要痊愈,只能看运气,看能不能熬过冬天,熬到开春,或许就有希望。

    但是,越怕发生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吴氏本来想装作不在乎,装作病情正在好转,免得李笠担心,但看样子,是装不下去了。

    自己的身子状况如何,自己知道,吴氏觉得,除非佛祖保佑,自己恐怕真的真的不行了。

    那么,是因为儿子清理佛寺,导致佛祖震怒,才惩罚她这个做娘的么?

    吴氏不止一次冒出这个念头,她信佛,所以担心儿子清理佛寺之举,触怒了佛祖。

    但是,若佛祖要怪罪,她愿意替子受过。

    “一眨眼,都过了二十多年。”吴氏缓缓说着,看着儿子,满是欣慰,“这二十多年,都是你把家扛起来,真的很辛苦。”

    “孩儿不辛苦,不辛苦。”李笠握着吴氏的手,喃喃着,不管怎样,眼前这一位,就是他的娘,是他的至亲。

    眼见着情况不对,李笠心中愈发不安,却装作淡定:“冬天天气寒冷,成日里闷在房里,娘没精神也很正常,等到开春,到外面走走,娘就不会觉得难受了。”

    吴氏抬手摸着李笠的脸,有千言万语要说,却不知该怎么说,儿子如今到了要紧的时候,她一旦走了,那就麻烦了。

    她不想给儿子添麻烦,但这种事,她说了不算。

    她真想再撑几个月,好歹撑到,撑到

    “咳咳咳咳”吴氏咳嗽几声,看着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