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420章

乱世栋梁-第420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掀开车幔往外开,被随从劝阻,种种束缚,使得自己仿佛新妇那样,处处小心、谨慎,锐气全无。

    曾经的满腔热血,渐渐消磨在京城的繁华之中,昔日快意恩仇的少年,渐渐变得圆滑世故。

    李笠感慨之余,看着眼前这些生龙活虎的武将,若有所思。

    昔年,开国不久的梁国,兵强马壮,天监四年挥师北伐,声势极其浩大,被魏人称为百余年来未有之势。

    那时的梁军,不缺强兵,不缺悍将,韦睿、曹景宗、裴邃、夏侯亶,都是一时名将。

    然而,帝王心术,使得皇帝萧衍担心军权易主,不选百战宿将为帅,选择任命懦弱无能且不通兵事的弟弟萧宏挂帅出征。

    一群猛虎,带头的却是一只绵羊。

    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夜雨,吓得萧宏以为是魏军夜袭,仓皇出逃,连夜弃军南下。

    身为主帅,一声不吭,抛弃了麾下大军,此举直接导致梁军全线崩溃。

    魏军趁机大规模进攻,兵锋直指淮南要地钟离。

    钟离被大量魏军围攻,情况危急,儒将韦睿奉命救援。

    他率领兵马短时间内横跨阴陵大泽,抵达钟离,协同曹景宗等人,奋力击破魏军,打出钟离大捷,俘获无算。

    魏军惨败,将韦睿称为“韦虎”,将样貌英俊却不顶用的萧宏,戏称为“萧娘”。

    至那以后,梁军再有北伐,也都是以宗室为主帅,然而这些无能的主帅,一次次浪费着机会,浪费着精兵良将的青春。

    不仅如此,开国武勋们,为了融入士族的圈子,自己或者子侄开始弃武从文。

    骑快马如龙的豪强子弟曹景宗,羽扇纶巾上阵的韦睿,以及同样是豪强出身的裴邃、夏侯亶,虽然是当打之年,未能再建奇功。

    要么,在京城的繁华中慢慢逝去,要么,在淮南长达十几二十年的屯田、攻寿阳生涯中辞世。

    不到四十岁就称帝的萧衍,没能将这些开国武勋们用好,甚至可以说,浪费了这些难得的人才。

    现在,李笠也不到四十岁,麾下武将,大多经历战火磨炼,正值当打之年。

    他看着这些魁梧的身影,自己问自己:

    难道要为了权力的稳固,就要让这些骑快马如龙的豪杰们,在歌舞升平中,消磨斗志,慢慢跟着自己老去么?

 第三十三章 布置

    69,最快更新乱世栋梁 !

    夏末,天气依旧炎热,一条小河畔,李笠和梁森驻足而立,东张西望。

    看了许久,确定这里就是当年他俩被拐卖后,给“买家”干活时,曾经钓过鱼的河湾。

    而远处庄园边上,一群破旧的院落当中,就有他们当年睡过的房子。

    一眨眼,二十多年前过去,当初那艰苦而短暂的奴隶生活,李笠依旧没有忘记。

    此次出巡至沔北,李笠特地派人去寻找当年的受苦之地,现在,看着“物是人非”,只有感慨。

    “向北,过宛城,翻过群山,就进入阙南(伊阙以南),也就是伊、洛地区,过伏流城,出伊阙,距离洛阳就不远了。”

    李笠望着北方,缓缓说着:“如果我们能到那里故地重游,那就意味着已经拿下洛阳,意味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从沔北翻山去攻洛阳么?”梁森问道,想了想,又补充:“翻越山岭,粮草输送,沿途消耗可不小。”

    “当年,魏军南下,攻占沔北地区,不就是从洛阳南下,过阙南,翻山而来?”李笠笑起来,“他们能行,我们当然也能行。”

    “那将来若真的若李使君不肯归降,怎么办?”梁森又提出一个新问题。

    他口中所说李使君,是周国和州刺史李义孙,即李笠当年认的远亲。

    和州位于阙南,州治伏流城,此为李义孙家族世居之地。

    “那我便绕路嘛,从虎牢出击,西攻洛阳。”李笠私下里和梁森等故人交谈,不怎么用“朕”这个自称。

    “他会奉命救援洛阳呀。”梁森提醒,李笠耸耸肩:“那你去劝降咯。”

    这是把问题交给梁森去解决,梁森不知该怎么回答。

    二十多年过去,李义孙的仕途走到了刺史这个级别,如其父兄那般。

    而李笠,已经是一国之君。

    真要有两军对垒的那一天,想来,劝降应该是能成的。

    梁森听李笠说过,这二十多年,李笠和李义孙一直保持着联系,可以说是每年都有书信来往,今年也不例外。

    李笠出巡沔北,就派人去“一山之隔”的阙南,给李义孙送去亲笔信。

    前日,收到对方回信。

    只是为了对方着想,联系一直是暗中进行,毕竟李义孙是周国官员,一旦事泄,可是要倒大霉的。

    梁森觉得,若真到了那天,李义孙想来会归降“远亲”,或许,李笠还会给予这个“远房堂兄”以宗室的待遇。

    不过,那一天何时会到来?

    李笠受禅称帝已有两年,这两年,一直在推行各项新政。

    其中,全国范围的检寺,暂时限定在三吴地区开展的检籍、检地,已经告一段落。

    效果,当然是十分显著的,朝廷将大量田地清查出来,又清点许多隐户,使其重新成为编户民。

    所以,朝廷的岁入大幅增加,在册户籍数也增加不少。

    而三吴地区,许多士族、豪族对朝廷的怨气,也大幅增加。

    毕竟,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那么多士族、豪族名下田地、依附民,多少年来都不用缴纳一粒米,不用服劳役。

    累世积蓄下来的田产、财富,以及大量部曲、奴婢、依附民,使得这些大户过着“闭门成市、僮仆成军、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

    但现在,行不通了。

    每一亩田都要缴纳租赋,每一个僮仆、庄客、部曲都要服劳役,而官府又以优厚待遇(相对来说),扩招厢兵,这让士族、豪族们的收入大受影响,劳动力流失严重。

    与此同时,朝廷虽然没有废除九品中正制,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士族们对入仕渠道的控制,日益变得无力。

    李笠不屑于收买那些累世富贵的世家高门,也不再给士族以经济上的特权,又慢慢夺走对方政治上的特权,如何不会惹得这些人怨气冲天?

    虽然如今国内局势看起来平静,朝廷检寺、检籍、检地进行得很顺利,各项新政也推行开来,但是,梁森觉得这很可能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那些心怀怨恨的人们,面上带着笑容,心中却会以最恶毒的诅咒,诅咒李笠出问题,与此同时,必然暗中酝酿着什么。

    所以,李笠特地出巡,从淮阴出发,向西行进,过豫州悬瓠,入沔北,于宛城、穰城停留。

    再南下,去襄阳、荆州,然后乘船由长江顺流而下,过湘州、郢州,走一个来回,安抚各地民心。

    愿意为朝廷效力的地方豪强、各类人才,李笠会给机会。

    那些坐壁观望,态度不明的地头蛇,李笠会适当安抚。

    至于那些面上恭顺,但心中怨气满满、憋着劲要搞事的人,李笠会继续“钓鱼”。

    在许多地头蛇不服气、怨气冲天的情况下,楚军若北伐,胜了还好,若战事不利,甚至吃了败仗,恐怕后方会起风波。

    所以,梁森觉得前方的路并不平坦,还得小心翼翼的走。

    “走完这一圈,怕不是要到明年了。”梁森提醒李笠,“外出太久,会不会”

    “就怕他们不闹事,日盼夜盼,盼着呢。”李笠看着眼前潺潺流水,一脸轻松,“只要我们自己不乱,别人,就别想有机可乘。”

    “不怕贼不来,就怕贼惦记,我就怕,他们铤而走险”梁森担心的是李笠的个人安全。

    很显然,没人可以从正面挑战朝廷,挑战李笠。

    但是,却可以靠死士实施的成功刺杀,让李笠“崩”。

    李笠一旦出意外,那可就不妙了。

    梁森已经有了决心,万一李笠出意外,他无论如何,都要守住李笠打下的偌大家业,确保新君坐稳位置。

    但是,光靠他们这几个元从故旧的决心,届时还不能完全稳住大局。

    因为其实许多文武官员目前是仅对李笠信服而已,未必信服李笠的儿子。

    所以,李笠需要时间来巩固新朝的根基,行事必须谨慎些,尤其得提防刺客行刺。

    。。。。。。

    襄阳,某食肆里,说书人端坐大堂中央,手中拿着报纸,不说故事,而是给食客们讲“时事”。

    其实就是念报纸上刊载的“新闻”,以及“连载”的志怪故事。

    因为许多人不识字,看不懂报纸上的内容,却又想通过报纸,了解各地发生的事情,或者了解商讯,所以,但凡有说书人念报纸的地方,总是会聚集很多人。

    有人气就有商机,所以店家会专门雇佣说书人,给客人们讲故事、念报纸,来个皆大欢喜。

    大堂一隅,几个男子默默听说书人念完报纸,叫来伙计,结账。

    顺便要几张手巾擦手,因为他们用餐时,点了炙羊肉,吃完后手弄得有些油腻。

    年轻的伙计,看着食案边上放着的卷纸盒,按耐着心中鄙夷,对几位客人解释:“这纸巾,就是用来擦手的。”

    “用纸擦手?擦得干净?”一个年轻人问道,他是这几个人当中,看上去年纪最小的一个,说话带着口音。

    “是,这是专门用来擦手、擦脸的纸巾”伙计伸手从卷纸盒里扯了一张纸,给客人们演示插手效果。

    “这是餐巾纸,吸水,又不容易碎,擦完就扔,水泡一阵子就烂了,不占地方,方便得很。”

    那年轻人和同伴,看着伙计演示纸巾的用法,将信将疑,自己用纸擦过之后,发现果然效果不错。

    结了账,这几个人离开食肆,沿着街道向前走。

    走着走着,来到街边一处空地,几个人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看上去,仿佛是在等人,闲聊打发时间。

    “你们方才都听到了,姓李的要来襄阳。”一个中年人低声说着,说着外地方言。

    “届时,襄阳城内必然戒备森严,所以机会,恐怕只有一次。”

    过往行人来去匆匆,没人注意这几个男子。

    中年人看着街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的却是大事:“如果不合适,不要勉强,实在不行,一路跟着,找机会下手。”

    “他回程必然要去鄱阳,来个衣锦还乡,我先带人去鄱阳布置,你们若未能得手,那么,就在鄱阳,给他一个惊喜!”

 第三十四章 反切

    69,最快更新乱世栋梁 !

    夜,临湘城,行宫里,李笠拿着《玉篇》某卷,与国子博士顾野王,探讨一些学术问题。

    譬如,给汉字注音。

    《玉篇》的作者是顾野王,为字书,李笠之前学习这个时代的“语文知识”的时候,就接触过《玉篇》这部类似字典的著作。

    注意到《玉篇》里,用“反切”对汉字进行注音。

    反切,是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式,汉时就有了,一开始叫做“反语”。

    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这种注音法,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原,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造出来的。

    李笠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用反切法给汉字注音这一办法,让他想到了后世的“汉语拼音”。

    所以对这个时代的汉字注音方式,以及对应的音韵学很感兴趣。

    当然,“古音”和“现代汉语”的音调必然有区别,这门学问真要琢磨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时的他,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没有太多精力和能力,来关注这件事。

    现在,情况不同了,当了皇帝后,李笠有许多事情可以放开手脚做。

    所以,他想要改进汉字的注音方式,用比“反切”更好的注音方法,降低人们学习文化时的门槛。

    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事情,李笠自己做不来,便直接和精通音韵学的文学家顾野王探讨相关问题。

    看看能否用“汉语拼音”,取代反切,作为音韵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快让“汉语拼音”和这个时代的音韵学相结合,然后推广开来。

    顾野王看着手中的“拼音表”,尝试着用“拼音”法,对一些字进行“拼音”。

    譬如灾荒的“荒”,按照“拼音法”,写作“huāng”,读第四声。

    “喝呜昂荒”顾野王缓缓念着,在纸上写下拼音“huāng”,以及对应的字“荒”。

    然后读第二声,在纸上写下拼音“huáng”,以及对应的一个字“黄”。

    读第三声,在纸上写下拼音“huǎng”,以及对应的几个字“谎”、“晃”。

    四个读音,自然少不了第四声,“huàng”,对应几个字,譬如“滉”、“晃”。

    这其中,“晃”有两个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

    顾野王之前就细琢过皇帝提出的“拼音法”,现在,提出了一个问题:

    江左许多地方,读拼音中“声母”标准读音时,容易“”、“h”不分。

    譬如,若按拼音法来给“王”和“黄”注音,这些地方的人读起来,“王”和“黄”分不清。

    或者,“胡”、“吴”分不清。

    这个困扰,恐怕荆襄地区也会存在。

    李笠听了之后,不由得一愣:专家就是专家,这么快就看出问题所在了!

    “所以,这拼音法,还得博士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完善。”

    这是李笠的心里话,他负责提出“创意”,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进行完善。

    顾野王擅长音韵学,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

    “陛下,微臣斗胆,请问,这拼音字母,莫非源自类似梵文的某种文字?”顾野王一脸认真的问。

    李笠点头:“对,这是一种外文,和讲究字形的汉字不同,这种外文,是拼音文字,所以,用来注音,还是不错的。”

    “二十六个字母,组成声母二十三个,组成韵母二十四个。”

    “只要能推广拼音法,那么,标准读音就有了更好的‘标准’,于是,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