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89章

乱世栋梁-第89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笠听完,差点就脱口而出:这不是放水么?还用考?

    早知道这样,我干嘛那么费心费力?

    正郁闷间,他忽然回过神:世子要来?这是个机会,说不得原计划要变动了。

    得赶紧安排安排!

 第三十六章 惊喜

    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到来,鄱阳王府一隅,箭堂,一身便服的鄱阳王世子萧嗣,正在观看弟弟萧勤射箭,以作考校。

    萧嗣此来鄱阳,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弟弟的事情过来,十一郎在鄱阳过年,已经是很好的惩罚,所以萧嗣只是要走个过场。

    但是,当他来到鄱阳,见到萧勤之后,真是有些吃惊:十一郎瘦了,原本圆乎乎的脸,明显瘦了。

    具体情况,防阁将军蔡平去年年底回鄱阳时,就已经和萧嗣禀报过,当时萧嗣认为蔡平所说有些夸大。

    直到见了萧勤,才真相信这顽皮弟弟已经悔悟、改过,为当日大闹家宴的行为后悔不已,不然为何会变得消瘦?

    再看现在,萧勤射二十步靶,已经射了五箭,箭箭中的,射术明显进步,是苦练的成果。

    对此,本就打算走过场、放弟弟过关的萧嗣,不由得点头: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

    旁边,蔡全见表弟射箭准头很好,而世子表露出赞许的神色,他心中激动不已:

    虽然世子此来鄱阳,明摆着就是要让十一郎轻松通过考校,但十一郎表现这么好,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名正言顺通过考核,谁也说不了什么。

    这几个月,没有白白辛苦!

    箭堂外、屋檐下,一身青衣的李笠站得笔直,等候鄱阳王世子的召见。

    鄱阳王世子抵达鄱阳,主要是来处理一些家事,其中包括考校弟弟萧勤,并且看看一年多来,王府中人是否老实本分。

    对于李笠而言,这是结束:他来王府饷家,就是来陪萧勤的,萧勤离开鄱阳,他也就可以回家了。

    现在,萧勤在接受长兄的考校,考文,考武射箭,若通过了,就可以回襄阳和阿耶团聚,若不通过不可能不通过。

    据说世子一向看顾弟弟们,此次亲自来鄱阳,明摆着就是要包过,所以萧勤必然是会通过考校的。

    所以过了今日,他就大功告成,可以回家。

    与此同时,有一个机,意料之外的机会。

    忽然,箭堂里出来欢呼声,那是萧勤的声音,带着喜悦和激动。

    那喜悦,仿佛被堰坝阻塞已久的河水,终于找到了出口,便倾泻而出,酣畅淋漓。

    李笠对此颇有同感,萧勤这几个月,是真的很努力,那么当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获得回报时,那种喜悦,确实是由心而发。

    不一会,一名侍卫出来,对李笠说:“李三郎,世子召你入见。”

    李笠赶紧整了整衣服,跟着侍卫进去,见到了那位“肥宅”世子,又看见一脸喜悦的萧勤站在旁边。

    李笠行礼,萧嗣看着李笠,有些疑惑,他觉得李笠比去年前年见时明显高了些,因为参照物是同一名成年侍卫。

    好像还壮了些。

    萧嗣看看弟弟,随后对李笠说:“李三郎,寡人听十一郎说了,这几个月来,你可帮了大忙。”

    “去年年底,蔡防阁也说,你真是尽心尽力,帮了十一郎不少忙,有功劳。”

    李笠连称“不敢当”,萧嗣摆摆手:“寡人考校十一郎,确实进步明显,也知道自己错了,所以,不日就要返回襄阳,你可愿随十一郎启程?”

    萧勤听兄长这么说,满是期待的看着李笠,他希望李笠一起去,常伴自己左右,给自己出谋划策。

    将来,自己有个一官半职,也得让李笠跟着。

    李笠知道世子的话里是什么意思,毫无疑问这是个机会,但这不是他想要的,因为还不够。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李笠很快回答:“小人能跟随十一郎君左右,是小人的荣幸,不过,更想留在鄱阳。”

    萧勤闻言有些失望,从脸上表情就可以看出来,萧嗣问:“为何?是怕当年的案子,王府里有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不是,小人以为,留在鄱阳,也能为王府效力。”

    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蔡全觉得奇怪:留在鄱阳,那谁还理你?难得世子就在眼前,你不抓住机会,这机会可就再也没有了。

    萧嗣笑了笑,问:“那你要如何为王府效力呀?”

    “第下,小人有一物,想上呈第下过目。”

    李笠缓缓说着,见萧嗣点点头,他将备好的木盒拿来,然后打开,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放在盘子里,端给对方。

    萧嗣定睛一看,愣住了,旁人看了此物,也一个个惊讶不已:白色的瓷碗,这是白瓷!

    盘子里,是一个外沿为荷花状的白色瓷碗,其白色虽然不是“纯白”级别,白中带着微黄,却依旧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因为如今各处瓷窑烧出来的瓷器,基本上都是青瓷,白瓷很罕见。

    萧嗣伸手去拿,动作很快,却又变得轻柔,轻轻拿起这白色的荷花碗,放在手中,如同捧着个一碰就碎的宝贝,十分小心的看着。

    萧勤见着兄长端详这漂亮的白瓷碗,也起了好奇心,靠到旁边,踮着脚探头看。

    萧勤觉得这瓷碗莫不是涂了一层白色涂料,所以才显得白,而萧嗣也这么认为,用拇指轻轻的搓着碗壁。

    却没搓出什么涂料,仔细看了又看,确定这真的是白瓷碗。

    而且做工不错,通体光滑细腻,没有什么疤痕,仅就造型而言,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就凭一个“白”,便可身价倍增。

    “这瓷碗你是从何得来?”萧嗣有些好奇的问,萧勤也好奇的看着李笠,李笠回答:“回第下,这碗是前几日烧制的。”

    “什么?”萧嗣真的震惊了。

    一开始准备要说的话、要做的决定,全都忘得精光,注意力全都被这白瓷碗,以及李笠所说“前几日烧制的”吸引过去。

    前几日烧制的?

    朝廷多少官窑都烧不出白瓷,你前几日烧制的?

    莫非你知道如何烧制白瓷,还有了现成的瓷窑?

    年纪轻轻的萧嗣,自认多年历练,已经练出城府,不会轻易被些许小事弄得失态,但此时,他呼吸变得急促。

    顾不得城府,急得差点站起来:

    “你快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第下莫急,且听小人慢慢道来”李笠依旧从容,这个惊喜,是他特别准备的,如今事成与否,就在这小小的瓷碗上。

    “鄱阳郡新平乡如今以制陶闻名,又多有瓷窑烧制青瓷,不过,近日有人琢磨出了配方和工艺,可以烧制出白瓷。”

    “那人是谁?”萧嗣有些急切的问,既然李笠能拿出这白瓷碗,想来知道烧制白瓷之人是谁。

    这个人,他必须先找到!

    “回第下,郡廨门下书佐刘德才,内人伍氏为新平乡人,其娘家制陶、制瓷,无意间,烧出了白瓷,然后加以研究,终于掌握技艺。”

    “他、他人在何处快派人去传请来!”萧嗣知道能稳稳烧出白瓷的瓷窑意味着什么,所以迫不及待,顾不上城府了。

    “第下,掌握白瓷烧制工艺的瓷窑,并非他一家,还有一家”

    “是谁?寡人要见,都要见!”

    “是,二人均在王府外候见。”

    “好,好!”

 第三十七章 惊喜(续)

    厅内,鄱阳王世子萧嗣正在接见能烧制白瓷的能人,能人有三,其一为郡廨门下书佐刘德才。

    另两个则是郎舅:“郎”是大鲶彭的长兄彭塘,“舅”是彭塘的大舅兄曾泉。

    刘德才的内人伍氏、彭塘的内人曾氏都是新平乡人,娘家都办有陶窑或瓷窑,这两家人都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意外烧出了白瓷。

    然后一番琢磨,琢磨出烧制白瓷的工艺,这是最近的事。

    刘德才是郡廨佐吏,谈吐清楚,表达能力强,于是由刘德才进行详细介绍。

    新平乡,位于鄱阳郡东北百余里外,有北鄱水经过新平,然后在鄱阳城东与南鄱水汇合,所以从新平来鄱阳很方便乘船顺流而下。

    自汉时起,新平便有了陶窑,因为周边多有好土,所以新平陶器渐渐有名,装船顺流而下运到鄱阳销售。

    相传在晋时,有鄱阳人赵慨在三吴为官,对当地瓷窑很熟悉,回到鄱阳后,发现新平水土很合适烧制瓷器,便引入三吴的烧瓷技术。

    于是,瓷窑开始出现,烧制的瓷器也渐渐有名,当然,新平各瓷窑烧出的瓷器都是青瓷。

    去年,李笠出主意、其好友彭均出资办鱼鲊作场,需要大量陶罐,于是向刘德才妻家、彭均大嫂娘家订陶罐和瓷罐。

    同样的红鲊,用瓷器、陶器各自盛装,就能分出档次。

    两家在大量烧制瓷罐的过程中,意外烧出了白瓷罐,所以

    萧嗣听到这里,注意到“红鲊”这个词,饶有趣味的问彭塘:“你家做的鱼鲊,取名红鲊,莫非有特别之处?”

    彭塘赶紧回答:“回第下,这是舍弟在操办的事情,红鲊和寻常鱼鲊风味截然不同,色泽为红,故有此称。”

    “截然不同?”萧嗣很感兴趣,不过现在谈正事要紧。

    他看着眼前这两家人,又看看站在一旁的李笠,心中感慨:你小子,可真是个妙人。

    有人、有好土能烧出白瓷,这可是大事,朝廷必然会在新平设官窑,烧制大量白瓷送往建康,所以,官吏出身的刘德才,正好可以负责筹办官窑事宜。

    而白瓷问世,能掌握烧制技术的人,必然能获取大量利润,新平在鄱阳郡,那么鄱阳王府是必然要掌握能烧制白瓷的瓷窑,即民窑。

    而曾泉是民。

    李笠,把官吏、民两家人都引荐给他,说明李笠很体贴,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真是会想人之所想。

    萧嗣如是想,看了看李笠,又看向面前的刘德才:“刘书佐,朝廷必然要在新平设官窑,大量烧制白瓷,你可明白?”

    “卑职明白。”

    “你既为郡佐,又有妻族在新平,且掌握烧制白瓷工艺,住持相关事务再合适不过,可有信心做好?”

    熬了几十年,终于有机会熬出头的刘德才,强忍心中激动,赶紧表态:“卑职有信心!”

    “好,此事,寡人会和郡廨说明,过几日,寡人会和郡县官员前往新平实地勘察,你一同去。”

    “是!卑职领命!”

    谈完了公事,萧嗣为自家打算,看向彭塘、曾泉两人:“你们,可愿为王府经办白瓷事宜?”

    两人大喜:“小人愿为王府效力!”

    “很好,从今日起,你二人就是王府管事,专办白瓷事宜!”

    “谢第下,谢第下!”

    彭塘、曾泉叩谢,几乎要激动地哭起来:王府的管事,在鄱阳都是横着走,多少人想给王府做事而不得,他们今日如愿以偿。

    果然还是李郎有手段!

    两人如是想,和刘德才一起听世子讲话,李笠在一旁听着,心不在焉。

    结果必然如此,他没什么好关心的,白瓷的烧制工艺正好近期成熟,那就必然会大放异彩。

    而世子来鄱阳,两件事碰到一起,一个机会就出现了,他原来的计划要变。

    见刘德才即将得到提拔、办理官窑事宜,李笠很欣慰,他欠了这位“世叔”许多恩情,今日,算是报恩了。

    当然,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琢磨明白,鄱阳郡新平乡,应该就是后世所称“瓷都”景德镇。

    那么,新平迟早会诞生白瓷,自己无非是加了一把力。

    白瓷在后世没什么稀奇的,但在这个时代,却是稀罕之物,至少在梁国,各地瓷窑烧出来的瓷器,绝大多数都是青瓷。

    青瓷的“青”,不是说瓷器的颜色是青色,还有黄色、黄褐色等相近颜色。

    青瓷是那么的普遍,以至于人们都认为瓷窑烧出来的瓷器,就该是青色,至于偶尔出现的白瓷,类似于白化动物那样罕见。

    白瓷的白,当然不是指纯粹的白,相对于青瓷而言的白瓷,“白”色可以是浅色。

    就成分而言,两种瓷器烧制时所用“瓷土”,绝大多数成分其实是一样的,唯一不同,是

    李笠想到这里,瞥了一眼世子手中的白瓷碗。

    呵呵,谁想不到,这秘密是如此简单,记载在后世的旅游小册子里,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但他注意到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瓷出于青瓷而胜于青。

    白瓷的出现,在瓷器发展历史上的时间坐标,大概是南北朝后期到隋这段时期。

    现在就是南北朝中后期,那么白瓷必然会意外出现,李笠直接把意外变成合情合理,于是,大新闻就有了。

    朝廷一旦知道新平有人可以用当地的土烧制出白瓷,那是必然要在新平设官窑的。

    而新平地区那么大,好土那么多,必然是官窑、民窑共存,烧制不同档次的白瓷,由此产生大量利润。

    所以,白瓷的“首发”该怎么发,是李笠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鄱阳郡名义上是鄱阳王的封国,那么让鄱阳王府捷足先登,提前布局,伍、曾这两家人,就能获得应有的好处。

    他自己,就能有一个不错的机会,“中大奖”的机会。

    刘德才三人告退,萧嗣饶有趣味的看着李笠,问:“李三郎。”

    “小人在。”

    “莫非刘书佐于你有恩?”

    “正是,小人自幼丧父,刘书佐是家父好友,自那时起,对小人家中多有照顾,小人铭记在心,自然要报恩。”

    “而彭家幺子,与小人是好友,他家好,小人自然水涨船高。”

    “原来如此,”萧嗣笑起来,再问:“你不是说要为王府效力?怎么只顾着引荐,自己没有下文了?”

    李笠回答:“小人能骑不能驰,能射却射不准,还得苦练,又不通文采,无法立刻为第下分忧。”

    ““彭蠡湖里如今闹水寇,小人要召集乡里,拿起弓箭、鱼叉护渔,无法离开。”

    “所以,如今要为王府效力,实在勉为其难,所幸,刘书佐有了为朝廷效命的机会,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