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97章

乱世栋梁-第97章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已经有了珠署监作这张虎皮,一切进展顺利,没必要再从徐驎这里获取什么,所以只要继续保持“孝敬”,态度谦卑,就能稳住现有的成果。

    徐驎见李笠很会聊天,自己话也多了起来。

    鄱阳乐安的胆铜法采铜,进展不错,虽然要过上几年,铜产量才会大幅提升,但从徐驎兴致勃勃的交谈中,李笠可以看出,这个政绩给对方带来了不少好处。

    “陛下很关心乐安铜矿,不过,具体事务自有湘东王处置,官冶只需尽快提升产量,来年,必然大有可为。”

    “你出的主意不错,只是管个小小珠役,屈才了。”

    这是夸奖,也是试探,李笠赶紧表态:“卑职以总角年纪,得上官任用,监作珠役已经吃力不已,尚需历练多年,方敢再有重用。”

    “不,以你的年纪,能短时间里组织起这么多人手,又是捕鱼,又是养鱼,还组织护渔、护珠,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徐驎缓缓说着,看着李笠,李笠知道这位必然有耳目在珠署,所以也不矫情:“小人憋着一股气,将来也要让人看得起,自然要努力做事。”

    “对,就该有这口气。”

    徐驎说着说着,感慨起来:“昔年,我也是贫苦出身,吃了不知多少苦,才有了今日。”

    “你和我当年有几分相似,胆子很大,不认命。”

    又在试探,李笠赶紧再次表态:“卑职胆子再大,也不过总角年纪,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需上官多多鞭策。”

    “你很有想法”徐驎看着李笠,似笑非笑,“用胆铜法换区区监作,这买卖不划算呀。”

    “卑职是想出头,要做鄱阳大户,家里不再受人欺负。”

    徐驎摆摆手:“你招募青壮,聚拢少年,也不过是在家乡做个大户,然而没有宗族依靠,独木难支。”

    “有没有想过,往再高一些的地方走?”

    “卑职倒是想过,只是前路茫茫,不辨东西“

    李笠再三表态,不想被动防御,以攻代守:

    “先前,卑职在鄱阳王府饷家,陪伴十一郎君读书,射箭,听说,都下的国子学生,可以策试入仕”

    “所以想着给侄儿请先生开蒙,然后在郡学读书,若读得下去,读得好,争取入国子学,先旁听,再看看有无机会补入”

    “将来,家里可就指望他了”

    李笠如今虽然是监作,但其实是吏而不是官,要去国子学读书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指望侄儿走经学生策试入仕这条路。

    当然,这只是借口,因为对方在试探他的想法,看他是不是否急不可耐要往上爬。

    所以李笠可不敢掉以轻心,表明自己想要的不过是做个地头蛇。

    “你的想法不错。”徐驎笑起来,李笠趁热打铁:“卑职此次既然来到都下,又是十月,想着不如去国子学碰碰运气”

    “碰运气?碰什么运气?”徐驎好奇起来。

    “呃,其实,卑职听说,多有积年考生,每年都在策试,卑职觉得,不如重金聘请一位考生去鄱阳,常年教授侄儿,说不得,有事半功倍之效”

    徐驎闻言看着李笠,良久,笑起来:“哈哈哈哈,你小子,真是”

    。。。。。。

    逆旅,李笠在房间里拉力弓,练习射箭动作顺便练力气,自他学射箭已有一年,进步很快,但依旧坚持每日练习。

    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这就是李笠的处事原则,所以即便是来建康“出差”,也不忘坚持练习。

    不过他一边练,一边琢磨事情。

    既然来了建康,当然要到处转转,国子学是要去的,因为如今是十月,据说国子学的策试就要开始了。

    梁国的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应该是后世科举的雏形,所以李笠想亲眼看看策试盛况,感受一下这个时代的策试现场是什么样的,哪怕只是旁观。

    顺便看看,替考枪手是否真的存在。

    所谓“替考枪手”,是后世用语,不过这个时代,有类似的人存在,也就是说,逼格很高的国子学策试,实际上有人代考。

    而且是已经传开了的潜规则。

    那些在国子学读书的学子,出身高贵,却多有不学无术之辈,为了考得好成绩以便入仕,便要雇“积年考生”代考。

    如此行为一直存在,许多人知道,却装作不知道,因为这条利益链后面,牵扯了太多的权贵和士族。

    由此可见,梁国制度的腐败到了何种地步。

    这是李笠从王琳口中打听来的消息,本来只是感慨,没想到今日居然用上了:告诉徐驎,他小富即安,真打算栽培下一代冲击更高的地位。

    少府丞徐驎,出身微寒,靠着经商,一点一点赚钱、攒钱,然后花钱讨好官宦、权贵,给人当走狗,一步步向上爬。

    熬了许多年,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可以说徐驎是从底层崛起、突破了阶层天堑的狠角色,这样的人,最提防的就是有人重走一遍自己走过的路,把自己挤开。

    也许徐驎对他有些不放心,所以试探他的想法:到底是志在冲天,还是小富即安。

    李笠为了拿一张虎皮,把无价但自己无法变现的胆铜法及矿脉所在地告诉徐驎,但这是一个极不平等的交易,所以对方有理由猜测,他还有“法宝”。

    只要日后有机会,把法宝拿出来,说不得平步青云,威胁到对方的地位。

    佞臣,当然要提防有新人靠着更会讨好皇帝,把自己挤开。

    李笠当然没什么想法,直接告诉对方,自己就想做个鄱阳大户,打算请先生培养自己侄儿,把将来的希望放在侄儿甚至儿子身上。

    想到这里,李笠有些期盼:如今是十月,据说国子学都是在十月进行策试。

    具体日期,好像就在几日后,那么,这热闹一定是要去看看的。

 第五十一章 所见

    国子学策试前一日,秦淮河畔,朱雀航桥旁,书市里,李笠正在看书。

    他看着手学的兴盛,也惊叹文化传播技术之落后。

    这个时代,书都是一卷卷的,没有“本”的形制;书籍上的字,全都是手写上去,没有“印刷”这种说法。

    雕版印刷术还没出现,书籍传播全靠手抄。

    加上纸贵,所以书籍的价格不便宜,而手抄本书籍的质量参差不齐,错字别字漏字在所难免,很容易误导读者。

    加上没有“出版社”,许多书籍想买都不一定买得到、买得全,严重阻碍了文化知识的传播。

    即便如此,建康朱雀航旁边书市依旧热闹,各家书肆出售各种书籍、画作、日历以及各种纸制品。

    有需求,就会催生相应的产业,巨大的需求,导致佣书抄写书籍业兴旺发达,无数家境拮据的读书人,以给人佣书为生。

    官署里有专门抄写的书吏,书吏有时又做兼职,给书肆抄书。

    书商为了利润最大化,大量雇佣抄书人,抄写热销的书籍,官宦人家也雇佣抄书人,将自己借来的书快速“复制”,亦或是将自家藏书“备份”。

    寺庙同样雇人抄写经书,所以“人形印刷机”的需求很大,维持着欣欣向荣的“文化市场”。

    一旁,书肆伙计见这位挑了半天书,结果好像没有要买的意思,心里恼火,但面上极力挤出笑容,问:

    “郎君想要什么书?小店虽然不大,但书籍种类繁多,想来一定有郎君要买的书。”

    李笠瞥了一眼这伙计,看出对方有些皮笑肉不笑,便说:“春秋有么?”

    “有,不过不知郎君要的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都要。”

    “有,小店都有,不知郎君还要不要注”

    “全都要,多少钱?”

    听得客人如此豪迈,伙计激动万分,忙不迭点头,讨价还价之后谈妥,几乎要飞到掌柜那里,招呼其他伙计一起备书。

    看着喜上眉梢的掌柜,李笠觉得良心好受了一些,他买书,不是为了走文学路线,而是要长点见识。

    李笠当然不是文盲,作为现代人的原因,掌握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及见闻在这个时代无人能敌。

    但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衡量,他就是文盲。

    对此,李笠不在乎,但在乎的是被人当面“明夸实骂”时,自己却听不出来。

    读书人骂人的套路很多,骂人不吐脏字,最嚣张的就是骂人别人还听不出来,甚至还以为是被夸,喜滋滋的。

    李笠不奢求自己学贯古今,只求达到郡学学生的水平,平日里和人打交道,好歹听得懂对方借古喻今时,到底是夸自己还是骂自己。

    那么,五经之中,记事的春秋、记言的尚书,就是不错的读物。

    李笠打算平日里看书以作消遣,调剂一下心情,否则整天想着赚钱会走火入魔的。

    然而他的闲暇时间有限,考虑到关公春秋不离手,夜下挑灯看书逼格满满,于是李笠决定读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经,指的是儒家典籍,春秋由孔子编修而成,以鲁国史料为基准,记录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两万余字却记录了将近三百年历史,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而解释“经”的著作,名为“传”。

    李笠从刘德才那里知道,对春秋进行解释、补充的书,传世有三传,称为“春秋三传”。

    即左丘明所著左传,公羊氏所著公羊传,谷穀梁氏所著谷梁传,三传注释春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其中左传偏向历史人物事件,且内容极为丰富,可以当做故事书来看,以常人的接受程度而言,左传是最“友好”的。

    但是,三传同样有些晦涩难懂,还得需要传之注释,才能读懂三传,进而读懂春秋。

    晋时杜预注左传,汉时何休注公羊传,晋时范宁注谷梁传,其著作,当然也得买。

    买了还不行,不通“古文”的李笠,未必看得懂这些著作,所以有不懂的地方,得请人来讲解。

    一部春秋,想要读懂,要买许多书,还得请人讲解,为此还得脱产专门学习。

    由此可以见,学知识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有多困难。

    许多人为了一日两餐而奔波,根本就没有时间脱产学知识,更别说攒钱买书、请先生。

    李笠正感慨间,有一人背着布囊匆匆而来,似乎是这家书肆的抄手,带着抄好的书籍来交付。

    伙计清点着年轻人送来的书籍,随后拿出一卷,笑着对李笠说:“郎君要的书缺货,现在刚好送到。”

    李笠借过书,展开看了看,发现字体清秀,看起来很顺眼,不由得看了看那年轻人。

    其人样貌平平,身材一般,略高,方脸、大鼻子,大概二十来岁年纪,眼睛微眯,似乎是因为用眼过度,有些近视所致。

    抄手为了赶工,必然夜里挑灯抄书,蜡烛很贵用不起,只能用油灯,然而油灯的光照较差,长期这样看书、写字的话容易损伤视力。

    公廨里的文吏因为“案牍劳形”,也多有这种眯眼看人的毛病,比如李笠的世叔刘德才,就是如此。

    年轻人见李笠看着自己,笑了笑,点点头,和掌柜结算之后,便掉头离开。

    。。。。。。

    清晨,国子学门前,不断有牛车在门前停下,随行僮仆把小梯搭好,车内走下衣着儒雅的青少年,翩翩然走进大门。

    牛车随后向前走,后续又有牛车上前,在国子学门前“下客”。

    各家车夫停好牛车后,要和僮仆一起等候自家郎君出来,因为出来得早,所以他们大多没来得及吃朝食。

    街道另一头的街口,就有摊贩摆着食摊,于是许多人走向食摊,购买朝食。

    准备混入国子学长见识的李笠,此时如寻常学子般打扮,带着两个随从,徒步走向国子学,打算吃过朝食再进去。

    原本此事由随从代劳即可,但他口味有些叼,懒得吩咐那么多,索性自己去买,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来挑挑选选。

    这个时代的平民饮食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夕食,如果朝食吃不饱,很容易饿肚子,李笠的饭量大,当然要买足额的早餐。

    他喜欢吃裹蒸,这是一种蒸食,类似于后世小粽子,正好有食摊卖。

    来到裹蒸摊前,却见中年摊主忙碌着,旁边搭手的小工,李笠居然认得:却是昨日在书肆买书时,碰到的那个年轻人。

    “这么早。”李笠打招呼。

    他是外地人,所以口音独特,对方很快认出了李笠,笑着点点头:“裹蒸不错的,要几个?”

    “有何口味?我要桃仁馅的。”李笠看着上层蒸笼里仅剩的一个裹蒸,只觉食欲大开。

    “有,三文一个,要几个?”

    李笠目测裹蒸的分量,伸出右手,摊开:“我要五个,还有么。”

    “好嘞!桃仁裹蒸五个!十五文!”年轻人应道,打开蒸笼,露出里面热腾腾的裹蒸。

    李笠掏钱,等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裹蒸时,问对方:“足下常在此帮忙?”

    “嗨,只是今日而已,摊主是我邻居,今日缺个帮手,我便帮帮忙。”年轻人爽快的回答。

    见李笠的打扮,似乎是学子,便说:“今日策试,郎君可得加把劲。”

    “承你吉言,可惜,我是来旁听的。”

    “听郎君口音,江州人?”

    “正是,不知足下?”

    “我本地人。”

    李笠见对方颇为健谈,便说:“佣书不易,夜里挑灯抄写,容易伤眼,足下可得注意些。”

    “嗨,为了生计,顾不得那么多郎君拿好。”年轻人将裹蒸递给李笠,李笠放下钱,接了裹蒸,走回到一旁吃起来。

    他来建康的时间比较合适,正好碰上国子学举行策试又名射策,国子学春天二三月“招生”,当年冬十月便举行考试。

    也就是说,国子学生在国子学内只需要学习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参加策试。

    成绩合格,便能入仕。

    李笠想见识一下考试盛况,哪怕只是在考场外旁观,能够和其他学子聊聊天,也是长见识的机会。

    吃完裹蒸,交代随从几句,往国子学大门走去。

    再经过食摊时,却见旁边过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