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红楼大贵族 >

第130章

红楼大贵族-第130章

小说: 红楼大贵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黛玉此时方想起方才元春话中的深意,原来,他竟和他姐姐提过我想到此处,黛玉心中难免羞意难平。

    不过,随即她又想,并不只是提及我,还有宝姐姐

    于是,又生怀疑之心的黛玉,便悄然开始打量旁边的宝钗。见她生的那般珠圆玉润,肤色白美,特别是今日难得穿金戴银,盛装打扮,更添了几分贵重端雅之气。

    黛玉嘴角,微微往下一咧。随即又想,便是如此又怎样,如今宝哥哥被赐婚,将来我自己尚且不知如何一个道理,又怎么还有资格去疑她呢?

    黛玉如此胡思乱想,面上自然有些抑郁之色,好在此时大家的目光都在元春身上,倒也没有人注意到她。

    宝钗也没注意黛玉,她今日是第一次看见这位贾府的大小姐,传言中的贵妃娘娘,也就是贾宝玉的亲姐姐。

    这些日子来,贾府和宫中诸人为了省亲所筹备的一切她都看在眼中,及至今日,数百近千宫中的宫女、太监组成的浩大仪仗开进贾府,那种恢宏的格局,庄严的气度,每一样都令她心中荡起涟漪。

    原本,这也是她父亲临去之前希望她走的道路,也是她曾经幻想过的归宿。

    而她也知道,穷尽她所有的才华与美貌,只怕最后也难以企及元春现在的高度。

    天下女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元春如今,无疑是光芒万丈的。

    她带着崇敬的目光向此时的元春看去,只见她:

    头戴凤冠,耳垂明珠,面色华丽,宛若朝霞。身穿一身金灿灿的黄袍,其上镌着彩凤。体态雍容绝美。

    她就这么端坐在七彩绚丽的凤椅子上,便宛如一副传世的美人图案一般。

    其庄重之美,令宝钗心中叹服。

    若无此等姿容仪态,哪怕她出身在贾府,也不会有此夺天地气运的造化!

    贾宝玉跟着贾政入殿行参。所谓形参,便是族中男丁循例面见和奏话。

    贾政是元春生父,父以女贵,所以走在最前面。

    本来贾宝玉辈分低,但是因为他身居要职,所以越过诸位长辈与堂兄,与贾珍并排入殿。

    虽然如此,但却根本没有他说话的余地,实际上,不单是他,除了贾政之外,所有人在此时都没有资格说话。

    因此,他只安心的做好听众。

    隔着珠帘,只听元春泣对贾政道:“平民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然一家老幼能常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但骨肉分离,细想,终无意趣。”

    声音中,充斥着对家中亲人长辈的无限眷恋与离别经年的感慨。

    贾政听了,心中亦是悲感,却不敢表露,只是奏回:“臣贾政,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娘娘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福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

    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降不世出之隆恩,吾等虽肝脑涂地,岂能得报于万一?伏愿圣君万寿千秋,此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

    贵妃娘娘亦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圣上体贴眷爱之隆恩也。”

    元春别家多年,先时虽在皇后宫中与贾政匆匆一面,却不能畅叙亲情。

    此时归家,原本有许多话想要对父倾诉,但见其父囿于国体,言语间全是恪尽职守,丝毫不敢逾礼,终知君臣有别。

    因此只得收敛情绪,细细道了一声:“女儿谨记父亲教诲,愿父亲以国事为重,暇时善自保养,切勿记念。”

    话已至此,贾政一想,终觉无话可回,便回了一句:“另有,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暂且题名。若其中有一二处稍可寓目者,请娘娘别赐名为幸。”

    大观园乃是元春行宫,论理旁人无权拟名。故而,贾政言,若其中有一二处娘娘还喜欢的地方,请另外赐名才好。

    贾政等人告退出殿。

    随即就有太监来传:“贵妃娘娘请贾将军入殿。”

    这在贾宝玉的预料当中,因此和贾政等人告辞,便随着引领太监,进入早已装扮一新的荣庆堂正厅。

 第219章 省亲(三——游园)

    “宝玉,快进来!”

    贾宝玉刚入殿,还未来得及参拜,便听见元春那迫不及待的呼唤声。

    贾宝玉正在犹豫这一跪还要不要奉送的时候,珠帘内侍奉的昭仪已经将帘子打开。见此,贾宝玉呵呵一笑,自然就走进了。

    “姐姐。”

    贾宝玉走到元春近前三步外,拱手一拜,亲切的叫了一声姐姐。

    元春眼眶登时泛红,她站起身来,两步走下台阶,抓住贾宝玉的双臂,便睁着一双满含热泪的眼睛看着他。

    如此过了一会儿,见贾宝玉一直含笑以对,目光中没有半点生分之意,她便再也忍不住将他揽入怀中,嘴里呼道:“宝玉!”

    元春自小养在贾母膝下,后来贾宝玉出世,贾母亦是钟爱,便也同样接到荣庆堂抚养。

    贾母年岁大了,已无心力再像当初教养她那般教养贾宝玉,因此贾宝玉孩提时的识断字,都是元春所教授。

    那时她于贾宝玉而言,说是亦姐亦母毫不为过。

    后来她长到十六岁,家族安排她入宫做女史,她去了。但是心中对于亲弟贾宝玉仍旧时常牵挂,放心不下。

    只是宫廷墙深,只得偶尔寄回家书一封,询问安否。

    原本以为这辈子再难有姐弟相逢的那一日,谁知道一日时来运转,竟得帝后青睐,点为皇妃。

    从此,终于有机会再见到贾宝玉。

    不过皇宫之中,规矩之大,礼仪之多,令人生畏,不敢有丝毫逾越之处。

    因此,纵然后来贾宝玉日渐成器,在宫中当了官,她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见到他,但是同样没有亲近的机会。差不离,也就隔着凤帘说几句话。

    此时回家,可以这般近距离的看着日思夜想的亲弟弟,听他亲切的叫着自己姐姐,她的心中那种感动,怎不叫她落泪?

    一时无人劝阻,她就揽着贾宝玉,流泪涕泣。

    贾宝玉双手微微举起来,很想像她那样,抱一下自己这位悲伤逆流成河的姐姐,安慰她一下。

    不过看着周围虎视眈眈的宫女、太监,贾宝玉为元春着想,放在她腰前的还是没放下去,只是慢慢垂下。

    虽是亲姐弟,但是该避讳的还是要避讳。深知流言威力的贾宝玉如何不知道,在那深宫中,流言是可以杀人的。

    想到这些,贾宝玉顿时放下被元春怀抱住时的旖旎,轻声安慰道:“姐姐,别哭了,老祖宗她们还看着呢,仔细她们笑话你。”

    明明不好笑的一句笑话,偏偏在元春听来,竟是无比的欢喜,没忍住“噗呲”一声,破涕笑了起来。

    今日回家,所行所见,全是对她的尊敬与仰视。

    唯有此时,方听到一句以她真正想听到的口吻说的话!

    是呀,一家人就该说说笑笑的,可是,如今她们如何敢笑话她?她倒希望贾母等人能够笑话她。

    知道贾宝玉故意如此说是在劝她不要哭了,因此松开贾宝玉,再次上下打量一番,也笑道:“长高了,长俊了,也懂事了”

    周围的人配合着发出一点点适当的笑声。

    贾宝玉腼腆的一笑,“扭捏”道:“哎呀,姐姐想夸我也不能委婉一点,这么直接,叫我怎么好意思。”

    贾宝玉本是好意,要把元春的泪意全部打消。不过显然他学撒娇的本事没学到位,很明显的就叫人看出他的故作扭捏。

    “呵呵呵。”元春又笑了。

    若非之前有在长春宫见过贾宝玉几次,心中大概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如今的个性,否则,她还真不一定能接受面前这个略微犯二的弟弟。

    不过人都是这样,她的心中对贾宝玉充满爱怜之意,便是贾宝玉做出这般不得体的举动,在她看来,也是十分可爱养眼的。

    她都嫌看不够。

    一时王熙凤、尤氏二人将园中筵席布置整齐,前来邀请元春游园。

    最先时元春刚回府,叙的是国礼,所以一切都要按宫中的规矩来。现在是元春和一家团聚的时间,其他多余的太监宫女都已经被请下去吃饭、喝茶去了。而元春接下来的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

    当然,元春不可能自己想一出是一出,所以,行程还得贾府来安排。这也就是之前贾府忙乱的主题。

    听说游园,元春也来了兴致。

    之前不过是在御舟之上,略略看了一番园中景致,未曾一处处细看,此时正好弥补。

    又想起之前贾政所言园中各处匾额都是贾宝玉所题,便知他定然是对这园子极熟悉的,所以命他为向导,亲领众人游园。

    贾宝玉欣然领命。

    于是,由贾宝玉领头,贾母等众人簇拥着元春,大家一起步入园内。

    为了元春省亲,贾府做了大量的准备,各种玻璃风灯,灯笼,彩绣等等喜庆好看之物,应有尽有,将整个园子装点的美轮美奂。

    可能贾府唯一没有料到的便是,元春会等到了晚间才归家。

    晚上,自然没有白日游园方便。

    好在贾府原本就在园中各处挂满了大红灯笼,各种树梢头更是挂了不计其数的玻璃风灯。知道元春晚上才回来之后,王熙凤又命在许多原本不到之处也挂了灯笼,又备了足够的蜡烛和灯油添换,务使不耽误元春游园。

    推荐下, 书籍全,更新快!

    因此,此时整个园子,早已灯光弥漫,照的犹如白日一般。

    贾宝玉心想,园中最好的景致,莫过于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杏帘在望、红香绿玉等,这几处地方是必须要走的。

    为了让元春少行路,也为了节约时间,所以入园之后便领元春先自红香绿玉,准备一会过沁芳桥,依次到有凤来仪潇湘馆,再到秋爽斋等处,然后是杏帘在望稻香村,再是蘅芷清芬蘅芜苑,最后至正楼大观楼。

    却说元春来到园中第一个大的建筑当中,只见房舍金碧辉煌,屋内四通八达,屋前又是高曲长廊,其下小桥流水,当真是好一处富贵风流之地。

    元春乍然见之,又思之之前所到过的行宫正殿,其庄严威势,便是许多皇家别院也不可及,于是道:“以后这园子切不可再像今日这般奢华靡费了,便是如此,都已经过了。”

    众人皆知元春之意,都点头应是。

    元春这才将此处细看了一遍,最后来到正屋的匾额处,看着上方高题“红香绿玉”四字,方知寓意院中栽种有海棠和芭蕉。

    但她觉得绿玉二字不妙,玉字早被世人用俗了,别的不说,单看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名儿便可知。

    因此脱口而出:“不若改为怡红快绿为是。”

    她本是随口一说,只是贾母等早备有人传话,她此言一出,未及众人离开,便有人飞奔传至贾政耳中。然后贾政便急命贾珍、贾琏二人负责,命令工匠立刻开工雕刻,如此不过半个时辰,一张崭新的“怡红快绿”的牌匾便被抬进园子,替换了原来的红香绿玉匾额。

    且说元春等人出来怡红快绿,一路向西过沁芳桥,沿途欣赏了几处小的景致,至有凤来仪。

    有凤来仪地处幽静之处,石子铺路,翠竹夹道。加上地势开阔,院内又有大株的梨花树和芭蕉树,还有从沁芳溪引流而来的一股清泉穿过,越发显得清幽怡人。

    元春见了,心中比怡红快绿喜爱十分。

    游了大观园西南角的有凤来仪,然后在贾宝玉的引导之下沿着沁芳溪往北向走,又细细的游了秋霜书斋、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

    元春心中愈喜。

    过了蘅芷清芬,便到了正楼大观楼,此时时入三更,于是方入正殿。

    此时殿内陈设齐备,元春免谢请坐,于是众人告罪落座,开始大摆筵席。

 第220章 归省(四——作诗)

    贵妃之宴,并无太过可描述之处。

    她一人独坐,凤姐、李纨等人亲持羹把盏。

    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三人坐另一席相陪。

    贾宝玉和姐妹们又坐一席,不过他们的席面上就只有些许点心、茶水,连一样菜色也无。

    也就是说,他们连和元春一起用饭的资格都没有。而且,这并不是宫中差人的安排,而是贾府自身如此安排。

    元春显然亦对这样的筵席没有意趣,只略略吃了两口,便命撤下。

    于是秦氏亲自捧来漱瓮,元春漱了口,之后元春就命摆上房四宝,将自己之前所见之处,择其喜爱者赐名、赐联。

    有凤来仪注意,这些只是轩馆内正屋门上的匾额,非地方名字因其内多斑竹,故赐名“潇湘馆”;

    红香绿玉之前已改做怡红快绿,现赐名“”;

    蘅芷清芬赐名“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

    另有赐“缀锦阁”、“廖凤轩”、“紫菱洲”等名,“梨花春雨”、“桐剪秋风”等匾额,不可胜举。

    最后,为整个园子书题一绝云: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至此,大观园之名诞生。

    又将正殿赐名“顾恩思义”殿,并题一联: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披恩荣。

    仅此一咏一联,便可看出,元春才情,远在三春之上。让贾宝玉不禁想起前一世当中,元春的判词: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前一句好理解,不过赞其容貌才情,云迎春三姐妹皆比之不过。后一句虽然不太好理解,但总不是好的预示便是,也可由此推测元春最后不好的结局。

    一个肩负家族荣辱兴衰,且容貌与才情胜过三春姐妹的一代贵妃,最后也只能在那清冷的深宫中,孤独的死去。

    令人悲伤叹惋。

    想到这里,贾宝玉更加能明白,元春今夜为何屡屡动情、痛哭。元春在宫中的日子,定然是不幸的。

    贾宝玉不由又想起那位叶皇后,虽然她总以端庄和高贵的姿态出现,但是多见她几次,贾宝玉总能在她身上,看见孤寂和落寞之感

    若是他的感觉没错,那么从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