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明王冠 >

第651章

大明王冠-第651章

小说: 大明王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匆晃剩闪耍褪悄歉鼋姓远绲暮⒆樱改付妓懒耍闪嗣蝗斯艿囊昂⒆印!

    朱瞻基叹了口气,“我大明如此盛世,尚且如此,以往朝代,不敢想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世道如此乎。

    这个世界,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大明如今盛世,天下安康,然而依然有人要和狗去抢食,作为大明太孙,未来的天子,朱瞻基确实萌芽了一些怀疑人生的想法。

    黄昏看了一眼朱瞻基。

    心里暗暗欣喜。

    好事。

    朱瞻基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好事。

    这是封建朝代,是阶层极其分明的朝代,只要存在阶层结构,就一定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不管大明的盛世如何风光,灯火辉煌的阴影下,始终会有权贵听不到的哭泣。

    要想彻底改变,就得改制。

    然而就算改制了,要想彻底消灭贫困,也不是短短几十年可以做到的事情,需要几代人不断的努力,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光明中国。

    而在自己穿越前的中国,差不多快要做到了!

    如果朱瞻基开始思考体制问题,那么他再影响一下他的后代,搞不好以后用不着自己倒逼大明,朱家人自己就会想办法改制。

    所以是好事。

    话说……

    这几年一直太忙了,朱瞻基也一直在外面,今年没事,朱棣也打了女真,搞不好要给太孙选妃子了,自己得掺和一把。

    堡宗还是别出现了。

    那么孙皇后也就不能出现。

    在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自己出现,朱瞻基早就结婚了,现在蝴蝶效应下,朱瞻基迟迟没选妃,朝野之间其实很有微议,因为这不合礼制。

    按照礼制,太孙束发之后,就要准备选妃。

    孙皇后好像一直养在东宫里?

    在朱瞻基束发后,朱棣其实就选了一批女子,让其住在东宫,由太子妃张氏教导,就是给朱瞻基准备的后妃人选。

    想到这黄昏笑道:“这些事,一时间没法杜绝,所以太孙殿下,你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过此事漫漫,急不得,倒是有个问题,今年事情聊了后,你已经及冠,东宫里陛下给你准备的那些女子,你到底看上哪些个了?”

    朱瞻基一扫脸上的迷惑,眼睛里浮现起了一丝光彩,又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吧,女子那么多,也没几个有镇西公家眷那么好看的。”

    黄昏颇为自豪,“那是当然。”

    朱瞻基还就不服气了,“夸你两句,你还翘尾巴,别真的就意味你家里的女子就艳丽无双了,别的不说,就我外祖母说的孙氏,一点也不逊色于国公夫人年轻时候好么!”

    黄昏心里一愣。

    不逊色锦姐姐年轻时候,你可真敢说。

    旋即心里又一跳,孙氏?

    朱瞻基的外婆介绍后,由朱棣下旨送到东宫让太子妃教导的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

    这他妈可不就是孙皇后!

    之所以对孙皇后这个事这么了解,是因为仁宣盛世后,在太子妃张氏薨天之后,孙皇后就成了后宫最强势的太后,也算是一代名人。

    很多关于明朝该时期的影视和里,她都有出场。

    要崩要崩。

    如果这个损失真的成了太孙妃子,生个堡宗出来,历史重现的话……咦,貌似没有土木堡了,堡宗也不能成为堡宗了。

    但是。

    就堡宗这水平,也不敢把大明交给他啊,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盛世,堡宗能给你折腾个精光,没有土木堡,搞不好他一时兴起,远征欧洲的时候给你来个“滑铁卢堡”呢……

    想到这咳嗽了一声,“孙氏么,听你姨婆说过,早些年徐皇后还在的时候,你姨婆去坤宁宫,孙氏陪着太子妃过去了几次,是比较贤得,但总觉得不太适合你。”

    徐妙锦和徐皇后是姐妹。

    算辈分,就是朱瞻基的姨婆。

    朱瞻基一脸无语的狠狠的盯了黄昏一眼,“不适合我,适合你,对了吧。”

    黄昏:“……”

    一旁的胡濙也在暗笑。

    说实在的,还没见过谁能和太孙这么平易近人的聊天,嗯,黄昏应该是凭亿近人……谁有了他这个身家,要和朱家天室谈笑风生,都不难事。

    黄昏停步,对阿如温查斯和乌尔莎道:“前面华藏寺是佛门,虽说也不禁女香客,不过今天要去见的人比较特殊,你俩就在寺外等我罢。”

    乌尔莎当然没意见。

    阿如温查斯也乖巧点头,再不复当年敢硬怼黄昏的草原儿女的粗犷之气,让一旁的太孙和胡濙暗暗称奇,镇西公调教女人果然有一手。

    在走向华藏寺大门前广场的时候,黄昏语重心长的对朱瞻基说了句,“关于选妃一事,太孙殿下还是要慎重一点。”

    朱瞻基有些不耐,“你今天怎么了?”

    黄昏耸耸肩,“忠言逆耳啊,胡侍郎,你说我劝谏我大明未来的国君远美色,有错吗?没错啊!可惜啊,不被纳谏啊。”

    朱瞻基黑炭一样的脸上倏然一沉,“镇西公,话不要乱说啊。”

    天子健在,太子也活得好好的,你就说太孙是国君,这话要被朱棣知道了,还以为你朱瞻基想提前抢夺皇位,到时候大家都不好交代。

    黄昏呵呵一乐。

    哪会怕朱瞻基的口是心非,搞不好这家伙此刻心里正暗爽不已呐。

 第1446章 此事无解

    依然是华藏寺的住持出来请三人进入华藏寺最后面的院子里,许久不见,沧海珠禅师削瘦了一些,黄昏看在眼里,暗暗叹了口气。

    难怪会有人追随他。

    确实仁义。

    都自身难保了,还惦记着追随他的人的安置,方才那主持说过,沧海珠禅师近来几乎是茶饭不思,日渐削瘦。

    黄昏当时还暗笑,内有一万多人要安置,外有朱棣的咄咄逼人,想不瘦也难。

    现在看来,咱们的沧海珠禅师没能做到四大皆空。

    看见三人进来,朱允炆起身,束手低首,行佛家礼,低声一句阿弥陀佛,黄昏和胡濙、朱瞻基同时回礼。

    中国人嘛,都讲礼。

    两军相交还不斩来使,这种状况更不可能失了礼节。

    朱允炆侧身,让出半个身子,坐了个请的手势,“三位施主请入座。”

    茶已备好。

    黄昏心里长出了口气,看得出来,这半年多对朱允炆也是一种折磨煎熬,看见自己终于从中南半岛回来,这位一代帝王也再拿捏不起来了。

    上一次来见他,可没这么礼貌。

    不错。

    至少他还拧得清局势。

    也不推辞,直接落座,朱瞻基犹豫了下,也跟着入座,胡濙自然是不会入座的,他的身份和地位,都还没到这个阶层。

    一个建文帝,一个太孙,胡濙他区区一个礼部侍郎,还没自大到和这两位平起平坐。

    朱允炆也缓缓坐下。

    黄昏端起茶,喝了一口,这个时候他掌控着主动,不会迫不及待的直奔主题,放下茶杯后笑眯眯的看了一眼沧海珠禅师,道:“不知道大师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

    朱允炆急忙道:“何话?”

    黄昏沉吟半晌,“君王一步平安,匹夫十万青血。”

    朱允炆绞尽脑汁——作为曾经的天子接班人,他的老师都是一代大儒,朱允炆读的书绝对不比朱高炽少,然而他想来想去,实在不知那部典籍中有这么一句。

    别说他了,朱瞻基一头雾水,就连胡濙这位中过进士的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在脑海里翻了个遍,也没找到这句话才出处。

    甚至根本没听过。

    朱允炆道了一句惭愧,“还请镇西公指教。”

    黄昏道:“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天子君王出行,看似风平浪静,其实他们每走一步的平安,都是暗地里无数壮士用青血换来的。”

    字面意思确实简单。

    正如早些年朱棣靖难登基后,其实每一次出宫,表面上都没什么危险,实际上锦衣卫在暗地里和那些又谋刺朱棣想法的建文旧臣势力之间交锋多次,死伤无数。

    只不过都在暗处,无人知晓罢了。

    朱允炆感触更深,他当年在奉天殿一把大火后逃出京畿来到福建,恰好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为了藏匿行踪,死了多少忠义之士朱允炆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黄昏笑道:“也许是忠,也许是职责,又也许是愚蠢,谁知道呢,不去评判,不论怎么说,不从立场看,有些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朱允炆低声念了一句我佛慈悲。

    黄昏紧紧的盯着朱允炆,“我佛慈悲?也对,也不对,该慈悲的天子君王,是远在顺天的永乐陛下,是近在咱们身边的太孙殿下,只要他们慈悲,则天下太平,然而,大师,你既修佛,也应慈悲为怀才是。”

    顿了一下,“佛家有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无数人为了大师而无畏赴死,那么大师你呢,可曾愿意为了那无数人,以身伺鹰?”

    朱瞻基顿时紧张起来。

    胡濙也面色凝重,福建宁德这边的事情能不能完美落幕,就看朱允炆接下来如何决定。

    他一个人,牵涉的却是数万人的性命。

    朱允炆定定的看着黄昏,又看了一眼朱瞻基,朱瞻基微微颔首,“是皇爷爷授权,此事由镇西公全权处理,户部工部和兵部,都要全力配合。”

    朱允炆略有意外,看向黄昏,“镇西公好气魄!”

    黄昏淡然一笑,“谈不上,只是觉得此事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复杂,我也不相信陛下会因为这么一件事来杀我灭口而已。”

    朱允炆说黄昏有气魄,其实就是指这件事确实太过重要,朱棣作为一个天子,绝对不允许这件事流传到民间去,那么经手的人必然是朱棣绝对信任的心腹。

    朱瞻基就不说了,朱家人。

    胡濙也为了此事奔跑了十余年,对朱棣的忠心是用十多年时间检验出来的,也不用担心,那么黄昏就是唯一朱棣不能完全信任的人。

    何况黄昏如今势大,将来若是有反心,也能用此事作文章。

    那么朱棣灭口也是情理中事。

    朱允炆忍不住叹道:“大明妖臣,果然名不虚传,千年之后,世人说起这永乐盛世,必然绕不开大明妖臣四个字。”

    黄昏笑而不语。

    当然绕不开了。

    实际上,数百年后的后人再看明初这段历史,大概黄昏两个字比永乐两个字还要重要,连国之瑰宝《永乐大典》上都有我黄某人的大名。

    朱允炆也不再和黄昏兜圈子,直接道:“镇西公说的以身伺鹰,贫僧其实早已谋定此心思,只是此事牵扯到四叔想要的东西,而贫僧纵然慨然赴九泉,四叔也绝然不会就此放心,那么在宁德已经整个福建境内追随贫僧的上万忠义之士,他们势必遭受四叔的清洗,加上他们的家眷,这就是数万人的性命,贫僧每念及此,便心有不平,是以便以四叔想要的那件东西作为条件,然镇西公忙碌,此事一拖再拖,但愿此次能解决此俗事。”

    朱棣想要的东西?

    牌坊。

    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也是朱允炆唯一敢和朱棣谈判的底牌,但恰好是这底牌,拿捏住了朱棣,让他不得不选择让黄昏来处理这事。

    否则……

    福建这边早就是一场大清洗了。

    黄昏闻言频频点头,待朱允炆说完,作沉吟状,“其实大师的想法我知道,陛下的想法——”看了一眼朱瞻基和胡濙,道:“其实我也知道。”

    揣摩圣意可不是小罪。

    朱瞻基和胡濙假装没有听见,傻子才在这个时候给黄昏下套。

    黄昏继续道:“此事其实无解。”

 第1447章 妥协

    朱允炆沉默不语,个种缘由,其实大家都清楚,所以朱瞻基来了福建宁德大半年了,此事依然还是得等镇西公从中南半岛回来。

    简单点说,朱棣有点投鼠忌器,怕朱允炆真的一不做二不休,让追随他的人大肆宣扬“永乐弑侄夺位”,这样靖难就立不住根脚。

    也就是说,是忌惮大清洗不彻底。

    若是有人敢对朱棣保证能彻底清洗福建的建文势力,那这边就血流成河了,哪会把大明的堂堂太孙困顿在这边。

    另一边的朱允炆,则是害怕朱棣言而无信,他自戕之后,朱棣依然进行一场大清洗,那追随他的数万人之众,将无一幸免。

    朱棣不相信朱允炆。

    朱允炆不相信朱棣。

    所以此事无解。

    朱瞻基和胡濙见状,知道黄昏还在气势上拿捏建文,倒也没敢吱声,就看黄昏接下来怎么操作——反正只要此事能解决,两人就要烧高香了。

    在朱棣眼中,解决此事后,朱瞻基当然更被宠爱。

    胡濙也是大功一件。

    现在已经是侍郎,回到京畿,只要机会合适,那就稳妥的六部尚书。

    黄昏见朱允炆沉默,也不再言辞。

    许久,朱允炆才道:“既然此事无解,镇西公此来何意?”

    黄昏笑眯眯的,“就是路过。”

    就欲起身告辞。

    朱瞻基和胡濙都懵了,我擦,你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么,怎么才三五句话就要告辞了,这毫无诚意嘛,不过朱允炆毕竟是当过几年天子的人,岂能猜不透黄昏这点小心思,道:“镇西公也不用拿捏贫僧了,贫僧说过,愿意以身伺鹰,所以镇西公有什么话,不妨直说罢,没必要兜兜转转浪费时间。”

    黄昏有些尴尬。

    他确实没想到,朱瞻基和胡濙都看出自己的意图,被朱允炆看出来了,果然,当过天子的人就是不一样。

    咳嗽一声,“既然如此,那我就直说了,此事要解决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此事的症结之处:心结,是陛下的心结。”

    朱允炆微微颔首。

    其实事到如今,他早已经没了复辟的希望,但在四叔眼中,只要他朱允炆一天活着,对皇位始终存在化作威胁。

    黄昏继续道:“而沧海珠大师的纠结之处在于要救跟随你的忠义之士,及其家眷,约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