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14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14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他踌躇之际,老族长却开口道:“原本老儿想让李逵进入公门之中,但他不愿意。至于李全,他是百丈村的守村人。”

    李清闻听李全是傻子,顿时没了兴趣。但对李逵却好奇起来,难道他有更好的打算不成?

    于是问道;“贤侄可想好了,这可是好营生?”

    “小子以为做个读书人也挺好!”李逵说到志向,自然不能露怯,挺胸傲然道。

    李清左右打量了一阵李逵,山里小子的打扮倒是寻常,也不突兀,但你后背上插着两把大斧子,还想冒充读书人?

    要不是知根知底,本捕头早就将你当成江湖匪类抓起来盘问了。

    哈哈哈——

    “贤侄……贤侄实在太有趣了!哈哈——”

    见李清笑地东倒西歪,毫无形象,李逵心里这个叫气啊!小爷想当官,想混好一点有错吗?被怒气一冲,李逵顿时也忘了场合,嘴硬道:“想要进士及第,小子不敢保证。但是中个州里的举子,玩似的。有了举子身份,还不能算是读书人?”

    举子?

    算不算读书人?

    肯定算啊!

    不能当官的举子,想要成为吏,并不难。尤其是在乡间的举子,基本上都是乡绅。地方官上任也会让人邀请,询问地方,给予礼遇。

    这一刻,李清真的被眼前这个黑小子给唬住了,不过他突然想起老爹说过的一句话:“百丈村里无好人?”

    顿时疑心大起。

    质问道:“你当州里的解试举贡那么容易考取?”

    李逵呵呵一笑,跳上了县衙高高的石板台阶,盘腿坐下颇有指点江山的味道:“说难,真难;说容易,真容易,且听小子给你慢慢说道。”

 第023章 科举学区房的优势

    “叔,你应该知道,咱们沂州已经多年没有通过解试而中进士的举子吧?”

    对于科举,李逵是深入了解过的,一开口就让捕头李清觉得不简单,这主要得益于李逵的身份,山里人,从走出大山的那一刻,身上就披着淳朴的外衣。

    李清对此没有异议:“总该有二三十年了吧?不过,这说明科举很难呐!怎么在你嘴里就变得容易了呢?”

    李清大为不解。

    李逵笑道:“叔,你恐怕不知。沂州境内的学子中进士的人在最近几年还是有的,并不是没有。只是他们去京城安家了,少了在乡间的宣传,不被人知。他们之所以去京城,多半是因为太学。获得了太学的入学资格之后,在太学之中潜心求学数年,下场一举高中,这是大部分北方州府学子的出路。”

    “沂州的举子成功获得解试资格之后,可以通过知州老爷推举去太学继续读书。当然,也有人因为成名早,获得举荐进入太学。或因通过【八行具备】的评价,推荐进入太学上舍,但是这不是我等平民子弟该去想的美事。太学生之中,想要求官只能是上舍生,在考评之中获得上中以上的评价,才能赐同进士出身,授官职。但是几率比中进士都难,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就不用去琢磨了。”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沂州的解试难以成就进士的荣耀,但是去太学就能办到呢?”李逵话锋一转:“叔你知道吗?在南方吴县,每次会试都有人中进士,这样州县甚至还有几个。”

    ……

    “学子还是那个学子,可是去了太学就不一样了。”李清虽不是聪慧之辈,但李逵说的都这么直白了,他还能转不过弯来吗?

    李清惊叹道:“是名师的原因,一定是这样。”太学的老师都是进士出身的大儒,师傅能耐大,弟子自然也不会弱。

    “没错。但你想过没有,没有名师,那些有天分的学子会选择这么做?”在的李逵谆谆善诱的解释之下,沂水县捕头李清开悟了。

    他没等李逵说出答案,就抢答道:“自然是拜访名师,获得学业进步。”

    “没错,如果是名师,各地的名师如没有进士身份,还敢称自己是名师吗?如果有进士身份,那么被他们看中的子弟获得有功名的名师举荐,进入太学难吗?”

    李逵加快了语气,等于是逼着李清不假思索的回答:“易如反掌!”

    “其实送钱也是可以的,但是要给到位,这可不是个小数,我等贫民就不要想了。”李逵轻声道。

    李清愣了一愣,他发现李逵虽然话糙理不糙,句句都在理。

    “没错,就这么简单。在地方上有才华,家里又有钱的学子们找到了进入举业的正途。于是像我等州县之中,留下的学子,要么是才能不足,要么就是家中穷困。这些人前者举业无望之下会选择经商,后者的选择倒是多一点,比如说开馆授蒙学,另外给人做掌柜管事,因为没有本钱,经商的可能性不大。”

    “然后就剩下我等志于学业的学子。每一科举贡,州里入取举子二三十人总该有吧?”

    李清回忆道:“记得上一次好像是三十人,我听前任大老爷提过这么一句。解试取前十,这倒是没有变过。”

    李逵说到这里,两手一摊道:“叔,您看有才能的学子都去了太学,他们在京城就能获得省试的资格。次一点的回到州中考取解试名额,解试的名额自然不能作假,必须要以文章来评定。高低必须让其他学子心服口服。但不是还有二十个举贡的名额呢?难道您觉得会很难吗?这些名额中了,也没有什么大用,既不能当官,也不能参加省试,盯着的人就不会那么多了。沂州有四个县,任何一个县都不能厚此薄彼吧?五个人的名额,该给吧?”

    “我们就把想要中进士的读书种子都给剔除了,剩下的就是我等的对手。”

    “是这么个理儿。”

    李清虽然还身处在迷雾之中,但有种快要雾气散去的通畅。

    他反问道:“可这么说来,一个县只有五个名额,岂不是很难?”

    “叔啊!你也忒老实了,一个县虽然是五个名额,但是你也不想一想,我沂水县有多少人,户不足五千,口不足三万,一户殷实人家也最多培养一两个学子,普通人家根本就无力培养。看似人很多,但是有志于求学的人家可不多。十不存一应该不过分吧?”

    李逵瞥了一眼李清,他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这位同宗的捕头这么还闹不明白?

    “二十存一才差不多。”

    “才两百来户人家有心培养学子,但是有志于举贡后通过解试,去京城搏一把的有多少?”

    李清震惊了,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只有李逵这黑小子才看到的大秘密。很多人家送孩子去蒙学,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体面的营生。一个识字的人经商,也会比一个文盲来的容易的多。

    要是连钞盐券都看不懂,还指望成为大盐商不成?

    李清压低声音道:“十不存一!”

    话一出口,连李清都觉得不敢相信,忍不住怀疑道:“真有这么低吗?”

    真要是按照李逵的说法,用排除法,一点点剔除之后,才发现举贡的难度很低啊!低到什么程度?只要没有傻呼呼的去想着参加解试,然后做梦那天高中状元的美梦。脚踏实地,想着获得一个举贡的身份。在沂州,每一次举贡开考的中举几率是四选一。

    哥不要考二十人中的第一,只要考第五,就大功告成了。

    考第一不简单,但是考第五就容易多了。更何况竞争者才只有二十人啊!这简直就是送上门的举贡身份啊!

    这么大的几率,就连李清都觉得,他爹要是小时培养他,他说不定也是沂州的举子了。

    而李逵乘热打铁道:“叔,您老要是举子身份,在衙门里做个押司没什么难度吧?”

    “太没难度了。”说完他就愣住了,脸上满是愕然和悔恨。

    押司是吏,虽不入流,但要比捕头可要风光的多,而且各种见不得光的收入也多,面子更大。不需要像捕头那样风里来雨里去,完不成任务被大老爷打一顿泄愤。就算是大老爷,面对县衙里的几位押司,甭管是刑房,还是工房,户房,都礼遇有加,小日子不知道过的有多逍遥。

    啧啧啧。

    李逵突然看向李云,缓缓地摇了摇头,似乎在为李云的遭遇而可惜:“不过叔啊!可惜了云哥儿,一表人才,却与功名失之交臂。可惜了!”

    李清听到这话,脸都绿了。他是三班的班头之一,但不是役的身份,是县令提拔的良民。自己也有保境安民的想法,才做了沂水县的捕头。但是捕快之子不能参加科举是朝廷规定的,就算他不是【役】的身份,但如果儿子读书,自然会大受影响。

    没想到以前让他自傲的身份,竟然会害到儿子的吏员之路?

    想到这里,他顿生悔恨之意,但李清也是个有决断的人,咬着牙道:“回头辞了这份贱业。”随后低头看了一眼不明所以的李云,警告道:“回头好好读书,你要是考不上举子,老子扒了你的皮!”

    李云懵了,他傻傻的看了一眼老爹。心中的委屈瞬间涨成奔腾的大河:“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他因为读书不上进,才上了两年蒙学就央求老爹准备后补个捕快的身份。他喜欢舞刀弄枪,自幼学武的李云虽然年纪不大,和李逵同龄,功夫在同龄人中着实不差。父亲是很多孩子的崇拜者,他的理想就是和自己额父亲李清一样,成为沂水县的保护神,做一个光荣的捕头。

    李云酷爱练武,但是对读书却是畏如蛇蝎,想到又要回到学堂,气地差点暴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个黑小子李逵。李云在心中发誓:“李逵,小爷和你不同戴天!”

 第024章 大老爷抓现行

    “叔,虽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可你这捕头得来不易,放弃了岂不可惜?”

    李逵一通分析,让捕头李清恨不得用手中的铁尺将县衙的大门给砸了。太毁人了,他竟然因为这个卑贱的营生,差点耽误了自己儿子的吏员之路。

    如今的李清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不干了。

    这时李逵却假仁假义的劝李清,捕头这个身份来之不易,轻易辞去,是否可惜了一点?

    你丫要是真为李清好,早干什么去了?

    再说了,你这么胡说八道……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但你问过被逼着要读书的李云心里这么想吗?

    他的梦想是捕快,不是读书。

    你丫坏了一个少年的梦想,良心过得去吗?

    老族长和七叔李洪傻傻不知所以的看着李逵,他们原以为自己的这个祖孙、祖侄,性格暴躁了一点,为人莽撞了一些。虽说几个月前大病一场,性格有所改变,尤其是前几日在村口大槐树下的一通豪言壮语,确实把全村老少爷们给惊住了。

    但当时也就是一笑而过的闹剧,听着觉得有趣而已。

    可是不曾想,李逵进了趟城,对着捕头李清说了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对方竟然要撂挑子不干捕头了。捕头对平头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不可高攀的存在啊!说不干就不干了,以后再后悔可就没这等好事了。

    老族长忍不住劝道:“贤侄,稍安勿躁,捕头可是你一家的生计,真要是没了这营生,云哥儿读书的钱从哪儿来?”

    七叔李洪也在边上搭腔道:“是啊,族兄三思而后行啊!”

    “你们谁也不要劝我,我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干了。做捕头,三代蒙羞,此营生不要也罢。我李清也是一堂堂七尺大汉,难道没有了捕头的营生,就活不下去了?家里有田产,农闲的时候去出死力气,也能让一家老小生活无忧。”和自己家族能成为官吏门庭相比,啥事不能舍去?一个区区的捕头而已:“兄弟,老叔,你们说什么也不要劝我,我李清也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没当捕头的时候,全家老小也没有短了一口吃的。难不成,在衙门里这些年,连谋生都不成了吗?”

    “开武馆,替商人押运车船,再不济,做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卖炊饼,打铁,也要给我儿留下个清白的身份。此事休要再提,逵娃子说的对,人这一生能有几回搏?进学才是我李家第一等的要务。其他皆是虚妄!两位要是认我李清这门同族的远亲,就休要再说。再说下去,休怪我李清翻脸不认人!”

    好吧,再劝,估计真要成仇人了。

    李清打手摸在了李云的脑袋上,带着无尽的希望道:“云儿,进学,中举,此乃为父毕生之希望,望你莫要辜负为父一腔希望。”

    李云,咬着牙,含着泪:“父亲,孩儿会……努力的!”

    说完,哇哇大哭起来。

    李逵,你个魂淡,太缺德了。

    我不过是路过而已,瞪了一眼而已,你为什么就这么害我?

    李逵可不管李云一肚子的委屈和愤懑,他嘿嘿一笑,似乎还挺得意,小子,你也不看看你家二爷,还敢用眼神瞪我,熊孩子就是欠管教。

    他们围着在衙门口边上说话,可是边上有一个人却一字不漏的全都听去了。他就是这沂水县的新任县令,周元。

    主要是李逵瞎扯的太投入,而听的人一个个都被惊到了,甚至李清能够在这么短时间里,就做出撂挑子不干的决定,才没有发现他们身边多了一个人。

    一个毫不起眼的,看似农夫打扮的中年人。

    周元刚刚从前任手中接过县令的大权,就立刻开始对沂水县十里八乡的走访。

    既然是走访,微服私访的效果肯定是最好的。他也不能穿着县令的官服,大摇大摆的走出县衙。这不符合他了解本县民情的初衷。不得不说,沂水县这个地方的民风还是很淳朴的,只是百姓穷了一点。可是刚回到县里,准备去后衙清洗一路上的风尘的时候,却发现了衙门里的捕头李清,还有几个山民打扮的百姓在聊什么。

    周元是个好官,至少他想当好官来着。自然想着听一听百姓的真实想法。

    于是悄悄的凑上去听了。

    听了李逵的一通科举举业的办法之后,他顿时将半个月来走访沂水县各处的印象全盘否定了。他不敢相信,在偏安一隅的沂水县,竟然还有如此奸猾之辈。这个地方的人哪里淳朴了?更让周元诧异的是,李逵这小子竟然都说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