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141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141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逵不太有把握道,他很难理解这个时代的人总喜欢神神叨叨的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更像是车轱辘话,顺着听,倒着听,都能自圆其说。

    可真正的意思就难以辨别了。

    范纯仁没有故意要考李逵的意思,反而笑道:“老夫对付他的手段很简答,诈一诈他,估计就能把他吓个半死。”

    当朝宰相说的话,谁敢当成耳旁风?

    李逵琢磨了一会儿,顿时想明白了。苏轼的奏章有大概率会送到范纯仁的手中,只要上面有只言片语针对颍州大户的不满,就少不了高孝立的份。同时加上太皇太后是个女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坐不住,要找人弄个水落石出的性格。

    想要诈一诈高孝立真的不难,不仅不难,而且很容易。

    至于高孝立的死活,太皇太后高正仪不在乎,高家的两位公认的外戚高公绘和高公纪也不在乎,甚至每人会把高孝立当成外戚看待。就广义的身份来说,高孝立确实是外戚。但外戚这个行当,只有两个身份才是最有用的,第一个皇帝的舅舅;第二个,皇帝的老丈人。

    其他的关系,都要差老大一截。更何况七拐八弯的关系,谁会在乎高孝立的死活。

    也就是在颍州这等小地方,高孝立才能把自己活得像是个人物,这要去了京城,他连外戚的身份都是个笑话。

    至于范纯仁说的,当朝宰相帮忙要账,这不过是玩笑话罢了。李逵这么可能当真。他摇头道:“老伯,小子何德何能,岂敢让老伯为小子出头?我看还是算了吧?”

    范纯仁摆手道:“这么能算了?反正高孝立这人总逃不过这一劫,替你要钱不过是顺带手的而已。”

    李逵这才明白,高孝立要倒霉,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既然是注定要倒霉的人,李逵也不再推辞了,两人继续说起了变法中的故事。接本上是一个说,一个听。作为大宋两次变法的亲身经历者,恐怕大宋没有人比他更加清楚变法的利弊了。甚至连变法派之中的大人物章惇等人,也比不上范纯仁的见识。

    俗话说得好,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

    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范纯仁的见解简直颠覆了李逵对于变法的了解。原先他以为,变法失败,主要是有因为利益。实际上,并不是。利益是一方面,庆历新政失败,是因为范仲淹处理冗官问题,对恩荫制度之中加了个考试程序。这也是说,朝廷可以随意增加考试的难度,来限制享受恩荫的官员人数。仅这一项,就让反对派坐不住了。

    别说反对派,就连范纯仁都唏嘘道:“老夫当年恩荫襄邑县令,如果按照家父的办法,很可能通过考试。”

    要知道范纯仁在当官之后,也参加了科举,磕磕绊绊考了十来年,才中了进士。

    学问自然不成问题。但要是按照庆历新政对恩荫官员的考试授官的话,他可能这辈子都难以进入仕途。因为,失败多了,人的心态会变的。

    而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对熙宁变法的得失,范纯仁就更清楚了:“做事不择手段,民不求,而官为升迁,导致民不聊生。国库虽然充盈了,但这是竭泽而渔,民力耗损严重,不得不废除。”

    “是人的原因吗?”李逵问。

    范纯仁想了想,王安石变法其实不过是将庆历新政的变法内容充实了一些,要是全盘否定王安石,就是全盘否定他父亲范仲淹,只好点头道:“大概是吧。”

    李逵若有所思,范纯仁吃惊不已。

    李逵没想要主持变法,他不过想知道变法的破坏力。但范纯仁误以为李逵有着心思,心中吓得不轻。没想到眼前这小家伙,有如此大的野心。

    高孝立回去之后,迟迟不敢找范纯仁,因为让他自首,他都不知道该说那些罪状?

    说多了亏的慌。

    说少了,认罪态度不好,反正里外都难。

    这一日,他在家中坐立不安的琢磨,突然听到管家走来,低声道:“老爷,少爷回来了。”

    “他回来了,为何不来见我?”高孝立觉得自己儿子来的正是时候,他缺少京城的消息佐证,儿子很可能给他带来有用的消息攻他参考一二。

    可没想到管家挺为难,迟疑了很久,眼瞅着高孝立急了,这才开口道:“少爷没回庄子。而是在颍阳买了一处宅院,从京城带来了一群舞女”

    不用说,高武阳去了一趟京城之后,见识了大场面,开始赶潮流败家了。

    可高武阳手上有什么钱,肯定是自己给他的孝敬主家的钱,让他给挥霍了。想到此处,高孝立气地差点背过气去,嘴角歪斜的怒骂:“逆子,逆子啊!”

 第222章 舐犊情深

    呼哧。

    呼哧。

    高孝立手中拿着一个柳条,气喘的如同风箱似的,满脸通红,额头上,两鬓,都是亮晶晶的汗珠子,瞪着眼珠子对距离他不超过十米的儿子高武阳道:“你还敢跑!”

    多稀罕呢?

    要是高武阳不跑,他能累成这副狗样子?

    高武阳苦笑不已,他真不知道哪儿得罪了自家老爹。不就是京城的俩个叔父不给面子吗?有什么大不了事?

    他又不是靠着亳州高家的脸色过日子,在颍州,谁不知道高家,但是知道高家是从亳州迁过来的,就没几个人了。

    “爹,你缓一缓,听孩儿说成吗?”

    “不成,我今日非好好揍你一通不可。”高孝立非常执着,他平日里勤俭持家,好不容易攒下这偌大的家业,却养了个败家的儿子,这口气他能顺了?去一趟京城,事没办成且不说,还花了十多万贯,这样下去,他的家业岂不是要被儿子给败光?

    想到这里,他心尖儿都像是被刀刺似的疼。

    高孝立用手中的柳条指着儿子,怒骂道:“连游龙戏凤都不会唱的下等艺伎,要来何用?”

    “爹,我们不一样!”

    高武阳梗着脖子不乐意了,什么叫游龙戏凤都不会唱?这等下三滥的曲子,在京城,更本就不是正经人听的,大家都听阳春白雪,哪里有人会喜欢游龙戏凤?只有下等去处,才有这等不入流的曲子。

    高武阳反驳道:“爹,我们高家窝在颍州,只能是个不入流的家族。要去大地方,才能得到更大的机会。您老的想法,过时了。”

    “你好好,还敢顶嘴,反了天了?”

    “去祠堂,当着你爷爷的面,我今日就算是舍你这个不孝子,也要请出家法来好好惩戒于你!”

    “爹,你就不想知道我们被苏轼给阴了?”

    高武阳心头忐忑不已,只好用苏轼来转移高孝立的注意力。

    果然,高孝立中计了,放下手中的柳条,不确定道:“我和他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何要如此害我?再说了,苏轼就算是想要对付我,但他也没有理由。”

    堂堂龙图阁学士,凭什么,对一个小地方的大户念念不忘?

    高孝立想不出来,他有什么资格让苏轼怀恨在心。这个现状让人沮丧,但确实真切的存在。他不过是小地方的小人物,高家的光芒照耀不到他的身上。

    见老爹终于放下手中的柳条,高武阳这才松了一口气,看来老爹终于听进去了,他也不需要跟着丢脸了。

    摒退左右之后,高武阳这才对高孝立道:“爹啊!你以为我是那种不谙世事的浪荡子?”

    “你不是吗?”

    高孝立真没看出来,自家的儿子,他能不了解?随他,身体好。他也不敢腆着脸说自己好色,但是身体好是真的,毕竟从小打熬力气,比不过李云李逵这对兄弟,但在庄子里,寻常武师也不是他儿子的对手。

    高武阳有点气馁,同时心头还挺委屈,努嘴道:“这些艺伎,舞女,您老以为都是在京城街头随便挑选的吗?”

    “这也有讲?”高孝立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去了一趟京城,学会了故布疑阵,来哄骗自己。可是,没想到的是,高武阳真没有。

    他被自己的叔叔赶出来之后,顿时心慌了。

    在京城,谁知道颍州高家是什么货色,连衙门里的小官都不给他面子。是个人都似乎信心满满的能欺负他。

    但是高武阳也不是傻子,他从高家两位当家人的反应中看到了危机。但是不明白危机从何而来,于是无奈之下,只能用笨办法应对,用钱财开道。

    还真别说,让他知道了原因。

    “父亲,您老不知道,这些艺伎和舞女当然不值十万贯”

    “什么,你说十万贯?”高孝立听到这话,差点背过气去,他心里就一个念头让我死了算了。

    可是高武阳却得意道:“父亲,你还真别说,这钱花的值当。孩儿把钱撒出去之后,人还没有进家门,消息就来了。这些艺伎、舞女虽然颇有姿色,但肯定不值这个价。孩儿之所以花这么多的钱,是用来买消息了。”

    高孝立脸色惨白,但是也明白了自己家的儿子不算草包,总算做了一件靠谱的事。只不过,十万贯,实在太多了。

    高武阳继续道:“卖主的背后可大有来头,曹家,雍王,还有其他几位都有份子。儿子就是因为花了这个钱,才从中书省中拿到了苏轼给中书省的奏章副本。说完,他还真拿出了一份奏章副本,正儿八经的官体字,是存档用的标准格式。”

    说话间,他指着一行小字道:“父亲请看这句高氏父子,获利最巨。”

    “岂有此理,这不就是用刀子扎我的心吗?”

    高武阳在边上煽风点火道:“读书人下黑手,都是看不到的地方,黑着呢!”

    “可是这和你两位叔父有什么关系。按理说,这等小事,恐怕还不至于让他们将你赶走。连送入家门的钱都不要。”高孝立狐疑道:“蹊跷,实在蹊跷。难道是”

    高武阳见自己老爹愣住了,还所有所思的样子,还以为高孝立猜到了结果,好奇道:“父亲,到底是什么?”

    “不太可能啊!不对劲,很不对劲。”高孝立随即脸色变幻一阵,表情肉痛到如同切了命根子一般。

    良久,才不甘心道:“看来高家要破财了。此时需要尽快平息,要不然真要出大乱子了。”

    “父亲,到底是什么人?”

    “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这群人是疯子,一旦被他们盯上,总没好果子吃。唉,苏轼这个丧门星,无端地招惹他们干什么?连带着把我也给坑进去了。”高孝立想明白之后,一阵后怕,随后去了后宅,看着一群肥环瘦燕的美女,面露桃花,对自己儿子道:“人我带回去了,你还年轻,亏空了身体,是一辈子的事。为父老了,还能替你遮风挡雨,这份罪就让为父替你受了吧!”

    “父亲,多少也给孩儿留几个,孩儿宅子都买下了。”高武阳追在高孝立的屁股后头,出了宅子,语气中带着哭腔。

 第223章 老夫要举荐你!

    范纯仁在颍州原本并没有多住的打算。

    解决了贾道全的案子,就准备离开颍州,回到京城复命。

    对他来说,颍州连京西北路的重要城池都算不上,地位更无法和河南府和许州相提并论。他堂堂一国宰相,怎么可能将目光放在颍州这个弹丸之地

    大宋的州府有两百七十多个,就算是颍州的百姓遭遇了灭顶之灾,又能祸害多少人

    他担忧的是政治影响,担心颍州的事被人利用。

    不过来了颍州之后,范纯仁不急着走了,颍州根本就不像是刚刚遭受兵变的地方。毕竟死的最多的两个庄子的庄户,贾家庄和高家庄,还有高家庄周围的几个村子。叛军的破坏连汝阴县的地盘都没有出去过,更谈不上劫掠整个州治了。

    所以,百姓仅仅是紧张了几日,等到贾道全的贼兵被覆灭之后,就不再惊慌。

    反倒是如今,颍州的粮价平稳,货物充足。码头上,到处都是等待卸货的船队。城内的商队也是将大小客栈都住满了。市面上,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让范纯仁啧啧称奇。

    苏轼难道真的成能吏了

    不可能啊!

    大家伙都是朋友,本事都差不多,在执政上都是弱项,比不上改革派的能力强。就像是一群差生之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学霸,那股之酸涩的味道,让年过花甲的范纯仁都嫉妒的眼红。说好了一起做糊涂官,而你却要成仙,还有没有一点共进退的觉悟了

    不过,很快,范纯仁就发现,苏轼还是那个苏轼。

    出口成章的本事没有丢,但说到做官,却只能算是个门外汉。

    具体事务,基本上比他强不了多少。

    按理说,范纯仁的老爹是范仲淹,能力就不用说了,用雄才大略来形容也不为过。范纯仁是跟着范仲淹病故之后,才出来做官的。范仲淹对儿子耳听心授这么多年,不该对执政两眼一抹黑啊!可真实情况是,大宋的问题都摆在明面上,谁也不敢动。

    就算是范纯仁如今是宰相,也不敢动。

    冗兵,冗官。

    这两座大山,改革派是敢动,但是动了就是踢大家伙的命根子,谁也坐不住。冗兵就更不要说了,大宋的禁军八十万,厢军虽然这些年没有增加太多,但也有六十万。一百多万的军队,裁军是根本就不敢的。万一引起兵变,大宋的根基都要被动摇了。

    除去这些,恐怕就是黄河治理。

    属于老天爷要翻脸就翻脸的狠角色,谁也那她没办法。但也是大宋最能折腾的政务,大宋的官员基本上各个都是治水能手,连苏轼也是其中之一。别说苏轼了,宫里头的太监都学治水了,再玩不转,岂不是丢脸

    可从来没有听说过,治水能将城市治理繁荣了,这不是玄学。

    范纯仁在颍州看了一圈之后,发现他错了。颍州在京西北路是什么地位就不用说,连蔡州似乎都比颍州强一些。

    可就这么一个不被重视的小地方,却从一个不被关注的城邑,变成了如今这副样子,隐隐有通商大衢的样子,不怪范纯仁会惊讶。

    一问之下,范纯仁才明白,都是李逵的功劳。

    苏轼不是那种喜欢揽功的人,再说了,李逵是他徒孙,李逵的功劳不就是他的功劳吗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交易所,钱庄,甚至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