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182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182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到推崇诗词歌赋的追求,甚至一度只注重诗词,只要能在科举的时候,写出一两首好诗词,进士身份就稳了;

    到了仁宗时期,坛大宗师欧阳修极力推广古风,让章回到了本质,崇尚言之有物。欧阳修时代,也是大宋风的一个转折;

    最后,也是最近的一个时代是王安石时期。他是务实派的代表,虽然本身诗词歌赋章都样样精通,但却更加注重务实的作用。因为他固执的认为,只有务实的官员,才是最可靠的官员。于是,大宋的科举的侧重点,一下子转变到了策论上来。

    策论,策论。

    策在前;论在后。

    策是问策,是解决办法的能力。

    论,是采。

    可见,大宋的科举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路之后,突然发现,能够处理事务,为君王排忧解难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而策,也就成为科举越来越重要的评判标准。

    相反,原先非常重要的诗词歌赋的地位大大不如。甚至有的年份还出现了不考诗词的省试和殿试。毕竟经过了省试和殿试的大佬们都知道,应试的诗词,很难有佳句,而且词臣多半不靠谱。比如说柳永,还比如说苏轼。

    坐等新鲜考题出炉。

    范纯仁站在州学的大厅之中,仔细从每一个表情严肃的士子脸上划过,然后沉声道:“沂州解试策考题:府库困纾,量入焉,量出焉?”

    意思就是,朝廷钱不多了,该量入而用,还是量出而用?

    这其实就是一道财政税务题,但引申出来的含义就不一样了。

    大宋变法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

    还不就是因为冗兵冗官土地兼并之后,失去了大量的税收和徭役基础。底层百姓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中,造成政局不稳,财政不足?

    保守派认为,钱不够用,应该削减战争,国家干预,让商业繁荣,缓解财政危机,从而稳定王朝的根基。

    变法派则认为,钱不够用,是因为底层百姓的钱不够用,应该从大户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底层百姓,从而稳定王朝的根基。

    不管是保守派,还是变法派,都有一个共识,天下的财富是恒定的。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地有尽时,财有竭时。

    这也是保守派和变法派最大的分歧所在。

    保守派认为杀富济贫是暴政,比如说徭役法变成募役法,就是让大户出钱,老百姓得利。大户也是一个钱一个钱积攒起来的家当,为什么要替代赤贫的百姓担负本就不该是他们承担的徭役?

    变法派的理由就更简单了,军队支出不能削减,官员的福利不能降低,那么想要稳定社会,只能是让穷的吃不起饭的人先吃上饭。至于其他的,先熬过去这段时间再说。

    其次就是,仁宗时期,大宋的财政因为战争出现了赤字。好在仁宗时期出现赤字仅仅是几年时间,大部分时间大宋府库还是源源不断地收入赋税。但是到了神宗时期,财政赤字的缺口越来越大,不得不火线提拔变法派,皇帝期待用王安石的变法彻底改变大宋财政上的困难。

    解释到这里,都应该知道了,这是一道路线题。

    变法还是保守,选一样吧!

    可对于士子们来说,任何一个选择都是千难万难的生死抉择。大家都是粉嫩的学子,连参加省试的机会都只有一小部分,连官员都不是,却要面临决定仕途命运的选择。这已经不是一场普通的解试,而是他们人生中最为重要修罗场。

    更可怕的是,不管是作何选择,最后的结果都是错的。赢家根本就不存在。

    一道不过寻常的解试策论题目,突然摇身一变,变成送命题。

    就是这么难?

    难到所有人都战战兢兢起来,都一脸紧张的不敢下笔。

    左看看,右瞧瞧。都不知道该怎么选,选保守吧,变法派知道了肯定摩擦他们。当然,这需要他们一路过关斩将,通过省试之后,站在殿试的舞台上,被大佬们围观的时候;选变法派吧,出题的那个老贼是保守派大佬,还想不想过解试了?

    范纯仁老爷子趁着出题的机会,让整个沂州的士子都恨上了他。成功从老大人,升格成为老贼。

    可是,老爷子却兴趣挺高,自顾自的说起来:“看到诸位贤达高兴的愣住了,老夫欣慰不已,如今大宋内忧外患,正需要坚守本心,恪守君子之道的贤达披荆斩棘,继往开来。诸位,老夫就不耽误你们做题了。”

    说完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考场。

    可以说,考场上大部分考生都在骂范纯仁不当人子,故意陷害他们。

    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说解氏兄弟,他们就不在乎。本来他们来沂州参加解试,也没有指望靠着试获得举子身份,去汴梁参加大宋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

    他们出现在沂州的原因就只有一个,武试夺魁,然后去汴梁大杀四方,获得大宋的武进士称号。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事。因为肯定垫底。

    还有一个人也不在乎,那就是李逵,事实上,李逵都已经开始下笔写了起来。

    这题目对其他人很难,是一道非常要命的送命题。

    但对他来说,解决大宋财政的问题,并不难?

    更简单的是,只要在考卷上用笔书写办法,就更容易了。

 第270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站域名更换为o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lt;tentgt;

    能够参加解试的学子,多半是对自己有点信心。哪怕是在沂州这等科举荒漠的考区也是如此,万一参加省试的运气暴涨,拔贡了呢?

    接下一场殿试,万一被大佬赏识,官家看重,拔得头筹了呢?

    人生岂不是大圆满了?

    当有人故意要破坏他们的进阶之路,自然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满和抵抗情绪。其实,一开始只有一部分士子发现了问题,看出来范纯仁出的题目是个坑。其他反应差一点的士子根本就没有看出来考题有坑,只是觉得考题好难。

    对于连家族事务都可能无法接触的士子来说,年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不成熟,没有经验。

    大多数士子手中钱不够用了,怎么办?

    伸手向家里要啊!

    可朝廷的钱要是不够用了,该怎么办?

    难道是伸手向百姓要吗?

    苛政猛于虎,这个故事几乎所有的士子都听说过。加赋,等同于暴政的道理他们也知道。既然向百姓伸手不可取,那么朝廷能变出来钱吗?

    不能。

    钱不够用,那么只能省钱,向冗兵冗官开刀。问题是,这也不可取。士子走到解试这一步,他们的人生目标基本上都一致。中进士,进太学,当文官。凭什么连官都没有当,就大嘴巴犯贱说朝廷对当官的太厚待,要求减少俸禄之处,减少官员的数目。

    这岂不是等于说,还没有当上官,就要求以后自己的俸禄减少……甚至要求朝廷不给官?

    傻子都不会这么干啊!

    这纯粹是损人不利己,傻到缺德冒烟的一类。

    更何况,有人敢这样说。即便中了进士,上司看不惯他,同僚认为他是叛徒,下属恨不得他暴毙。

    且不说远的,就说近的。沂州解试,主考官是沂州的官员吧?

    范纯仁虽说是过来帮忙的性质,但他也是大宋官员中的一员。考生脑子一抽,在考卷上写官员的薪俸太高了,要降低待遇。官员的数目太多了,要减少数量。任何一个考官恐怕都不会让这样的祸害通过解试。

    这不是脑袋有坑了,而是缺心眼。把自己的立场放在大宋官员利益的对立面,这哪里是国才储备的士子,是要造反的盗贼啊!

    所以等到有些士子开口非议,考场上所有的士子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被坑了,而且还是坑的很惨的那种。

    “沂州士子何其不幸也!”

    “朝堂之争,为何要我沂州士子承担因果,何其不公?”

    “我等何其辜,为何范相要刁难我等沂州士子?”

    “申述!”

    “申述!”

    “我等要向范相申述!”

    ……

    沂州通判严明,从六品的小官,站在范纯仁这位大佬面前,战战兢兢的禀告:“范相,您老快去看看吧?士子们反应激动,似乎有闹事的嫌疑。”

    士子闹事,在大宋每逢科举也是经常有的事。

    最大的一次就是太祖时期的落第士子徐士廉,在宫外击鼓鸣冤,痛斥主考官李昉担任主考官期间,私相授受进士名额,引起太祖皇帝震怒。

    不仅当年的省试全部作废,所有考生全部参加重考。主考官去官,一干人等都受到重罚。要不是这件事发生在大宋初年,人们已经习惯于唐朝的科举舞弊的手段,要不然惩罚会更严厉。

    好在李昉后来投靠太宗,步步高升。

    但是引起的轰动效应,绝对不亚于一场政变。因为皇帝对主考官的不信任,原本没有的殿试出台了,皇帝要亲自考察进士的能力,免得被官员糊弄了。

    之后的科举也有发生考生不满成绩,而引起主考官丢官的事。

    但这不过是科举之中因为不公平,而造成的士子情绪被煽动。可要说因为考题不符合考生的心意,而造成的考场失控,真不多见。

    严明哆嗦着擦着额头的虚汗,他是通判,原本知州任性,他根本就不该管,也不敢管。但大宋的制度有一点奇葩的地方,太宗之后,通判还有另外一个职责,给皇帝打小报告,将知州的错误告诉皇帝。

    所以,别看通判没有资格写奏章,投入中书省,但是大宋各地的通判都可以写奏章直接送到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尚书省,甚至直接送到皇帝的书案上。

    严明之所以紧张害怕,是因为他在琢磨,是否应该将这件事报告给皇帝?

    歹命呐!

    他不过是六品的州通判而已,却要打朝廷一品大员、观文殿大学士的小报告,不要这么刺激啊!

    作为旁观者的严明心急如焚,可是作为当事人的范纯仁,却悠闲的喝着双庆点好的茶,一副惬意的不管不顾。气地严明在心里腹诽不已:“跑断腿的通判,霸占功劳的知州。下辈子宁愿做个八品的赤县令,也好过做通判遭罪。”

    良久,范纯仁认真的喝完茶碗中的茶,有点糟心的是,竟然没有茶点。

    大宋的官员各种福利都有,粮食,布匹,甚至鞋子帽子朝廷都会发放。当然,官太小的没有,比如说县丞,教授之类的九品文官,能够享受的待遇大大降低。但范纯仁的官阶放在那里,连盐,茶之类的生活必须品,朝廷都会按时发放。

    有些是按年发放,给券,官员雇人去府库拉,比如说宰相一年十石盐,茶四石。什么时候想要了,就派人拿着券去府库领取。

    这么多的赏赐,老范根本就吃不完,大部分都卖掉了。但是还是会留下一部分,作为自己日常使用。

    可惜朝廷想到了给官员发茶叶,但是对老范这等抠门的官员来说,发茶不发茶点,简直就是犯罪。

    茶喝多了,没有茶点垫着肚子,五脏六腑都有种烧心的难受。

    揉了揉肚子,范纯仁这才开口问:“有士子说要放弃考试,离开考场的吗?”

    “没有。士子有点冲动,担心考题太敏感,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严明心说:谢天谢地,您老终于开口了。

    恐怕严明最怕听到的就是,范纯仁让他自己看着去办?

    真要是这样的话,他真要坐蜡了。

    不过,他显然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范纯仁没有这么龌蹉,只是顿了顿,开口道:“你去稳定考生情绪。告诉士子们,如今大宋内忧外患,非大毅力者,不足以堪当大任;非信念坚定着,不足以委以重任;非大智者,不足以立足于庙堂之上。想要高官厚禄,却不想担干系者,老夫这里绝不会留情面。”

    “老大人,是否这么做,太严苛了一些?”严明担忧道。

    范纯仁抬眼冷冷道:“你可以用你的权力,上达天听。且看老夫是否有错。”

    严明表情愕然,惶恐不已。通判是半个皇城司番子,这是大宋官场都知道的规则,只是没有人说出来。您老非要说出来,岂不是对下官不满?

    可惜,他也没有胆子和范纯仁争论,毕竟这是面子问题,不是立场问题。

    有了尚方宝剑的严明,心中的底气足了很多,出现在考场之后,目光阴毒的扫过一个个情绪激动的士子。毕竟做官十多年,也积攒了不少官威,普通士子哪里是他的对手,纷纷败下阵来。

    严明不仅将范纯仁老爷子的话复述了一遍,还添油加醋道:“如有不满者,大可以弃考。”

    “可有弃考者?”

    士子们都不说话了,本来,几十个人,上百人的闹事,大有人多势众,且罚不责众的心里优势在。可一旦弃考,岂不是让他们三年苦读付之东流?

    如果是省试,真要出了这样的事,还能去皇宫外的御鼓前,击鼓鸣冤,告御状。可是他们参加的不过是沂州解试,不说去了京城击鼓鸣冤是否有用,光是路费开销就不少,损失大了去了。

    再说了,自己弃考了,岂不是便宜了哪些没胆子的匪类?

    就算是苦熬,也不能让他们得逞了。

    严明见士子都不说话了,顿时心头大快,原以为是勇士,没想到是银枪镴枪头的软蛋,目光中带鄙夷,傲娇的冷哼一声离开。

    范纯仁也不能光顾着自己舒坦,毕竟考场出现了反对情绪。

    等通判严明开一段时间,估摸着应该控制了考场的情绪之后,立刻派出了自己的金牌小特工,双庆出场。

    还提点双庆,让他偷看考场的士子反应,考试的进程。

    双庆领命而去。

    沂州解试开考以来,双庆一直混吃混喝在考场,主要是去李云跟前。考生对他也是见怪不怪,都知道这半大孩子和李云关系好,整日琢磨的都是混吃混喝,即便是心中鄙夷双庆的行为,但看在范纯仁老爷子的面子上,对他也是客气万分。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那是范纯仁老爷子身份形象没有崩塌前,沂州学子争着想要在范相面前表现,才会对双庆爱屋及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