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251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251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这时候要是改变文风,文章就可能要差很多。且学生对时弊没有把握。”

    “谁说让你学柳宗师的文风了?”黄庭坚意味深长的笑道“改成范老的忧国忧民,要对时弊的担忧。重要的是要对变法派吹捧几句,不要多,就几句点睛之笔即可。”

    “这李清臣就发现不了吗?可是我父亲也没有说过他和李清臣有过节啊!”范冲真的有点头大,有心不听黄庭坚的吧,辜负了长辈的好意,真要是听黄庭坚的吧,有点吃不准。万一他爹和李清臣没有仇,岂不是多此一举?

    可是黄庭坚却笃定道“贤侄莫侥幸,淳甫兄把变法派有头有脸的人都骂过一遍,李清臣绝对逃不脱。”

    范冲听闻这个噩耗,整个人都有点气馁。他也忍不住琢磨,真要是被李清臣发现了自己的卷子,恐怕……世事难料啊!

    科举,省试和殿试,对苏门来说就像是躲猫猫。

    躲的就是被变法派盯上的可能。

    只要没有在糊名阶段被挑出卷子,苏门子弟算是躲过了一劫。

    之后就是李逵,黄庭坚对李逵的要求就一个,文章立意不要太特立独行,要附和当下。李逵也不乐意啊!这是他科举策论最拿手的优点,要是连这点优势都没有了,他的文章甚至比普通考生都要不如。

    但黄庭坚坚持道“人杰,不要大意,你的文章比元长的文章更容易被发现,就冲你落了李清臣的脸面这一条,他绝对不会放过你。但只要你躲过去了,只要在贡士名单之内,他不敢坏了规矩,至于是否在殿试之中被打压,就看你们的临场发挥了。”

    李云可不服气,因为黄庭坚说完了李逵和范冲,把他给忽略了。

    “师伯,那么我呢?”李云等地心慌,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大师伯,他的文章您老人家还没有点评呢?不能厚此薄彼。

    面对李云期盼的眼神,黄庭坚挺尴尬,咳了几声之后,无奈道“你就不用追求风格了,多准备兵法才是正道。”

    兵法,省试可不会考,但武举会考。

    也不会占太大的份额,武人也不重视,武举最重要的还是对战。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是武状元。

    李云大受打击,他的文章怎么就没有风格了。

    但黄庭坚并非让李逵和范冲这样就算了,他拿出了周邦彦的文章给李逵和范冲作为范文讲解。这位的文章一拿出来,范冲的脸色就很古怪。

    李逵倒是不在意,他没有文人的那种固执。

    周邦彦的文章中拍马屁的痕迹太重,甚至很露骨。但马屁拍到了皇帝的心坎里,可以说,周邦彦的文章将新法的优点都一一挑了出来,聊聊几句就能将皇帝撩拨的得意满满,心花怒放。让神宗皇帝和当时的王安石看了之后,如同痛饮甘泉一般让人神清气爽。

    范冲对此很抵触,但他也知道这是黄庭坚的好意,只能受了。

    李逵跟着一起学,可时间太短,根本就抓不住周邦彦马屁文的精髓。范冲为此,还专门去找了黄庭坚,老头乐呵的告诉他“这种文章写起来很难受吧?”

    范冲自能古怪的点头,他很不习惯。

    而且,文章也别扭,看着像是模式化出来的堆砌,有种故意为止的感觉。

    黄庭坚却抚掌大笑道“就是要这种青涩的感觉,让李清臣觉得你们是因为仰慕他,而改变了立场。他做一科主考官,要是不网络几个能听他调遣的学生,岂不是白忙了这一场?行了,要是老夫看着你们写,突然将那么写好的文章放在老夫面前,老夫也认不出是尔等的大作。”

    “老师,您老就别再羞臊我等了。”范冲闹了个大红脸。

    反倒是黄庭坚无所谓道“老夫年轻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心中有浩然正气,天地之间对错如黑白分明,但处处碰壁。如今老了,才悟出了这番道理。要不然,当初老夫也不会做官越做越小。你们一个就要个进士身份,一个呢,需要进士身份撑门面。绕过了李清臣,元长的文章在殿试之中,绝对没有被黜落的可能。至于人杰,陛下对你不会放手不管的。”

    做官越做越小,这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十多年前,这位就做过知州,如今这官越做越小,说起来也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

    而且按照他的估算,他还有被贬谪的潜力。所以,这些话绝对是经验之谈。

    范冲和李逵一琢磨,也对,气节这东西在考卷上显现,绝对是犯傻。

    于是,苏门下场的一半实力,开始琢磨起来怎么吹捧变法派这等不要脸的事来。另外,苏辙和黄庭坚心有灵犀的教导着自家的侄子。

    饶是李清臣聪明绝顶,也料不到黄庭坚这位编排了无数神宗皇帝趣闻的文坛巨擘,会教范冲和李逵如此不要脸的应试手段。

    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两日的墨义,大部分考生都已经渐渐的习惯了贡院的生活。

    考棚狭小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但只要再熬一天,就能再次呼吸自由的空气,然后煎熬的等待放榜之日。

    五经题之后,就是两部本经。

    之所以会把墨义放在最先考,或许也是为了让考生适应这种环境吧!

    第三日。

    策论题目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对于绍圣元年省试的士子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科举战场。

    是白刃厮杀的关键时刻。

    自从熙宁变法以来,诗词不再纳入省试成绩。策论,成了读书人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篇好的策论,就能决定一个读书人十年,甚至二十年寒窗苦读的结局,没有人敢在这方面轻视。

    铛铛铛。

    衙役举着策论题目的牌子入场。

    士子们屏气凝神,盯着路过的衙役手中举着的牌子。

    题目是汉武新政之过。

    李逵盯着题目看了很久,总觉得这位主考官李清臣的脑子有点问题。

    大宋的官员凭什么敢看不起汉武帝,这是你们自取其辱,还是故意明志向?

    说起来,很奇怪。

    李逵之前想不明白,大宋的士大夫阶层对秦皇汉武都带着鄙视的眼光去看待。秦皇,暴君也;汉武,暴政也!

    在很多的考试之中,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会被拉出来鞭策一番,从而流露出满满对大宋的自豪感。

    可问题的根子不在这里。

    在于秦皇汉武实行的霸政,而大宋曾经太祖太宗也想这么来着,但是实力不允许,被打没了气势,思来想去,最后只能用仁政作为大宋王朝的根基。一百年的延续,仁政成了大宋王朝的主流。任何暴虐的王朝都是大宋王朝秀优越的反面教材。其实大宋还挺看不起唐朝,原因嘛?太穷。唐高中和武后,就是武则天当年还从长安逃难去过洛阳,简直丢尽了皇家脸面。

    秦皇汉武自然不可能逃脱笔墨之伐。

    难道大宋的士大夫们不知道专门挑刺很不地道吗?

    他们都知道,但是不想说而已。

    得亏是汉武帝,要是秦始皇的话,绍圣元年科的四千多士子分分钟就能将这位顶在耻辱柱上。但汉武帝的缺点也很明显,任用奸佞,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

    李逵一条条列出提纲,觉得有点对不起汉武帝,心中微微为这位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默哀一阵。

    他花费了半天琢磨文章,并试着写了一篇。主题是按照变法派的路数,扬长避短,洋洋洒洒也有千字之多。

    修改之后,在晌食之后开始誊写。

    当贡院的衙役敲响梆子的时候,他已经誊写完毕。这梆子声是告诉考生,还有一刻就要交卷了。

    陆续有考生交卷的时候,李逵赶着人多的时候,也将卷子一交,提着考箱出了贡院。

    刚出贡院,被眼前热闹的叫卖声给吓住了,大宋的小贩真的一点都不放过做生意的机会。也没等李云,直接扛着书箱回家。

    且不说李逵,李清臣在省试结束之后,誊写糊名完成,正式的阅卷开始之后,他第一时间去了地字号阅卷房内等着。

    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找出李逵和范冲的文章。

    “此文精妙,可取。”

    李清臣拿来一看,不是要找的人,果断道“可!”

    这一等,就是三天,最后一天他也慌了,怎么没有任何文章和李逵范冲的文风相近的呢?

    连他自己都心里嘀咕起来,难不成这俩人早在被他发现之前就被黜落了?

    。

 第351章 太岁头上动土

    不得不说,聪明绝顶的李清臣坐蜡了。

    范冲和李逵,都是他需要打击的对象。范冲就不说了,元祐六年,在外流落了多年的李清臣,作为有拥立之功的神宗重臣,被当时的宰相吕公著和御史中丞刘挚想起来,有过将李清臣从地方上从调入朝堂,担任吏部尚书的打算。

    但是最终被个贱人破坏了,当然,这个贱人就是范祖禹,这位当时担任给事中,属于位卑权重的角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范祖禹开启了人生中疯狂的吐槽模式。

    这位大人在奏折中写到:“臣观清臣所为,韩琦生则附之,韩琦死则背之;韩降成则随之,败则毁之,进退反复,无非为利。既召而使之,将有复用之势,失天下之望。”

    这话就差没在最后总结的时候骂李清臣是个反复小人。

    仅凭这句话,李清臣就恨不得咬死范祖禹这魂淡,自己还是范祖禹的前辈。论资历,李清臣的资历绝对高,和范纯仁是一个辈分的科场前辈,这厮不敬就算了,还造谣污蔑他的品行。读书人就靠着这点品行当遮羞布过日子,范祖禹硬是跳过来将他这块遮羞布给扯了,李清臣能不想着和他拼命?

    等到范祖禹中进士的时候,李清臣早就是朝堂高官了。

    这主要是他中进士的时间早,第一次参加省试的时候只有十四岁,因为年纪太小,并没有被取。之后没几年,就进士及第了。

    论能力,他因为章写得好,主要所有的章都是神宗皇帝最希望看到的章,而且笔大气磅礴,却不失抑扬顿挫,可以说他是神宗朝,庙堂上的第一笔杆子,他的章还都是让神宗眼前一亮,附和自己心意的章,李清臣的官运自然亨通,被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同时期范祖禹,还跟着司马光在洛阳写资治通鉴连个正儿八经的官身都没有。

    表面上看,李清臣似乎是个靠着章媚上的小人。

    但真要是没有任何能力,王安石会用李清臣?

    神宗时期的官制改革轰轰烈烈,而执掌官制改革的人就是李清臣。

    这位的才能是被不少人认可的,同时人品也很差。他还是韩家的女婿,主婚人还是韩琦,竟然两次背叛韩家,让人不齿。

    但不齿是不齿,能够当面说出来的,也就是范祖禹了。他们俩个也很神奇,范祖禹认为李清臣是小人,但李清臣笃信范祖禹是司马光的走狗,都不咋地,却要互相伤害。

    当然,范祖禹是绝对不会在意,甚至多半已经忘记了他和李清臣的过节了。在他做给事中的时候,被他喷过的神宗重臣多了去了,李清臣算哪根葱?他在变法派中的地位比不上章惇、吕惠卿,甚至连蔡卞在变法派中的身份都要比他高不少。

    在范祖禹眼中,李清臣就是一条变法派中的杂鱼。她不过是站在岸上,往水里丢快石头,砸死了李清臣算这厮运气不好,要是波及了李清臣,爷是给事中,爷们要给你穿小鞋,你还敢跳?

    至于李清臣为什么会和苏辙过不去,主要是他想要取代苏辙的副相官职。因为章惇被历史上更早的执掌了宰府,范纯仁刻意的退让,让李清臣失去了最佳入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机会。说起来,苏辙的中书侍郎的官职,还是李清臣当年设计出来的,在神宗以前,中书侍郎的官职可是没有的,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增设中书门下侍郎,是因为当初神宗皇帝想要分走一部分宰相的权力,才设立了中书和门下的侍郎,而建议者就是李清臣。

    同时,参知政事这个官职也在元丰该制时期被废除了,在此之前,虽然参知政事是执政官之首,但官职是副相,地位稍稍不及宰相。不过之前参知政事的身份有一点很特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轮流执掌朝堂的大印。

    职权不明,在神宗之前的大宋朝堂经常发生。

    有时候,宰相要用印,不得不求到副相官职的参知政事。这虽然有官职上互相牵制,避免一家独大的威胁,但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朝廷办事速度底下,底下官员不知道该听谁的。

    原先官职上的互相牵制的自然是为了使权力不会集中在单独一个重臣身上,但神宗开始变法之后,就发现这样的弊端让朝堂出现了互相推诿的弊端,导致很多新法在朝堂就被拦住了,无法实行下去。李清臣以翰林学士知制诏的身份改革官职,在短时间内,就将朝堂的事情办妥帖了,可以说,他的能力不差。至少要比骂他反复小人的范祖禹强不是一星半点。

    但因为人品不好,还是皇帝宠臣晋升太快,却被同僚忽视了他的办事能力。说白了,就是嫉妒他飞黄腾达和好运。

    另外再说一句,李清臣和苏轼的关系曾经很好,他们经常会用诗来互相问候,这一直持续到元祐初年。

    就资历来说,李清臣担任省试主考官,几乎是一种补偿而已。他也深知,自己肯定会升迁。在殿试之前就会有一次大的升迁。

    副相。

    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二十年前就做过翰林学士了。

    但副相和副相也不是不同的,是中书侍郎,还是门下侍郎,或者是尚书左右丞?

    中书侍郎掌管两个衙门:知谏院、通进司。

    这两个衙门都是庙堂上的利害衙门,而且要比其他衙门都要重要的多。通进司,首官是给事中,掌受三省、枢密院、尚书省六部与各寺、监等官署奏牍,摘录要点进呈,得批示后,颁布于外。

    另外一个知谏院就更重要了,首官是御史中丞,也就是俗称的台谏。

    控制了这两个衙门,也就是等于控制了所有官员的言舌。甚至中书侍郎可以让皇帝只看到他想要让皇帝看到的国家大事。这显然不仅仅是副相的野心了,李清臣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