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258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258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逵琢磨着,自己似乎不想做奸臣,也已经走在了奸臣的不归路上了。

    范冲急忙扶起马昱:“伯仁兄,你我同窗多年,何必如此?”

    马昱能不表示吗?

    可范冲根本就拉不起马昱,马昱也知道,眼前两人之中,范冲不过是个跟班,就像是他被李逵几人绑了送去潞国公府。主角应该是毕渐,他不过是随后的赠品。之所以最后他成就了美事,主要是毕渐这家伙心太大了,被公看出了端倪,果断放弃。

    要不然,联姻潞国公府这等好事也轮不上他。

    范冲也是如此,这位真要是被皇帝赏识的话,范祖禹也不会被贬谪去了岭南这等险恶之地。

    马昱心知肚明,他要投靠的不是什么范冲,而是李逵。至于说李逵会不会接受,他并没有把握。在他看来,李逵神秘的如同黑夜的山魈,根本看不清真正这位的真正深浅。

    范冲拉不动马昱,但李逵伸手在地上一捞,马昱就像是纸做的人似的,被李逵给提起来了,李逵并没有客气。

    给人下跪,就能得个状元。

    这不亏。

    这也是因为这个状元他不能去争,要不然也不会有马昱什么事。

    就如此如此如此

    李逵直接在马昱的耳边说了一阵,马昱惊诧莫名,骇然道:“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你应该明白了,我和范兄不能争这状元了吧?”李逵砸吧了几下嘴巴,发出啧啧的感慨道:“别告诉我,你连给先帝的功绩吹捧都写不出来?”

    “这绝无可能。”

    说到写章,太学出生的新晋贡士马昱自然毫无压力。他要是连这点都做不到,如何能够通过省试,顺利拔贡,且成绩在贡士中也是极为优秀的一小撮?

    不过,李逵还算地道,随即又告诉马昱:“但是马兄你要想清楚,这事虽然简单,可不见得结局一定会很好。还记得太学之中有位前辈周邦彦吗?”

    “这位学长是太学中的传奇。”说起周邦彦,马昱不住神往。次年来京城,就几个月的功夫,写了几篇吹捧皇帝的赋,竟然被神宗皇帝看重,直接赐进士出身。之后升迁之快,大宋官场半年过往之中,也是少有。只是,这位前辈如今混得并不好,主要是保守派将他视为眼中钉,变法派也没把他当自己人。

    但做官这种事,怎么敢打包票注定会一帆风顺?

    李逵帮他,是恩情。不帮他是本分。

    即便李逵不出手帮忙,马昱也要感谢一番李逵。要不是有李逵在省试放榜之日,将他绑了送去家,他能够获得如此好的姻缘吗?家这等豪门大阀,可不是他这样的士子能够够得上的存在。只要他和家小娘成亲了,今后他也算是大宋顶级世家圈子里的一员了。以前范冲这样的贵公子不待见他,今后却要和他兄弟相称。

    这就是一桩好姻缘,改变一个人的力量。

    但仕途之路还是需要马昱自己去走,更何况,周邦彦没有家族的依靠。但是马昱并非没有。之前没有,现在和潞国公府联姻之后,他就有了。周邦彦即便是如今不顺,但他也是风光过的人。自己不过是恩荫小官家出来的士子,还敢挑三拣四?

    马昱果断道:“只争朝夕,不看过往。”

    “好,李某就喜欢和马兄这等爽快的朋友来往。但马兄,你可要当心,别走漏了风声。陛下年轻,最是舍不得脸面,我们做臣子的只能处处维护,不能给他添乱。”李逵提醒道。

    马昱也是个果断的人,立刻说道:“李兄,为了以防万一,小弟马上去和馆舍官员商议,调换舍号。”他随后为难道:“小弟见李兄这里还有空铺,不知李兄是否会嫌弃?”

    “嫌弃倒是不会,但我打呼,说不定会影响你殿试发挥。不如这样,元长的馆舍也有空铺,你和他挤一挤,顺便打磨章,务必要将状元得来。”李逵建议道。

    范冲也没意见。

    考前的几日,很快就过去了。

    这几天,李逵甚至有种错觉,马昱表现出过度的热情,甚至将一再表示希望将他写的章让李逵帮忙指点。

    李逵能指点个毛线?

    他写章的水平,至少辞藻之类的,马昱能将李逵甩开八条街。毕竟这位在省试之中,也是出类拔萃的精英士子。而李逵能得到省试第二十名,更多的是大师伯黄庭坚的帮忙。

    三月初。

    殿试如期举行。

    李逵突兀的站在准备进宫参加殿试的学子之中,八尺多的汉子,在一群周围普遍七尺左右的士子中,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

    “贡士入宫!”

    从大半夜开始在宣德门外站着,等了一个多时辰,才让进入宫中。士子们早就饥肠辘辘,但却都仿佛忘记了饥饿,带着肃穆的凝重,缓缓走进了宣德门之中。穿过第二道宫门,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赫然出现在了眼前,在晨曦之中,绿色的彩瓦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披上了一层宝光。

    这就是大庆殿。

    大宋宫廷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大殿。

    除了极少数见识过大庆典巍峨的世家子弟,大部分参加殿试的贡士,亲眼见到气势如此恢宏的建筑,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心中对皇家的威仪又加深了一次认识。

    肃穆的士子们收敛起了内心的紧张,似乎人人都被赋予了一层神圣的使命。

    在大殿边上德殿之中,主考官李清臣双手托着考题躬身进入殿内。

    “臣,门下侍郎李清臣,知绍圣元年殿试主考官,奏请殿试题目,请陛下御览。”

    太监郝随接过李清臣手中的奏章,转交给了皇帝赵煦:“陛下!”

    “爱卿平身!”

    赵煦毕竟是第一次主持殿试,内心的激动让他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李清臣出的考题,问政七题,都一样。策论一共两道题,赵煦的目光在策论乙号题上停留了很久,然后用朱砂笔写下一个大大的准。

    情绪激动的赵煦点头道:“此题甚附朕意,以此为题,为绍圣开纪元!”

 第359章 假殿试之名

    “吉时到!”

    钟鸣声响起,如同枯木一般坐在大典左侧的李清臣站了起来,拿出了考题,给身边之人,朗声道:“发卷,开考!”

    很快,考题被誊写成好几份,放置在大典的各处。

    绍圣元年,总共有609名贡士,每人都是一张书案,一张草席,隔开距离在大殿中参加考试,将整个大殿都挤的满满当当的,排名三百之外的,还被安排在大殿之外了。考题终于千呼万唤出现的那一刻,不少人都愣住了。

    问政题都差不多,也没什么好说的。

    比如说刑案的题目,就是问律法的条。

    收税的题目,就是拷问士子对于税率的学习。

    题目也不多,加起来就十题左右。

    写的快的考生,半个时辰之内,就能完成所有的问政题。

    但是策论题目就不一样了,这是主考代皇帝问策,或者是皇帝亲自出题。

    绍圣元年的题目是:

    “朕惟神宗皇帝躬神明之德,有舜禹之学,凭几听断,十九年之间,凡礼乐、法度所以惠遗天下者甚备,朕思述先志,拳拳业业,夙夜不敢忘。今博延豪英于广殿,策之当世之务,冀获至言,以有为也。夫是非得失之迹,设施于政而效见于时。朕之临御几十载矣,复词赋之选,而士不加能;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可雇可募之说杂而役法病,或东或北之论异而河患滋。赐土以柔远也,而西北之侵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至于吏员猥多,兵备利阙,饥馑荐至,寇盗尚蕃,此其故何也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夫亦何必焉子大夫其悉陈之无隐。”

    什么意思呢?

    先是吹捧了一番神宗皇帝的才能,舜禹之学。这可是做皇帝的最高标准了,当皇帝的都梦想着达到尧舜禹汤的水平,受万世敬仰。然后说神宗皇帝的亲政和功绩,从变革科举的选士办法,到变法中的募役法、青苗法等等,却笔锋一转,说到了变法的结局并没有达到预期。

    让后让士子们写策论,为皇帝排忧解难。

    李逵瞪着眼珠子,怎么都看不出来,皇帝还需要排忧解难的需要。这摆明了是要让人被变法失败而背锅,说白了,就是以殿试为名,亮刀子杀人诛心。不仅要让保守派背锅,还要摁死保守派。这读书人的心肠也太坏了。皇帝不会没看出来这其中的关系吧?

    都将自己老爹比成了舜禹,还用告诉他大道理吗?

    难道说,舜禹时代,夫子还没有出生,他们是蛮王而已,不知礼仪之美,不知礼乐之重,不知仁德之厚?

    这么写肯定没问题,但绝对要倒大霉。

    反倒是马昱看到了题目之后,却陷入了沉思之中。心说:“策论虽说了变法,但却提出了变法的不足之处,选咸汤团,还是选甜汤团?要命了,这是一道立场题。”

    不仅仅是他,很多士子都紧张了起来。

    朝廷的殿试,皇帝来了,满朝臣之中,有头有脸的都到了。

    如果这时候选了变法派,得罪保守派。选择了保守派,变法派肯定不乐意。

    关键是,皇帝是什么心思?

    至于大殿上的范纯仁和苏辙,还有章惇、蔡卞、曾布、李清臣,明显的站在两个阵营之中。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变法派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但同时,保守派也没有全部都下去。还有个吕大防,护送宣仁太后的灵柩落葬之后,告假回了蓝田老家啃小米饭去了。

    要是吕大防在场的话,应该能够三对四的局面,表面上变法派锐意进取,但保守派执政将近十年,见招拆招,也不是随便可以揉捏的软柿子。

    除非皇帝下场!

    皇帝准备下场了吗?

    马昱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虽说李逵告诉他,皇帝希望在殿试有人能够站出来,立场鲜明的支持变法。

    但真的将自己的仕途赌上去的时候,他却迟疑了起来。

    扭头看向不远处的毕渐,这位不紧不慢地开始在草稿上落笔。

    心里也开始着急了起来。

    而李逵和范冲座次也很显眼,殿试就不存在打乱考号,也不存在舞弊的情况出现。皇帝都在上头坐着呢,题目还是现场出的,自然不存在舞弊的可能。至于排名,是让皇帝看到贡士的长相,好让皇帝有所印象。

    范冲早就想好了写什么。

    他压根就不能顺着皇帝的心思去写支持变法的章,他真要是怎么做,就不会将状元让出去了。

    绍圣元年的状元,真不好拿。

    至于李逵?

    他也没有朝着对神宗皇帝歌功颂德那条路上走,也没有想过踩着元佑党人不放。而是另辟蹊径。他脑中空明一片,早就有所准备。李清臣不是说变法的不足吗?

    当然,这话是谦虚。人都不喜欢把话说满。

    但也给李逵找到了章的思路,咱们就从根子上说问题。不说变法,也支持保守派的政治主张。而是说人口导致王朝的困境。

    当然,开篇还是要吹捧一下皇帝他爹的,在草稿上扒拉起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李逵刚写下这句,顿时反应过来,暗骂一句:都抄习惯了,差点把出师表给默了出来。得换个调调,要不然自己肯定要被吊打。

    “臣窃闻先帝励精图治,数十年不敢懈怠,外有讨伐番邦叛逆之功绩,内有被泽蒙庥百姓之德望。天下共之,黎民敬戴。然数十年夙愿功亏一篑,为臣子所误乎?好事者言位高者不贤,位卑者空谈,此误国之害鄢?”

    “非也,大宋气象承平,百姓乐业。非宵小能乱,非奸佞能祸,实乃天地有数,实非人之过也!”

    写到这里,李逵啧了啧嘴,琢磨着是不是说的太露骨了?

    关系到皇帝的事,肯定要多吹捧几句的,不管是什么缘由都不能忘。就像是哄孩子一样,先给个甜枣吃,然后再抽一巴掌。当然,对皇帝可不敢用训孩子的套路,得不着痕迹的将皇帝哄好了,哄开心了,然后稳妥的将进士出身拿回家。

    批评皇帝肯定是作死,封建王朝,谁能承受得起皇帝的雷霆之怒?

    即便没有踩皇帝,其实李逵的字里行间,都踩了一帮人,变法派。但也不是那么明显,就看人怎么解读了。就像是当年苏轼被下狱,受乌台之祸。说起来就是一帮捕风捉影,深怕没有功劳的御史们,故意找个人立威。这个人能量还不能小了,小了没成就感。

    也不能太大,地位太高的人,他们想要拉下马,难度也高。于是就整了苏轼,谁让他是坛宗师?

    李逵上下左右看了很久,觉得还得润色一番。

    等到开头写完,李逵惊奇的发现,吃午饭了。

    往来的小宦官挑着存放食物的木桶,用厚实的布料将食物盖的严严实实,深怕跑走了热气。掀开之后,竟然是羊肉包子。

    李逵心中长叹不已,这不是勾搭他馋虫,故意不让他考好吗?

    放下笔,李逵对着发放食物的宦官大喊道:“来二十个羊肉的,不要野菜馅的,再来一盆羊汤。”

    原本紧张的殿试气氛,被李逵的一嗓子喊的烟消云散,周围贡士都看傻子似的看着李逵。李逵有什么办法,他的饭量,能吃三十个,吃二十个是半饱。也就是因为下午还要考试,要不然就放开了吃,也没顾及。

    送饭的宦官带着几个小黄门,一脸怒气的将食物放在了李逵的书案上。

    李逵定睛一瞅,还是熟人郝随。他目带狐疑的看着郝随一脸奸相的脸,觉得这老小子对他有仇,会不会

    没等他开口,郝随忍不住了,用尖细的嗓子开口道:“李逵,也就是今日殿试,你能使唤咱家。别不知好歹,吃食没毒。”

    李逵翻着白眼,悠悠道:“谅你也不敢。”

    气地郝随真相将手中的木桶套在李逵的脑袋上,暴打这混球一顿。自从李逵出现之后,他被皇帝冷落了很多。虽说还在皇帝跟前听差,但身边多了个和他争宠的对手,这种眼瞅着苦心积虑熬了十几年才换来的富贵,一转眼就要给他人做嫁衣的悲愤,让郝随对李逵恨之入骨。

    但殿试场合,郝随也不敢和李逵吵闹起来。

    他甚至想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