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260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260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逵这才偷偷抬起头来,他忽然发现,范冲也是和他一样的心思,偷偷抬眼瞄了他一眼。李逵嘿嘿一乐,等皇帝的驾御离开了大庆殿,他立马站起来交卷。

    和省试一样,殿试除非当场评卷,也会有糊名誊录制,李逵只要示意交卷之后,立刻有考官过来收了李逵的卷子,然后当场糊名之后安排抄写。

    之后才会交给阅卷官。

    李逵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把殿试给熬过去了。

    也不知道皇帝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李逵交卷之后,范冲也交卷了,连带着马昱也起身表示要交卷。

    三人结伴离开了大庆典,从殿外拿去号牌离开皇宫。

    出宫之后,就偷偷说了起来,马昱很兴奋,他预感到自己的章确实有中状元的际遇。因为李逵猜到了殿试考题的方向,这让足足比其他考生多准备两日,这份优势对他来说,几乎可以奠定了殿试前三的席位。至于状元这真要看命。命里有时,不想要,都不行。命里没有,即便是冲破天去,也得不到。

    当然这份际遇是李逵给他争取的,自然对李逵感激不尽。

    反倒是范冲明明写了一篇考官和皇帝都不会待见的章,却风轻云淡的异常的轻松。仿佛压在自己胸口的石头被搬开了。他想起了他爹临走时候对他的嘱咐,朝堂是个是非之地,要是范冲今科高中,就想办法去龙图阁,或者秘书省编写史书,一来安静,二来远离是非。

    “人杰!”

    “小师叔。”

    李逵听到有人喊他,原来苏过交卷之后在宣德门之外等着李逵他们。马昱很想加入这个圈子,但是他也明白,对方恐怕要说些不太希望让外人知道的私房话,于是匆匆告辞。

    苏过将李逵和范冲拉倒了一家酒楼之中,要了个雅间。进入雅间之后,就对李逵告罪道:“人杰,我代我三叔向你和高俅告罪,我家叔叔喜静,不好热闹,让你们二人受委屈了。”

    “小师叔,你说这话就见外了,要是高俅在,一定要你自罚三杯。”

    苏过为难的喝了一口,酒量这东西会遗传的,苏轼的酒量就不好,苏过肯定也不会成为酒中君子。才喝了一口,脸就红了,如同晚霞一般红似火焰。

    至于李云,苏过肯定不会告罪,毕竟李云是他的弟子。

    老师比天大,怎么着都不用给李云解释。

    李逵是斤斤计较的人吗?

    他压根就不在意苏辙对他的偏见。

    三人不知不觉就说到了殿试。

    殿试的考题明显是捅刀子的题目,苏过和范冲都别无选择,总不至于说元佑党的保守派是祸害吧?哪可都是他们的亲爹坐下的事。

    苏过拟订了的题目就是鲍叔牙推荐管仲,引经据典的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一点干货都没有况且不敢说,还很尴尬的说明了一个问题。

    熙宁变法的失败,是因为没有贤达领导。才能不足,才导致朝堂层面的考虑不足,最终导致变法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相比之下,范冲也不遑多让,也是苏过的路数。他说的是法家变法,在郑国的实行的时候,因为国力不足,军队实力增加之后,导致快速消耗了国力,导致国家一蹶不振。而李悝变法在楚国也因为水土不服,导致轻易覆灭。

    李逵吃惊的对范冲道:“元长兄,你可真行,连水土不服都整出来了,估计殿前奏对的时候,官家要和你拼命不可!”

    反正,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再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立意都是好的,为了国家摆脱财政上的危机,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

    但结局几乎都一样,庆历新政覆灭的太快,以至于仁宗都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对变法的抵抗情绪太大,连他这个皇帝都有点顶不住了。神宗头铁,但他也没有能够自始至终支持王安石变法,不得不在他含泪罢黜王安石的宰相之位。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王安石的变法弊端很多。一刀切不过是其中副作用最大的原因。还有市易法,朝廷干涉商业活动,导致商人的收益大大下降,从而打击商人的商业积极性,会导致商业整体萎缩。

    有些新法,连变法派内部都有很大的争议的情况下,却在大宋实行了。可以说,王安石根本就没有考量新法的负面作用,为了变法而变法。

    范冲端起酒碗,突然放下,好奇地问李逵:“人杰,你总不能之光问我们的策论,而不说自己的吧?”

    “不值一提,不值一提。”李逵谦虚道,他虽然在殿试的时候写了一篇来头很大的治平策,可实际上,他就纯属拿出来吓唬人而已。

    当然,也不是单单吓唬人,李逵的治平策罗列的数据和推导的结果是真的,有据可查。人口问题导致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任何王朝最为头痛,却难以解决的顽疾。熙宁变法,其实也是结局人口问题。只是变法用的手段是劫富济贫,所以反对者太多。

    大宋的叛军起义一直很多,但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从仁宗中后期之后,变得越来越频繁起来。百姓容易被蛊惑是一个原因,当然,百姓很穷,吃不上饭了,才是真正的祸根。百姓和官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主要在税收和徭役上,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劫富济贫治标不治本。

    李逵拗不过,只好大致说了一下自己的策论。

    范冲听完之后,有种很不好的念头萦绕在心头。

    苏过听完之后,也有一种很不好的念头萦绕在心头。

    在宫中的集英殿,参加抄写的一位吏部的书吏抄写着章,突然脸色巨变,放下笔,额头冷汗连连,惊诧的大喊道:“大宋要完!”

    这下,主持誊录的张商英也坐不住了,不知死活的东西,这等糊涂话也是能够随便说出口的吗?

    尤其是在皇宫里,这是找死的节奏啊!

    而张商英在书吏的跪求下,才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篇贡士写的策论,叫治平策。

    他试着读了下去,一开始,满是轻视之色。连拍马屁的字都一般,这样的士子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可读着,读着,他额头的冷汗都下来了。

    再也没办法摆出上官的气度呵斥书吏,拿着卷子匆匆去了偏殿之中,皇帝,诸位朝堂重臣都在,见到张商英匆匆赶来,李清臣好笑的问道:“天觉,又有美出现了吗?”

    张商英却支支吾吾不敢接茬,将卷子给了李清臣道:“主考官,还是您看后再说吧!”

    看完之后,李清臣心里冒出三个字直娘贼!

 第361章 暴露了

    逼到读书人骂娘,可见李逵的这篇治平策,说到李清臣的痛点,将他逼入了绝境之中,而且李清臣绝对没有破解的办法。

    不仅他没有,连带着章惇、蔡卞等人都没有破解的办法。人口问题,在农业相对落后的封建时代里,绝对是个绝症般的命题。没有人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

    华夏的粮食产量从春秋战国的两百斤出头,到大宋的两百多斤,土地并没有给勤劳的华夏百姓带来更多的回报。事实上,华夏的田产从两百斤到四百斤的跨越,足足用了两千五百年之久。大宋根本解决不了因为人口暴增而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但是大宋的皇帝和重臣们都明白一个道理,百姓吃不饱饭,就该要造反了。

    人口问题,一旦被抛出来,绝对是这个时代的王炸,谁也解决不了。因为天下财富一定,人口增加了之后,光人丁税,徭役,这些人口带来的红利,就给大宋的税收足足增加了一倍。百姓的收入没有增加,但是负担增加了至少一倍,这个题怎么破?

    王安石复生都解决不了。

    大宋的人丁税,徭役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有四千五百多万贯。

    比仁宗初期大宋的一年赋税都快差不多了,这钱要是分摊给富户,天下有多少富户要家破人亡?

    当然解决人口问题也简单,弄死点就行。

    但一万万人口,弄死一千万,还有九千万啊!

    李清臣满脸绝望地想到,还折腾变法个什么劲,这根本就不是变法能够解决的问题。就算是孔圣人复生,面对茫茫多的大宋人口,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变法解决不了。

    不变法死地更快。

    李清臣坐蜡了。

    人口问题,这是从跟上掐死了变法的根基啊!

    他甚至迁怒于那个不开眼的士子,竟然在殿试中写出如此骇人听闻的章。可李清臣的内心又告诉他,这种可能完全存在,还不是猜测,会有一天爆发出来。这就要命了,自己好不容易设局对付苏辙,都已经准备收网了,临了却闹了这一出,他抬眼怒视苏辙,心中暗骂:“奸佞小人,用盘外招?”

    李清臣只能认为这肯定是苏辙的奸计,故意挖坑让他跳。

    苏辙还在纳闷呢?

    怎么李清臣拿着贡士的考卷愣住了,似乎想要毁尸灭迹,一把将卷子当众撕毁的样子。

    难不成自己的侄子在殿试上骂他了?

    越想越不对劲,他觉得自己一定不能让李清臣率先发难。决定主动出击,苏辙站起来走到李清臣面前,从容不迫道:“主考官,是否难以评判,本官倒是可以帮忙一二。”

    李清臣眼珠子都绿了,对苏辙冷笑道:“子由,好手段,清臣败的不冤。”

    苏辙愣住了,他还没有用力,你那么就不行了?不对,是他都没有拿出雷霆手段出来对付李清臣,为什么这个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的政敌竟然承认了失败?

    难道是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了对方,还是这家伙刚才吃猪油拌饭,堵住了心窍,开始胡说八道起来?

    至于侄子苏过的水平,苏辙很清楚,章能写到四平八稳的程度,但犀利不足。这是苏过的性格使然,无法改变。苏辙伸手扯了扯李清臣手中的卷子,李清臣咬着牙并没有松手,苏辙担心撕毁了卷子,没敢使全力,咬着后槽牙道:“撒手。”

    “此卷你不能看,还请章相定夺。”

    “不如让陛下御览!”

    苏辙根本就信不过章惇,在朝堂上想要弄死他的人很多,章惇正好是其中跳地最欢腾的一个,他对章惇不放心。

    赵煦眨巴了一阵眼珠子,有点不知所措,好好的殿试,不应该是一片祥和的气息,士子们竞相吹捧皇帝,也就是他自己,连带着对先帝的功绩追捧一番吗?毕竟,殿试的策论题目已经限制住了贡士们的发挥,这本来就是一道立场题目。

    保守派即便想要维护体面,也只能说执行变法的人不力,皇帝很敬业。就像是苏过的策论,就说了执行人的能力不足,无法将皇帝的美好愿景成为大宋的美好愿景。

    再则就是说变法在大宋没有根基,反对者众多,注定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已经是元佑党人能做到的极致了,还能如何?

    接下来就该是哪些拎得清的贡士们,知道皇帝想要听什么,看到什么样的章,然后顺着皇帝的心意去写批判元佑党,吹捧变法好的章。将元祐党人彻底钉死在了大宋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可为什么,作为李清臣的主考官,因为一篇考生的策论会如此偏激?

    赵煦接过了试卷,眉头紧了紧,有糊名,这很不好。

    他是皇帝,也不能破坏规矩,就照着誊录的卷子读了下去。开头的几句,赵煦如沐春风,这个士子还是有点眼力见的,知道先帝不容易,兢兢业业的处理朝政,最后却累死在了朝堂之上。但读着读着,赵煦的脸色凝固了。

    这压根就不是一篇以吹捧变法为格调的策论,也不是以批判变法派和保守派的策论。这是一篇看着很浅显的人口问题的策论。

    一开始,赵煦觉得治平篇这个题目有点小题大做。

    天下治平,哪里是没有从官经验的贡士能够看得透的道理?

    可随着一系列的数据出现,赵煦紧张了起来。抬头看向了李清臣,询问道:“李爱卿,这章可属实?”

    在光天化日之下,让李清臣睁着眼睛说瞎话,肯定不现实。更何况,边上还有个苏辙,到时候苏辙读这篇治平篇的时候,肯定会对他挑刺,还不如实话实说。但这话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口,真的很艰难,只好点了点头。

    表示数据大部分属实。

    一个王朝的兴盛来源于人口的增加,一个王朝的覆灭,也会是人口的增加。

    这已经不是变法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大宋从建国开始,就一直修建水利,开垦荒地,派遣农官督导百姓种植。但很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产出并不大。随着人口继续增加,百姓终究有一天吃不上饭。这个局面,变法派破不了,保守派也破不了。

    而皇帝,赵煦急的快哭了,他早知道殿试会遇到这等棘手的问题,他之前还为何心心念念的想着要主持殿试?

    这不是坑自己吗?

    皇帝不会骂娘,但心中也想要将这个捅破天的魂淡士子抓来,好好质问他,原本相安无事,装作看不见,不好吗?

    为什么要捅破?

    赵煦甚至感觉自己之后的岁月里,会在惊恐中度过。

    毕竟大宋的臣子改朝换代,还能当官。但是大宋的皇帝改朝换代,只有死路一条。

    而当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就是大宋覆灭的时候。也许是一场天灾,也许是一场人祸。

    章惇气地将卷子拍在了书案上,更气人的是,这份治平篇根本就没有策的格调,就说了人口暴增之后的结果,却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匆匆写了个结尾。还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大宋要引以为鉴!”

    断章断到如此让人愤怒,章惇嫉恶如仇的性格让他怒火高涨,恨不得将这个魂淡揪出来,一脚踢死。

    坑人啊!

    连好脾气的范纯仁看后,都气地吹胡子瞪眼,心说:“老夫要不要请辞啊!如今这帮新科进士,越来越不好管教了!”

    苏辙也看了卷子,按照本心来说,他应该高兴。李清臣自命不凡的主持了绍圣元年的科举,但结局很可能会成为笑柄。

    冒出了一个连主考官都无法评判的考生,这考官还如何做?

    李清臣知道不能继续不作为了,果断恳请皇帝:“臣请陛下特旨,将此卷拆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