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272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272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蛟樱┦可峡蔚氖焙颍挂玻叛Ш笫兆饕嫡庋垢筒皇堑惫伲窃谔Ю锏卑喑ぁ

    其实,大宋真要是只有进士可以授官,根本就不够用。大宋有近1200个县, 280几个州,24路,还有隶属于京城的各个衙门,官至少需要四五千之数。而且大宋长寿者不多,新科进士做官没几年,病故的也不少。三年出六百个进士也不够用。

    大宋可没有举人做官的先例,也没有举人这一说法。只有通过解试之后的举子之说,但举子是不能做官的。

    造成大宋如今冗官局面的主要是因为大宋的恩荫官太多了,多到根本就安排不下去的地步,而且占据的都是低级的小官。比如说县城、县令、主簿等等的,都被官职很小的恩荫官霸占了。

    其实也不是霸占,他们也想当大官,可是实力不允许。除非参加科举,中进士这一条路,要不然,只能做小官。范纯仁就是这样的情况,恩荫出仕,从县令开始做起。他要是不中进士,最多也就是能做个通判。但是恩荫官员,基本上做到通判已经是到头了。根本就没有升迁的可能。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县里头转悠,根本不可能去州衙当官。

    就像是潞国公彦博府邸,他有八个儿子,按照他的身份,八个儿子都会得到恩荫。加上他弟弟彦若,两家有十几个儿子,还有几十个孙子,至少能有四分之一获得朝廷的恩典。可他家就两个进士,一个是彦博自己,还有一个是他弟弟彦若。

    可才出了两个进士,家族却因为他们两兄弟,出了十几个官。

    这样的家族在大宋不在少数。

    在大宋初年,看不出这样做的坏处。因为百废待兴,需要有人做事。但到了仁宗时期,冗官问题变得沉重起来。

    这也是范仲淹和王安石执意要变法的原因了。

    其实在李逵看来,变法就是玩闹。即便变法成功了,百姓也得不到好处。

    因为朝廷有钱了,就只会做两件事。皇帝折腾,还有就是朝廷折腾。

    皇帝折腾:穷奢极欲,然后国家继续变穷,百姓还得在黄莲水里泡着。

    朝廷折腾:那就是要打仗了,兴兵祸,起战端,百姓还得在黄连水里开泡着。

    就像是张养浩的一首小令中说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他看来,朝廷变法,完全是瞎闹,属于自己坑自己的傻缺。不成功,将自己折腾了个半死。成功了,朝廷有钱了,皇帝膨胀了,就该去撩拨大宋隐藏最深的痛了幽云十六州。辽宋大战一触即发,就大宋如今的军队,别看百四十万人,能打仗的有三十万枢密使就该偷着笑了。

    辽国最近这些年也不成了,但打大宋有心里优势,加上还是骑兵作战。估计最后两家人都是累个半死,谁也奈何不了谁。

    有可能大宋最终还会吃亏,给辽国的岁币要涨。

    毕竟大宋打一个弹丸大小的西夏,快折腾了五十年,还是没能把西夏怎么样。

    李逵的野心其实也不大,他就想要当回县太爷,要是境内有匪徒山寨的话,就更完美了,他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衙役们把贼人给剿了。即便衙役们不堪重用,也不要紧,他自己一个人去。然后过一过断案的瘾,差不多就完了。

    别说他胸无大志,主要是他这情况,基本上没机会当宰相。

    就算是当了宰相又如何?

    谁能保证宰相说的话,就一定管用?

    章惇是宰相,可他手下的人都琢磨着坑他,这个宰相做起来也没啥意思。之前是李清臣,想要得到副相,原因嘛!

    他想要继承章惇的政治资源,成为大宋下一任宰相。如今曾布也加入了进去,三个人的关系都开始变味了。

    翌日,李逵臊眉耷眼的去了一趟吏部,发现很多新科进士都等在吏部门房的地方,一脸愁眉苦脸的样子。

    授官,看似运气,实则是有大学问在里面。

    李逵偷偷努嘴问吏部的官员:“这几位是?”

    “等着选官,要是有实缺出来了,就补上去。”对方一脸鄙夷道:“哪里有这等好事,没有走通上头的关系,谁会给实缺?这些人啊,还得去太学熬着。当然了,李直秘自然不用担心,说不定过两年,你就是在下的上官了。”

    对方很谦虚,谦虚到已经将李逵当成个大人物看待了。

    绍圣元年甲戌科的不少进士都是太学出来的士子,好不容易考上了进士,却还要去太学回炉,感情上确实难以让人接受。唯一的区别就是,考上了进士,在太学回炉的话,能够每一个月得到二十贯的俸禄。比太学的补助强多了。可能在太学读书的士子,谁在乎这三瓜两枣?谁不想当大老爷?

    再说了,在太学里熬三年也是熬,熬六年也是熬。

    要是熬了六年,才出来当个县丞之类的小官,这辈子仕途就没指望了。

    可李逵并不想当什么直秘阁,揶揄着偷偷问对方:“要是我去走走关系,兄台以为这京城那家说话好使?”

    “中书侍郎李大人,不过今科进士毕竟皆出自他门下,他老人家自然要避嫌,不会干预选官。同样的道理,知吏部尚书杨大人也是如此的情况,他是小试官,自然也不能免。执政蔡大人,翰林学士曾大人。门下侍郎苏大人,都是可以通融的。但要说京城谁说话好使,只有章相了。章相威严之名在外,恐没人敢登门。”对方一口气说了不少人,可李逵只有干瞪眼的份额。

    一个都登不上门啊!

    想来想去,他觉得有一个人的冷灶可以试着烧一烧,章惇。

    是夜,章惇从宫中回到了家里,儿子章授脸色古怪的走进过来,对章惇低声道:“父亲,人杰来了。”

    “他来投靠?”章惇极为得意,苏轼的徒孙投靠他章惇,这人必然要收下,好羞辱一下苏轼的脸面,顺带着来连苏澈的脸都给打了。

    想到得意之处,章惇畅快的笑了起来,指着他儿子道:“可曾送礼?”

    “没有。就带来了一篇策论,为叩门之用。”章惇对做官有近乎于洁癖的习惯。任何人送礼,都会被他厌恶,而且他心眼极小,恨一个人,基本上能恨一辈子。他连自己的四个儿子考中了进士都不让做官,怎么可能像蔡京那样收礼贪财?说话间,章授将一篇章递给了章惇,家中奴仆急忙将灯笼凑近,章惇读了起来。

    李逵的治平策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这篇章,章惇草草浏览之后,却大失所望,这根本就不是李逵的水准?通篇都讲如何治理一个县城,有北方的县,也有南方的县,甚至连山区都想到了。从保境安民开始,到如何训练马步丁勇之类的建议。

    对章惇这样的宰相来说,如何治理一个县,需要李逵给他建议吗?

    简直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不知祖师爷在此。

    章惇的目光狐疑起来,扭头问儿子章授:“他有没有说明来意?”

    “他来走门路选官。”章授真不想和李逵多纠缠,这家伙吧,自来熟,又是忙里忙外的,连带着还帮忙修了章家漏雨的厢房,眼里有活,就是这么轻快,普通的探花郎绝对做不出李逵这等事来。

    就连被章惇熏陶地不近人情的章授都不得已留他吃饭不可,要不然心里实在过不去。再说了,对于厨艺,李逵绝对练出来了,跟着在苏轼门下这两年,除了读书,就研究怎么吃了。

    章惇家的厨房,也成了李逵展露才华的场所。庖厨们对李逵展现出来的手段颇为折服。主要是,庖厨这个行当是讲绝活的吃饭,李逵一出手就露了手绝活,还不避讳众人。对地位地下的厨娘等人来说,绝对是如同再生父母般的恩师,普通学艺,想要看师傅做菜,三年奴仆,不然连看师傅掌勺的机会都没有。而李逵呢?啥也不要,有问必答。章家后厨的奴仆恨不得趴在地上磕两个头,以示感激。

    章惇古怪道:“他不是得了官吗?难不成直秘阁还不能让他满意?”

    “他不想做直密阁,却眼巴巴的想要当县令。这安平策就是他的进身之阶,他还跟孩儿说,祥符县就很不错。”章授也是没办法了,李逵这厮赶又赶不走,打又不怕疼。如同一帖老膏药似的,让他难受无比。

    章惇觉得李逵这家伙是无理取闹,甩袖道:“他要是想磨,老夫就和他耗着,看谁先忍不住。难不成他还能吃我家大米不成?”

    章授担忧的紧跟着父亲,低声道:“父亲,他真吃我家大米了,还把二哥从老家送来的大米都吃光了!”

    章惇这才大惊失色,怒道:“你们怎么不拦着?”

 第376章 谁还没点黑历史?

    堂堂大宋宰相,还会在乎一些大米吗?

    可章惇真的在乎,他倒霉就倒霉在了是个南方人。到也不是吃不惯北方的食物,而是对南方的食物会有一种特俗的情感在里头。

    当然,汴梁什么买不到,不就是大米吗?

    淮南路的大米不香?

    两浙路的大米就不是大米了吗?

    高丽国,南安的大米就不成了吗?

    可这些大米有比得上老家村子里出产的大米吗?

    别以为章惇矫情,做官的读书人,他从做官那一天起,回到老家的日子基本上都能预见。路过不算,只有丁忧的时候才会回到老家。除此之外,他自从考中进士之后,很可能此生都不会回到老家,有些官员长寿,活到了善终的年纪,乞骸骨,告老还乡,才会回到老家。

    可那时候,已经是物是人非。贺知章就写过几首做官告老回乡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土,物是人非。

    就像是苏轼,他出川之后,考上进士之后没几年,父母相继过世,在家丁忧了六年时间,但除此之外,他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苏轼在外,虽说是个乐天派,但他最高兴的时候,还是收到老家来的信,还有送来的土产。这是一份乡愁的记忆,在外的游子,对其尤为珍重。

    所以官员会因为接到来自家乡的特产会欣喜,甚至说夸张点,是可以解他们乡愁的最好办法。

    做梦都梦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还有故乡的市井和烟火气。

    章惇二儿子送来的大米,一来他是南方人,喜欢熬米粥吃,小米粥不稠,也没有大米粥的香味浓郁。二来,他吃的不是大米,而是那份来自于故乡的乡愁。

    章惇家的大米没有了,也就是说,宰相他老人家回忆寻根的道具被没收了。

    正好李逵端着个砂锅进来穿堂过来,看到章惇的时候,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对章惇道:“叔爷,您老来了!正好赶上了,您家的风鸡够味,我还带来了点腊肉,切了牛肉,做了锅仔饭。这饭要热着吃,正好您回来了,要不然我得给您送去。”

    章惇怒气冲冲的指着李逵,随即徒劳地垂下手臂。李逵一点也不见外,可架不住这家伙说话太客气了。

    客气到章惇都没办法反驳。

    可看李逵的架势,根本就不是要给宰相送饭的意思,而是吃完了,还要往家里带一点李逵刚才说的,都是客气话。

    客气话不能当补药吃,章惇却连生气的心思都没有。

    堂堂宰相只能对儿子呵斥:“哪有让客人帮忙,还忙里忙外的道理,你们也不拦着些?”

    章授这才放映过来,伸手从李逵手里想要将砂锅接过来。可是他试了几次,都被李逵躲开了。他也看出来了,这砂锅里的恐怕是李逵的宵夜。

    章授咬着牙低声威胁道:“撒手!”

    可惜,李逵在章惇府邸硬气不起来。他坚持了一会儿,还是在章惇如炬的目光下,败下阵来。臊眉耷眼的给章惇解释起来:“叔爷,这饭有讲究,叫煲仔饭,菜饭一起做,米饭吸收了菜的香味,变得风味十足。可惜,你家酱油差点意思。叔公我不是说你家的酱油不好,可你家厨房的酱油太不配你的身份了。”

    章惇心说,你家的酱油好,但要是这锅米饭去了你家,我这一两个月就吃不上家乡的米饭了。

    说话间,他才将端在食案上的砂锅盖子打开,蒸腾的热气,如同火焰般窜起,热气带出来的食物浓郁的香味,环绕着他散开,仅仅着香味,一下子将人的食欲激发了起来。章惇贪婪的猛吸着面前的热气,长长呼出一口,抬起眼皮对李逵赞扬道:“不错,你这水平可以去宫里当御厨了。”

    要是不听这话,李逵还能忍受,可是听了章惇的话,不管有没有调侃和奚落的意思,但李逵却不乐意了。

    他这直秘阁已经够惨了,要是差遣官的身份是御厨,他还活不活了?

    直秘阁不是宦官,他不能进入宫城。宫城就是皇帝和后宫生活的地方,俗称后宫。还有大臣们办公的地方,成为皇城。合在一起,就是皇宫。

    李逵的官职,只能在皇城里侯着,他不能去宫城。除非皇帝召见。但要是他成了御厨,他可以在大宋皇宫里横着走了。这绝逼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叔爷,你说吏部是不是弄错了给我的官职。我只有贴职的官职直秘阁,却没有差遣,朝廷总不能这么养着我吧?”李逵不满道。

    他还真猜到了,章惇心说:“放你去哪里都不放心,还不就是养着你吗?”

    其实李逵这话也在理,直秘阁虽然是个官职,且有品有级,但真要说做事,啥也不归他管。

    即便去御马监管皇帝家的御马,也好过这直秘阁的闲散。

    章惇根本就没有开口的心思,指了指锅仔饭道:“怎么吃?”

    “用调羹扒拉菜,先露出米饭,然后舀一勺酱油,不要太多,然后你看一眼着锅巴”

    “闻一闻。”

    “米饭的那种焦香味融合在了腊味的独特风味之中。吃煲仔饭,就先吃米饭,还要大口吃。”

    一口下去。就一个感觉,烫。

    烫过之后,却是种完全与众不同的享受。滚烫的米饭被味蕾包裹着,香气在舌尖弥漫开,章惇享受地闭上了双眼,仿佛置身在老家八月的稻田里,那种风吹拂过稻田的沙沙声,让人近乎陶醉。

    突然,他心头一紧,要是老夫以后吃不到这等美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