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297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297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玩笔杆子的老阴人,谁不知道谁啊!

    李清臣的用意就是让参加科举的举子,将元佑时期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执政者的错误上来,然后他将拿起鞭子,好好的抽一顿元佑党人,然后再将人流放贬谪。将其罪责一一列数之后,钉在耻辱柱上。而他的目标就是苏辙。可惜,当时苏辙并没有上当。

    其实,苏辙差点上当了,还是心甘情愿上当。苏辙看出了李清臣的险恶用心,他也没有打算退让的意思。苏辙不同于其他朝臣,被皇帝厌恶。小皇帝赵煦一来和苏辙的接触不多,二来,他对于才学一流的苏辙还有点小欣赏。这也是为什么吕大防都在老家窝着了,苏辙还能在朝堂上当副相的原因。

    当初范纯仁劝他,他不为所动。

    苏颂也被惊动了,他也不为所动。

    甚至连文彦博……

    他老人家那么大岁数了,按理说已经不会关注朝政了,但还是托人让他慎重。文彦博不比苏澈、范纯仁,在文臣之中的辈分奇高。当年反对王安石领头人,就是文彦博。他的出现,直接导致王安石和变法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王安石的变法说白了,只不过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的补充。甚至很多地方,还不如范仲淹的变法。

    而文彦博,是经历过庆历新政的当时朝堂高官。

    如果把变法当成‘茶鸡蛋’的话,文彦博能指着王安石的鼻子怒斥:“你煮的茶鸡蛋不正宗。”

    就这一句话,王安石就只能败退避其锋芒。

    按理说,文彦博都托人来说项了,苏辙应该偃旗息鼓了吧?

    但他还没有,真正导致他放弃当时背水一战的人反而是李逵,李逵在殿试上的一篇策论——《治平策》。这篇策论的文字且不说,在大宋文臣眼中也就一般而已,关键是策论中所表达的想法,让整个朝堂都被唬的一愣一愣的,吓出一身冷汗。

    李逵的《治平策》通篇就说了一个意思,大宋要完。

    大宋完蛋的原因他也说了,人口太多,还会越来越多,人太多,地太少,粮食不够吃,谁执掌大宋都要完蛋。这个全新的概念细细一想,还真的存在。所有朝廷重臣都以为李逵可能是因为殿试的时间太短,或许是殿试能写的策论篇幅局限,导致这篇策论的解决部分没有表达出来。

    都等着李逵将《治平策》的后半部分续上,可没想到,李逵一转眼,造钟去了……

    李逵压根就没把《治平策》当一回事,连他自己都忘了有这么回事。

    而李清臣等人呢?

    也不敢将这《治平策》放出来,因为人口问题,变法解决不了。太平之下,人只能是越来越多,还没有好办法限制。

    所以,章惇也不敢提这个问题。

    解决?

    怎么解决?

    将大宋所有百姓都排队排好,弄死一个,留一个吗?

    章惇真要是怎么想,他被皇帝弄死就不远了。就算大宋不杀文臣,要是出了个如此暴虐的宰相,皇帝也会破例的。

    苏辙就更憋屈了,原以为大宋面临的困局已经是生死存亡了,可没想到始作俑者李逵,竟然也没把这事当一回事。他憋了很久的大招,被李逵这一耽搁,都憋泄气了。要不是这次蔡京挑事,章惇将火烧到了已故的司马光和吕公著,苏辙也准备放弃了。

    可变法派的做法,让他不齿。连死人都不放过,难道真的要让大宋好不容易维持的规矩,彻底废除?

    翌日。

    文德殿中,小皇帝赵煦紧张的不时瞄一眼连同文德殿和垂拱殿中间的廊屋。

    两个大殿是相通的,文德殿不过是皇帝休息的场所。按照往常皇帝赵煦的习惯,皇帝会垫补一些点心和茶水。

    毕竟处理朝政也非常耗费精神,而且朝堂上一坐就是一个上午,也挺累的。

    但此时,皇帝可没有心思吃喝。

    李逵如同往常一样,来文德殿打卯,然后去皇城里找个馆子吃朝食,再去太史局盯着落地钟的装配。如今,第一台落地钟已经装配完成,可惜走时很感人,一天差一刻多,用李逵熟悉的计算方式,大概在二十分钟左右。时钟走快了不要紧,调整起来很容易,但慢了,真的让人头痛。

    要是在后世,这样的钟敢卖出去,卖家妥妥要被揪出来挨揍不可。

    可是对于大宋来说,这是跨时代的产物,已经神乎其神。尤其是落地钟并不复杂,比浑天仪之类的机械简单的多。太史局原先准备庆祝一番,苏颂老爷子都准备掏钱请客了,元丰楼走起。可却被李逵给按住了,他琢磨着,稍微有点成绩就爆料,会让惊喜被打折。

    说通苏颂很简单,这位老爷子如今没有别的心思,就只有一个愿望,做出走时精准的落地钟,然后腆着脸要求将他的名字放在研发者的最前面。

    老头都七十多了,就一个愿望,李逵能残忍拒绝吗?

    苏颂得了保证,自然对李逵言听计从。

    唯一的关键就是走时不准,只要落地钟走时准了之后,必然举国震惊。毕竟这玩意是能走进千家万户的机械。

    “陛下,臣来了!”

    “李卿,等上朝之后,你在后门等着,看情况不妙,把这份秘折递上来。”

    李逵有点发愣地看着皇帝,迟疑道:“臣能看吗?”

    “看吧!”

    皇帝浑不在意的摆摆手,对李逵道:“李卿有好的建议,可以添上去。”

    李逵傻眼了,秘折哎,陛下您也太不当回事了吧?打开秘折,李逵一目十行,才看到一半就激动起来,西夏打过来了,爷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沉住气,这时候不能表现出兴奋,反而要义愤填膺……唉,义愤填膺的表情该怎么装才像?

    可下一刻,小皇帝却自己讪笑起来,不好意思的对李逵道:“李卿,老前辈曾教过朕,遇到难以处理的事,转移视线不成,只能出尿遁屎遁这一招。但朕毕竟是皇帝,此事也难以启齿。这才想了这么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李卿你受老前辈言传身教多年,帮朕看看此计是否可行?”

    尿遁?屎遁?

    皇帝连这招都学会了?

    三叔公你缺了大德了呀!这岂不是把皇帝往毁了教吗?

    可让李逵更加紧张的是,他手里的秘折是假的,那么他拿着假的秘折,给皇帝,吓唬朝堂上的重臣,岂不是欺君之罪?

    李逵撇了一眼郝随,对皇帝道:“陛下,臣是少府,不是皇城司指挥使,要不让郝公公送吧?”

    郝随心头哇凉哇凉的,有道是墙倒众人推,自己还没倒台呢,这会儿功夫连李逵这样的官场新人都敢欺负他了,还有天理吗?

    郝随不愿意没用,皇帝觉得有道理,这才有用。

    赵煦从善如流,觉得李逵说的有道理:“李卿考虑的周全,还需要卿看看秘折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话,就按照秘折上的来。”

    李逵觉得这事他能做,就承担了下来,对皇帝道:“臣,遵旨。”

    于是,李逵在文德殿修改起了秘折,秘折之所以是秘折,因为知道的人少。但同时秘折要爆料,没有大料可爆,秘折就成了小道消息。

    李逵捻着笔管,在秘折上修改起来。

    西夏打过来,才五万兵法像话吗?

    章惇这样指挥过十多万大军平定叛乱的宰相,会在乎五万兵马?

    这点人马,怎么能吓住朝堂诸位大人,李逵大笔一挥,改成五十万。

    兵分两路,变成了兵分十路。这样一来,陕西六路之中,至少有四路军阵都会在西夏的大军进攻之下。

    太后亲征啊!

    西夏如今太后当政,用什么大将?男女老少都齐上阵,不是国战,怎么能将章惇等人唬住?

    当然,这秘折就不能是密探所写,更不能是哪些啥也不懂的监军宦官,得找个厉害点的边塞重臣,李逵一琢磨,心说:“就您了!”

    准备妥当之后,李逵搬了个马扎,就坐在垂拱殿连同文德殿的回廊边上打盹。

 第407章 都不按套路出牌

    “李逵,醒醒!”

    “嗯!”

    李逵抬起眼皮看了一眼喊他的郝随。这位自从霉运缠身之后,说话也柔和了许多,似乎有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大彻大悟。

    李逵在衣袂里摸了摸,将重新拟订抄好的秘折给了郝随,李逵撑起懒腰打了个哈欠,站起来就准备离开:“我去太史局了,你们继续耗。”

    如今大宋朝堂,整日乌烟瘴气,李逵看着就火大。

    什么变法派,保守派。

    就和豆花,吃咸的,还是吃甜的一样。争来争去,成了咸党和甜党,还上升到了正邪不两立的地步。

    变法真的有用,古往今来的变法就不会只有寥寥几次成功的案例。

    即便变法成功,也不是变法本身的成功,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奴隶制跨进了封建制,这样的变法自然是成功的,会激发国家的力量。但真要是封建制折腾自己家祖宗的法度,在李逵看来,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大宋就是这样,冗兵冗官冗费,三冗压地大宋喘不过气来。

    可这些东西压不垮大宋,历史证明,真正压垮大宋的不是制度,而是外敌。

    可大宋的朝堂却以为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一定要变法。而且伸手就是针对最底层的农民。《青苗法》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起来,真的会如同执政者设想的那样有用吗?谁也不知道,时间长了,或许百姓更加穷,更加苦。

    因为大宋的普通农民,用不到国家三成的财富,甚至更少的财富拥有量,却承担了大宋财政的一半以上的赋税,还有所有的徭役。

    没错,大宋的一半赋税是从手上没有多少余钱的农民身上收来的。

    这个制度不打破,大宋的财政危机永远存在。甚至会越来越沉重。

    就像是人头税这样的税收,一百年前收多少,一百年后还是收多少。而一百年前三千万人,一百年后九千万人,等于赋税通过人口红利增加了两倍。

    赋税增加了两倍,可百姓拥有的土地和财富,似乎还是那么些,却因为家里人多了,更穷了。种地越来越穷,很多农夫都放弃了土地进入城市。但剩下的农夫却要用更少群体,去承担不变的赋税和徭役,生活越来越艰难。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只是没有人提而已,李逵的《治平策》说了人口的问题,但他也不敢真去傻乎乎地指出最后的症结。他不信自己看出来了,章惇、苏辙、李清臣这些聪明人会看不出来?他们也看出来了,就是不想说而已。揭开伤疤虽然容易,但揭开之后呢?谁去承担后果?

    李逵对在这样的朝堂中做官,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兴趣。

    还不如去搞一搞他的小发明,说不定能做个科学家。

    李逵要走,可郝随却不让,可能是因为没有人可以说真心话,郝随肚子里存了一肚子的话想要说,却没有吐露心声的地方。以前他怕,怕被人构陷,让他失去皇帝对他的信任,但现在他不怕了,可还是不敢说。

    而李逵,对他来说是个吐露心声不错的对象。

    郝随在宫里头伺候这么多年,李逵是什么样的人还能看不清楚吗?

    他蹲在李逵面前,老脸和善的笑道:“李逵,咱家对你不错吧?”

    “你好像没有陷害过我。”李逵开口就有种让郝随聊不下去的感觉,但他也不在意,继续自顾自地说到:“我是老祖宗的人。”

    李逵这才抬起眼皮正儿八经的打量起来郝随,他可不想做宦官的听众,当然,他也不可能是个好听众。

    可看郝随的架势,似乎并没有打算结束谈话,且谈性颇浓,只能叹气道:“好吧,你又想要说什么?”

    “宫中凶险,我才不到四十岁,你瞅瞅我的脸,都老成什么样了?如今要离开陛下,有些事放下了,反而不会像之前那样怕这怕那,整日忧心忡忡。宦官不是官,是奴才。活地卑微,但咱也是人吧?可你瞅瞅满天下,有几个把宦官当人看了?”

    说到这些,郝随的情绪有点低落,他爬到殿前押班的官职,很不容易。只要再升迁一级,就和宫中宦官界的传奇冯世宁一样的品级了。

    可转眼就成了空中楼阁,郝随似乎也为自己感到不值。可他却笑了,似乎轻松道:“陛下好伺候,可相公们都不好伺候,如今脱离他们,也算是脱离了苦海。可是在京城,咱家还有一点遗憾。”

    李逵等眼看着对方,良久,问:“你要借种?”

    “我……”

    没说几句,郝随被他气跑了,他就算是真要借种,也不会找李逵这样的莽汉。

    大殿上,双方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很奇怪的是,邢恕这家伙,竟然这一次也站在苏辙的一边。他原先是变法派,被大老王嫌弃之后,转投保守派,现在成了两面派。可奇怪的是,批判蔡确,他比谁都积极。

    原因就是,变法派曾经的大人物蔡确,是被他一竿子捅下去的。

    他总不能承认自己曾经陷害忠良吧?

    可即便如此,苏辙还是非常被动,李清臣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他厌恶,尤其是他只问错,不问功,这等混淆视听的做法,有几个官员是干净的?

    气不过的苏辙怒斥道:“你如此网罗罪责,岂不是将我元祐功臣都说成是奸佞,难不成要将太皇太后也拉出来算账。你们这样做,将宣仁太后放在什么位置,将陛下置于何地?妄开战端,劳民伤财不说,我大宋好不容易安抚的民心又将被尔等私利,而陷入困纾之中,有多少百姓将妻离子散,有多少百姓将命丧边塞。”

    “可悲的是,你们还为此歌功颂德,个个以为一心为了大宋。大宋不曾亏待你们,为何要陷害大宋?”

    李清臣站在苏辙对面,沉吟道:“西夏乃我大宋之附骨之疽,此伤不治,我大宋冗兵数十万,如何能解?此贼不杀,我大宋战马如何解决?还有陛下,陛下乃仁君,还轮不到你苏辙来评论。你口口声声说陛下好战事,不体恤万民,岂不是说陛下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

    苏辙怒道:“汉武帝有何不好?武帝为汉开疆拓土数千里,为汉一朝消除了北方的隐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