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64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64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李逵还真这么做了,做的理直气壮,毫无羞耻感。厨娘许春丽拿着调羹,剜了一大勺,当着李逵的面前就要往嘴里送。

    李逵这才慌了,急忙拉着胖春的手腕道:“姐姐,你也太实诚了,没闻出来这是盐吗?”

    这一勺子盐怂下去,岂不是要变腌肉?胖春看在李全的面上,就算再想巴结李逵,也要和李逵拼命。有这么坑人的吗?拿盐送礼也就算了,还包装的像是膏脂一般,岂不是让人上当?

    胖春脸色顿时突变,啐道:“你想齁死我不成?”

    李逵讪笑着道歉:“姐姐,我这不是想要表现出送礼的诚意吗?您少一点,捏那么一小撮,就着味就成,尝尝这味是不是不一样。”

    厨娘许春丽照着李逵的话,伸出手指捻了一些放在舌尖上,眯起眼睛仔细回味之后。不愧是沂水数得着的厨娘,立刻就尝出了这盐味道的与众不同,笑着点头道:“好盐,没有苦味。值这么个精致的匣子和罐子。”

    随后她小心道:“这盐不便宜吧?包装这么好,买盐还送个陶罐,看着挺精致,家里用也挺好。还送了个木匣子,这倒是没什么用,可也能放些杂物。这盐的口感也好,味道纯正,没有一丝的苦味,吊汤鲜味一下子就出来了。市面上最好的盐也比不上你带来的这一罐。”

    “姐姐识货!”李逵高举大拇指,眉飞色舞道:“姐姐,你觉得这盐要放在坊市上卖,多少钱一罐合适?”

    厨娘许春丽絮叨了一阵:“寻常最好的海盐来自南方,价格四十五文。矿盐的话价格会贵一点,六七十文不在话下,要说西夏的青盐也不错,但品质上不如矿盐。你带来的盐的品质要比世面上任何一种盐都要好,价值自然高一点没问题。加上这么个匣子,还有盐罐,看着花费不小。罐子的大小装两斤盐不成问题,给个五吊钱吧。”

    李逵气地哼哼了一句:“才五吊?连一贯都不到?”

    “五吊不少了,我还觉得五吊都蒙人呢?”厨娘许春丽心直口快,丝毫没有看出李逵脸上的僵硬,显然这盐和李逵有莫大的关系。

    李逵一扭头,就跑。

    厨娘许春丽在他身后头追:“李逵,我和你族兄……”

    李逵摆摆手道:“等会儿谈。”心里却嘀咕道:“没文化的傻妞,多余理你。”

    拿着另外一个装盐的匣子,李逵去后衙找老师周元。

    周元正在发愁,沂水县的税收一直是大问题,百姓收入少,支出多,很多农户幸苦一年却成了入不敷出的状况。就拿人头税来说,大宋执行的口税,也就是人口税,规定每个人都要缴纳,如果是奴仆就由主人代缴纳,一般在100至200文之间。每年正月三司会发公文,确定当年口税的征税标准。一个拥有三个成年人的六口之家,每年需要缴纳的人头税就在半贯左右。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加上沂水县在农闲的时候,也没有做工的地方,农户想要增收就成了奢望。靠着土地的产出,粮税都交不起,更何况是人头税等这些杂税了。遇到灾荒年景,百姓甚至因为无力购买种粮,而靠借贷播种。一旦当年欠收,就因为高额的利息而无力还钱,甚至会因此而失去土地,从自耕工农沦为佃户。

    多山少地,还没有做工机会的沂水想要走出困境,难上加难。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话在理。但要是官员连政绩都没有,恐怕连做官都要做不下去。

    如果继续下去,他在吏部的考评就要糟糕了。如果考评中下,对于他来说不啻于噩梦。难道他一辈子都要在县令的位置上晃荡?

    他也想获得更大的舞台,之前在临沂他对李逵说他不在意升官,那不过是一句违心的话而已。

    步入仕途,谁愿意一辈子做七品小令?

    但升官需要后台大老板,他没有;需要硬扎的科举政绩,他也没有;联姻个有权势的岳家,他也没有。这也是周元只能死死的盯着政绩的原因了。加上沂州知州章惇对他横竖看不顺眼,可见他三年的考评会差成什么样?连收税都收不齐,让朝廷还怎么重用他?

    就算不能升官,总不能被降职吧?

    李逵就是在这个时候,很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了周元的书房里。将手中提着的雪花盐木盒子放在了条案上,盯着不知所以抬头看向李逵的老师周元,开口就是一句欠抽的话:

    “老师,我对你有意见!”

    周元被李逵的一本正经给气笑了,他原本以为李逵对繁重的学业有意见,至少是一个月之后,两次考核通不过才会有抱怨。没想到才几天没见,这小子涨脾气首发

    没等周元教训李逵,李逵却抢先说了起来:“老师,沂水县的百姓可都眼巴巴的等着你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呢,您老却一宿一宿的忧虑百姓,累坏了身体,让沂水的数万百姓岂不是没了指望?”

    周元愣住了,心中嘀咕道:“这算是拍马屁吗?很有潜力啊!自己要是学会了……”

    很快,周元就被自己邪恶的想法给恶心到了,眼神不善的对李逵道:“你小子拍马屁用错了地方,你老师我是听了几句好话就找不到北的人吗?”

    李逵直视着周元的目光道:“老师,您可不是这样的人。小子有一事不明,还请老师赐教!”

    “呦呵,长志气了!”周元挑眉道:“说吧,又动什么歪心思了?”

    李逵叫苦道:“老师,你错怪弟子了,弟子是真的有事不明,请教老师来了。”

    对待学问,不敢马虎,周元正色道:“好吧,说说看。”

    “老师,弟子突有奇想。假如有窑厂接到了大笔订单而收入倍增,比如说,窑厂每一个月能增加百贯的收入,木匠们也能得到相应的收入,是否对于本县来说,就增加了两百贯的收入?”

    周元古怪的看着李逵,心说:这小子没病吧?这么简单的问题,他就不信李逵答不上来。

    于是周元点头道:“没错。”

    “但是这些都是用来包装货物的材料,那么货物自然价值数倍,甚至十倍于包装物,弟子所说没错吧?货物制作的材料,人工,都来自地方。所得到的收入也会消费在地方,一千贯的收入,花费九百贯合理不过吧?”

    周元再点头:“没错。”

    “作坊,窑厂,木匠们得到了上千贯的收入之后,必然要花钱。买肉就能让屠夫获得收入;喝酒也能让酒肆获得收益;有钱的商户,要扩大规模,修缮建造屋宇能够让瓦匠、窑厂、木匠和力工获得收入;货物收到青睐,就能引来各地的商人,商人需要入主必然会使客栈收入大增;商品需要运送,使得百姓除了土地还能找到一份运送货物的工,如此循环往复,每月我县将增加万贯的消费,一年就是十二万贯,商税六千贯,我县岂不是富足?”

    “百姓有钱了,最重要的就是穿新衣,吃些好的犒劳自己。农妇织的布匹就能卖出,而农妇收入的增加同时也让农人有了更多的支配收入。其中各环节增加的税又是几何?”

    “人人都有可以获得收入的工,本县的百姓是否已经算是脱贫了?”

    李逵吧嗒吧嗒说了一大堆,这就是经济,产业经济,通过产业发展获得经济繁荣的一个典范。但是要说增加多少税收,这真不好统计。因为谁也说不清楚,这钱会滚动到什么样的地步。

    但经济就是这样,只有钱滚动起来,才能变成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周元是没有经历过这些熏陶的大宋官员,他听了李逵的话之后,自闭了,憋屈的想要清理门户。有这么祸害自己老师的吗?

    拿一个根本就没有答案的问题来问自己,尤其是他还觉得李逵指出的方向似乎很可行,句句都是至理名言,可就让他心里不着不落的担忧。似乎,沂水先要富足简单的很,只要找到了那个让各地商人都为之动心的商品,沂水县似乎就能走向小康。

    而且周元心中笃定,只要自己问李逵:“你觉得这样做沂水百姓和县衙能够得到什么好处?”

    不用猜,李逵这厮肯定会装无辜,苦逼道:“老师,我要是知道还用问你?”

    周元气地连发作都不敢,他哼哼唧唧了一阵,只能丧气道:“虽然这办法很好,但是李逵你要知道,这样的商品可遇不可求。禹州和汝州的瓷器都很好,窑厂窑工众多,窑工能吃上肉,穿新衣,住新房。但要说到钧瓷,首推这两个地方。此地的瓷器天下皆知,自然能够让百姓富足,商业繁荣。但沂水县不一样啊!”

    李逵就差扑到周元面前,献宝似的将木盒子打开道:“老师,现在我们有了。”

    “什么有了?”

    李逵媚笑道:“雪花盐,比贡品更好的品质,您值得拥有!”

    周元目光直勾勾的盯着盐罐,还有木匣子,他似乎有点懂了。

    但他情愿这辈子都懵懂无知下去。

    他甚至已经猜到,李逵这小子如此不遗余力的向他推荐,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挣钱,这生意多半是他的。

    周元气地在心中咆哮:“你丫,为了整出个名头,挖了多大的坑给你老师跳!”

 第108章 人人都爱苏学士

    觉得李逵说的很有道理,但又怕处处是坑,一不留神就掉下去了。

    周元想了想,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李逵的真实想法,总不能这小子把他绕晕了,然后啥目的都没有吧?这不符合李逵的风格。

    深深叹了一口气,周元忧心忡忡的问李逵:“你说了这么多,总不至于告诉我面前的这个小匣子就是改变沂水命运的奇物吧?”

    “神了,老师,您真的神了,一猜就猜到了。”李逵兴高采烈的配合着周元的反应。

    周元一甩衣袂,冷哼道:“少拍马屁,为师不吃这一套。”

    “老师您看!”说话间,李逵将盐罐打开,将细如白沙的盐送到了周元面前。从来不做饭的周元看着盐有点愣神,觉得自己的智商有点下降的趋势,他根本就猜不透李逵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仔细端详了一阵之后,还是毫无结果,不解道:“这是盐?”

    李逵心中赞叹不已,到底是大少爷出身,连盐都差点没认出来。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啊!可惜,自己家徒四壁,一无所有,除了努力别无选择……唉,天生就是个劳碌命,根本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李逵忙点头道:“没错,老师目光如炬,此物正是盐。但此盐和其他的盐不同,被誉为雪花盐,其洁白如雪花一般纯净,细腻如沙,是不可多得调味圣品。”

    “别动不动就圣品,我尝尝!”

    周元提醒李逵不要乱用词语,他不像厨娘胖春实诚,就是浅尝而已。不过很不幸,第一次他没尝出来。

    于是再尝了一会儿,随后皱眉喝了一口茶水压了压口中的咸味,周元还是没尝出来。

    这就尴尬了,李逵心说,这么好的盐,竟然没有尝出来?

    作为老师,有老师的尊严,周元果断拒绝了李逵想要揭开答案的好心,第三次品尝。持续吃盐是一件很遭罪的过程,虽然第一口咸味并不那么突兀。但随着次数的累计,会变成一种味觉上的沉重负担。好在周元这次终于学乖了,他细想了很多关于盐味的文字,然后结合自己对调味品近乎匮乏的论述,得到了一个结论——不苦。

    苦盐,苦盐,咸味似乎天生就和苦味伴随在了一起。

    周元终于发现李逵送来的雪花盐的特点,这会儿功夫,师徒二人都是抹了一把额头的虚汗。周元心虚不已,他终于发现了盐的奥秘,还是借助文字,这让他很内疚,对百姓的疾苦认识的并不那么清楚。而李逵怕周元吃坏了嗓子,到头来自己受过。

    对于雪花盐的品质,周元难以判断,只能心虚的问李逵:“这盐很好,不苦?”

    “比市面上的盐都好,是从秘方中提炼出来的最为纯净的盐,没有苦味,就没有了盐中伴随的卤毒,使用这种盐调味,可以让人远离卤毒的侵害,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李逵硬着头皮将盐当成保健品来解释,没想到周元颇为认同,可随即问了一句让李逵瞠目结舌的话:

    “这秘方要献出来?”

    李逵古怪的眼神似乎在控诉周元的不谙世事:您良心被狗吃了,这样的胡话都能说的出来?

    话一出口,周元似乎也感觉到了失策,讪笑道:“这自然不成,这秘方价值不菲,要是建立工坊或许真能让沂水县的百姓获利。说吧,你既然拿来了盐,自然有一套说辞,不要藏着掖着了,你老师我也不是那些个不明事理的人。”

    李逵凑近道:“老师,雪花盐虽好,但没有名气啊!”

    周元莞尔笑道:“也对,既然此物出自沂水,为师就赋诗一首给此物扬名。另外你放心,老师虽然位卑言轻,但同僚同窗众多,写信推荐一二,也不是难事。”

    周元觉得自己这么做已经非常卖力了,可看李逵的表情,似乎和他预料的不太一样。

    百丈村的人总有一开口把天聊死的本事,李逵也有,只不过他之前学会瞎扯,口才突飞猛进之后,才少了这些个尴尬。但是当周元表示鼎力支持的时候,李逵还是傻乎乎的嫌弃道:“老师,弟子也不是埋汰老师,只不过您老的名望差了点,最好让师祖来写这么一首诗首发

    师徒两人大眼瞪小眼,谁也没说话。

    李逵深知,要说服老师周元放他去颖州很不容易。他在周元这里的信誉已经快破产了,主要惹事的劣迹太多,让周元根本就不放心放李逵出门。

    不过李逵想到了补救的办法,试探着问道:“老师,可以写信给师祖他老人家,将此事言明,让师祖赋诗一首,为其正名。”

    周元摸着下巴,他能告诉自己唯一的弟子,他在老师苏轼面前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面子吗?

    不能!

    这关系到自己在弟子面前的威信,这让他很纠结。

    同时,周元也不禁自省其身,难道自己的诗词真的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连给雪花盐扬名的才气都不足?唯一的弟子竟然还敢嫌弃他的才学,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可是给老师写信,又担心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