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71章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71章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逵问:“要是一年说不清楚呢?”

    “就说一年。放心,师祖管你吃喝的能力还是有的。”苏轼豁出去了,他就不信李逵会比他有办法。

    李逵叹气道:“哎,那我就说说,说错了可别怪我。”

    苏轼心说;“你有可能说对吗?”虎着脸道:“快说。”

    李逵道:“无农不稳,最好理解,就是在地方上农业是最为重要根本。如何保持土地长期有效的耕种,并让耕种土地的百姓不会陷入沉重负债之中,就必须要针对百姓的赋税进行调整。如果无法调整,就需要官府帮忙解决难题。技术上的难题,让农官去做;负债之类的青苗法就不错。”

    “对了,如今青苗法被停了。但官府也可以在本地用官府的信誉担保,给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候给予借贷上的支持。甚至可以筹款作为资金,以本金和微薄的利息来运营。官办不成,就改成民办,只要肯琢磨,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就和常平仓一样,这是保护拥有土地的自耕农。”

    “对于佃户,需要告诫本地乡绅在请佃户帮佣的时候,本地百姓优先,提高薪酬来缓解双方的矛盾。从而维系地方安稳。大宋律不能用,就按照乡约的办法来。毕竟乡绅的土地都在本乡本土,土地搬不走,他们也不想做的太过分,人总该是要脸的。对于势利小人,名声臭了乡绅,官府就在各个地方制约他们,比如说县学因为道德败坏不予录用声名狼藉乡绅的子弟。贩酒贩盐的许可停发等等。不管用什么办法,让他们服为止。”

    “对租用官田的百姓,因为水利失修,官府不想承担修缮费用,可以让百姓自己修缮。费用承担在租金之中,或者水利修缮之后土地产出多了,还是按照原先的标准征收,调动百姓积极性。”

    “道理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就一条,官进民退,民进官退而已。一切都以增加本地的粮食产量为首要。官府提倡引导,却具体的选择让百姓去做,毕竟官府一直在,但官员三年一期,新官上任改变了旧政,数年心血毁于一旦也不是不可能。”

    “其次就是工坊,鼓励工匠革新技术,给予奖励。私人工坊,官府可以帮忙扩大规模,寻找合作。缺资金的,给予资金支持。”

    ……

    从中午,李逵一直说到了傍晚,其中苏轼还问了很多问题。

    唯独让苏轼很不爽的是他刚刚训了李逵,这会儿他没脸将李逵说的用笔记录下来。好在他的记忆超群,几乎能够全部背下来。

    可惜,临了,李逵还是让苏轼气个半死:“师祖,我刚才都是胡说八道,你听过当个乐就完了,别瞎试,万一出了事我可不会承认是我说的。”

    苏轼刚想夸李逵几句,以示鼓励,听到这句话,啥心思都没有了。

    但李逵的才能让他看到了,务实,处处都是解决的办法。要是王相公早四十年遇到李逵,还有章惇和吕惠卿什么事?

    至于李逵的表现,对苏轼来说,简直就是惊艳。

    虽然,这小子书读的一塌糊涂。

    李逵终于被苏轼放了,也不能说是放了,而是让他吃饭去。继续在家里呆着。

    这时候来请父亲用膳的儿子苏过走进了书房,默默整理了一些手边的书稿,一边对苏轼劝道:“父亲,师侄虽然年幼,但是才思敏捷,才学出众,学问着事扎实……”

    苏轼吃惊的看着自己家的儿子,他就闹不明白,苏过所说的那个师侄还是李逵吗?

 第117章 计划有变

    儿子是亲儿子,自然不会骗他。

    苏过复述了和李逵在菜地里的谈话,苏轼拿起书案上的茶盏,吞了一口之后,咧嘴道:“这茶也点的太差了点,也不知道周元是怎么教出来的学生?”

    这话要是传到周元的耳朵里,周元肯定不会背锅。文人喝茶的茶艺,什么时候也要老师来亲自下场教导了?这就像是玩乐一样,寓教于乐,找个技艺出色的茶姬,美色当前之下,必然技艺突飞猛进。男人,永远也不要低估他们在美女面前的表现能力。

    苏过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将父亲面前的茶盏收走:“父亲,孩儿给你换过。”

    琢磨不透,才是苏轼最大的疑惑。

    李逵能够说出‘耕读传家’的话来,自然有一套完整的学识体系,也就是说,能够体悟这样的境界的文人,无一不是世间鸿儒。李逵身上哪里看得到这种痕迹?在学问一途上,老辣如苏轼这等的存在,也看不出来李逵的学问体系出自哪里?

    难不成是《论语》?

    这部书是不一般,但还不至于让苏轼觉得能够仅仅依靠一部论语就能让学子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是瞎扯吗?

    文人学士,很多人施政的理论有出自《易》和《道德经》的,也有出自《春秋》、《左传》。前者近乎于玄学,奥妙在于感悟;后者是历史佐证,按图索骥而已,各有千秋。至于前朝名相赵普说的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胡说八道。

    赵普真正的用意是——凸显儒术的学术霸主地位,儒生的无所不能。为了迎合皇帝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施政刚略,目的就是为皇帝解除将门的巨大影响力,打压将门而背书。

    说白了,这不过是拍马屁的手段而已。

    但同时也将《论语》这部书推高了学术的至高殿堂里。可实际上,大宋的蒙学还是将这部书当成蒙学课程之一,原因之一就是——这部书生僻字很少。

    谜一样的李逵,却引起了苏轼的极大兴趣。

    颖州的政务有推官忙活着,苏轼虽想要有一番作为,但马上就要春耕了,他的筑堤大业不得不缓一缓。无事可做的苏轼觉得研究一下李逵这个徒孙也未尝不可。

    同时,他对李逵的表现很满意,也很不满意。满意是因为李逵已经完全有成为地方官的才能,甚至在一些方面比自己的儿子苏过要强很多。不满意是李逵的学问明显有拉低苏门子弟才学的嫌疑。

    “父亲,茶来了。”

    苏轼从儿子手中接过茶盏,喝了一口算是舒心的暖茶,顿时精神振奋起来。看着从小跟在自己身边的儿子苏过,细心道:“读书三日,不如疾行百里。你的学问已经很扎实了,需要扩宽的是眼界和阅历。这方面,李逵比你强很多。”

    苏过自然不服气,反驳道:“父亲,他比我还小吧?怎么可能比我眼界开阔,阅历丰富?”

    “你是一块美玉,但还需要雕琢才能变成重器。而李逵,已经是一件可以使用的器物……”苏轼觉得背后说人坏话不太好,即便在自己儿子面前,也是如此。可心里还是忍不住嘀咕:那小子应该是雕歪了的吧?

    一通猛虎操作,李逵风卷残云般将食物送入肚子里。

    吃饱喝足了,就该告辞了。

    可是没想到,师祖奶王朝云竟然叫住了他。

    “孩子,你的卧房已经准备好了,晚上就住家里。一并用具等过儿来了,问他要。”

    王朝云慈祥的看着李逵,仿佛像是看一个人人喜爱的散财童子。李逵带来的礼物虽然无法腐朽人的品格。但如果是换成小辈孝敬长辈的礼数呢?

    这是孝心难得。

    李逵压根就没想过在苏轼家住下啊!他来的目的是……请苏轼给他的雪花盐扬名,酒香也怕巷子深,雪花盐突兀的出现在坊市之中,想要卖上高价,几乎难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有文宗扬名就不一样了,必然身价百倍,而且传播广泛之后,可以行销天下。

    到时候,钱还不如潮水一般向他袭来……

    想到那种被钱淹没的绝望气息……嘿嘿嘿……李逵就忍不住的兴奋。

    发财。

    发大财。

    完成一个小目标,变成李百万不是梦想。

    要是住在苏轼家,天天提心吊胆的让苏轼考校学问,这日子比坐牢强不了多少。李逵自然不愿如此憋屈的生活。有用不尽的钱财,不去败家,折腾,却躲在荒郊旷野苦读,他脑子坏掉了才会这么想啊!文坛大宗师的名号能镇住脑子不灵光的秦文广,却留不住李逵放飞自我的心。

    可是面对师祖奶的好意挽留,李逵有点难以启齿,天都黑了,大宋虽然没有关城门的规矩,但这个时候回城,却会让主人没面子。

    虽说难以启齿,但他偷偷看了一眼书房方向,觉得还是离开为秒,犹豫道:“师祖奶……”

    王朝云笑着嗔怪道;“你这孩子,规矩也太大了。祖奶可平白把人叫老了。要是你不介意的话就叫姨娘吧?就和过儿一样叫法。”

    “这岂不是乱了辈分?”李逵大惊,他要是叫王朝云为姨娘,那么叫苏轼什么?李逵叫嚷道:“我老师会打死我的。”

    他说的无比凄惨,但是对于王朝云来说,却是非常有趣。看李逵皮实的样子,恐怕也惧打。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女子,脸上也有灿烂的笑容,虽是粗布不施粉黛,却给人一种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明媚。

    主要是他一旦称呼王朝云为姨娘,那么他称苏轼为什么?师祖不合适吧?

    那么如何称呼师祖苏轼?难不成叫:姨夫?还是大伯?

    不成呐,那他回去叫周元岂不是师兄?周元虽然是个好脾气的主,但也要被李逵这等欺师灭祖的行径气死,就算明知道实力不济,也要祭出看见的本事,清理门户不可。

    可王朝云双眸如星,杏眼宛如月牙般遮蔽,浑然不在意道:“你师祖都不会在意,你纠结什么?以后就这么叫了。”

    王朝云才不到三十岁,十二岁就从闻名杭州的西湖名伎变成了苏轼的侍女,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她也不过二十多岁,自然不喜欢听人喊她奶奶辈的身份。

    女人,都在乎自己的年纪。

    李逵还能这么办?只能点头应了:“姨娘,我要回城一趟。”

    “这么晚了,路上不安全,明日去不好吗?”

    李逵坚持道:“出门的时候两位哥哥在客栈等着,回去好让他们放心。姨娘且放宽心,李逵从小在山里长大,这点夜路不算什么。就是在山里,留宿荒郊野外的山林也是常有的事。不说别的,就是山林里的野兽都怕我。”

    “这傻孩子,说什么胡话。”王朝云慈爱的训道。

    她还以为李逵说的是浑话,什么山林里的野兽都怕他?这孩子难不成把自己当山神了不成?

    可实际上,李逵说的真话。百丈山周围的山林里,野猪怕他,山里的狼群也怕他,唯独不怕他的傻狍子,他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弄死了吃肉。他要说自己是森林之王,连山里的老虎都要靠边站。

    王朝云实在拗不过李逵,只能让他去了。

    李逵跑出了苏轼家的小院,站在河堤上,捂着胸口一阵暗道:好险。

    随即拔腿就跑,一阵风似的在黑夜中飞奔,夜里虽然视线受到限制,但颖州城毕竟是一座大城邑,夜晚城门的火光足以指引他。只要朝着灯光指引的方向飞奔就对了。

    回到客栈的时候,秦文广和韩大虎都还在大堂内等着,两人面前都放着酒菜,却不见动弹。秦文广更是心神不定的一直朝着门口的方向张望。

    李逵的人影一出现,秦文广就站起来朝他跑过来。

    “太热情了,简直让小子有点招架不住。”李逵一上来就说了师祖家对他的到来如何的隆重,面子有多大,反正是吹牛而已,他可不怕牛皮被拆穿了有人傻乎乎的在他面前给他上眼药。

    韩大虎没有这份胆量。

    秦文广更是如此。

    韩大虎半起身,等李逵在他对面撑胳膊伸腿,毫无规矩的坐下之后,探着上身询问道:“贤弟,我和兄长之前去了码头,颖州不愧为江淮交汇地,颇为繁华。如果以颖州为雪花盐的转运地,南下可去扬州下镇江,入苏杭,沿江能朔江而上,进两湖入蜀都便利。北上可直接进入汴梁京畿,水运通八达。愚兄以为,是个理想的所在。不知贤弟那里筹办如何?”

    李逵的筹办就是让苏轼帮着他给雪花盐扬名,他们原先的打算是请苏轼赋诗一首,词也可以,然后派人传唱,加上给苏轼能够联系上的官员名流赠送雪花盐,前期利用名气打通销量,将雪花盐宣扬成为上流社会追捧的贵重奢侈品。

    但是很不幸的是,苏轼拒绝了给雪花盐写诗词的想法,原因李逵也有所猜测,他怕因为诗词得罪朝政。

    好在苏轼并没有拒绝向同僚名流推荐雪花盐的可能。

    对此,李逵虽然有事情一波三折的不利,却丝毫不在乎,大手一挥道:“一号计划有变,放弃;我们准备二号计划。”

    韩大虎和秦文广面面相觑,他们啥时候有过——一号计划了?

 第118章 训徒弟

    没来颖州之前,李逵还真没有想过一定要让苏轼成为雪花盐的代言人。

    毕竟,文人有文人的追求,也有他们的骄傲。让他们丢弃平日的骄傲,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但当他接触了苏轼之后,他发现苏轼似乎对这种事情并不在乎,他不抗拒为商人谋利,当然也有看在周元的面子上。

    成为苏轼的弟子,很多时候愧疚的不是弟子不能侍奉老师,而是他这个当老师的文坛宗主连累了弟子的仕途。

    没办法,谁让苏门一直是朝堂打压的对象,而造成这一切结果的恰恰是苏轼这位宗门的宗主。新党认为他是旧党的急先锋,旧党认定他是新党余孽,中坚派表示,他们中间没有苏轼这个人。于是,苏轼很悲催的在任何一方都讨不着好来。成为被打压的对方。

    投入苏门虽然可以在文士之中获得很高的荣誉,但荣誉背后呢?是用仕途的止步换来的结果。不得不说,苏轼对弟子们是有愧的情绪存在。而这份愧疚,却能变成李逵的希望。

    既然有希望,李逵自然不愿意放过。

    毕竟靠着将门之间的推广,耗费巨大且不说,效果还不见得好,先要风靡大宋更是难上加难。

    有苏轼背书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举一动就能天下皆知的文宗。这也是为什么司马光和王安石都不会喜欢苏轼的原因了。虽然他们私下关系似乎还算融洽。可在政治上,没有人愿意苏轼这么一尊文坛大神,在他们身边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