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文唐 >

第216章

文唐-第216章

小说: 文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某次岳山无意中给他普及了数字的重要性后,李世民对数字就特别敏感。

    而且他发现了解这些数字之后治理起国家更加的得心应手。所以对国库有多少钱粮,全国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军队什么的都一清二楚。

    “这些钱粮花出去会不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营。”

    “不会,这都是结余的钱粮,可以随意支配。”

    “那就好,既如此我们就雇人修宫殿。”岳山道。

    “雇人修宫殿?”李世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什么叫雇人修宫殿?皇帝修宫殿还需要雇人吗?

    “对,就是雇人。征发民夫修筑宫殿劳民伤财,也容易引起百姓怨念。如果我们花钱雇佣他们来修建宫殿呢?”岳山道。

    “这……”李世民眉头皱的很紧。我堂堂大唐皇帝修个宫殿还要雇人,我面子往哪搁?再说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雇人所费糜巨这五百万贯钱粮恐怕不够用。”

    岳山能猜到李世民为什么顾虑,所以笑着道:“我曾经和圣人说过,对于朝廷来说花出去的钱才是钱,放在国库里就是一堆死物,重点是如何把钱花出去……”

    他就给李世民算了一笔账,雇佣民夫来干活,国库里的钱就到了最底层的百姓钱包里。

    百姓有钱之后肯定要消费的,会进一步刺激商品交流激活经济,国家能从中收税……

    最后李世民的宫殿也有了,好名声也有了,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国家也得到好处……一圈算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

    这也是岳山鼓动李世民大兴土木的原因。

    很多人下意识的认为朝廷大兴土木就是劳民伤财,是剥削,会引起民变之类的。

    其实历史上早就有人搞出过以工代赈的事情,在受灾的时候大兴土木,雇佣流民干活。

    既给了百姓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又能防止流民流窜,国家还能得到一座宫殿什么的。

    只是那些人看的没有岳山现在这么透彻。

    因为岳山的出现,大唐国力比原本的历史上强了要强不少,尤其是钱粮方面。

    他搞出来的那几个大生意比印钞机还厉害,不管是国库还是内库都堆满了钱粮。

    正如岳山所说,抢粮堆积在国库里并不是什么好事儿,花出去的钱才叫钱。

    国家百废待兴正需要钱粮的时候,把这么多钱粮放在仓库里就是浪费,想办法花出去才行。

    恰好李世民抱怨大兴殿环境恶劣,他才灵机一动想到了修宫殿花钱的招数。

    这招唯一的缺点就是前期朝廷的投入太大,而收益要很久以后才能见到。

    换成一般的皇帝或许会犹豫,但李世民不是一般人,他有这个气魄去做这一项长远的投资。

    而且……他真的很想住新宫殿。

    岳山没有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还没啥,现在被勾起了这方面的心思,就愈发不能忍受大兴殿的环境。

    长孙无垢在一旁听的也是目放异彩,第一次知道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去做,甚至这里面都牵扯到了治理国家的东西。不过这个计划还有个漏洞……

    “你准备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群臣同意修筑新宫殿。”

    李世民也情不自禁的点头,这也是个大问题。想修建新宫殿?没有合适的理由就等着被喷吧。

    要是再过个十年八年的他威信再高一点反对的人或许就会少一些,但现在还不行。

    岳山没有说话,而是伸出手指指了指天空。

    李世民两口子疑惑不已,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太上皇。”

    “太上皇年纪大了,居住在潮湿的大兴宫不利于养身。身为人子,圣人理当寻找合适的地方修筑宫殿以表孝心。”岳山点头道。

    李世民忍不住面露喜色,这主意好啊。新宫殿修了,还能落个好名声。

    长孙无垢则放下了所有的担忧,不管宫殿能不能修成或者修成什么样子,都不会有损李世民的名声。

    嗯,私心来说,她也真不想住在大兴宫了。

    那就不是用来给人住的地方,她很认同岳山的这句话。

    这一对帝后成功被说服,已经下定决心要修新宫殿。接下来两口子又拉着岳山讨论宫殿修在哪比较合适,修多大为好。

    修在哪这根本就不用考虑,肯定是龙首原啊,也就是原本历史上的大明宫所在地。

    至于宫殿修多大,自然是大一点好,免得后世的皇帝乱折腾。

    岳山的建议是分期建设,先把主殿建出来用着然后再一点点添加,这样一来也减轻了钱粮方面的压力。

    而且也不容易招致群臣的反对。

    如果一开始就拿出一座堪比大兴宫的设计图出来,群臣肯定不愿意。我先建个小一点的,然后慢慢的往上添。

    这个新宫殿要建成什么样子,岳山就没有办法了。他又不是建筑专业的,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东西。原本历史上的大明宫早就在战火中损毁不复存在,他也没见过。

    而且他相信就房屋设计来说,这个时代的专业人才做的比他更好。

    李世民应该是真的受够了大兴殿的环境,和岳山聊完后当即就带着老婆孩子回宫找人商量这件事情去了。

    岳山则回头准备新书发行的工作。

 454 荀子

    送走李世民后岳山就让人给孔颖达送了请帖,邀请他明日一早到渭水书院做客。

    渭水书院就是原本的龙首山高级书院,分裂重组后大家一致决定换个名字。一来龙首山这个名字有点拗口,二来和龙首山初级书院重名,容易引起误会。

    岳山也同意了更换名字的决定。

    在家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岳山就去了书院,在这里找到了王绩。听说他的新书著称,王绩那叫一个开心,差点没有跳起来。

    连连催促岳山把书拿出来,接到手上后就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岳山则让人去初级书院的尔雅楼请李纲。

    王绩和孔颖达是新学的核心人物,李纲虽然没有入新学派但也多次在公开场合为新学辩护,这三个人都是值得信赖的。

    找他们过来,一是帮忙看看这本书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二来是商量一下发行的事宜。

    他的这本书发行相当于是吹响新学反攻的号角,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

    “砰”这时旁边传来一声巨响把岳山吓了一跳,转头看去却是王绩在拍桌子,然后也顾不上手疼,兴奋的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妙,此言妙不可言也。此言深得夫子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精髓啊。”

    岳山本来想谦虚两句,却发现王绩赞叹过后根本就没理他,继续埋头翻阅起来。

    居然不给我嘚瑟的机会,差评。他在心中吐槽。

    无聊之下就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翻阅起来,不过这时候他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新书,根本就看不进去。

    还好,没多久就听从人来报孔颖达来访。

    岳山赶紧把书放下就准备叫王绩一起出去迎接,可惜他看书太投入喊了两声都没动静,最后只得自己去迎。

    本来他想去大门口迎的,才走了一半就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孔颖达。从老头这一头汗就能看出,应当是快马加鞭赶过来的。

    见到岳山后孔颖达也非常的高兴,草草见过礼后就拉着他问:“新书在哪呢?快拿出来我看看。”

    岳山无奈的摇摇头,道:“在里面,无功兄正看着呢,你别急,先歇歇喘口气儿。”

    “你懂……老夫都盼了几个月了,昨晚上一宿没睡着,一大早城门刚开就出来了,歇什么歇。”孔颖达心急口快的道。

    “呃……那你里面请。”

    到了办公室,王绩连头都没抬,只是说了句:“冲远兄来了。”然后继续看了起来。

    孔颖达也没有理他,也拿起一本书翻看起来。于是房间内又只剩下岳山一个闲人了。

    无语的摇摇头,岳山再次找个地方拿起一本书翻看起来。

    没多久李纲也来了,这位老头一天比一天苍老,现在稍微远一点的路都要靠轮椅了。不过精神头还不错,看起来还能活个几年。

    比起王绩和孔颖达,他要淡定的多,起码和岳山打了个招呼闲聊了两句才拿起最后一本书翻看起来。

    十七万字,岳山分成了三册。

    第一册讲教做人,第二册讲教做事,第三册是综合篇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所以虽然是分开看,但并不影响理解整体意思。

    三人看的很慢很认真,岳山估摸没有几个时辰是没有结果的,左右无聊之下就出门在校园里闲逛起来。

    书院大体模样和之前没什么区别,就是里面的人不同。到处都是陌生面孔,不过原本的学子他也不熟悉就是了。

    因为年龄关系大家下意识的把他当成了书院的同学,没有遭到围观什么的。

    就这样不知不觉来到了校内湖,远远就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不知道在讨论什么,看起来很激烈的样子,他出于好奇就走了过去。

    这群人明显分成了两波,双方泾渭分明。

    只听一名学子道:“法家失之于严苛,不适合治民,这一点院长的独尊儒术里已经说过,且秦就是因执行法家思想而亡国的。”

    另一群里马上有人反驳道:“我不同意对方辩友的话。秦国就是因为执行法家之策才变得强盛起来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华夏,怎么能说法家不能治民呢?”

    “而秦因执行法家之策而亡国更是无稽之谈,秦王是因为苛政。始皇帝太心急想在在一代人完成几代人的事业,最终激起民愤。和法家有什么关系?”

    岳山站在后面听了一会儿,大约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双方一方是儒学科的人一方是法学科的人,坐在一起辩论各自的优缺点。

    虽然他们的有些观点听起来比较幼稚或者偏激或者太想当然,不过能想到这些就说明他们动脑子了,这是值得表扬的事情。

    耳边听着这些学子的争论,岳山脑海里却不禁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荀子。

    儒法兼修的大佬,人称法儒第一人,却教导出了韩非子和李斯这样的法家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时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道路的都是大佬,可惜的是他的学问不被人重视。

    不过话说回来,荀子的理论很适合眼下渭水书院法学科来学习啊。

    儒家是根本就是不可能动摇的,法家只能作为补充部分,可如何让儒法结合呢?荀子指明了道路了。

    不只是法家,儒学科的人也应该多读读荀子的著作,免得自高自大。

    新旧学派之争说到底就是对经典解读权的争夺,现在新学派势单力孤,想获胜最好的办法就是壮大自己的队伍。

    唐朝人不重视《孟子》对吧?那我就把孟子的高度拔高到亚圣的地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不重视《中庸》是吧?那我就把中庸搬出来,现在又多了一个荀子。而且推崇荀子还有个好处,能把法家拖下水。

    想到这里岳山也就没有在多听,转身返回了办公室,要把这件事情给记下来免的忘了。

    岳山本以为王绩三人交换着看一天时间怎么也能把那本书看完,结果他发现自己太乐观了。

    三个人整整用了四天才看完,差点没把他急死。

    不过好消息是总算看完了,马上就能知道这本书能不能直接发行了。

 455 出版

    “皇皇巨著……”

    看完这本书后,三人同时给出了评价。

    “前半部教书育人且不去提,仅后半部的知行合一翠岚就可当文宗之名。”李纲感慨的道。

    文宗就是文坛大宗师,这是对读书人最高的赞誉。

    岳山心中那叫一个嘚瑟,但表面谦虚的道:“李公过誉了,过誉了。三位觉得可有需要改易之处?”

    “字字珠玑……”王绩。

    “千金难易一字……”孔颖达。

    “老夫也没能找出犯忌讳之处。”李纲是这样回答的。

    很显然,他有其他意见但进行了保留。这很正常,作为大儒没有自己的见解才是奇怪的地方。

    《教育》一书里肯定有些地方写的不到或者不让他满意,但那些都是各人自己的理解了,说不上谁对谁错。所以他就没有从这方面找破绽。

    他帮忙检查的是这本书有没有犯忌讳的地方,以及逻辑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当初检查论语正义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既然三个人都说没问题,岳山也就把心放进了肚子。之后他就找到印书坊,让他们连夜制作雕版印刷新书。

    得知这时自家东家的新书,印书坊的人非常上心,把大多数工人都抽调了过来,所以说自家有个印书坊就是方便。

    制作雕版、墨水、纸张、印刷、裁剪、装订……

    有了上一次印刷论语正义的经验,印书坊的人也是轻车熟路几道工序有条不紊但又快速的推进。

    不过毕竟是十七万字的巨著,光雕刻雕版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一时半会儿别想发行。

    这么大的动作自然是瞒不住人的,很快岳山新书著成正在印刷的消息就传了出去。

    被打压的喘不过气的新学一派犹如沸腾了一般,欢欣鼓舞之至。旧学派也知道新的战争要开始了,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其中以江宁何家奔走的最积极。

    原因很简单,新旧学派之争甚至可以延续几百年都分不出胜负。即便是分出胜负了,败的那一方改头换面还是一条好汉。

    唯独何家不能输。

    他们以《礼记》传承人的身份质疑岳山拆分礼记,如果岳山真根据《大学篇》写出了一部巨著,那被打脸的就是何家。

    天下读书人也会质疑何家,你们家族研究了几百年的《礼记》还不如一个少年理解的深,有什么资格把控《礼记》的解释权?

    到时候他们祖祖辈辈研究出来的《礼记》心得都会被打上问号,这对一个以学问传家的家族来说,是致命的伤害。

    事实上当岳山宣布闭关以大学为基础写一本书的时候,何家就有不少人后悔,就不应该站到第一线质疑岳山。躲在背后释放冷箭他不香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