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文唐 >

第379章

文唐-第379章

小说: 文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界得知他这个新学领袖又要闭关写书,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新学派自然是欢欣鼓舞,古学派则战战兢兢。

    花了十几天时间岳山才把这里面所有的书都重新阅读了一遍,又回忆起了不少前世看过的信息,也获得了不少新的灵感。

    而他最需要的灵感还真的给找到了。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灵感不是来自于儒家也不是来自于法家,而是来自于前世共和国五代目的讲话。

    国家特色大家都懂,一旦上面发表什么重要讲话,下面的人就会组织学习还要写心得体会什么的。

    岳山没少参加这样的学习,其中就有五代目关于法治和德治的相关讲话。

    还有一个APP叫学习强国,每天都要学习答题挣积分。他没事儿的时候也会打开看看里面的国家大事了解一下动态,不为别的,吹牛的时候有话说。

    当然了,那些长篇大论的东西他自然是记不住的,但记住一些金句还是没问题的。

    五代目关于法治和德治的金句中有一句岳山记得特别深刻,也正是这句话给他带来了灵感: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心中的法律。

    想想,还有比这句话更适合解决眼下儒法面临的问题吗?

    根据这句话他还回忆起了康德的一句名言:法律是道德标准的底线。

    以这两句话为核心,结合儒法两家的思想,在结合时代。甚至还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五代目那篇讲话的内容……还真的能写出一部书来。

    不说完全解决儒法当前面临的问题,起码能缓解矛盾,为两家进一步融合创造时间。

    而且也不能小瞧其他文人,他们缺的不是文化底蕴而是一个灵感。只要岳山把这本书写出来,相信会有很多文人主动去完善这个思想。

    众人一起添砖加瓦,儒法的那一点矛盾还真不是不能调和的。

    有了灵感他并没有马上动笔撰写,而是先构思自己准备往哪方面去写,最终写成什么样子。而想把那些意思表达出来,又需要那些论据论点……

    这本书是用来调和儒法矛盾的,也是他时隔数年之后又一思想领域著作,说是万众瞩目都不为过。必须要做到尽量完美,不能有那种低级的错误。

    因此,这部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典故都必须用的恰到好处。以他现在的学识,很多知识都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才能找到,每个措词都要斟酌斟酌再斟酌。

    又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这部书才算是定稿。

    而随着著作时间的拉长外界对这本书的期待也越拉越高,对这本书的内容也越来越好奇,这本书到底侧重哪个方面呢?

    当这种期待值拉满的时候,王绩才透漏一点风声出去:这是一本阐述儒法关系的书。

    这个消息一经确认自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法家在岳山的扶持下逐渐抬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他本人却是标准的儒家传人,他所有的著作就是证据。

    一开始大家还很奇怪,岳山这是要做什么?后来根据他推崇荀子的行为推断,应该是想搞儒法融合的。

    可岳山的著作没有一本是关于法家的,难免会让人怀疑,他对法家的了解真的有那么深吗?

    现在答案即将揭晓。

    而且他们也隐隐意识到,这本书很可能会成为儒法合流的核心和依据,决定两家合流后的走向。

    若真如此,那他们就更要仔细研读这本书,否则真的跟不上时代了。

    此时的儒家还没宋明清时期那么‘狭隘’,道家和佛教连手教他们如何低调,所以对于儒法合流他们并不是特别反对。

    甚至有些人还巴不得两家合流,一起对抗道家和佛教。

    而法家呢,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赘述,反正他们也不反对两家合流。至于道家、佛教之类的,也轮不到他们反对。

    所以,对于岳山这本书,众人的的期待感就更加强烈了。

    渭水书院那些天天打嘴仗的儒生和法学生也顿时就消停了,大佬都亲自出手了他们还争个什么,坐等书籍出来就可以了。

    就算还有争执,也要等到读过那本书之后在争才有意义。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岳山带着他新完成的书出关了。

    “三家治世?”看着这个书名,李丽质疑惑不已:“和三代之治有关系吗?”

    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百年之后,她都将会是岳山作品的第一位读者。

    “没有,三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和法家。”岳山解释道。

    “啊?不是儒法合流的吗?怎么道家也写进去了。”李丽质惊讶的道。

    “三家合流已经进行了几百年,谈儒法的关系不可能撇开道家的。”岳山道。

    “我懂了,哥哥真是太博学了。”李丽质崇拜的道。

    文唐

 第690章 三家治世

    “三家治世?儒家法家,还有书?道家?”作为这本书第二位读者,王绩问的问题就比较专业了,通过书名就推测出了三家是谁。

    “对,道儒法三家。”岳山道。

    “不是说要写儒法的关系吗,怎么把道家也牵扯进去了。”王绩疑惑不已,但马上他就自己给出了答案:

    “我明白了,儒道早已合流不分彼此,儒法的关系其实就是道儒和法的关系,对吗?”

    岳山竖起了大拇指道:“果然不愧是渭水书院的院正,聪明。”

    王绩摇摇头道:“要是连这都猜不到我也没脸当这个院正了。”

    说着他翻开书,写在扉页最中心的一句话映入眼帘:律法是道德标准的底线。

    只是这一句话就让他忍不住打了个激灵,浑身发麻。他闭目沉思,无数想法涌上心头,忍不住说了句:

    “此真乃至理良言也,只此一句此书就当为传世经典。”

    然后他又翻开了下一页,同样只有一句话:律法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心中的律法。

    尽管有了第一句话来带的震撼,看到这句话依然让他心中震动不已……

    继续翻页,终于进入了正文。

    开篇先介绍了华夏文明体系下道德体系见着问题,指出我们的道德体系是依托儒家和道家思想建立的。谈道德就必须谈道儒思想,二者一体无法分割。

    然后又讲了律法建设问题,表面看法家和儒家道家一样都是独立的学派,实际上它是依托儒道而产生的思想。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牵扯到扉页第一句话了:律法是道德标准的底线。

    我们制定律法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国家的道德体系。

    在这一套道德体系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该表彰、什么应该禁止……把这些东西用文字写出来,就是律法。

    但人类对道德的追求是没有上限的,可人有千种不可能要求每人都是圣人。

    我们可以在道德上鼓励人人向善去当圣人,却不能用律法来强制要求大家去当圣人,这样就是强人所难。

    所以律法必须是根据最低的道德标准来制定的,也只能按照最低道德标准来制定。稍微高那么一点可能就会成为严刑苛法。

    所以才说,律法是道德标准的底线。

    而开篇第一段就已经说了,华夏文明的道德体系是根据道儒两家思想建立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律法就是依托儒道思想而建立起来的。

    法家必须要明白这一点,如果想不明白这些非要和儒道挣个一二三四,挣谁对谁错,那就是在自我否定。

    后面还有什么道德和律法都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用来约束人类自己的。

    什么自由是相对,绝对的自由就是自我毁灭。

    要让集体长久的存在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套合适的道德体系和律法体系来约束限制自由……

    律法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云云。

    这些东西在前世就是人尽皆知的东西,可在大唐那都是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

    这一本书篇幅很短,可以说是岳山所有书中字数最少的一本,不算标点符号只有三万两千余字。

    这个字数放在前世还不够一篇毕业论文的篇幅,在某点写本小说三万字估计故事还没有开始。

    但现在三万字已经是一本完整的书了。

    说句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话,这本书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仔细斟酌才确定的,没有一句废话可谓是字字珠玑。

    为了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精炼,岳山甚至采用了更加偏向于文言文的格式,严格来说这完全可以看做是一部用文言文写成书。

    所以三万两千字一点都不少,毕竟四书里的大学才两千多字,论语才一万字出头。

    这本书到底好不好看王绩就知道了,他时不时的就大呼‘精辟’、‘原来如此’,有时还兴奋的直拍桌子。

    把书看完之后他忍不住赞道:“此书不但解释了道儒法之间的关系,还把三家的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必为三家共尊之经典。三家合流之事可成矣。”

    “不要太乐观,这本书里面很多想法都太过超前,能不能为大家所接受还不知道呢。”自己写的书被人称赞岳山自然也很开心,但还是保持冷静的道。

    “你太小心了,别的不说我新学派必然会把这本书封为圭臬,甚至古学派很多人都将因为这本书彻底倒向新学,你就等着瞧吧。”王绩信心十足的道。

    “行吧。”岳山也不和他争辩,没那个必要,不管结果是什么这本书都要出版的。

    “书你也看了,可发现什么不足之处?”

    “你故意打我脸是吧,这种经典我哪有能耐挑刺。”

    “就这样出版?要不再找几个人参考参考?”

    “不用,听我的就这样,一字不易的出版。”

    “好吧。”

    “算了,出版的事情我亲自负责,你不用管了。写书应该很累,你好好休息几天。”

    “不用不用,一点都不累。”

    “重点不是你累不累,而是你要养精蓄锐,等过几天书出版了必须回来开课授业。估计很多人会来听你讲这本书,到时候我怕你顶不住。”

    “……”

    岳山还是回家了,不是休息而是准备资料。

    王绩的意思并不是简单的开课授业那么简单,而是类似于公开课那样亲自给听众讲解这本书的内容。

    过来听课大多数都是名师大儒,真正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些人不光听课,问题也特别多特别刁钻,一个不好就会被他们给问住。

    上一次岳山开这个公开课还是写《教育》这本书的时候,幸好他前世就是老师,这辈子又研究过不少相关的学问,才勉强扛了下来。

    也正是经受住了那么多名师大儒的轮番轰炸,大家才认可了岳山在学界的地位。

    否则你真以为写一本书就能受到大家的认可吗?万一书是抄的呢?

    只有经过这些大儒全方位的提问并且坚持下来,才能证明你的学问是货真价实的,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

    现在王绩就是想再让他经受一轮这样的轰炸。

    这么做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原作者亲自开讲有助于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思想,让这本书传播的更快。

    虽然对这种公开课岳山心有余悸很不想来第二次,但为了更快更好的解决儒法学生之间的矛盾,他还是同意了王绩的建议。

    再说第一次公开课是对他的一种考验,现在大家已经认可了他的地位,再次开公开课就不会有人故意刁难他了。

    他这演讲人受到的压力自然也会变小。

    而且这本书确实是他翻阅大量资料写出来的,对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无比的熟悉,也不怕别人提问。

    不过不管怎么说,那都是面对时代精英的一次演讲,还是慎重一点为好,免得发生意外。

    所以在同意王绩的建议之后他就准备回家整理一下资料,为演讲做准备。

    ……

    另一边,王绩送走岳山后也是一刻不停,马上就拿着手稿去了报馆。

    找来十个字体最相似的人,把书的封线拆开每个人分几页,让他们火速刻制蜡纸。

    这就是蜡印的方便之处,随时都能刻蜡纸小批量印刷。千百份以下的印刷量,蜡印的效率比活字印刷还要高。

    王绩的计划是先用蜡印印刷一批出来,一部分在书院内部流传,一部分送给新学派的大儒名师手里。

    一来显得书院对他们的重视,岳山的新书第一时间就送到他们手上,增加双方的羁绊;二来借他们的口提前造势。

    数十人一起努力,一个小时不到三百本散发着墨香的蜡印版《三家治世》就摆在了王绩的面前。

    让人把这些书送到自己的办公室放好,自己则去了龙首山印书馆,把原本亲自交到了张大春手上,叮嘱他这是岳山新作让他用最快的速度印刷出来。

    其实不用他特意叮嘱,见到书上的字体张大春就什么都懂了。马上召集了最精良的一批工匠,由他亲自带队印刷这本书。

    此时的印书馆的规模比起去年扩大了十倍不止——岳山计划把所有藏书都印刷几千份送给各地书院建图书馆。

    书院藏书近三千余部,朝廷这些年用各种方法收集的书籍高达上万部,每一部都印刷至少五千套,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工程。

    光靠原本的草台班子根本就不行,扩大规模是应有之意。

    至于会不会赔钱……这不在岳山的考虑范围之内。钱多的没地方放对别人来说是形容词,对他来说就是真实情况。

    他还是高估了这个时代的工匠的模仿能力,或者说是朝廷限制优质钢铁外流的成果,品质优良的仿造者一直都没能出现。

    到现在钟表生意都是皇商行一家垄断,虽然利润比最开始几个月少了好几倍,但同样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再加上皇商行其他生意的分成,岳山的全部身家数千万贯,比国库和内库都有钱。

    换个人可能早就吓尿了,求着皇帝把所有股份收回去,以后不要分红了。但岳山没有,因为这些钱他有大用。

    比如把所有书籍都印刷几千套,送给国子监名下的书院建立图书馆,就是计划之一。

    还有这次冯易去两湖道创建新书院,那座书院是用来整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