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宋朝败家子 >

第462章

宋朝败家子-第462章

小说: 宋朝败家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为了维持贵族血统的纯洁,当时崔、王、卢、郑四姓就几乎不与外姓通婚,于是李世民想把公主嫁过去,奈何人家崔氏不愿意去。

    在当时崔氏等老牌名门望族,之所以不愿意和皇家结亲,是因为皇姓李氏不属于七宗五姓。虽然李氏当皇帝后,修改族谱说自己是陇西李氏一脉,但得不到老牌望族的认可。

    李氏王朝又是用武力夺的天下,在几大世家眼里,皇室一族就相当于当今的暴发户而已。皇帝想把女儿嫁入此世家,却被拒绝!

    在当时的那些氏族大家,皇帝也得让他们三分。那个时候的科举虽然已经放开了,可平民其实还是有很高门槛的,除非你去依附那些氏族。

    这种门阀制度到唐中后期门开始衰落,经历五代十国乱世,到了大宋朝门第观念已经淡薄。

    一直到宋朝,中国科举制度才算得上真正完善的时代,真正的平民才有了资格。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一旦金榜题名,迎娶白富美,“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宋人笔记对“榜下捉婿”多有涉及。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它说明宋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

    像是丰乐这种香饽饽,人家一听说是高中了状元。甭管你是文状元武状元还是什么农桑状元,提亲的那是挤破了头。

    这是让丰和仁绝对没有想到的,幸亏儿子没在这儿,否则还不被这些人给抢了去啊。抢婿,在大宋朝是合理合法的。

    前两年不是有个年轻举人,体貌堂堂,不就是被御史张茂给看中了,张茂这厮派出十多个家丁将居然簇拥至其家,这举子既不拒绝,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

    不多时,张茂身着袍服的人来到举人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

    其实张茂的女儿又矮又胖,只因长相一般脾气又大,这才留在了家里迟迟嫁不出去。这举子给张茂深深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

    当时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张茂这件事也成了旁人的笑柄。每每及此,张茂都是满脸怒气。更可气的是,这事不知道被哪个王八蛋秀才写进自己的书里去了。

    要不说这大宋朝的文人得罪不得么,把张茂这事写进自己书里的秀才叫朱彧。朱彧写了本书叫《萍州可谈》,这本书一直流传至今。

    朱彧这事把张茂写进书里去这不是要流传千古了么。当时把张茂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提了厚礼去朱彧家里说遍了好话。

    人家读书人也是有骨气的,朱彧死活不松口。就是不肯把张茂这事从自己书里删去,最终张茂百般哀求,人家才答应在自己的书中不留姓名,只保留张茂招婿的这个故事。

    《萍州可谈》是北宋朱彧撰写的轶闻琐事,是研究中西交通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书中,就把张茂捉婿的事给记载了下来。

    范令孙这厮,前些时日跟着郑迁大闹朝堂。不同意石小凡当这个东宫少傅的家伙,他就是被榜下捉婿,当了宰相的女婿。

    这范令孙是先帝旧臣,除了郑迁,就是他极力反对。石小凡并不认识他,后来才知道他的大名。这老王八蛋年轻时登上了皇榜,当时的宰相王旦便因为他才貌双全,就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范令孙,范令孙自然非常高兴,但是不幸的是,王旦的侄女竟然去世了。而这时另一位宰相李沆就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而也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天子门生宰相婿。”

    有时候这抢亲都到了饥不择食寒不择衣丧心病狂的地步了,连七十岁老人也不放过。石小凡劣徒穆青考中三甲状元那一年。有个七十多的老家伙考中了进士,很快就有人来提亲,他做了一首诗,曰:“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这事,丰和仁还得听儿子的意见,当下他一拱手:“承蒙诸位抬爱,犬子婚姻大事且不忙急在一时。这农桑状元,只是在城北种地,算不得体面,诸位心意我心领了。”

    回春堂陈三举手大叫:“我们不嫌什么体面,状元郎在那儿,我们想见识见识。”

    “对,我们要见状元郎!”几个人群情激昂,管你答应不答应。只要状元郎一露面,就招呼下人把他抢了。抢到手以后,弄回家里给他们拜堂成亲生米煮成熟饭,到时候你平安侯想反对也来不及了。

    到侯府抢亲,这是习俗,他们大着胆子也没人说什么。丰和仁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微微一笑道:“犬子公务繁忙,去了驸马爷的府上,各位若是有意,可去驸马府一探。”

    安静了,立刻的安静了下来。驸马府?莫不是那个败家子么。这些人可是吃过大亏的,一听是石小凡,无不魂飞魄散。

    当年石小凡的劣徒穆青放皇榜的时候,那个渣男朱宝忠欺骗双儿感情。石小凡带着狗腿子把他一顿胖揍,还有几个也在皇榜下捉婿的员外遭受了池鱼之殃,这事满京城的人谁不知道。

    这农桑状元郎去了驸马爷府,几个富商大贾们立刻泄了气。

    “那个侯爷大喜,小人还有点事,告辞。”

    “我突然想起家里也还有点事,告辞告辞。”

    “恭喜侯爷,小人告辞!”

    一提起败家子大名,几个富商登时做了鸟兽散,顷刻逃得无影无踪。

    s:在鼓捣新书,求月票。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可怕的产量

    打发走了众人,街坊邻居也都散了。丰和仁取了名帖,准备去城西看马球赛。

    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打毬”等,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元三代。

    唐代,马球的流行达到高峰,成为皇室贵族间风行的一项活动。甚至于唐玄宗李隆基把马球作为军事训练科目之一,可见马球有多盛行了。

    甚至于到了宋朝,女子也可以参加马球赛。皇帝有时候也会在宫中组织女子马球,伟大的艺术家昏君宋徽宗就深谙此道。

    除了蹴鞠、马球等娱乐活动,他们还有投壶、捶丸等。投壶很简单,就是把箭投入壶中,狗腿子们经常在石府玩这个。

    至于捶丸,那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高尔夫。要命的是捶丸和高尔夫也极其相似,许多女子也喜欢玩。

    当然,丰和仁去观看马球赛,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观众席上坐着的,都是达官显贵,观赛是假,社交是真。

    在这里,你可以结交一些同僚好友。丰和仁之所以得去,就是不想在京城被人孤立。

    即便是去了,也只是成为旁人笑柄。谁让儿子不争气,当了个种地的农民呢。

    “牟管事,备车!”拿着手里的名帖,丰和仁心情大悦。终于,自己可以抬头挺胸的吹牛逼了。

    谁再笑话我儿子,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我儿子的威风。就算是种地,如今他也是种地专家,农桑状元郎。

    牟管事也跟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他急忙的招呼两个家丁去备好了马车。

    对于丰和仁来说,这简直就是恍如隔世的感觉。一直被人瞧不起的儿子,自从得到了驸马爷的提携,完全就是变了个人。

    认识丰乐的,都感觉他现在是判若两人。以前的丰乐,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自从被逼着去了城北,他竟然喜欢上了那里。

    城北土地芬芳,瓜果飘香。丰乐去了那里以后黑了瘦了,但也结实了强壮了。

    重要的,丰乐成熟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吊儿郎当,如今他沉默稳重,波澜不惊。唯有种地,才能使他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人丰和仁,真的很是欣慰。马车上,丰和仁拿着忠勤伯送来的拜贴,笑出了猪叫声。

    丰乐从城北回来先去了政事堂报道,听说驸马爷要去胶州,他正好有事找石小凡商量。他怕赶不及,回家急匆匆一趟以后,就去了石府。

    狗腿子们正在准备行囊,旺财在打包着衣服,突然后颈一凉。紧接着自己就被人撞到了墙角。

    旺财大惊,回头一看更是吓了一跳:“曹姑娘。”

    尽管早已和石小凡成了亲,按理说应该叫二娘子,可狗腿子们还是习惯称呼她曹姑娘。

    曹小梅“嘘”了一声:“别说话,旺财,你找一身家丁衣服给我换上。”

    旺财大惊:“曹姑娘,这可使不得。小公爷说了,这次和官家去胶州,不能带您去。”

    曹小梅没说话  ,她只是微笑着捏了捏自己的拳头。很久没有活动活动筋骨了,曹小梅的拳头捏的咯咯响。

    旺财吓得猛地打了个寒颤,他这才记起,曹姑娘揍起人来比小公爷是要狠几倍的。只是这许多年,她早已收起了性子罢了。

    “曹姑娘,你,您别着急,我去给您找一件合适的。”旺财几乎是贴着墙角走的。

    狗腿子们出行人数众多,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这么多人浩浩荡荡,石小凡也不会一一去排查。

    比如说上次,她就把朱大昌打晕了塞进了马厩。自己坐上了马车充当起了马夫,这次她想故技重施。

    昨晚求了一晚上,石小凡就是不答应让她去胶州。身为母亲的人了,得留下来照顾孩子。

    丰乐来到府上的时候,石小凡着实吃了一惊:“状元郎,你这是作甚?”

    丰乐还是穿着状元官服,头上插着宫花。他看到石小凡在家,长长的松了口气:“驸马爷,我听说你要去胶州,我怕来的晚了,我想找您问一下这红薯储存的事。”

    石小凡“哦”了一声:“说吧,遇到什么难题了。”

    “是这样的,今年红薯产量过高。咱们挖的地窖不够用了,我算了算,即便是地窖里留出来的这些种子,开春如果留作种苗的话,咱们就算是大江南北都种上也绰绰有余。何况这受制于运输的问题,也不可能一下子四海九州都种上。我是这么想的,多出来的红薯,咱们是重新挖地窖储存呢,还是切片晒干做储备粮?”

    城北红薯产量大爆炸,虽然还没有到收获的季节,可初步预算,当初挖的地窖根本存不下这么多红薯。

    若是重新再开挖地窖,一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眼下正是丰收的季节,未必腾的出这么多人来,二来时间也未必来得及。

    冬天农忙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闲着的劳动力很多,挖地窖也方便。

    石小凡想了想:“嗯,能多出多少来?”

    “近千万斤。”

    “什么!”石小凡着实吃了一惊,这还不算存入地窖里的,多出来的地瓜就能有近千万斤。这,也太恐怖了吧。

    丰乐接着又道:“今年咱们都是选的好地,肥料用的又足。产量高的,预计亩产也得有五六千斤。即便是有的地差点,也得四五千斤的样子。眼下多出三千多亩地的地瓜没有地窖储存,驸马爷您自己算算呗。”

    石小凡倒吸一口凉气,地瓜的亩产量太可怕了。一亩地就算按照四千斤算,三千亩就是一千多万斤。

    难怪清朝几个皇帝这么烂,还实现了人口大爆炸。这都是红薯的功劳啊,什么满清盛世,闭关锁国才是真的。

    多出来一千多万斤鲜地瓜,石小凡着实被惊到了,他想了想:“留一部分切片晒干,留一部分拉回各家农户。”

    丰乐愣了一下:“这,每家农户家里怕也存不下啊。”

    “你去找铁匠铺的铁掌柜,从现在开始多订一些手摇切片机。最少一千台。我给南窑去个电话,让钢铁厂做一些鏊子。”

    丰乐有些听不懂了:“驸马爷,什么是鏊子?”

    “就是烙煎饼用的,地瓜磨成粉以后,可以烙煎饼。这种煎饼,只要不沾水存一年都没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月票一直上不去。虽然很多读者在支持,可是还有一部分读者并不想投票。我想说的是,我不是想超过谁,月票至少能保住第三名也好。

    感谢那些投了月票的读者,真心的谢谢您。没有投月票的,麻烦您投一张也好啊,谢谢。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感同身受

    有人说,满清人口大爆炸是因为地瓜爆炸,其实这不无道理。

    高产作物番薯的普及,薯块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适应性强,抗旱,耐碱,抗逆性强,喜温暖、多光而不耐霜冻,是一种易于保收的作物。

    还有马铃薯和玉米,几乎什么样的土地都能耕种收获,自然也成为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这产量着实把石小凡吓了一跳,除了入地窖的红薯,居然还有一千万多斤。可以养活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口粮。

    红薯无法作为主食的,因为吃多了会反酸烧心。当然这难不倒智慧古人,把红薯晒干做成地瓜干。

    当然,这里指的是生红薯切片晒干的。这种充满淀粉的块茎植物可以顶饿,晒干后的地瓜干可以煮粥作为主食。

    还有重要的一点,把刚刨出来的红薯洗干净,上磨磨成粉。这样的红薯粉用来烙煎饼,红薯做出来的煎饼完全可以作为主食来食用,吃的时候也不会反酸了。

    尤其是山东地区,老一辈的人都是吃地瓜煎饼长大的。虽然吃久了味道不怎么样,可比杂粮粟米粥好吃一百倍。

    如果把红薯稍微放置几天。使得里面淀粉糖化一些的时候,用来烙煎饼更好吃。

    用鏊子烙出来的煎饼,保质期极长。因为几乎不含水分,若是保存得当,存一年都没问题。

    吃的时候,在煎饼表面撒上水雾。煎饼就可以湿润,用来做主食即可。

    石小凡电话通知了南窑的薛昆,让他准备一些鏊子。

    “老薛,让钢铁厂多做一些鏊子。越多越好。”

    “鏊子?”

    “没错,鏊子,赶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