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333章

刘备的日常-第333章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将出口,满室皆惊。

    “一日、日、日、日,二百、百、百、百钱?”

    细细一算。日、百,数量都对。阎忠这便笑道:“然也。”

    “吃住全免,日薪二百?”便有羌渠龇牙一笑:“蓟王当真?”

    阎忠一愣,这便面露不悦:“王上一言九鼎,何曾自食其言?”

    “皆是五铢钱?”

    “四出五铢。”

    竟是蓟国上币。问话羌渠倒吸一口凉气。

    “我部人口可多。”便有大族羌渠,挤到人前。

    “多多益善。”阎忠目空一切,视若无物。

    “哼!”大羌渠耸肩一笑。

    “嘿!”阎忠犹胜一筹。蓟国千里之土,区区百万羌人,又有何难。

    便有羌渠好意提醒:“他族能吃善战。一人食数人之量,一人有数人之力。”

    “妙极。”阎忠抚掌一笑,尽是名士风范。

    羌渠暗自钦佩不提。

    蓟王怕是没见过我等吃喝。何止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分明就是天地无光,神鬼乱舞。雁过拔毛,寸草不生!

    哥几个,走起。让西凉名士死个明白。

    目视三十六部羌渠,振奋而去。阎忠缓缓收拢笑意。

    韩遂更是一声长叹:“百年羌乱,必灭于蓟王之手。”

    却又徒生出一丝担心:“百万羌人,放开吃喝。蓟王……”

    “无妨。”阎忠答道:“西域多牛羊。蓟国多粳米。羌人饱食,一心赚钱。不出数年,陇右再无汉羌之分。”

    “四年之后呢?”韩遂记得‘完城旦舂’的刑期,不过四年。

    “设身处地,户户有良宅一栋,良田一顷,牛羊成群,日薪二百。可愿回寨?”阎忠整冠而起,向陇山肃容下拜。

    “蓟王之明,或比高祖亦不逞多让。”

    韩遂亦感同身受:“我若逢高祖,当北面而事之。与王国、宋建之流,则竞鞭而争先耳。”

 1。9 雄甲天下

    传统部落的核心凝聚力,无非两点。血脉和信仰。

    羌人山寨亦是如此。信仰暂放一旁。刘备选择从相对简单的世俗下手。

    整盘“反客为主”之计。说起来,并不复杂。羌人自以为是受刑。且不过四年期。心想,只需熬过四年,便可返回老寨。再说,包吃包住,出一把力气,还能赚取不菲的工钱,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

    以至于听闻此事,那些未曾伙同谋反的胡族,皆有些跃跃欲试啊。

    正如刘备所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乃天性使然。逆天行事,天理不容。若一意孤行,蓟王自当替天行道。杀一儆百。

    无双连环第四环中,宋建的作用,可不仅仅“兜底”这么简单。起也是刘备能长驻陇右的一个楔子。或者说“战略抓手”。正因宋建在逃,西征未能克尽全功,为防羌乱死灰复燃,朝廷三思之后,才未将蓟王调回,平关东之乱。

    据说。得知蓟王平定陇右,又令羌人迁出山寨。京兆尹刘陶已上表,欲在函谷关西,弘农华阴县东,渭、洛与大河交汇处,筑一雄关。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南依秦岭,北临大河,东连函谷,西接长安。扼关中要冲,后世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威名雄甲天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邸报传来,刘备这才想起,自己吟《潼关怀古》时,潼关尚未建造。

    汉末,曹操为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废函谷关。

    如今函谷尚在,京兆尹刘陶已迫不及待,修造潼关。再想他重修长安宫室之举。刘备不由一声叹。终能理解,为何后世会有黄袍加身。

    无论他如何作想,旁人已迫不及待。

    刘备以辅汉大将军的名义,先定羌人之罪,再表奏洛阳。正因有假节之权。

    故而,亦无需知会凉州官吏。然为便于行事,刘备还是相邀凉州刺史宋枭,领刺史府一众属吏,赶来大震关相见。

    “卑下等,拜见蓟王。”见刘备除戎装,着王服。宋枭这便心领神会。

    “诸位免礼,赐座。”

    “谢王上。”

    落座后,宋枭为刘备介绍随行人等:“别驾苏奇。”

    身后便有一人起身行礼:“下官拜见蓟王。”

    “功曹程球。”

    又有一人媚笑起身:“卑下拜见王上!”

    “兵曹范津。”

    第三人亦起身行礼:“下官拜见蓟王。”

    待三人落座,宋枭这才言道:“彼时,贼兵势大。州郡官吏多有被害、从贼或逃匿者。凉州一地,吏治衰败。本想为王上分担一二,却自顾不暇,惭愧之至。”

    “无妨。”刘备笑着安慰:“流徙羌人乃由羌人自行管理。凉州吏治不全,不妨由各地孝廉增补。若使君方便,孤想悬扁各县,募集人才。”

    “同为朝堂效力,王上当可放手施为,下官并无异议。”宋枭躬身答道。

    “如此,甚好。”刘备轻轻点头:“凡羌人刑徒,皆由孤来掌管。凡西州内政,皆劳烦使君与众属吏全权处置。不知可否?”

    “卑下敢不从命。”宋枭再拜。

    “马将军何在?”刘备未见到偏将军马腾。

    “卑下遣他去收复各县,招募义从。当可为王上所用。”宋枭答道。

    闻此言,麾下属吏皆面生异色。“为王上所用”,只此一句,宋枭之心,便昭然若揭。

    若非偏将军马腾收拢溃军,且战且退。又依山下寨,阻贼军于陇山之上,宋枭早惶惶不可终日。以前种种,不过纸上谈兵。设身处地,方知其中惊险。且若非刘备代为进言,早已削职下狱。岂还能窃居高位,在此闲谈。

    所谓投桃报李。自当尽其所能,为蓟王分忧解难。至于投靠蓟王门下,以宋枭之能,尚未有此远见。

    别驾苏奇这便问道:“敢问王上,十万羌人青壮,拖家带口,流徙各城。不知官吏,从何而来?”

    刘备答道:“处理羌胡杂处,西域都护府一众属吏,驾轻就熟。官吏自当从关外调入。若不足用,则从各郡招募。”

    “原来如此。”别驾苏奇亦可称干吏。这便了然于胸。

    当然,辅汉大将军此举,亦无可非议。辅汉大将军本就都护西域。且如刘备所言,西域都护府,处理羌胡杂处得心应手。于情于理,皆无可指摘。

    外人虽看不出门道。然作为西州宿吏,苏奇、程球等人,又岂能不知!

    陇右汉人渐少,而羌胡渐多。只需尽收羌胡之心,陇右遂成蓟王都护之地也。

    蓟国雄踞幽冀,都护陇右西域。

    东西夹击,大事成矣。

    转而一想。本就是天家之事。蓟王如何行事,又岂轮到他去操心。

    心念如此,这便处变不惊,淡然应对。

    天将变矣。

    倾覆之际,为自己谋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亦是人之常情。

    于是乎,罕见的一幕,很快在陇右上演。

    许多身穿汉式官服,却高鼻深目的胡人官吏,纷纷入关,入驻各城,掌羌人刑徒诸事。

    这些被称为“西人”的都护府属吏,面见刘备时五体投地,口呼“主公。”据说,多是域外奴隶。被蓟王高价贩来,安居在各处绿洲。如今已与汉人“大同小异”。故称“西人”。

    “西人”,春秋时,用以称周都镐京人。《诗·小雅·大东》:“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西人,京师人也。”

    《大东》为谭人所作,周都镐,谭为东国,故称周人为西人。一说“西人”亦指西周王朝贵族。

    古为今用,其意大有不同。

    此处“西人”,乃是指“帝国西方之人”。词意可比“北人”、“南人”。

    刘备曾叹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乃语出《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之句。

    《淮南子》成书于前汉。三百年后,“胡人”成“北人”。“越人”变“南人”。足见我大汉兼容并蓄,包罗万种。

    后世有个笑话,说自己出身,乃是“国内混”。言指自己乃是某省与某省之混血。其实,还真有其道理。

    上溯到战国七雄,燕赵、韩楚,自可称混血。再上溯到春秋百余国,诸国混血更加明显。至于万千部落的上古时期,我们也是从“炎黄混”为始。

    随着越来越多的绿洲属吏,入驻陇右。

    “西人东来”,遂成典故。

 1。10 雕版印钞

    洛阳,殖货里。

    辅汉大将军府。

    刚从金水小市返回府中,长史盖勋、从事郎中傅燮,便被请来与右丞贾诩见面。

    关东逆乱,各州粮秣无法送达。唯有蓟国粳米源源不断运来洛阳,解帝都缺粮之危。蓟国粳米更有取代五谷之势。

    黄巾一日未平,农人一日无法耕作。眼看入秋,关东八州,满地荒草。即便战胜,也早已误了农时。眼看饥荒不可避免,黄巾过后,必哀鸿遍野,饿殍遍地。

    那时群盗蜂起,国祚将尽。

    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

    万千黎民,又如何独善其身。三人皆心情沉重。

    “右丞。”入精舍,二人先执礼。

    贾诩起身相迎。

    三人落座,贾诩便将刘备手书,递给盖勋。盖勋细细看完,又转给傅燮。

    待傅燮看完交还。贾诩这才言道:“西人东来,羌人流徙。陇右一地,百废待兴。洛阳金水小市,日积斗金。所得五铢钱,皆将运往大震关,支付羌人庸金。而朝中之事,亦需人打理。我等三人,何人前往陇右,助主公平羌?”

    长史盖勋与从事郎中傅燮,互视一眼,异口同声:“卑下愿往。”

    起身后,盖勋进言道:“洛阳自当由右丞坐镇,不可轻动。卑下长于西州,陇右风土人情,羌胡习俗,皆略通。此去,当可一展所长,为主公分忧。”

    傅燮亦道:“卑下亦出身西凉,此去陇右,求之不得。右丞切莫与卑下相争。”

    “主公已与凉州刺史商定。流徙羌人事宜,皆归幕府所辖。城旦所出,亦归幕府所有。为期四年。四年之后,时局究竟如何,亦未可知也。”贾诩目视二人:“此去一别,数年不得相见,二位保重。”

    “右丞亦保重。”三人互拜。

    三人同守洛阳,相交莫逆。互相影响,皆有精进。盖勋的“强直不屈”,傅燮的“‘刚直高义”,亦让贾诩深受感染。所谓正奇相济,正如三人这般。

    大震关城。

    得知盖勋、傅燮双双西来。刘备终是放心。有二人坐镇陇右,统领流徙诸事。必不会有差池。

    “包吃包住,日薪二百”的前提,是完成量刑。大体来说,每月有十到十五日,皆是城旦之刑。余下时日,羌人劳作才能获得薪资。

    即便如此,以每月十五日计,单单十万羌人的月薪,便是笔巨资。约有三亿钱。如此多的铜钱,刘备虽出得起,羌人却不便携带。于是乎,第一家陇右赀库,即在大震关城内设立。

    很快便会遍及陇右各郡治、各县治,乃至各城。

    刘备与三十六部羌渠,也早已商定。为流徙羌人开始家庭账户。

    在蓟国时,先有“编户”,后有“账户”。

    而在陇右,刘备一切皆反客为主。先设“账户”,再行“编户”。编户,便是齐民之始。

    羌人自无法理解,赀库在平羌中的强大功效。却不妨体会到,赀库带来的极大便利。试想,作为囚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可能整日滞留营地。铜钱又重,如何能皆装上身。一月辛劳,万一被盗,悔之晚矣。

    三十六部拖家带口,混居大营。鱼龙混杂,不可不防。汉人亦有民谚,‘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便是自家兄弟,也不可尽信。大量钱财,存于赀库,可随支随用。即便远赴西域,亦可正常支取。

    实在是太方便。

    对刘备而言。赀库的存在,瞬间解决了现金流的压力。每月只需在户头上添加一笔数字,就等于支付了三亿钱的现金。实在是太轻松写意。

    料想,四年刑期之内,羌人多不会大量支取。

    待四年刑满。羌人为长久留居,所赚薪资,便会为购买宅院、良田等,尽数挥霍一空。账目瞬间持平。

    金融杠杆。就是这么神奇。

    道理很简单。以蓟王之“赫赫威名”为信用担保。赀库里,究竟存了多少铜钱,羌人又如何能知晓。

    何不抢劫赀库。

    如少时太平逆贼,又如年前泰山贼寇。无铜身轻。面前便有一座钱山,一人又能背动几何。且背满铜钱,又如何逃亡。再者说,赀库必建于坚城之内。贼人便有心亦无力。

    赀库的支取方式,因左伯皮纸风靡蓟国,亦随之改变。不同面值的“券钞”,先已在蓟国流行。有“十角”、“廿角”、“卅角”、“卌角”、“百角”、“皕(bi)角”。

    四出文钱,被称为“角钱”。“十角”,便是十文钱。券钞自比铜钱方便。可解铜重之苦。为防贼人仿制假钞,从皮纸、印文、油墨,蓟国将作馆皆耗费心机。

    雕版印刷术,始在“券钞”中首用。亦让刘备始料不及。

    手书初版“券钞”面额的蓟国少师蔡邕,看过雕版印刷后,福灵心至。冲一众匠人长揖及地。若将书籍雕刻在木板之上,再涂抹油墨印刷。岂非事半而功倍。

    功效远超《熹平石经》!

    蔡邕这便着手尝试印刷书籍。

    得知前后诸情,刘备欣然点头。

    所谓水到渠成。科技的进步,乃历史之必然。又岂是人力能够阻挡。

    羌人足月辛劳,只换来一把券钞,似于心不忍。刘备便没有在陇右强推纸钞。

    奈何丝路豪商纷纷进言,大量铜钱不便携带。刘备这才勉为其难。在陇右亦发行大额面值,可与马蹄金等值兑换的“代金券”。简称“金券”。引来沿线豪商,交口称赞。代金券,本不流通。只用于等额兑换马蹄金。奈何蓟王信用太高。金券一出,立刻风靡丝路。大宗交易,皆用金券来支付。

    左伯桑皮纸,拥有纯正的纤维构造及特殊香气。可防蛀虫叮咬。用来印制券钞,实在是极好。

    为防水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