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贞观俗人 >

第1028章

贞观俗人-第1028章

小说: 贞观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年四十岁的秦孝恭现任秘书少监兼翰林院学士,前途无量,他的仕途比秦伦秦孝忠他们要更顺利。

    秦伦这个秦琅嫡次子面对秦孝恭这个秦家长房嫡长孙的时候,都得很客气礼貌,因为按传统,吕宋秦氏家族地位最高的自然就是家主秦琅,然后第二是嫡长子秦俞,第三是长房嫡长孙秦孝恭。

    这是宗法制下的排序。

    长房嫡长孙,可比嫡次子地位高多了,至于庶子庶孙这些更没法比,长房长孙的继承权,天然高于嫡次子、庶子们。

    庶长孙、嫡长孙、长房嫡长孙,细究有很大区别。

    长房嫡长孙,专指嫡长子的嫡长子,而嫡长孙则是诸嫡子生的嫡子中最长的一个,至于庶长孙,所有孙子中庶出最长的。

    秦孝忠虽然已经是宰相,但他的地位不如秦琅的嫡子们,更不如嫡孙、嫡长孙和长房嫡长孙。

    秦家的嫡长孙和长房嫡长孙都是秦孝恭。

    更别说,其实吕宋秦家如今也分出了好几支,比如说庶长秦俊,现在是护国翼王、东胜国王、东胜州大都督,他已经从吕宋出去自立门户了。

    同样的嫡次子秦伦,除了在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还已经是辅国卫王、南赡国王、南赡州大都督,他这支也从吕宋秦家分出去自立门户了。

    还有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秦孝忠,他既是武安郡王,也是新蓬莱国王、新蓬莱州大都督(新西兰),他从秦俊那里又分出去了。

    当年秦琼七子传下了历城秦氏七房,现在到秦琅这,又分出了吕宋房、东胜房、南赡房、新蓬莱房和武安房这五支,甚至将来如十三郎秦侠也是有可能另立门户的。

    现在秦琅还在,所以说算秦俊秦伦秦孝忠他们另立了门户,但还不明显,依然还是一大家子,可等秦琅百年后,秦家各房肯定就不会再如眼下这般亲密。

    到时就算是秦俞这个新族长对秦伦等分支都约束不大,更别说秦孝忠这样同样分出去的,对叔父秦伦的影响了。

    “大郎这是何意?”秦伦不满的瞪向他。

    在场诸人中辈份最高的秦珪咳嗽一声,“老大肯定有他的看法,你何不听听先?”

    秦伦可以对比自己大一岁的侄子秦孝忠瞪眼,但不敢对六叔秦善道放肆。别看秦善道七十多岁年纪了,现在朝中其实也基本上就是在养老,但这位当年在西域威名远扬,做过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大唐最能打的西军中威望极高。

    高仙芝、王孝杰、黑齿常之、李秀等人,那都曾是他的麾下部将,当年他带着一万人马,百日奔袭,翻越葱岭,奇袭朅盘陀、大小勃律等国的战斗,早成为了羽林宫讲武堂的战术经典,每个讲武堂受训的羽林郎都是要必学的。

    这一战是仅次于当年秦琅的河曲野马台击党项之战,和青海大非川歼吐谷浑可汗之战的经典高原山地战役,可圈可典。

    “六叔,阉竖们已经越来越过份,早晚要成祸患的,我们难道还视而不见?当心,早晚这火烧到咱们身上来。”

    秦珪把千里镜交给自己儿子秦景嗣,端起茶杯先抿了口,然后放下,不急不缓的转头对秦孝忠道,“大郎你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六叔祖,圣祖当年确实对宦官约束极严,定下过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之制,但是世祖之时,这些早就打破了,当年我阿爷他们起兵清君侧杀高护等阉竖,清除韦萧等,拥立高宗,事后天子诏我祖父入朝辅政。”

    “我记得当初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宰执都曾提议要尽罢内廷宦官诸司,但后来为何只短暂的裁撤了一段时间后,马上又陆续恢复了宦官诸司?甚至这些年,护军中尉又陆续恢复,北衙十二军已经遍设护军中尉?”

    “如今的宦官诸司,甚至比起世祖开元末年之时还要强势,到底何故?”

    秦珪笑着道,“看来大郎倒是对这些问题早有答案了。”

    秦孝忠点头。

    “六叔祖、二十一叔,其实阉竖们能有今天的势头,皆是因为皇家所需,是皇权在扶持他们,他们是什么人?别看那些大宦官如今也紫袍玉带,但说到底不过是天子家奴而已。而也正是这个天子家奴的身份,让他们可以极得宫中的信任,不管是天后垂帘之初,为了方便与外臣联系,还是后来中宗亲政之后想加强权威,都是先从这些宦官们开始的。”

    “如今天子刚继位,正是皇权低落的时候,皇帝更离不开这些天子家奴了。若是这个时候由两府宰执提议要罢内廷诸司,要削废宦官之权,你说天子会做何想?”

    “如果还是由我们秦家带头提这个议,天子又做何想?”

    秦孝忠长叹一声。

    “我知道二十一叔说的这些,都是为了皇唐为了陛下,是为江山社稷,但这番好心,皇帝未必会这般理解,这些年皇权日益衰弱,朝廷主要是两府宰执当家,皇帝只能也必须要依靠宦官们,才能有一点安全感。”

    “没了宦官家奴们,皇帝会很不安的。”

    皇帝不安,这可就是大问题了。

    谁也不知道,皇帝不安后,会做出什么事来。

    秦伦只看到宦官们的潜在危害,却没看到这些宦官能成势的根本原因。而秦孝忠在地方的时间更多,他知道外面的官民士人们其实不仅也在痛斥阉竖弄权,甚至也对秦家这强大的外戚势力渐生不满。

    尤其是在许多年轻士子口中,外戚、宦官和边镇,如今似乎成了朝廷的三颗毒瘤。

    支持、重用宦官的是宫中的太后们,是皇帝们,而他们不仅重用宦官,同样也重用、倚仗外戚秦家。

 第1456章 平衡

    姜还是老的辣。

    秦珪对于大唐如今的局面,心如明镜。

    “大郎刚才说的很好,宦官是什么?那不过是天子的一条狗,可这条狗是天子养的,打狗也得看主人,你不能因为这狗很凶,就要打死它。”

    大唐历经六帝,如今形成的格局,有四大支柱。

    开国以来沿续下来的军功勋贵集团,其中最大的山头就是瓦岗系。然后第二大势力是科举考试出来的士人文官集团,经过数十年的科举,这个士人文官集团的阶层势力也是非常强的,遍及朝堂内外。

    第三大支柱便是外戚集团。

    而这个集团一般现在就是专指秦家了,早年杨韦萧郑王等几家也很厉害,尤其是弘农杨氏和京兆韦氏跟皇唐李家代代联姻,形成紧密的姻亲关系,又有长孙、高氏等几家也很强,但最终都敌不过秦家。

    军功集团中的领头羊秦家,扛过了历次权力斗争,数朝拥立之功,奠定了他们无以伦比的特殊地位,自世祖起,世祖高宗中宗以及如今的天宝皇帝,四任皇后都是秦氏女。

    连现在还没加冠的年少太子李昚,都已经订了秘书少监秦孝恭的孙女为准太子妃。

    第四个支柱,便是宦官集团了。

    这四大支柱中,宦官势力非常特殊,高祖圣祖时期,都在大唐的朝堂政局中毫无影响力,甚至品级都不过四品。

    但是在世祖李胤在位时,尤其是在清洗掉了长孙无忌一干关陇集团为主的元老派后,李胤开始大肆重用宦官,用这些家奴系统性的建立了内朝体系,以建立一个新的权力平衡,尤其是通过宦官插手军队,以削军功集团的权。

    之后虽有短暂的反复,但在天后垂帘和中宗亲政时期,宦官势力进一步提升了,因为天后和中宗,都需要利用宦官来平衡其它几大势力,稳固皇权。

    说到底,宦官其实不过是皇权的延伸。

    是皇帝找的帮手。

    明义上东西两府的宰执,以及计相、内相、御史大夫等当然也是皇帝的臣子,但是,以两府宰执为首的外朝官员们,并不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尤其是世祖之后,宰执虽然分权,但他们联合行使的相权,依然是隐隐压制着皇权的。

    宰执代天子执政。

    皇帝想掌控朝政,想削弱宰执,想控制军队,最好用最信的过的也就是天子家奴的宦官们了。

    所以宦官势力空前大增,涉及到各个方面。

    皇帝信任宦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宦官没了命根子,没有儿子,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没有自己的意志。

    虽然宫中也有宦官家族,但这种家族不能超脱于宦官这个体系,更无法超脱于皇权控制。

    宣徽院使重新掌握批红权力,护军中尉们成了皇帝最信任的监军们。

    宣徽院除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外,他最大的职责或说功能,其实是上传下达,尤其是上传的功能。

    朝廷中枢处理国家政务,本来就是靠以奏本为主的方式。

    地方各道州县和中央的各司的事务奏报,都要求一正一副两本。其中副本直接送入宣徽院,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皇帝通过宣徽院的宦官们,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虽然,皇帝出口为敕,是一种大众都认同的观念,但事实上,在大唐,皇帝的敕旨也必须经过中书舍人或是翰林院制诰拟制,并经过中书门下,方得为敕。

    不经中书门下发出的敕旨,被朝野视为斜封墨敕。

    哪怕是翰林院所分掌的草拟内制之权,他们草诏的内制诏敕也都有严格的范围限制,甚至最后同样也得经中书门下用印署名。

    军国大事,两府议定,面奏获旨。

    中书造命,门下审计,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在门下则给事中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者之,侍从论思之,台谏劾举之。

    这些说的是决策。

    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汇集、分析过程。

    皇帝居于深宫,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首先就要保证对信息掌握的充足、全面,否则失之差厘,谬之千里。

    皇帝设立宣徽院,可不是说自己懒,不想批阅奏章,交给宦官们代为处理。宣徽院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其实是收集信息,确定皇帝不会消息闭塞,堵塞耳目。

    所有奏事的章奏的副本送入宣徽院后,宣徽院会有一个专业的宦官团队对这些奏章进行一个处理。

    登记入档,然后整理分类。

    把所有的奏章根据奏事内容不同,分门别类,甚至还要分出轻重缓急等,最终把这些整理好上报宣徽使,宣徽使则将其中重要的呈报天子。

    这样一来,既过滤了一些小事杂事琐事,避免浪费精力,又能优先处理重要的事务。

    当然,朝廷的六部九寺、三省、两府诸衙,本身也是一级级的过滤、整理、处置的机构,会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官员们的各种奏事的札子、奏本等整理、处理。

    最终汇聚在政事堂,宰相们堂议,拿出初步的处置方案,一般就是贴黄票拟,然后上报天子了。

    宣徽院和政事堂职能看似重叠,但实际上这是保证皇帝权力最重要的一步。

    若是没这一步,那么皇帝虽是天下之主,但他所能看到的听到的信息,就已经是经过宰相们过滤甚至是删减、编辑过的了,这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皇帝通过宣徽院的宦官团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处理机构,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甚至由宣徽使等高级宦官们提供处置建议,做为决策参谋。当两府汇报相应事务时,皇帝这边其实已经有了准备,应对也更从容,甚至不会被期瞒。

    而宣徽院的批红权等,其实都反而还不如前面那个更重要。

    北衙护军中尉,以及边镇节度的监军使,则都是皇帝试图加强对军队兵权控制的直接表现。

    毕竟李世民之后的大唐天子们,不管是见识还是能力,甚至是威望都远远不如,他们必须通过这种团队的操作,来保证权力。

    秦珪就早看透了这里面的逻辑。

    知晓了宦官们权力来源的根本,所以他才不会跟秦伦一样喊着要干死没卵子的阉竖们。

    你要干倒某一个行事嚣张不法的宦官可以,但你不能冲着所有宦官去,因为这些人是皇帝甚至不是某个皇帝弄起来的,而是如今大唐皇家,是整个皇权需要的走狗。

    谁敢向整个宦官体系下手,那谁就是在干皇帝,干整个皇唐李家。

    这是相当愚蠢的行为,秦家虽然在朝中既是最大的外戚,又是军功集团的领袖,但也不能去做这种事情。

    到如今,皇帝、皇家、朝廷、文武、宦官、外戚各种势力交集,早就已经十分复杂了,现如今四大支集的支撑下,朝廷是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皇帝也起码是感觉到些安全感的,可如今这时动宦官集团,那皇帝就可能感受到皇权受到巨大的威胁。

    “宦官们虽有些嚣张跋扈,但也狂不到哪去,还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吗?朝中的两府宰执,甚至是军功集团、官僚士人阶层,是那么好凌驾的?我们秦家不要做这个出头鸟,也没必要。”

    “真有个别太嚣张的,我们可以直接搞死搞残,但别想着对所有宦官下手。”

    秦伦有些惊讶的张大着嘴。

    五十岁的他人生一帆风顺,崇贤馆学生、科举进士、秘书省校书郎、政事堂堂后官、长安县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太子通事舍人、中书通事舍人、中书舍人,陕州刺史、安西节度使司马、安西道观察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仕途之顺利,每一步都踩的刚刚好。

    正因太过顺利,所以有些事情的见解,确实不如秦珪和秦孝忠,他们都曾长期镇守西域,比起每任职务担任时间不长的秦伦,确实不一样。

    “那就这么算了?”秦伦良久才道。

    秦珪呵呵一笑没回答。

    “二十一叔,你想想为何高祖朝和圣祖朝没有宦官得势、专权?为何世祖当年要重用宦官?”

    说白了,就是因为军功集团势力过强,就是因为相权过强。

    哪怕相权几经拆分,但东西二府加上计相、内相依然还是外朝,他们联合起来后,皇帝依然掌握不住。

    所以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