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贞观俗人 >

第433章

贞观俗人-第433章

小说: 贞观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秦琅却直接给他们来了盆冷水,说要慢慢来。

    “三郎,我们研究过,如今西北局势很好,未来几十年内都不会有大的战事,起码一十二年安稳太平是能保证的,所以这个时候抢先投入大本钱,也将最先获得大收获,绝对是划算的。”一名管事赶紧道。

    秦琅却只是摇头。

    未来几十年这边不会有战事?

    秦琅不认为,吐谷浑这次被打趴下了,可并没被打死,他斩杀了可汗伏允,但也只能是立了三个检校都督。

    而他到叠州前,路上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皇帝和洛阳朝廷诸公正在商议如何处置吐谷浑一事,据说现在朝堂上争议很厉害。

    可有一种声音已经渐占上风,那就是册封一位新的吐谷浑可汗,而且人选都选好了,就是慕容顺。

    他们认为吐谷浑保持一体,册封一位亲唐的可汗,更有利于控制吐谷浑,有利于西北边疆的安宁。对于秦琅把吐谷浑一分为三,直接设三个都督府的做法,他们很反对,认为这样做,不符合传统,更不利于边疆安定,只会让吐谷浑内乱起来。

    而一旦内乱,大唐就需要插手,需要干涉,可能还需要出兵,到时得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兵力,甚至还可能导致边境战乱,得不偿失。

    对于吐谷浑之地,朝廷诸公,虽然也都意识到他的重要性,比如吐谷浑的安定,对于大唐对河西的控制非常重要,吐谷浑乱起来,河西就会受到威胁,更别说大唐要深入西域的话,吐谷浑更要安定。

    但是,许多人也认为,只要保证吐谷浑听话受控制就足够了,再过多的干涉,成本上划不来,与其总盯着吐谷浑,不如把眼光放到西域去,把丝路重新开拓到西域去,甚至对内乱中的西突厥加大干涉。

    他们始终还是认为,突厥才是大唐最大的隐患,吐谷浑嘛,顶多疥癣之疾,既然现在都不痒了,那就不用再花太多精力去管他了。

    皇帝还没有最终表态,但秦琅结合历史上的结果,已经能大致推测出皇帝可能做出的表态,党项可就是一个先例。

    秦琅父子灭了党项,可皇帝的处置却也还是全党项一族,实行羁麼之制。吐谷浑实力更强,地方更大,朝廷处置起来必定会更慎重。

    吐谷浑若是复国,就算慕容顺做可汗,可慕容顺久在中原为质,在国中人心不附,当个大唐的都督还好,可若当大汗,只怕会有许多人不服,更容易激起冲突内乱。

    当然,秦琅现在对西北边境不太放心,还有一个大敌,那就是吐蕃。

    吐蕃已经灭掉了同属西羌中的苏毗女国,距离党项也就差一个白兰,离吐谷浑也已经接近了。

    吐谷浑此时被大唐打的半死不活的,大唐若不趁机把他纳入疆域统治,那么吐蕃这头下山猛虎,肯定就会打吐谷浑的主意。

    这本就是历史上要发生的事情,吐蕃在高原上崛起扩张,其东、南两个方向都不怎么适合扩张,雪域高原,河谷纵横,相反,向北面扩张,却是从高向低,而且是以草原为主的地形。

    这恰似猛虎下山,是最利于扩张进攻的。

    苏毗被吐蕃趁内乱干涉吞并,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苏毗被吞并消化后,吐蕃下一个目标不是白兰羌就是党项羌,而最大的目标,必然还是吐谷浑。

    吐谷浑此时刚好虚弱,党项也是元气大伤,都被大唐收拾过,吐蕃这要是再冲过来,他们谁也挡不住。

    大唐到时只能面对这只吐蕃猛虎,要么两强硬刚,要么就得坐视吐谷浑被吞掉。虽说大唐肯定比吐蕃强,但吐蕃也是新崛起的高原霸主,正是强悍之时,尤其是他们最适应那种高海拔地形,若是说唐军在青藏高原跟他们打,还真不好说胜败,只能说谁准备更充足,谁更有机会。

    未来叠州面临战乱的可能性很大,而秦琅也知道自己这个叠州都督怕是要当到头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也不愿意在这里投入过多。

    “军屯可以搞,牧场也行,贸易当然也不错,弄点作坊过来也是可以的,但都要慢慢来,不要把步子迈的太大,当心扯到蛋了。”

    秦琅的话,无疑给兴奋的秦家安化管事们泼了一盆冷水,透心凉凉。

    他们无法猜测为何计划在秦琅这里通不过,可既然秦琅这样说了,也宣布了他们计划的夭折。秦琅是家主,向来说一不二的,尤其是他的商业眼光向来极好,没有人敢置疑。

    “吐蕃你们知道吧?近几年崛起很快,在高原上势力很强,我认为应当多组织几支商队,加强与吐蕃的贸易。若是能够顺便再多收集一点吐蕃的消息就更好了,比如山河地形,道路城池,部落人口,生活习惯,宫廷秘闻等等,都可以多收集一些回来。”

    管事们不明白秦琅怎么突然提到吐蕃。

    在他们的商业计划里,虽然对外贸易也是重要一环,可吐蕃和泥婆罗都属于外贸计划里的一小部份,因为太过遥远,往来不易,他们外贸计划,重点对象还是吐谷浑和党项,顺便往西南的西山八国那边拓展一下。

    其实不仅是秦家的管事们对吐蕃不够重视,朝廷也是一样。

    并不是说大唐君臣们不知道吐蕃这么一号国家,他们也清楚的知道在高原上有这样一个国家,但也就仅此而已,对吐蕃漠不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吐蕃暂时还无法威胁到大唐。

    毕竟吐蕃在大唐眼里,跟泥婆罗、天竺诸国没啥两样,都是极遥远的国家,双方都不接壤邻近,过去吐蕃也从不曾跟中原有过正面接触过,所以大家为什么要过多关注这样一个小蛮国?

    关注吐蕃,还不如多关注下高句丽,毕竟当年隋亡国也有很大原因是数征高句丽败亡引发的,高句丽立国七百年,可就是在当年汉朝的辽东诸郡基础上立起来的,更别说魏晋南北朝以来,不断的向西蚕食吞并辽西,袭扰侵略辽西。

    早晚大唐还是要收拾高句丽。

    又或者说西北方向,吐谷浑直接威胁陇右河西,影响大唐重返西域,这才是如梗在喉呢。哪怕就是西域的高昌小国,也比什么吐蕃更让大唐关注,毕竟高昌这些年依附于西突厥,国内有部分亲突势力不太老实,对大唐不太客气,经常袭扰大唐的丝路商队,阻拦胡商西来。

    没有人觉得吐蕃有什么资格可以得到大唐的关注,更不会觉得吐蕃会成为威胁。

    不过秦琅知道历史,所以知道吐蕃是个怪胎,几乎是伴随着大唐的建立而崛起,然后双方斗了二百年,最后又一起灭亡。

    吐蕃真的能威胁大唐,他们夺取了陇右,甚至打进关中,一度攻占长安都城。

    这样的吐蕃,怎么可能不是敌人呢。

    历史上,就在几年后,吐蕃可就要杀入大唐,双方展开了第一次大战,吐蕃让大唐第一次真正重视他们。

    秦琅不希望等到被吐蕃人杀进家门时才来发现他们。

    当然也不希望自己重金投资叠州,最后让吐蕃人给抢了去。

    秦琅想的一时有些远,便发起怔来。

    管事们见了,也不敢打搅,便都沉默的坐在那里。

    “其实。”

    秦琅回过神来,“叠州这里慢点来,你们的计划可以放到松州去,缩小点计划规模,在松州搞吧。那是我阿爷的世封地,不用担忧政策变动什么的,有阿爷支持,可以放手去做。”

    管事们倒是意外一喜,本以为计划就此被打回,谁料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居然给他们引向了松州。

    松州也一样,关键是这个计划由他们来实行就好。

    茶会结束,管事们带着欣喜退出,秦琅已经同意由他们去松州开始自己的商业计划,甚至还特批了钱款和人员的调动,让他们好生欢喜。

    回到书房,开始阅读各种信件,有家书,也有朋友们的信,甚至刚分别的程咬金刘兰成等也有信来。

    好在也没什么要事,都是抱怨侯君集唐俭这些人,秦琅也懒得理会。

    妾侍玉箫和幼薇的信他看的较为仔细,玉箫的信里说的最多的还是儿子秦俊,说这小子如今又长大了许多,总是问耶耶哪去了,说儿子想念父亲了,她也想念三郎了。

    鱼玄机说儿子出生时只有四斤八两,说是动了胎气,有些早产,孩子有点先天不良,而她自己又没奶水,只得请了一个工部员外郎的妻子来做乳母,信中说了许多话,能看出她生了孩子做母亲后的许多变化。

    最后她让秦琅给孩子取个名字,秦琅想了想,提笔在信上写下一个仁字。

    秦俊秦仁,大哥叫秦俊,二弟就叫秦仁吧,希望这个早产儿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生下来就是武都侯了,这辈子也不求他有什么大出息,健康安稳的当个仁孝的富家翁也好。

    信后,却还有意外惊喜,擅长工笔的鱼玄机,居然亲自为儿子画了一副小像,看着那个瘦瘦小小的孩子,他突然有几分迫不及待的想要回长安了。

    未婚妻长乐公主也给秦琅写了数封信,先前在军中没有收到,都积存着,一封封打开,一笔字倒是写的真好,很有淑女气质,词句里也感觉的到成长了许多,想想,她也九岁了。

    距离当初的十年之约,已经过了一半。

    公主年前随皇后去了洛阳,如今一直呆在洛阳,只是说很不习惯洛阳,还是喜欢长安,又说许久不见十分想念。

 第622章 开疆

    秦琅要反,侯君集在陇右向洛阳天子密奏,搜集了一大堆他所谓的谋反证据,却丝毫不知道他的这道密奏皇帝亲自开启看过后,便直接放在火盆里烧掉了,留都没留一下。

    秦琅不仅仅是皇帝的女婿,而且现在还是皇帝的宰相,更是在不久前被皇帝亲赐免死金券,并特旨敕封将来死后配享太庙陪葬昭陵。

    侯君集所谓的那些谋反证据,在南征北战打过无数大战的皇帝看来,只是前线统帅最正常不过的行事。虽然有些地方,也确实还值得商榷,但在秦琅灭国之功下,这些小节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仗打完了,西海道行营和西海道节度使府,应当罢撤了。”

    洛阳宫,紫宸殿中。

    开府仪同三司、司徒长孙无忌最先提起了这件事情,其实这个事情早就要谈了,只是皇帝一直没开口,谁也不好先开口。但看着皇帝一直不开口,长孙还是替皇帝开口了。

    “我大唐以府兵制为基本军制,平时府兵务农,将军坐衙,战时军府调兵,卫府点将,战后兵归于府,将归于卫,这是制度。如今战事既平,自当按惯例行事。”

    皇帝今天胡子有些拉碴,眼神有些憔悴,似乎一夜没有怎么睡好。

    “秦琅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今既然陇右战事平息,自当兵归府,将还朝,宰相重回中枢。”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也开口了。

    中书令温彦博却提起了另一件事情,“今年国运好,全国夏收丰产,秋收又将丰产,这将是连续三年丰收。三年丰,而积一年余粮,陛下,臣以为可御驾返回西京。”

    百姓三年丰收,没有战乱灾祸,还能余下一年粮食。连续九年丰收,能余三年粮食,这便是一登,两登为平,是十八年的好丰收,而三登就是二十七年的好年景,能余九年的余粮,是为致泰平。

    大唐开国以来,统一战争、唐突战争、旱灾、水患,蝗灾不断,灭了突厥,又来了三年寒流霜灾,如今终于挺过来了。

    这已经是第三个丰年,朝廷也终于又能积攒下余粮。

    当初为了就食皇帝率御驾携武、禁军等移驾洛阳,立洛阳为陪都,在这里也呆了两年了,过了两年节俭、简陋的日子。

    现在东突厥也灭了,吐谷浑也灭了,党项也臣服了,粮食也有积余了,温彦博认为此时不是议论其它,而是谈论迁回长安的事。

    这眼看着又要过年了,他认为贞观五年的正旦大朝会,应当在长安举行,要让四方藩邦,重新见识一下大唐的天朝上国威仪,而不是在这简陋的洛阳宫里会见四方使者。

    毕竟洛阳虽然挺大,可经过统一之战,确实损毁的严重,尤其是洛阳宫,许多主殿都被拆了,皇帝长期呆在这里也不合适。

    就算做为陪都,将来也应当有条件时修一修再来住。

    侍中杨师道也赞成迁回长安。

    “那就准备一下,天寒之前迁回长安。”皇帝居然很痛快的同意了回长安的提议,甚至都没再询问其它宰相们。

    房玄龄、魏征、戴胄、萧瑀等一干宰相参政,也没有人出人反对,此时既没了粮食危机,也没有了陇右战事,迁回长安也就水到渠成的事。

    大家也愿意回长安。

    迅速达成了迁回长安的一致后,长孙无忌再次旧事重提。

    “陛下,西征已毕,行营应当罢撤,将领回朝,府兵归府。”

    李世民静坐倾听。

    吐谷浑之战,确实打的漂亮,打的出人意料,虽说有些行险,可结果太漂亮了。李世民都不曾想过,秦琅能够一战功成,然后如今事实证明,确实就是如此成功。

    伏允的那颗干巴的首级,都已经送到了洛阳,皇帝和宰相们都见过了,还送回长安摆到太庙去了。

    仗打完了,他和宰相们针对善后的事情也议过多次,对于吐谷浑的处置还有些争议,但战事确实已经结束了。

    吐谷浑境内剩下的一些部落人马,也纷纷是望风归降,主动内附,没有谁敢再试图抵抗。

    秦琅在陇右两年了,表现的出人意料的好,两次陇右之战,一次西征之战,降了党项,灭了吐谷浑。

    这小子现在不知道如何了,陇右的风霜,是否让这小子成熟稳重了?

    是时候召他回来了,侯君集弹劾他的那些罪证李世民自然不相信,但他也看出一些问题,秦琅似乎不再是曾经那个少年了,那时的秦琅年少勇猛,却又率直。但现在,明显有些不一样了。

    他们君臣之间曾经有过一些误会隔阂,这两年有点疏远了,是时候把他召回身边,增进点亲密。

    在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诸位宰相参政们的谏议下,李世民下诏,罢西海道行营,罢西海道节度使府。

    秦琅免去西海道行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