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贞观俗人 >

第443章

贞观俗人-第443章

小说: 贞观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秦琅做为太子詹事,就是东宫的大总管,内外事务,不论大小,无不统领,今日先记张玄素大过一次,罚半年俸,充东宫食堂菜金。”

    张玄素气的胡子乱抖。

    “秦詹事好大的官威!”

    “可有不服?若不服可向陛下申诉,但在陛下回复之前,你不服也得服!”

    “秦詹事这是不讲理了?”

    “秦某为陛下所授之东宫詹事,奉旨负责统管东宫内外大小事务,你张玄素身为少詹事,难道不在秦某的管辖之内?”秦琅反问。

    张玄素转头望向承乾,“请殿下主持公道,制止秦詹事之跋扈!”

 第636章 舌战群儒

    “太子司直何在?”

    “太子司直刘洎在,太子司直高季辅在!”

    两员绯袍官员出列,大声应答。

    秦琅瞧着这两个中年官员,问,“你二人身为太子司直,比御史台御史大夫,职在弹劾,以肃官僚。今日之事,你们难道就没有半点要说的吗?”

    刘洎早年效力过江陵萧铣,担任过他的黄门侍郎,归唐后任过南康州都督府长史,后入朝,得李世民赏识,授为门下省给事中,后又兼东宫太子司直。

    而高季辅出身渤海高氏,名门之后,隋末时率家乡数千人,投瓦岗李密,后与刘德威、贾润甫等归唐,他还是长孙皇后舅父高士廉的堂侄,李世民继位后,即授监察御史,以不畏强权,数弹大臣得名,而迁中书舍人。

    一个给事中,一个中书舍人,这两个都是门下省和中书舍的要职。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常侍进奏,参议表章,六位舍人号五花判事。而门下事给事中四人,也是正五品上,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并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百司奏章,得驳其正违失,事权甚重。

    两位中书、门下二省的五品要员,来东宫兼职正七品的太子司直,这明显就是皇帝给东宫的高配了,两位亲信有能力且正直的要员,来东宫兼任七品职,看中的是他们的能力和刚正不阿。

    高季辅做监察御史的时候,连宰相都敢弹劾,而刘洎做给事中前还担任过治书侍御史,也对时政乱象提出过很多有力的谏言。

    一身绯袍银符,衬的两人很是耀眼。

    高季辅也没想到今天秦琅如此发飙,他是中书舍人、太子司直,而今天闹事的领头人是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于志宁还有一个官职是中书侍郎。

    正四品上的中书侍郎,兼任正四品上的太子左庶子,其实也是高配,毕竟中书侍郎虽有两员,可却已经是中枢核心了,再进一步可就是宰相。

    高季辅在中书省,可就是在于志宁的领导下。

    “属下与于公同在中书省,为其下属,请求避嫌。”高季辅最终还是没肯站出来弹劾于志宁。

    秦琅冷笑了两声。

    “刘公?”

    刘洎出身于南阳刘氏,同样是士族名门出身,不过跟于志宁这样的关陇集团向来是有些不太和睦的,对于秦琅的咄咄逼人,倒是没有退缩。

    “太子,秦相,如今功臣国戚占据要位,才能不能胜职,又凭借功勋权势相互倾轧,在职官员不能坚持公道,虽然也想奋发自强,却又怕受到流言蜚语的诽谤。”

    “因此,本该东宫官员裁决的事情,却要报三省、政事堂处理,东宫各府坊寺率等官员,也是模棱两可,不能决断。有的曲意顺从太子之意而不顾实际情况,也有一味猜度皇帝想法而行事,也有人为避嫌避讳而不伸张正义。”

    “有的认为顺从太子便万事大吉,而不深究结论是否正确。有的认为逢迎陛下就是奉公,而不管他的作为是否得当。”

    谁也没有料到,刘洎被点名发言之后,来了一通地图炮,指桑骂槐,不但骂于志宁褚遂良张玄素等一干人,只顾听从皇帝旨意,甚至说他们揣测圣意,又说孔颖达陆德明等学士大儒,只是一味的古板教条,还说如秦琅这样的勋戚,只知道凭功勋倾轧同僚。

    甚至还把苏定方这样的东宫将校说成只知道奉迎太子。

    总之,他谁都骂了一遍。

    最后,他还说东宫班子虽然配置齐全,可好多官员都是兼职,并没有多少心思和时间花在东宫,造成尸位素餐的情况,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

    “刘公果然公正不阿,那么请问,你有什么好建议?”秦琅被骂了,却反而没有恼怒,而是笑吟吟的问他。

    刘洎叉手,“下官建议,东宫官属配置,除太子三师三少和四宾可选用朝中宰辅重臣们挂衔教导太子之外,其余官属不应当滥用兼职,否则难以专注东宫事务。现有兼职,要么留在东宫任职,要么去掉东宫兼职。”

    “很好,刘公说的耿直公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你二人都是饱学之士,兼名门之后,一个八柱国家出身,一个京兆杜氏出身。于公曾祖乃是八柱国之一,而杜公你不仅名门出身,隋季之时,与兄弟正玄、正藏一同考中秀才,一门三秀才,当时何等的耀人?”

    隋朝的秀才科不是常科,开秀才科时取士也是极少,比进士还要更难中,而杜家三兄弟皆中秀才,当时确实是非常惊人的,就好比明清时三兄弟同科,结果把状元榜眼探花包揽了一样。

    杜正伦入唐,先后担任过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秦王府学士,兵部员外郎,门下给事中,再迁为中书侍郎,再被授崇贤馆学士,兼太子左庶子。

    杜正伦身为四品官,却得皇帝特赐紫袍金带,十分耀眼。

    他面对秦琅的威逼,却也不惧。

    朗声道,“太子自古便是国家根本,所以陛下才选有道德的人来辅佐。现在太子年纪幼小,志向思想还没确定,我如能早晚都见到他,当然要随时随事对他告诫约束。”

    秦琅哼了一声。

    “杜公你身为中书侍郎这样的朝廷要职,陛下让你来兼任左庶子,而于公兼任另一个左庶子,负责执掌东宫重要的左春坊,可你二人原本职务又事务繁重,哪有多少时间精力来东宫?你二人对东宫对太子,根本不够了解,只知道一味的死谏硬谏,这实是严重失职。”

    于志宁在一边听不下去了,起身道,“太子殿下年轻贪玩,本只是小事,可却好狎昵小人,以致没有好的名声,你身为太子詹事不好好检讨自己,却要追究我们这些规劝教导太子向正道之人的责任,真是莫名其妙,岂有此理!”

    右庶子孔颖达也站出来反击。

    “太子殿下正因年轻,越应当学以饰其表,不可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我等苦心规劝教导,不明白詹事为何还对我等动怒?”做为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右庶子,孔颖达又是孔圣亲传子孙,本也是东宫里学士大儒一类官员们的代表。

    秦琅看到这些人有要群起而攻的意思,却也不惧。

    他冷哼两声。

    “在座诸位,不是门阀世族出身,便也是一时名望才俊,怎么今天要群起而攻?这里是崇贤殿,太子殿下在此与诸位议事,你们难道连点规矩也不懂了?还有何资格在这里说教指责?”

    “都给我坐下,一个个来。”

    “太子司直刘洎、高季辅,你二人负责殿中纪律礼仪。”

    刘高二人闻言,犹豫了下,还是站了起来,一个站到殿前一个站到殿后,负责监督殿中纪律,如果谁再乱发言,便要记下名字。

    殿中终于又安静了下来。

    秦琅站起来,目光扫过一众紫绯绿青,“诸公左一个太子年幼,右一个太子嬉戏,但是我秦琅只知道,今年还不到十三岁的太子殿下,做太子五年了,其中还监国两年,其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

    “在太子殿下的领导下,东宫这两年不仅完美的完成了陛下赋予的两年监国留守之重任,而且在太子领导下,东宫上下这两年把长安、关陇搞的很好,殿下素有仁德贤名在外,就连我在陇右时,那边的党项羌人,杂胡,吐谷浑人等,他们在数千里之外的蛮荒不毛之地,都知道说大唐太子贤德无比。”

    “更不要说你随便在长安城里问下百姓,或是商贩,又或者是到郊外随便访问一下,他们都会告诉你,当今天子圣明,太子贤良,贤太子之名,是一致的评价。”

    “太子素有贤名,进了许多贤良之策,推行了许多仁德之政,远有贫困户帮扶计划,近有部曲、佃户入籍政策,还有数年来太子一直用东宫钱粮,于天下各地,收葬隋乱以来无人收敛的露于荒野的尸骸白骨。”

    “还有太子于灾荒年,出黄金绢钱,为卖儿典妻者赎回妻儿,出粮食布匹,赈济饥恶百姓,拿出大笔钱粮来抚恤府兵烈士遗孀遗孤,在天下各地建立英烈祠,建孤儿院,养老院,甚至是平价药堂,以及公墓等等。”

    “请问,这些你们难道都看不见,听不到吗?”

    “这些,难道做的还不够吗?”

    “为何连远在蛮荒的杂胡们,都知道大唐有一个年轻而又贤良的太子殿下,可在你们这些人眼中,太子却是个年轻不懂事,贪玩嬉戏,不愿意读书只喜欢骑射游玩,甚至是个喜欢狎昵小人的人?”

    “我请问,你们居心何在?”

    “你们难道是想要毁掉几百年来,史上最贤良的太子吗?”

    “你们,是想阴谋诽谤太子,甚至是想颠覆大唐吗?”

    秦琅一句又一句发问,一声比一声大,一刀比一刀狠。

    满殿中刚才还气势十足的东宫官员们,尤其是于志宁等这些人,一个个都开始面色苍白起来。

    这就是秦琅的底气所在,他这些年帮承乾赚了许多钱,这些钱没让承乾放在地下发霉生锈,而是做了许多事情。

    这些年承乾就跟散财童子一样,不停的在撒钱。

    从最开始的扶贫计划开始,到处撒钱,又是救济孤寡,又是抚恤烈士遗孤,再到建立图书馆阅览室乡村小学堂等等,钱源源不断的抛出去,效果还是很明显。

    起码现在外面,承乾的名声确实是极好的。

    这就是秦琅的底气,不管承乾这两年在于志宁等人眼里有多不听话逆反,可承乾早已经有了一件他帮忙织造的护身铠甲。

    “于志宁,回答我!”

    “杜正伦,回答我!”

    “张玄素,回答我!”

    “孔颖达,回答我!”

    “褚遂良,回答我!”

    崇贤殿上,一群紫绯,却全都哑口无言了。

 第637章 板子

    刚结束早朝的李世民眉头皱了起来,听着内侍低声且带着小心的奏报,皇帝很不高兴,他的眼睛都微眯起来,熟悉皇帝的人都知道,这是皇帝发怒的先兆。

    “秦琅大闹东宫?”

    李世民对这个奏报很不满意,“召殿前司汪林前来。”

    半个时辰后,李世民坐在甘露殿中,听完了殿前司统领宦官汪林的奏报,对于所谓的秦琅大闹东宫一事,也算了解了前因后果。

    “秦三郎一张嘴倒是伶俐,居然能够舌战群儒,朕之前倒没发现他有这本事。”

    宫女送上茶水点心,李世民坐了下来,拿起一块桂花糕吃了起来,表情倒是放松了许多,闹归闹,可既然知道经过后,皇帝倒不急了。

    “宅家要移驾东宫吗?奴婢让人准备。”汪林问。

    “用不着。”李世民又拿起一块糕点放入嘴中,于志宁杜正伦张玄素孔颖达陆德明刘洎高季辅褚遂良李百药虞士南等这些人,全都是他精心精选入东宫。有数位还是他原先秦王府的十八学士,基本上都是出身名门大阀,学识渊博,极为才干。

    不过李世民也清楚这些人做为士族名门出身的臣,都有一个臭毛病,就是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总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跟魏征王珪等人都是一个臭德性。可为了能够教导好太子,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出来,李世民还是选择了他们,并不止一次让他们严厉教导规劝太子。

    平时于志宁等人也没少跟他告状,说太子一人在长安监国两年,缺少了教导督促,倒是顽劣起来了。

    可今天东宫被秦琅这么一闹,让李世民也突然觉得,自己或许是对承乾过于苛刻了,不管怎么说,秦琅说的没错,承乾在天下士民心中,是贤太子,甚至蛮荒的蛮夷们都知道大唐皇帝圣明太子贤良。

    而东宫这几年也确实做了不少实事,盛名不虚。

    当然,若仅是撒钱买些名声,李世民也不会怎么看重,关键是承乾于政务国策上也还是很不错的,让他负责京兆府听讼判案,表现极佳。他还经常能上奏一些不错的政策建言。承乾甚至还习得不错的弓马本事。

    这样的一个太子,才十三岁不到,论理来说,确实足够优秀了,起码李世民现在回想自己这个年纪,不也是整天在长安结交朋友,幻想着做一个长安大侠嘛。

    秦琅说的过,于志宁等身为东宫之官,规劝太子是没错,可过了。按他们的说法,太子都已经是顽劣不堪,甚至都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了,这若是传出去,那太子的名声岂不要毁在他们手里?

    这些人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的代表,承乾岂不是要被这群人给唾弃?

    秦琅说的对,太子的名声要维护,劝谏规讽也得分场合,注重方式。

    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年幼的孩子了,连边荒之民都晓得了太子贤名,为何于志宁等士族门阀却还总说太子顽劣?

    这些人未必就敢如秦琅所说的要颠覆大唐,毁掉太子,可也未必就真的如他们所说的一心为了大唐。

    想起氏族志修了几年,几易其稿,都始终不能如他满意这事,他就明白,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李家夺了天下,成了皇族,结果氏族志修了几稿,堂堂皇族李氏,结果却还是氏族第一,反倒是黄门侍郎崔干家族被列为了第一等,凌驾于皇族之上。

    这李世民如何能忍?

    虽然崔干为避嫌把名字中的世字去掉了,可这家伙凭什么能做第一?他不过是朝中的黄门侍郎,虽说也是朝中重臣,但也不过是四品官。

    宰相都没当上,结果却还凌驾于皇族之上了。

    修氏族志的韦挺等人上奏,理由是崔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