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贞观俗人 >

第543章

贞观俗人-第543章

小说: 贞观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忌?”李世民脑袋都疼了,只好向妻兄长孙无忌求助,他毕竟也是李泰的亲娘舅,总不能忍心看到外甥封到那不毛的蛮荒去吧!

 第782章 二十四功臣

    几位宰相都想把魏王李泰分封于彩云之南,这个连大唐驿站都还没有通及的地方,大唐天子岂忍心让最心爱的皇子封建那里。

    “无忌,你以魏王当分封何处适宜?”

    长孙无忌看着地图,瞧了半天,也觉得云南道太偏僻了点,这片地区在汉魏以来称为南中地区,在隋称为南宁地区,入唐改称云南道。可不管怎么说,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依然还是个地方蛮族豪强羁縻控制的局面。

    “不如分封于安南?”长孙无忌斟酌着道。

    高士廉却出声反对,“既以宗室皇族,开国功臣世封永镇边疆,那就不仅仅是酬功谢赏,还应当起到屏藩作用。臣以为,西南的云南黔中诸道,正因为如今朝廷控制不严,鞭长莫及,更应当授封信的过的宗室和功臣过去镇守。”

    “臣请分封魏王泰于南宁州,分封吴王恪于西宁州,分封齐王祐于东宁州,世封永镇,代代屏藩朝廷。”

    右仆射开口,让李世民不由的皱眉。

    高士廉所说的南宁曲靖,西宁西昌,东宁广西融水三州,也是隋朝时的三个总管府,其关键就是位于要地之上,属于南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咽喉,地理位置特别重要。

    “臣还请将黔中矩州改为东宁州,以广西原东宁州地改为融州。”

    李世民看着地图,高士廉这个提议,要把他的三个皇子全分封到原南中地区,如今却分属剑南、云南、黔中三道,但南宁、西宁、东宁三州所在,却正是联通这三道的咽喉要地。

    从战略角度来说,若大唐以宗室皇子永镇此三地,那么朝廷确实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可说到底,李世民还是有些舍不得让自己的亲儿子们到那里去。要知道此时不管是西宁还是南宁又或东宁,名义上归附大唐,实际上都完全是西南夷们控制的。

    如南宁州,便是由云南爨氏控制,这爨氏自称是汉代班超班固后人,到东汉末年,班氏因功受封食邑于爨地,因此就以爨作为他们的姓氏。到蜀汉时已为南中豪强大姓,然后迁运庸蜀,流薄南入,落籍于滇。

    到东晋之时,爨琛独霸宁州,其家族分统各地。

    南梁武帝时,梁王朝征讨侯景,宁州空虚,爨氏乘机据有其地,并有诸部,据境二千余里。

    梁元帝时,爨氏以其地降北周,遥授南宁州刺史,允其子弟世袭,为羁縻州。

    隋开皇时,爨氏家主爨翫两次叛乱,隋军两次征讨,惧而入朝,被杨坚所诛,诸子没为官奴,然南中地区依然为爨氏家族据有。

    大唐开国之后,为稳定南中地区,李渊将沦落在长安为奴多年的爨翫之子爨弘达授为昆州刺史,派人护送他带着父亲尸首为回爨地安葬。

    爨弘达回到南中后,爨氏各部也很快接受大唐封赏,归附大唐。当时李渊的女婿益州刺史段纶也趁机招附南宁诸蛮归顺,朝廷在南宁地区设立六个州。不过之后朝廷派去的官吏,却与爨氏蛮夷们水火不容,因为权力之争,双方爆发激烈的冲突。

    诸蛮复叛。

    朝廷先后派李孝恭、李靖等征讨,可每次大军一走,诸蛮复叛,朝廷苦不堪言,最后只得让嶲州西昌都督府长史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寄治西昌,每年到南宁巡视一次,安抚诸蛮。

    另一边又用爨弘达为南宁州刺史,设八州十七县,任命蛮夷诸部首领等为刺史县令。

    在这种妥协安抚政策下,南宁地区才算是安稳了下来,可朝廷想趁机进入南中地区实行真正统治的计划也完全落空。

    韦仁寿此后为大唐在云南道的全权代表,尽心安抚诸蛮,对于各部是大力拉拢,纷纷授官给职,诸蛮都得了朝廷的封赏,又能开商路贸易,大唐也不来争权夺地,倒也乐得其所。

    于是此后,韦仁寿又往洱海地区招附诸蛮,再置七州十五县,整个南宁地区,滇池和洱海两大地区的蛮族势力,便都成为大唐的羁縻臣属。

    不过这种臣属很脆弱,是建立在大唐不对诸蛮干涉的前提下的。

    如果大唐要在西南分封宗室诸王,建立藩国,只怕又将引起新一轮的动荡。

    但高士廉却坚持认为,如今云南的太平只是假象,朝廷不能自己也被这假象欺骗,如今大唐开国之初,国力强盛,君臣进取,正是开拓云南之机,若是现在不理会,那等到子孙之时,就更没有这能力了。

    要封就得封最亲信的皇子。

    三位皇子分封南中地区,各为都督,最后是每位皇子的封地周围,再分封两到三位功臣坐镇,这样形成守望互助之势,使的他们能够在蛮地站稳脚跟。

    比如南宁都督府周围,可于洱海再分封一位功臣坐镇,另于滇池再分封一位功臣坐镇,如此起码有三个封藩镇守,能保证不惧爨氏等诸蛮。

    萧瑀也大加赞成,认为这是长远之计。

    李世民一时又有些心动。

    “分封吴王恪于南宁州,授南宁州都督,世袭罔替。”

    “分封齐王祐于东宁州,授东宁州都督,世袭罔替。”

    “分封魏王泰于西宁州,授西宁州都督,世袭罔替。”李世民顿了一下,又道,“魏王泰最近正在编撰一套书,快要完结,便暂令他不之国。”

    殿中。

    李世民干脆与宰相们又再次讨论了一下功臣世封一事,之前已经分封了数位。

    “功臣世封的标准,第一得是实封国公,第二得是于国有大功者。”

    这两条标准很高。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封赏功臣,当时授封实封功臣四十八位,但其中国公及以上爵位者,不足一半。还有许多郡公县公甚至是侯子男爵者。

    而第二条于国有大功者,比较模糊,但按当前之法,起码得有功臣封号。功臣封号却也不轻授。

    当初的四十八位实封功臣,去掉国公以下爵,再去掉没有功臣号的,再把如裴寂、封德彝这样获罪削爵的去掉,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了。

    当年,这几年实封功臣也还是有新增的。

    李世民于是坐在那里跟宰相们商议许久,最后拟出了一份最新的世封功臣名单,同样是二十四位。

    “太尉、齐国公秦琼,为松州都督,封国于齐,为公国,开国建衙!”

    皇帝亲拟秦琼为二十四世封功臣之首,对于皇帝定秦琼第一,倒没有宰相表示异议,因为惯例,是按最高官职排名。

    先前皇帝令修氏族志,便也是尚官,如今也是一样。

    秦琼身上顶着太尉这个正一品职,是三公之首,当之无愧的功臣第一。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海宴州都督,封国于赵。”

    “司空、许国公高士廉”

    “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检校司空、卫国公秦琅”

    “开府仪同三司、河间郡王李孝恭

    杜如晦虽然已病逝几年,但他也是贞观九年的实封功臣,而且当初论功第一,死后还追赠司空,所以这次李世民还是将杜如晦也列入实封名单,许其子承袭。

    同样的还是殷开山,这位也是当年的开国功臣,这次也被李世民特列入名单。本来当年秦王党心腹刘静,也有资格入列的,可因为上次他儿子刘树义犯事,被皇帝已经夺去爵位,故此这次遗憾没能入选。

    李靖、杨恭仁、房玄龄、侯君集、尉迟恭、张亮,李神通、李道宗、李绩、柴绍、萧瑀、宇士及,段志玄,程咬金,刘弘基,张公谨,屈突通。

    总共二十四位功臣,已逝四位。

    以本人所任最高官职排序,同样官职则以散阶本品高低排序,若散阶再同,则以宰相职排前,若再相同,以食邑数高低排。

    长孙顺德运气不好,两次削爵罢官的他,这次没被李世民念起旧日功劳,先前已经得过世封的他,被削爵收封之后,这次也没再给他机会。

    功臣名额给了已故屈突通,当年李世民陕东道行台的兵部尚书。

    宗室里有李神通和李道宗,还有赐国姓的李绩。

    李神通已经去世,这次也仍然名列世封,许其嫡长子承袭爵位和封地。

    这个名单与历史上的凌烟阁功臣名单有些差入。

    魏征、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几位凌烟阁功臣没能入列。

    魏征和虞世南都是因为此时爵位还没到国公,功绩也不够,刘政会虽是皇帝心腹,但也还仅是郡公。至于唐俭,这位太上皇心腹老臣,在贞观朝还没怎么找到位置,始终在核心边缘徘徊。

    “臣认为应当择一位能打的功臣分封于洱海。”萧瑀奏请。

    洱海是云南的核心地区之一,也处于交通要道之上,是蜀地入天竺的商路必经之地,甚至从蜀地去安南,有一条商路也是要洱海的。

    这里最早是昆明族的属地,后来昆明族被赶到了滇池一带。

    西汉武帝曾试图打通前往天竺的身毒道,发巴蜀兵数万人,以兵临滇,滇王降汉,西汉便在滇王统治区设益州郡。同年,派兵往击洱海大理地区阻挡汉使的昆明部落。

    此后,又数次派兵往击昆明部落,数年后,复并昆明地,开始在大理地区设置了云南、邪龙等四县,正式把大理地区纳入汉王朝疆域。

    武德年间,韦仁寿招抚洱海诸部,置七州十五县。洱海周边较强大的六个蛮部六诏,各为一州。

    提到能打,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了秦琅。

    侯君集偷偷观察皇帝眼色,见状立马进言,“臣以为功臣中年轻而又能打者,莫过于卫国公秦琅也,仅是今年出巡东南,就已经先后为朝廷开拓金州卑沙,海东流求,可改封秦琅于洱海开国!”

    “有卫公封镇洱海,定能保洱海六诏诸蛮无人敢作乱!”

 第783章 双冠凌烟阁

    马周看不下去,直言,“卫公封建安南武安州已数年,苦心经营数年,耗费无数心血钱粮,拓荒开垦,殊为不易。好不容易才打开了一点局面,如今朝廷若是一纸诏令,便要改封他地,那卫公这数年心血岂不白费?”

    “况且陛下当初设立这世封之制,本就是一为酬谢功勋,二屏藩国家,说好是世封永镇,万代不替。如今这才几年,便要折腾改封,如此岂不是言而无信。若是此例一开,那么以后哪个封臣肯用心经营封地?”

    “谁不怕苦心经营多年,一朝改封,所有心血,尽付东流?”

    “臣请陛下勿听侯相所言,开此坏头。否则,世封之制,便烂矣!”

    李世民本来有些心动,想改封秦琅到洱海,一来是秦琅确实能打。而且秦琅并不是一味刚猛,他当初在陇右对党项、吐谷浑等的招抚,可见其手段了得。

    有秦琅在洱海,确实既能使的洱海一带安稳,又能护卫南宁州的李恪和西宁州的李泰。

    当然,李世民也还动了点小心思。

    秦琅在武安州封地经营几年,其成效之大,让人羡慕。连身为天子的李世民在暗中详细调查了武安州的情况后,都很羡慕。沿海拥有的巨大石炭矿,完全是露天可采,又便于运输贩卖。

    武安州又有优良的港口,有转口贸易之利,而且那片海边平原,可是一个粮仓。

    不说其它,秦琅仅用几年时间,迁来、招附的人口,就已经有近两万户,这可是十余万口啊。

    按之前朝廷定下的世封之制,封地完全推行大唐的律令税法等,而秦琅享有封地三分之一的税赋。

    这就相当于两万多户的实封了,是朝廷给他实封的十倍有余,更别说工商之利。

    眼看着武安州的发展已经快的完全超出预料,李世民说不妒忌是不可能的,甚至是隐隐不安。

    就算世封制规定,初代封侯去世后,要推恩再封,等于要把一块封地分封成数块,但终究还是他秦家的啊。

    李世民不止一次暗暗后悔,当初过于草率,给秦琅的封地过大,过于资源太好,沿海有海运、海贸之利,邻近交州钦州,有贸易通商之利,有山有海有平原,这是既不缺粮,又不缺盐,还有铁炭之利。

    皇帝瞧了瞧马周,又看了眼侯君集。

    没有马上吭声。

    他故意等待了一会,最后望向长孙无忌、房玄龄等。

    结果皇帝没有迎来这两大心腹支持的目光,两人都低头回避皇帝目光,很明显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与秦琅的利益是一致的。

    最初推世封制时,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是坚决的反对派,最大的原因就是觉得分封边地太蛮荒落后,若是就藩之国,会被赶出朝堂核心,有如流放。更别说边地蛮夷众多,很有可能封地被攻灭的可能,所以这些顶级重臣,并不愿意把身家放到那鬼地方去。

    可秦琅秦琼爷俩,经营松州、武安州,却是让他们看到了封地的一些巨大好处,其潜力之大,是他们之前忽略的。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武安州封地这样的成功,皇帝又做出了妥协,依然允许长孙无忌等在朝中任职,这才让他们同意了世封制的推行。

    可现在皇帝刚搞了几年,见人家封地搞的好,就想收回改封,让人家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一夜回到从头,这谁乐意啊。

    今天皇帝若成功对秦琅这样做了,以后他们家封地搞好了,岂不是也一样可能面临这样的后患?

    李世民见状,马上心中了然。

    立马出声,“马周所言甚合朕心,侯君集所言有所多虑了。”

    既然不能改封秦琅,自然也不能改封秦琼,已经实封过的十几位功臣,肯定都不能动了。

    李世民想了想,“侯君集你还没有授封,你跟着代国公学了几年兵法,也在朕身边侍从多年,还做过兵部尚书,也在陇右带过兵。朕看,就授封你为永昌州世封刺史!封地洱海百里!”

    侯君集一愣。

    怎么也没料到,本想借机给秦琅一闷棍,把这小子从武安州迁到洱海去,谁料到最后居然变成了自己被封在洱海了。

    他原以为自己会分封在陇右的,或是代北之地,谁料会分封到这彩云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