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113章

汉明-第113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带走的人不多,就他的直隶部队三千人。

    带得多了,明军会发觉,到时他就无法闪击镇江得手。

    可城中的清军不知道他们的主帅已经逃了,依旧悍不畏死的与明军作战。

    战斗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由于三面进攻,几乎没有鞑子逃出。

    一万多守军,全部变成了尸体。

    应天府竟然真的被明军光复了。

    面对着这一切,所有将士都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这可不是普通的城池,这是南直隶啊,曾经的大明南京啊。

    应天府,对于明人而言,就是都城,特别是遗老遗少而言,份量重如泰山。

    就连王之仁都激动得满脸涕泪,光复南京,这滔天大功真是他的了?

    想到曾经自己在弘光朝,遵从朝廷命令降清的情景,王之仁心中感慨万千。

    不好,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今日光复南京之功,这天下还有谁敢不卖咱兴国公的面子?

    鲁之域嚎哭地倒在石城门口,他嘶吼道:“大哥……大哥啊,你看见了吗……弟弟今日率军攻入应天府了!你放心,今日之后,弟弟会杀更多的鞑子来祭奠你在天之灵!终有一日,弟弟会率军渡江北上,光复顺天府!”

    无数的将士默默闻听着,唯一在动的,就是从眼中滚落的热泪。

    在这一刻,明军上下同心,军心如铁。

    ……。

    应天府骤然光复,参战明军回过神来,不约而同涌到洪武门前,疯狂地嘶吼着、渲泄着。

    满城的百姓到这个时候才醒悟过来,应天府光复了,再不是清廷的江宁府了。

    于是,满城的百姓也加入了狂欢的行列。

    那个晚上,应天府中究竟喝光了多少酒,放了多少烟花爆竹,已经无从考究了,只有在凌晨看到一城横七竖八、醉酒的人体和一地的狼籍,才能感受到一分前夜的狂乱。

    可还没等明军将士尽兴,吴争就接到了来自镇江信使的禀报,清军占领了镇江。

    吴争这才反应过来,洪承畴的出走,不是逃命,而是别有意图。

    镇江所处的位置,如果不计应天府是南京这个特殊意义,那么二者之间在军事的意义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任由清军占据镇江,那么清军援军就会非常顺利地从镇江登陆。

    于是吴争急赶至王之仁临时住所,吴争是想由王之仁派出水师收复镇江。

    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在清军立足未稳之时,将他们赶出镇江或者歼灭。

    而王之仁部确实伤亡惨重,从镇江西进,沿江的火炮造成了三百多条舰船的沉没,近四千人伤亡、失踪。

    强攻北面三门,又折损了二、三千人。

 第二百五十三章 撤往平岗山

    此战,王之仁确实下了大本钱的,此时让他亲自去收复镇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谁都明白离开应天府,那就意味着难以瓜分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利益。

    吴争与王之仁彻谈一番之后,王之仁同意由王一林率水师一部装载三千步兵前往收复镇江。

    吴争随后就派出了几路信使,光复了应天府,还需要守住应天府,吴争决定急调嘉兴、苏州两府驻军各二千人北上,加厚应天府防御兵力。

    同时,吴争还指望着绍兴府能抽调兵力北上。

    可吴争此时还不知道,绍兴府……已经沦陷。

    多铎非常头痛。

    吴争判断得没错,清军就象是一条长蛇,它骤然吞下大明这头大象,根本无法短时间消化。

    清军兵力从入之中不捉襟见肘。

    数次上演屠城的惨剧,其实最大原因,是因为清军心里的恐惧。

    他们怕明人反抗,他们更怕后院起火。

    占领不等于可以统治,一旦各地反抗之潮蜂涌而起,那么兵力就更加不够了。

    吴争嘱咐过陈胜、池二憨等人,打不过就撤往平岗山,以图来日,就是这个道理。

    以空间换时间,如今华夏大地四处战火,清军主力不可能一直待在绍兴府,只要他们一调离,便是明军光复绍兴府之时。

    何必与清军争一时之长短呢?

    可吴争没有想到的是,明军在这次防御绍兴府之战中,会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二万多将士喋血,连兵部尚书张国维都殉国了。

    多铎头痛的就是这个问题。

    清军正在南下福建,进攻隆武老巢,自己麾下大军不可能长时间滞留在绍兴府。

    可平岗山还有一万多明军,你一撤,他就攻,怎么办?

    左思右想之下,多铎只能牙一咬,下令进山围剿。

    于是,就在吴争收复应天府时,平岗山外的老槐村,已经暴发了第一场围剿和反围剿的战斗。

    打得非常激烈。

    多铎调来了三十六尊红衣大炮,对着明军的防御工事一顿狂轰滥炸。

    明军的工事由此千疮百孔,好在明军有准备,山中最不缺的就是树。

    明军将一颗树对中锯开,然后就这么一颗树一颗树地往工事上垒。

    以沙土压实,再覆上沙袋,还别说,之后清军的炮火,仅仅就啃去了一层树皮。

    除了漫天的烟尘,清军什么都没得到。

    多铎无奈之下,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入老槐村。

    于是,更激烈的战斗暴发了。

    经过两天的拼杀,双方的伤亡已经接近了极限,明军伤亡了三成,而清军更高,超过了四成。

    明军占据地势之利,伤亡还与清军接近,这从侧面证明了清军进攻的凶狠。

    这个时候,多铎已经有些无法自控了,大量的伤亡和推进不利,让他有些失控。

    他第三天悍然下令,抓捕周边百姓充当肉盾,逼迫百姓冲在前面。

    明军此时的指挥权集中在池二憨、陈胜和廖仲平手中。

    朝廷官员经过丰惠一战之后,自觉地不再插手军务。

    池二憨等人紧急商议之后,决定撤退,撤入平岗山。

    于是,清军轻松地占领了老槐村,多铎大喜,下令继续追击。

    至平岗山寨甬道前,多铎警惕了。

    他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扎营。

    经过一夜的思索,多铎故伎重施,又一次押着大明百姓充当肉盾,然后清军紧随。

    可这次,多铎失算了,清军在走到甬道外三、四里地时,就被明军火炮轰昏了头。

    这四门红衣大炮,就是当初吴争荡平平岗山土匪的缴获品,一直架设在甬道两侧的峭壁上,后来经过钱翘恭等人的炮位改造,已经可以几乎无死角地对甬道外五里地内的目标进行射击。

    可惜命中不高,否则,恐怕多铎、博洛都可能因过度靠近而被一炮送上西天。

    丢下数十条尸体,清军狼狈而退。

    多铎愤怒下令,射杀跟随清军回逃的大明百姓。

    一时间,数百民众无辜地饮血在山外,看得明军将士无不咬牙切齿。

    象钱肃乐为首的刚正之士,更是纷纷向朱媺娖谏言出兵,拯救无辜百姓。

    可现在,军权掌握在陈胜、池二憨等人手中,哪怕做为监国都无力强逼他们这么去做。

    其实象张煌言等人同样也清楚多铎的用意,无非是激怒明军,从而出山决战,但很多时候,人心,总是肉长的。

    哪怕象池二憨这等混人。

    所以,明军由此尝到了入山以来的首败,五千出山的军队,被清军围剿,因此折损了一千多士兵,如果不是屏障四门火炮的威力,损失会大更多。

    尝到失败的苦涩之后,陈胜等人立下了一道铁律,没有三人共同点头,明军不得出山迎敌,违者,斩!

    多铎终究不敢再涉足入山,由此,双方进入了短暂的僵持阶段。

    而山寨中的物资相当齐全,虽说人数出乎意料地多了,但支撑三、五月,还是不在话下的。

    ……。

    杭州城中。

    莫执念在吴争出征之后,就开始发动了一场“粮食大战”。

    作战的主要对象,就是城中囤积粮食的富户,从某一方面来说,莫执念应该是与他们一体的。

    但莫执念所图更大,这就是与他们的根本区别。

    莫执念非常清楚,这个世界,商人做得再大,不依靠官府,做个官商,永远趟不到最后。

    莫家的世代传承,受沈万三的影响颇大,无时无刻不在想重显当年的辉煌。

    而投资于微末,无疑是投资最高境界。

    因此,莫执念选中了吴争。

    特别是吴争在出征之前,与他的一席对话,更是给莫执念指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莫执念因而更加坚信,这个少年人的前途不可限量。

    “粮食大战”启动初期,莫家门庭若市,无数城中的富商巨贾上门向莫执念讨要个说法,可谓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

    可莫执念撑住了,挡住了,由此,莫家成为了杭州府富商中的一个异类,被有意识地排队在了城中巨户之外,被孤立。

 第二百五十四章 粮食大战

    城中传得沸沸扬扬,如果吴争此次北伐没有成功,莫家将成为吴争失败的祭品。

    可莫执念丝毫没有动容,坚定地按照吴争当时的口述,一步步地将计划执行下去。

    其实当时吴争所说的“粮食战”,真的不是个阴谋,而是个阳谋。

    赌得不是战争的成败,而是人心。

    人心,反复、多疑,非常复杂。

    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转折,不是谁能真正掌控的。

    莫执念也遇到了难题,城中富户被莫执念拒绝,在官仓廉价抛粮之初,不但不随之降价,甚至还集中抢购官仓廉价粮。

    虽然这在预料之中,但莫执念所随的压力可想而知。

    要知道,这可是吴争北伐的军粮啊。

    直到吴争兵不血刃光复松江府,官府的粮仓已经告罄,可松江府虽然不象吴胜兆述苦那般缺粮,但也一样无法向杭州城运粮。

    当时莫执念骑虎难下,召集几个儿子召开家族会议。

    莫执念是这么说的,“这就是一场豪赌,赢了赚个盆满钵满,输了就输个精光。将来你们是要继承莫家家业的,该怎么选,我今日想听听你们的意思,你们可以畅所欲言。”

    让莫执念心灰意冷地是,他的三个儿子竟不约而同的选择放弃这个计划。

    他的长子,也就是吴争之前见过那个惊艳佳人莫亦清的父亲,这里说道:“父亲曾经教导孩儿兄弟,为商者,切忌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莫家虽然富有,但将整个莫家置入吴争这一只尚且还不够大、不够坚固的篮子,岂非与父亲当年所言有悖?还望父亲三思!”

    他的话引得众兄弟纷纷附和。

    莫执念脸色不变,可心里却凉到了底。

    他突然发现,自己想错了一些事,自己毕竟年岁大了,能追随吴争最多也就十几年,可莫家的传承如何下去,如果没有一个能契合自己心意的人接手,那么自己做的一切,恐怕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莫执念经过与吴争的几次彻谈,非常了解吴争的心性,这个少年绝不是以年龄可以猜度的,他的多疑、善变,还有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果断,几乎可以用睚眦必报来形容。

    如今自己尽心尽力地辅佐,可有朝一日,自己撒手归天,一旦继承者反其道而行之,那么所有一切就会如镜花水月,不但不能为莫家带来尊荣,反而惹来杀身之祸。

    在这一刻,莫执念动摇了,他思索起来,是不是真应该如长子所说,把鸡蛋分放在多个篮子里。

    可也在这时,一个清音传来,“祖父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用意,无非是分化风险。可祖父也说过,商场如战场,既然是战场,并可知战局瞬息万变,相同的方法遇见不同的局势,自然应该转换应对方法。”

    莫执念眼睛骤然一亮。

    他长子蹩眉喝斥道:“清儿,这不是你一个女儿家该插嘴的事,莫道你祖父平日对你纵容,你便可肆无忌惮,在你爹面前放肆!”

    莫执念抬手制止道:“按礼,清儿确实没有插嘴的权力,但今日是老夫让她躲在屏后的,她就有资格说话。”

    长子急忙道:“父亲,礼不可废啊?!”

    莫执念悠悠道:“什么礼?”

    “天地君亲师之礼,纲常之礼。”

    “老夫是你爹,你如此顶撞于我,何礼?”莫执念略带讥讽地反驳道,“况且,老夫今日让清儿在屏后旁听,除了老夫溺爱这丫头之外,还有一个理由。”

    “请父亲明言。”

    “清儿已经许给吴争,那便是吴家人。她以吴家人的身份旁听,不为过吧?”

    长子立马反驳道:“父亲,这是莫家在议事!”

    莫执念道:“虽是莫家事,但事关莫家与吴争之间的盟约。”

    诸子无语。

    莫执念转头道:“清儿,还有什么想说的,不妨细细说来。”

    莫亦清向莫执念躬身,然后向她爹和诸位叔叔福了一福,然后轻声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孙儿虽然不懂军务,但这个道理祖父、父亲和诸位叔父想必都明白。莫家以阖家之力襄助吴争,确实有风险,但回报也是超乎预期的,所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如果莫家在此时半途而废,这不仅仅是失了信誉之事,而会树立起一个强敌,而现在杭州、嘉兴、松江三府之地都在吴争控制之下,莫家以何去抵挡吴争一怒?”

    莫执念撸须点头,神色悠然。

    莫亦清继续道:“原本孙儿不该开口,但想到祖父平日对孙儿的教导,更想到莫家未来的荣辱,孙儿信口一说,望祖父、父亲和诸位叔父不罪。”

    说完,又一福,慢慢隐于后面一个琉璃屏风之中。

    莫执念抚须感叹道:“莫家后继有人了。”

    长子急道:“父亲,清儿只是个孩子。”

    莫执念老眼一瞪道:“老夫自小教你育你,你至今日尚不如清儿有见地,商人以何为贵?何为信?”

    诸子无语。

    “不过你们所虑,也不无道理。”莫执念闭目想了想道。

    诸子脸色一喜。

    莫执念突然睁眼道:“这样,老夫给你们每人十万两,你们可去任何地方经营,以五年为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