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146章

汉明-第146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争无语,这马屁拍得真是有欠火候。

    而以马士英的此时的名声,想要名载青史……真得很难。

    或许真的只有到自己面南背北的那一天,才有可能,毕竟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嘛。

    亦或许马士英也是想到,去应天府就算他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也无法洗清这个臭名声,才另辟蹊径,找上了自己吧。

    但吴争已经不在意了,他本身就是个异类,天下人的天下,明人之大明,自然不可能清除光这一类人,不管是谁,不管之前做过何事,只要一心抗清,那么求同存异,让所有人参与进来,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重建大明,汉人的大明!

    这一次谈话,费时很长。

    二人对局势和政事交换了许多看法。

    不得不说,与马士英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啊。

    这倒不是夸张,任何一个浸淫朝堂数十年的人,无论忠奸、庸臣还是能臣,说出来的经验那都是实践出真知。

    有许多事,甚至是父子、兄弟都不会说得如此透彻的。

    但现在,马士英既然决定投于吴争麾下,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交谈结束之后,吴争对马士英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三百二十七章 劝进

    ps:感谢书友“邓淇真”投的月票。

    莫执念临时闻讯,绍兴府朝廷君臣要路过杭州府,急忙召集杭州府及布政司衙门一众官员到江岸迎候。

    其实杭州府的布政司衙门已经形同虚设,吴争离开杭州北伐时,掌握的不过就是杭州、嘉兴两府之地,布政司衙门名不副实啊。

    但考虑到政权的交接,吴争并没有下令撤消,而且至少在名义上,吴争无权撤消,须经过朝廷,所以,无非是浪费些俸禄,也能安置不少滞留的官员嘛。

    两班官员及杭州驻军的紧急出动,消息自然走漏。

    听闻北伐英雄、光复南京的功臣到来,百姓们的情绪狂热到了极点。

    这不仅仅是荣耀,更关键的是北伐的胜利预示着杭州城将成为后方,百姓不用再担惊受怕,忧愁什么时候清军又会卷土重来。

    而吴争毕竟是从杭州城起兵北伐的,对于杭州百姓而言,与有荣焉。

    他们甚至在猜测,杭州府或许还有机会成为陪都。

    这可是杭州千载难逢的机遇了,做为京都子民,怎能不疯狂?

    任何政权,对京都及陪都的管理都是宽仁及大方的,不仅是赋税,而且是治安、政策上都是不同的倾斜。

    这是颜面,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哪怕再昏馈的皇帝,都对天子脚下的子民优渥有加,说难听点,兔子尚不吃窝边草呢。

    所以,在钱塘江边的人潮,如同江潮,密密麻麻、水泄不通。

    幸亏杭州驻军不少,在沿江二十里地,筑起了一道人墙,生生将百姓隔离至离江边一里地。

    可就算如此,百姓高涨的热情丝毫未降。

    他们自发地扯起无数条幅,上面各种口号都有。

    譬如“大明复兴”、“北伐必胜”、“打过长江去”、“驱逐鞑虏,复我中华”等等。

    江上,朱媺娖君臣的船队先到。

    她(他)们在吴争与马士英雄在船舱交谈时,已经启程。

    朱媺娖听闻杭州百姓在岸迎候自己的到来,心神澎湃,不顾郑叔和近卫的劝说,执意登上船首探视。

    其实满朝文武,此时无不出舱查看。

    哪怕再稳重的人,也无法抗拒这种被万民称颂的场景。

    人活于世,谁能抗拒?

    当听到远处岸上百姓一阵接一阵的欢呼声,闻者无不热泪盈眶,一年了,终于回来了。

    去年时,潞王献降杭州,多少臣民涕泪南渡,多少忠义之人目眦欲裂?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在这一刻,由钱肃乐、张煌言等人引领着,各船上的官员齐齐向朱媺娖的大船跪下称颂。

    “大明万岁!殿下千岁!”

    钱肃乐激动而高亢地喊道:“上天护佑我大明千秋万载,护佑我万万百姓安居乐业,护佑监国殿下引领万民重整河山……。”

    引来百条舰船上数千人的附应,一时威势压过了岸上百姓的欢呼声。

    在这一刻,万众一心,所有人血脉贲胀,仿佛大明的复兴已经指日可待。

    朱媺娖终究是个不满二十的女孩子。

    仓促之间,一时无法应对这种场景,但她见识过,所以她尖声呼应道:“抗清复明!”

    于是江中、岸上皆是一片“抗清复明”的呼声,声势直震霄汉。

    远处江心,站在船头的吴争心潮澎湃,心中非常欣慰,民心、军心可用啊。

    回过身,吴争指着岸边方向,对身后跟随的诸将领道:“若是之前臣民有这般士气,清军怎么可能势如破竹攻破南京?”

    从将领皆躬身应道:“全仗候爷神威。”

    吴争心花怒放地哈哈大笑道:“少拍本官马屁,我哪来的神威?该是称颂将士用命,浴血奋战之功。”

    而这时,吴争眼角余光憋见准确一边的马士英嘴角挂着一丝笑。

    吴争瞬间心情就不爽了,蹩眉喝问道:“怎么,马大人有异议?”

    马士英原本是躲在一边的,他很自觉,也很有自知之明,面对着面前这一帮子吴争的亲随、心腹悍将,他一个新附之人,而且是个臭名在外的新附之人,就该躲在一边的。

    可现在吴争的点名,让他不得不现身出列。

    马士英躬身道:“候爷误会了,士英并非有异议,而是在想,这杭州百姓齐聚岸边,不知迎得是监国殿下呢,还是靖海候本人?”

    吴争脸色一变,喝道:“这有何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马士英正容道,“若迎的是监国殿下,那么靖海候此时该减慢船速,待监国殿下上岸之后再靠岸。若迎得是靖海候,那么候爷该下令加速,赶在殿下之前,至少与殿下大船同时登岸,方不负杭州百姓对靖海候的爱戴之心。”

    吴争的脸色剧变,怒道:“好你个马瑶草,刚给你三分颜色,就来挑拨我与殿下关系不成?”

    这时吴争边上的一众将领脸色古怪起来,皆沉默不语。

    马士英似乎没有看到吴争的怒容一般,继续谏言道:“士英无状,但一心为了靖海候着想,望靖海候三思。”

    吴争沉默地看着马士英雄,然后从一众将领的脸上扫过。

    他能看到这些悍将眼中闪烁着一种渴望。

    吴争心中叹息,谁能抵挡这种诱惑?

    吴争招了招手,马士英赶紧上前几步,来到吴争面前。

    “此时造成君臣对立,让满朝文武怎么想,让岸上百姓怎么看,你居心何在?”

    话很尖锐,但吴争的语调却是平稳。

    马士英答道:“候爷所言极是,按理说,士英不该如此谏言,但既然候爷点了士英的名,士英就该将心中所想明说,不加丝毫保留。可候爷是否想过,如果候爷不表露出心意,满朝文武、杭州百姓乃至他们……候爷麾下诸将,谁能明瞭候爷所思所想,与其都在揣测,候爷何不表明立场,这天下本就有能者居之。”

    这话,竟使那些将领情不自禁地往前一小步。

    吴争这时才明白什么叫“黄袍加身”。

    “候爷,表明态度或许会使候爷失去一部分人的支持,但会获得更多人的追随。大明已亡了,就算后复,那也不再是原先的大明,候爷,三思啊!”

 第三百二十八章 用人得疑

    随着马士英那一声凄厉地带着哀求语调的声音,将领们纷纷拱手附应道:“靖海候三思!”

    吴争沉着脸道:“本候举兵只为抗清复明,从无异心,诸位若要心生绮念,贪图这份从龙之功,不妨另觅他处高就,本候绝不阻拦。但自今日起,再敢向本候妄言者,军法无情!”

    说完,转身下令道:“传本候令,船队减速,待殿下船队上岸之后,再行加速登岸。”

    在一片喟叹声中,船队的速度明显降了下来。

    将领们纷纷失望地离去,可马士英没有走。

    而吴争也没有驱赶。

    “候爷演得一出好戏啊。”

    “荒唐!”吴争没好气地喝斥道,“你无端来这么一出劝进,岂不令我招人妒恨?”

    马士英不同意,他辩解道:“正是需要这么一出,候爷才能知道麾下将领是忠于候爷还是忠于朝廷。”

    吴争斜了他一眼道:“你看出来了?”

    马士英笑道:“大致有些数了。”

    吴争突然变脸道:“荒谬,这种伎俩本候不屑为之。”

    马士英道:“候爷是做大事之人,自然是不屑为之,可士英声名狼籍,为之又有何妨?”

    吴争瞪了马士英良久,叹息道:“太祖当时问朱升,对平定天下的意见,朱升回答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你又何必如何急迫呢?”

    马士英道:“不是士英急迫,而是候爷已经有了根基,麾下数万大军、数十将领,他们需要一个目标,就算候爷不想逼迫朝廷过甚,但至少需要让他们知道候爷的心思,哪怕是猜。况且,朝堂之上,可未必都是象钱肃乐这般死脑筋的人,他们若知道了候爷的心思,或许会比士英更激进,候爷信不信?”

    吴争摇摇头道:“山河破碎,吴争没有兴趣在几府之地称王,你也不必再出这种手段来试探,我已经说过了,驱逐鞑虏、收复河山之后,水到渠成再来商议此事也不迟。”

    马士英有些失望,但见吴争态度坚决,不敢再赘言,躬身而退。

    待马士英走后,宋安低声问道:“少爷,朝廷有些官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算少爷要做忠臣,也该将这些官员换去,以免他们掣肘少爷。”

    吴争斜了宋安一眼,“你也惦记着拥立之功?”

    宋安急忙道:“我可没惦记这些,我只想跟着少爷,不管少爷是候爷还是王爷,我宋安生是吴家人,死是吴家鬼。”

    “唔,你没惦记就好,这此事本就不该你惦记。”

    “是。”

    吴争慢慢转过身去,朝着朱媺娖船队的方向,君臣们已经开始在百姓的欢迎声中登岸。

    “如果朝廷真能在她的引领之下,光复河山,做个忠臣,也未尝不可啊。这江山只要是汉人江山,不被异族人欺凌,也算是对得起在嘉定城殉国的叔父了。”

    吴争的自言自语,让宋安张口欲言,可话到嘴边,看着吴争的背影,宋安终究还是闭上了嘴。

    “你能忍住不说,说明你开始有了城府。”吴争没有转身,轻飘飘地一句,让宋安惊愕,“如果你少爷以区区数府之地,与朝廷对立,叫天下之人如何看我?是人都会指责你家少爷是个权臣、逆臣,狼子野心。你要记住,天下百姓心里都有杆秤,真等到你家少爷驱逐鞑虏、平定天下,很多事都会水到渠成,不需要你急吼吼地惦记着。如今的朝廷需要的是上下同心、一致抗清,真要起了内讧,岂不亲者痛仇者快?”

    “少爷,我明白了。”

    “看住马士英,别让他捣鬼。”

    “是。少爷是不信他吗?”

    “信,才怪。一个快六十的老头,还做过一朝首辅,这样的人若不是现在无路可走,想要他安心在你家少爷手下做事,必须让他见识一下你家少爷的厉害。”

    “我明白了。”

    “别做得太过,暗中监视即可。”

    “是。”

    ……。

    百姓的狂热程度出乎一众诸臣的想象。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种久违的拥戴气氛中时。

    钱肃乐突然发现百姓中撑起的条幅中,有那么几块上的字,让他笑意盎然的脸瞬间垮了下来。

    条幅上写着“靖海候是百姓的大救星”、“杭州军民拥戴靖海候”……。

    这些口号并不违例、违法。

    可问题是,在这监国及一众朝堂重臣的眼皮子底下展露出来,那就有些扫人颜面了。

    钱肃乐一见之下,心中就想到,敢情,是自己等人自作多情了,这些百姓不是冲着监国殿下和自己一行来的,完全是因欢迎靖海候吴争,捎带着欢迎殿下和朝中大臣们。

    这种感觉非常不好,让钱肃乐有种当场发作的冲动和暴躁。

    不过钱肃乐毕竟已经身在高位,这点城府和涵养总还是有的。

    他强颜欢笑着行完这一路。

    杭州府的变化,不仅令朱媺娖等人惊讶,也着实令吴争吃惊。

    不是说杭州府变得如此繁荣或者百姓个个变成君子模样了。

    这根本不可能,数月之间想改变这个时代,哪怕是一城居民,也不可能。

    吴争等人惊讶的是杭州府商贸已经兴旺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

    各国商人穿梭在市井街坊,连串的板车、马车连绵不绝。

    这种景象在吴争光复杭州时,是见不到的。

    哪怕是在南京都不曾有这样拥堵的商人队伍。

    但这种商贸兴旺造成了城中的吵杂和混乱也是不可回避的。

    来往密集的商队,已经严重影响了朱媺娖等人和吴争一行的经过。

    吴争也是在召见莫执念之后才明白过来,这种景象的出现源自于自己的构思和设想,一税走遍天下。

    吴争当时与莫执念曾经谈到过对于商税征收的基本构架,但也仅仅是构架和设想。

    因为当时吴争只掌控了杭州、嘉兴两府,甚至事实上仅能支配杭州城、嘉兴城而已,根本无法将这个设想执行下去。

    哪怕是切实掌控杭州、嘉兴两府,都无法实施。

    因为仅两府之地,何以谈一税走遍天下?

 第三百二十九章 猜忌

    如今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对外贸易,基本集中于沿海几府。

    商人在杭州府交纳了货税,到了其它府,可人家不认啊。

    所以,当时吴争就没有想过要马上施行这征税方案,而只是对经过杭州府的货物课税。

    但随着吴争发动北伐,这事慢慢就变得有戏了。

    商人逐利不假,但商人更懂得趋利避害。

    商业的兴盛,往往需要和平,至少是相对和平。

    吴争的北伐将杭州以北的数州都拖入了战火,自然商人会了货物、资金安全,就趋向于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