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198章

汉明-第198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纵火焚之。”

    吴争哑然,张大了口,天知道,他的财政压力有多大,如今年关刚过,春耕未至,这三万多军队,就是三万多张嘴啊,不,那是三万多家的嘴。

    加上如今新招募三万大军,这钱花得就象是……,产生的坑,那都是莫家在往里填补。

    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莫家的这种大方,那是需要回报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

    现在拿他们越多,日后的回报就会越多,这是双方肚子里心照的事。

    吴争已经尽可能回避莫家插手军队事务,可架不住人家有钱,自己没钱啊。

    这是吴争心中一直的隐忧,只是不能宣之于口罢了。

    如今听说有海量粮食,吴争哪会想去烧了它,哪舍得去烧了它?

    张国维一句纵火焚之,让吴争心中不禁腹诽,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

    可想归想,说是不能说的。

    吴争命人传王得仁,并要来地图。

    “王将军,你可去过道墟粮仓?”

    “末将去过两次。”

    “想来是认得路的?”

    “认得。”

    吴争点点头,指着地图上道墟的位置问道:“如今粮仓囤有多少粮食?”

    王得仁估算了一下道:“末将具体也不清楚,只是随金总兵增援绍兴府后,为己部去领过两次粮草,从守仓清兵嘴里得知,这粮仓原本是补给豫亲王多铎及罗贝勒勒克德浑南下福建大军的,如此想来,应该不少,只是如今应该多铎、勒克德浑大军已经南下,粮草应该不多了吧?”

    吴争有些失望,“噢”了一声道:“那按例你部多少时间去补给一次?”

    王得仁答道:“半个月、十天不定。”

    “距上次补给几天了?”

    “唔……八天,不,到今日是九天了。”

    吴争回过头看向张国维。

    张国维从吴争对王得仁的问话中,已经猜到了吴争的意图,点点头道:“此计可行。”

    吴争这才对王得仁说:“交给你一个任务,还望王将军能替本公分忧。”

    王得仁拱手道:“末将正愁没有献于国公、朝廷拿得出手的功劳,如今有机会替国公效力,必当全力以赴。”

    “好。道墟粮仓关乎绍兴府战局,同样也关乎你旧上官能不能答应归降,只要你能率部拿下粮仓,把粮食运回来。一切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你可有信心?”

    王得仁应道:“末将定不负国公所托。只是……。”

    “只是什么?”

    “占领粮仓不难,粮仓守军不过二千人。占领焚烧就是,可要运出来……万一沥海清军回身阻击,怕是……镇国公应该知晓,曹娥江在道墟和沥海之间有了转弯,此处江面本就不宽,加上如今天寒北冻,处于枯水期,最窄处不过数丈宽,清军只要一柱香的时间,就能完成渡江,从江岸至道墟粮仓处,也就三、四十里地,这么算下来,清军一旦得知,半个时辰之内,就能赶到粮仓,可半个时辰,如何搬得完粮食?”

    吴争笑道:“能搬多少算多少。”

    王得仁也笑了,“这样末将就心安了,末将即刻就领己部兵马出发。”

    “不。”吴争制止道。

    “敢问镇国公,还有何吩咐?”

    “你率的不是你部人马。”

    “啊?那是……?”

    “本公此行带来的三千骑兵!”

 第四百四十六章 阴谋变成阳谋

    吴争的话让王得仁惊愕了,好半晌他迟疑道:“这……这怕是不妥吧?”

    “有何不妥?”

    “这……这……末将只是个降将,率国公亲卫骑兵,怕是……怕是指挥不动他们,还请国公让末将率己部出击吧,末将用起来还顺手嘛。”

    吴争和张国维相视一眼,吴争笑道:“无须担心,本公会知会池二憨,令他与你随行,协助你尽量搬空粮仓粮食。”

    王得仁神色一黯,道:“还请国公允准,还是……末将协助池将军吧。”

    吴争正容道:“你以为本公是在防备你?”

    王得仁低头沉默不语。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本公不用你来教。池二憨性子执拗,如果以他为主将,他把不准就会不顾一切将粮食全搬回来,可这就会置将士于危境,平岗山一战,他的表现你也看在眼里,英猛有余,筹谋不足。可你却是沙场老将,懂得分寸……你不必担心,我会关照池二憨,此役以你为主将,一切听你命令行事。”

    王得仁这才放下心来,拱手道:“末将遵令。”

    看着王得仁离去,张国维道:“你真要冒险搬那些粮食?”

    吴争叹道:“张公是不知道啊,如今杭州府六万多张嘴,这还不算官府官吏。朝廷没钱你是知道的,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能有这批粮食,我也可以少向杭州等府的商人打秋风。你知道吗?各府商人,现在给我取了个绰号,叫天高一尺。”

    张国维一愣,随即哈哈大笑道:“这绰号取得好,正合你吴争一贯作为。刮地三尺……呃,不对,应该天高三尺才对啊?”

    吴争苦笑道:“那是在说我总算还良心未泯,没有冲普通百姓下手。”

    张国维再次哈哈大笑起来,点点吴争道:“瞧瞧,瞧瞧……公道自在人心啊,天可欺,人心不可欺!”

    吴争郁闷道:“你道我想做这等事?区区九府之地,就算全归了我,也没有多少赋税,根本不足以养兵,你说我是不是得想别的辙?”

    张国维收住笑意,颌首道:“确实难为你了。其实当时我与钱大人等在绍兴府时,也谈起过这事,当时你还只占了杭州府,你的难处众人心知肚明,只是……哎,人心嘛,总是如此,但求无愧于心便是。”

    “多谢张公体谅。”

    ……。

    两天时间,绍兴府的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虽说清军的损失不大,主力还在,可绍兴府被围,显示着清军的战略主动权丧失。

    如果金声桓连这一点都看不透,那就白瞎了数十年的征战经验了。

    关键在于,驿亭的退路被截断了。

    这等于让三万清军被整个包裹在了绍兴府,退退不得,攻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金声桓没有拒绝王得仁的说降,象他这样的人,有奶便是娘,没有忠诚可言。更新最快    手机端:https:/x81/

    为自己留条后路,就这想法。

    提三个条件,一是拖延时间,期待沥海清军有超常的发挥,引来变局,二是不拒绝,明军就不会立即对绍兴城发起进攻。

    可王得仁派人回话,吴争决绝地拒绝三条件中的两条,反而让金声桓心中踌躇起来。

    他认为只有强者才能如此决绝,难道明军有什么可自恃之处?

    这个猜测让金声桓一个晚上没睡,不停地思忖着。

    攻城?不可能,眼见大局落定,明军不可能在没有彻底死心的情况下,冒着巨大的士兵伤亡和城中百姓伤亡,与自己决战,金声桓否定了这个猜想。

    明军还有援兵,在沥海决战,击败二万多清兵?这更不可能,军队是定数,情报早有显示,偶尔多出一、二千人来,不足为怪,可对一场双方聚集了七、八万人的战役而言,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也起不到太大作用。真要是有援军,明军早已突出沥海清军包围圈,兵临绍兴府城下了。

    况且依形势,明军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伤亡,发动一场决战,打得两败俱伤,就算赢了又如何,只要福建清军回身一击,明军拿什么抵抗?绍兴府必然重新落入清军手里。

    所以,这一点也被金声桓否定了。

    可吴争究竟依仗什么,让他这么硬气呢?

    睁着腥松的睡眼,金声桓啊哦到了天色蒙蒙亮,也猜不透吴争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而这时,亲卫端着早餐进来,放在了金声桓面前。

    金声桓随手端起,就唇要喝。

    突然他醒悟到了,粮食!

    其实以金声桓的阅历,早该想到道墟粮仓。

    可绍兴城中有自己的粮仓,他不需要去道墟领粮,这就使得金声桓根本没有去在意或者说想到道墟粮仓。

    可现在,他想到了,如果道墟粮仓失守,那么沥海清军就会断粮。

    就算明军不攻,清军就会自己溃散。

    就个念头让金声桓冷汗湿透了后背,他急喝道:“来人,传诸将军议。”

    猜到是一回事,可如何应对却是另一回事。

    金声桓能应对这个已经变成阳谋的“阴谋”吗?

    不能,肯定不能!

    绍兴城已经被团团围住,虽说除了西门明军兵力雄厚之外,其余两门都显得单薄。

    可只要城中出兵一门,势必引来其余两门反噬。

    金声桓没有勇气孤注一掷,将绍兴城拱手相让,来换取向外突围。

    可既然想到了,就不得不做出应对,在与麾下诸将短暂商议之后,金声桓决定,向东“突围”。

    这突围可不是全军突围,而仅仅是金声桓麾下那六百骑兵,实际上,已经不到这个数了,在突击方国安部时,也有十几人伤亡。

    反正是守城,且还没与明军彻底撕破脸,这支骑兵暂时用不上。

    金声桓的用意有三,一是派这支骑兵去预警道墟粮仓,二是进行协防,三是知会沥海清军增援道墟,骑兵嘛,速度快。

    此时天色将亮未亮,选择从东门突围,那是金声桓观察三门之中,唯有东门军队是“杂牌”,战力最为薄弱,突围成功的概率自然要大得多。

    新八一中文网首发        x81

 第四百四十七章 防人之心不可无

    PS:感谢书友“无霸猪”投的月票。

    另外,金声桓还考虑到东门是王得仁部驻守,与王得仁多年上下级关系,金声桓自信只要自己不走脱,王得仁总得给自己一分薄面,不至于赶尽杀绝。

    所以,金声桓对此次突围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

    只要骑兵突围成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加上六百骑兵,道墟二千守军抵挡明军半个时辰,想来应该不难,而这半个时辰,足以让曹娥江对岸清军援兵到来了。

    出乎意料的是,六百骑兵出城门突围,几乎没有遭到明军的阻击。

    在听到东门守军回报,六百骑兵顺利出城门,往东北方突出之后,手指紧张地直发抖的金声桓终于心中大石落下。

    看来王得仁还是顾及到一些往日情分的。

    只要道墟粮仓不失,自己就有了与吴争讨价还价地余地。

    不急,慢慢来嘛。

    金声桓渐渐平静下来。

    ……。

    都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金声桓真能如愿以偿吗?

    恐怕未必!

    吴争两世为人,可能小吴争是个热血少年,可大吴争那可是已为人父的小市民。

    别的不说,就说从小受的教育,那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平民百姓嘛,大都是受这种教育。

    如今的吴争混合了大小吴争的心性,时而激昂时而蹉跎,时而大义凛然,时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只唯独一样,他从来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舍生取义,他从来不干,想都没想过。

    心里唯有存着的,就是不让鞑子得逞,占了这花花江山。

    其实从令王得仁领兵前往道墟,张国维就看出了吴争心中的小九九,只是不好点破罢了。

    吴争麾下文人没有,可武将就不少,就算没有名将吧,冲锋陷阵的悍将绝不缺。

    何以轮到王得仁这样一个刚归附的降将独当一面,还让池二憨辅之?

    只是吴争说的也没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派池二憨辅助王得仁,还真不是防备王得仁,这话是真,但说是要靠王得仁去过道墟粮仓认得路,这话就半真半假了,吴争和池二憨、宋安,包括在沥海交战的厉如海,那都是本地土著,哪个不知道道墟,哪个不对周边地形熟稔,就算不是了如指掌,也闭着眼睛不会走错了路。

    所以,派王得仁去道墟,不过就是想调走王得仁。

    这才好对东门进行部署嘛。

    毕竟不好对王得仁直说,老王啊,你旧上司怕是要出城透透气了,你可不能效仿旧时关公,私下放了金声桓啊。

    更不能说,老王啊,你旧上司说不定就求到你头上,怕你为难,我放你几天假去旅旅游吧。

    吴争哪会不知道金声桓想不到道墟粮仓这个必争之地?

    从嘉定府逃生,吴争从没有自认是个智谋天下第一的伟人。

    也不曾想过,靠着自己的才智能让天下智者俯首听命,娇躯一振,四方拜服,这世上哪有?

    换你,你肯拜服吗?

    吴铮什么都不突出,大学上得也不是名校,除了自认长得还差强人意这唯一一点聊以自尉外,别的吴争从来没有想争第一。

    所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吴争一直以来所信奉和遵行的原则。

    但在此时,有一点吴争很自信,那就是这些年的阅历和比此时人多的历史常识、远知灼见。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

    所以,从得知道墟粮仓,开始筹划搬空粮食开始,吴争就没有想过这事会瞒过金声桓去。

    既然瞒不过,自然得筹划应对之策。

    调走王得仁,便是应对之策。

    而有池二憨在,王得仁更做不了小动作。

    这就是吴争的心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

    绍兴府东门,就是上虞方向,张国维和王得仁就是从那方向来的。

    在绍兴和道墟之间,有个小镇叫皋埠。

    这地名的来历就无从可查了,但它也是从驿站慢慢发展成小镇的。

    人口不多,地形也简单,除了连绵数里的房屋之外,没有什么令人记忆深刻的特征。

    当金声桓的骑兵穿过小镇时,明军骑兵就等在那。

    对,就这么堂皇勒马等在那。

    一千多骑兵,是池二憨从平岗山带来的。

    此时,由宋安率领,平静地凝视着来者。

    他们的目的不是歼灭,或者阻击,而是逼降。

    当然,如果这支小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