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201章

汉明-第201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幕如果让柯永盛看到,他会后悔得一头撞死。

    战斗是从南门开打的,当清军近墙百步时,城墙上埋伏的明军迅速起身射箭。

    可箭矢密度不够,虽然射翻了百来清军,但清军的冲锋态势无法遏制。

    两轮弓箭之后,清军已经接近城墙,只有二人高的城墙,只要踩在别人身上就能攀上城沿。

    而这时,明军士兵的石头、火油罐、火药罐对清军的登墙起到了遏制作用。

    但清军依旧在疯狂的攀登。

    而清军后续弓兵开始对城墙上的明军弓箭手进行压制。

    这时,进攻西门的清军冲至西门外五百步。

    总揽战场的柯永盛脸色平静,遭遇阻击,那是意料中事,而正是如期发生明军阻击,才合了柯永盛的心思,这说明明军确实没有布下重兵,因为如果有重兵,就不该是被动防守,而该主动出击,以扩大防御纵深,也就是说,至少得有一支明军游离于城外,做为机动。

    如今明军采取被动防御,正契合了自己对守军兵力不足的判断。

    看着南门交战,西门清军已经接近城墙,由此,柯永盛心中大石放下了一半。

    可柯永盛未免高兴得太早了。

    南门直连上虞百官的,最先接敌,吴争的部署,就是以南门牵制清军,而从西门,对骑兵进行突破,继而形成南、西夹击之势。

    也就是说,南门是块砧板,而西门则是菜刀,剁肉的菜刀。

    当清军至城前五百步时,西城门随之洞开。

    五列骑兵迅速鱼贯而出,一出城门随之左右加速扩散,开始对冲来的清军进行包抄。

    骑兵!

    天知道清军士兵心里此时是怎样一种震惊和恐惧,或许瞬间有上千匹草原神兽飘过。

    清军前锋士兵,骤然收住前冲的脚步,使得后面的士兵撞到一起,阵型开始混乱。

    怎么可能不混乱呢?

    攻城之时,很少出现这种守军主动出击的情况,因为守军一旦开城,那么就等于是孤注一掷,不成功则成仁。

    一旦失利,出门的军队就很难再回去,如果强行撤回,就得承受敌人追随而入,那么城也就算是破了。

    所以,交战之时,守军主动出击的概率很低,低到可以忽略。

    何况出城的竟然是骑兵,这种态势下,毫无防备的步兵在骑兵面前那就是用来训练骑兵挥刀用的稻草人。

    虽然清军后部弓箭手迅速反应,将目标由城头转向了骑兵,可骑兵的速度太快,加上左右散开,仓促之间,清军弓箭手无法有效压制城门口。

    这个时候骑兵已经不需要排兵布阵,可以直接碾压的情况下,再浪费时间去调整冲锋阵形,那就是浪费。

    眨眼之间,明军骑兵已经开始向攻城清军展开冲锋。

    清军前锋迅速崩溃,向后溃逃,前兵撞后兵,引发大乱。

    可明军骑兵却不紧不慢地驱赶着,除了顺手斩杀了一些落后的清军之外,似乎没有意愿加速冲锋。

    这种意外,让清军士兵有了死里逃生的希望,于是,一场全员转身溃逃的景象发生了。

    前锋撞击后军,后军不得不跟着转身,加入溃逃之列,然后整支进攻部队,撞向柯永盛的中军,而明军骑兵在后面不断地驱赶着,谁跑慢了落下,那就是一刀削去,这迫使清军逃得更快,向后的冲击力就更加不可阻挡了。

    “倒卷珠帘?!明军是谁在指挥?”柯永盛已经怔住了,他明白,这个时候就算有神仙相助,也难改这场战斗的结局。

    柯永盛身边的亲兵上前急道:“总兵,撤吧!”

    柯永盛惨笑道:“往哪撤?”

    亲卫黯然,是啊,往哪撤?

    整个绍兴府都已经是明军天下,往哪撤?

    虽然败局已定,柯永盛还是选择了死战,不过他放弃了西门,既然西门已经不可为之,那么就将所有筹码压向南门吧。

    柯永盛带着他的千人亲卫,迅速赶往南门。

    可柯永盛急中出错,他没有考虑到他的中军一动,等于给了清军一种指引。

    主帅向南门的逃离,让溃逃中的清军下意识跟着转变了方向。

    于是这股乱兵,如潮水般向南涌去。

    柯永盛走到这时才反应过来,可大错已经铸成,再难以挽回。

    这个时候,柯永盛的命令根本起不到作用,欲哭无泪啊,柯永盛疯狂地嘶吼一声,突然拔刀出鞘,横向自己的脖子。

    他身边亲卫反应快,纵身扑上,生生将柯永盛手中的刀夺了过来。

    “大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被亲卫挟裹的柯永盛开始向东南方向脱逃,那个方向是余姚。

 第四百五十三章 柯永盛乱箭被射杀

    可怜南门交战的清军,原本是打得有声有色的。

    不想突然被自己人一下冲乱了攻城阵形。

    溃兵呼啸而过之后,已经攻上城墙的清军,愕然发现,自己身后再无友军了,这种巨大的失望和挫败感,让这些清军生无可恋,许多清军选择了跃下城墙跟随奔逃,被随之而来的明军骑兵,踏成肉泥。

    而另外一部分清军,丢下了手中的武器,投降了。

    这个时候,明军骑兵终于发力加速,在驿亭以南、白马湖以西的平原上对溃逃清军进行了决然追杀。

    或许是心中对清军的恨意,明军不接受这支清军投降。

    都说主帅的性格决定了一支部队的灵魂,这支吴争倾注了最大心力和财力的骑兵,从上至下,杀尽天下鞑子成了每个士兵心中的执念。

    除了在南门城墙上数百投降的清军幸存之外,这支清军几乎尽没。

    战后邻近百姓,收拢的清军尸体有五千多具,而东边白马湖中,捞起的尸体多达千具,这是清军慌不择路,想跃入湖中,借此躲避骑兵追杀,可他们不识水性,在水中就象是个秤砣般沉入湖底。

    白马湖周边的百姓由此很长一段时间不敢饮白马湖水,只用来浇灌农田。

    ……。

    柯永盛终究是逃不掉的。

    余姚在上虞东北方向,这是向杭州湾一个突起,除非柯永盛有船渡海,否则就只有向南迂回,还是得从驿亭以东逃离。

    可吴争能放过他吗?

    驿亭的明军能轻易放过他吗?

    不会!

    半天之后,在驿亭以东大概六十里的一处叫七里亭的地方,明军截住了身边只有百来号人的柯永盛残部。

    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明军骑兵,柯永盛知道今日是躲不过去了。

    扯着嗓子,大喝一声,“杀”!

    柯永盛率残部向明军骑兵发起了最后一搏。

    坐在马上的吴争,轻叹了一声,随之右手一挥。

    千名骑兵射出如蝗般地箭矢,相对于这百来残兵来说,都就是箭幕。

    冲至最近的清兵,离明军马头尚有二十步的距离,无一人漏网。

    柯永盛身中十几箭,显然明军士兵的箭矢,最照顾的就是他了。

    柯永盛的死,代表着绍兴府再无成建制清军,沦陷一年之久的绍兴府终于收复了。

    吴争心情激动地仰天长啸,引得上千骑兵随之暴发齐呼。

    这声音惊天动地,历久不衰,如风雷滚滚般,无所不摧。

    ……。

    三日之内,应天府不仅派了马士英前来督促吴争调兵北上,这次连钱肃乐都亲自赶到了杭州,莫执念赶紧派人前来绍兴通知吴争。

    钱肃乐都赶来了,必是有重大变故,这次吴争没有拖延,将绍兴府防务交待给陈胜等人之后,去平岗山接了老父,和张国维一起渡江回了杭州府。

    钱肃乐带来了一个坏消息,镇江府沦陷,大部分县城被清军占了。

    这个消息,令吴争动容。

    原本洪承畴在应天府失守后,率残部占领了镇江府城,随即被明军三面合围。

    但因为镇江府城原本就是军事重镇,城墙坚固,加上当时吴争所部已经兵疲马乏,无力再发起进攻,所以一直只围不攻,直至与清廷签订停战协议为止。

    镇江府城就这么被清军一直占着,成为了明军九府之地中的一颗钉子,就象明军在绍兴府的沥海和平岗山一般。

    而吴争和王之仁等人一直对镇江府城保持着戒备之意,在镇江府囤有八千大军。

    按理说,没有特殊情况,镇江府清军是攻不出城的。

    可这次战争突然暴发,吴争和王之仁都判断清廷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绍兴府沥海、平岗山两地。

    因为吴争和王之仁都对镇江府被清军占着,如鲠在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自然能理解沥海和平岗山在清廷心中如同一根尖刺。

    所以,判断错误也在情理之中。

    这次战争暴发时,吴争没有想到向镇江府派去重兵增援,这是镇江府被清军所占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为之祸。

    或许是陈子龙等文人太过担忧清军的战力了。

    有着钱家叔侄、廖仲平两部二万多的禁军,还有王之仁两营水师,加上吴争将水师三营(原舟山水师)调回长江水域,加上有王之仁等人坐镇,其实明军的防御实力已经足够应对江北清军的进攻了。

    这也是吴争可以忙中偷闲,组织这场收复战的底气所在。

    可问题是,陈子龙他们非常担忧清军对应天府的进攻,想方设法地聚集起更多的兵力,来抵挡清军。

    王之仁此时领水师与清军对峙于长江,他根本不知道身后发生了什么。

    陈子龙以内阁首辅召集三阁臣(马士英受内阁委派,此时正在杭州府督促吴争回援应天府)提议抽调镇江府明军有力之一部,增援镇江与应天府之间沿江一处叫龙潭的地方。

    其实这个提议不能说错,龙潭确实是长江攻防战一处必争所在。

    但从镇江府抽调兵力,这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张煌言反对,他认为夏完淳已经率建阳卫从太平府回援应天府,只要等上两、三天,就可以将建阳卫一部,部署于龙潭,不至于抽调镇江府兵力。

    可问题陈子龙执意调兵,而钱肃乐虽说心里觉得也有些不妥,但从双方的阵营而言,清流一脉总得“守望相助”,加上钱肃乐认为陈子龙的本意,也就是出发点是好的,所以就附和陈子龙的提议,由此以二对一,内阁命令抽调镇江府守军三千人,增援龙潭。

    这样,镇江府就只有五千驻军了,对镇江城的包围,就形同虚设。

    虽说镇江城中,只有清军残部,兵力相当,可对于双方攻、防来说,最多只用算是对峙,谈不上包围了。

    当然,这不是镇江府失守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庆泰朝所有人都错判了多尔衮的战略意图。

    包括吴争,都认为清军对应天府的进攻是佯攻,其战略目标是报福州一箭之仇,还有就是借机清除沥海和平岗山这两颗眼中钉。

 第四百五十四章 清军是纸老虎

    当时吴争与王之仁商议之后,决定以王之仁率水师在长江沿线阻击清军渡江,而吴争则率其主力增援绍兴府,恃机收复绍兴全境。

    这个战术目的达成了,可错判清军战略的后果是,清军重兵以局部优势突破了江防,在镇江城清军的里应外合下,击溃了镇江府明军,占领了镇江府大部分县城。

    虽然王之仁两支水师对长江靠南岸一侧进行了封锁,但镇江府东北方向长江中,有两个很大的岛,叫江心岛。

    清军正是利用这两岛,把十多门红夷大炮运上了岛,然后对明军水师构成了威胁,然后在火炮的支援下,二万清军从两岛同时横渡。

    仅仅两个时辰,清军就登陆南岸,迅速向镇江城突击,击溃了明军。

    钱肃乐满脸沮丧地自责道:“如果不是抽调镇江府军队,想必局势不会糜烂至此。”

    吴争摇摇头安慰道:“钱相不必太自责,陈相其实也没做错,清军这是图谋已久的战术反击,就算没有将三千人调往龙潭,恐怕也挡不住清军全力一击。只是如今的局势,确实难解,绍兴府一战,我部伤亡很大,虽说有方国安残部、王得二一部和金声桓数千降军,可这些军队短时间内无法调去镇江与清军交战。仅以我部二万人,能调往镇江的最多一万人,再多,怕是杭州三府有变。”

    钱肃乐点点头,他明白吴争话中的意思,方国安、王得二、金声桓三人麾下加起来近万降兵囤于绍兴府,如果杭州府抽调大量兵力北上,那么就失去了对绍兴府这些降兵的震慑力,由此发生兵变,那就是后院起火了。

    钱肃乐忧虑道:“可镇江府被占,等于应天府至常州的通道被清军拦腰截断,如此应天府就被孤悬起来,仅与南边太平府、广德府相连,清廷若是大举进攻,恐怕……。”

    吴争点点头,他所忧虑的也是这点,镇江的失守,等于将杭州三府、苏州、常州与应天府的直接通道断开了,如果不算长江,应天府此时就已经是被清军两面合围,这种险况,对于庆泰朝廷,那是非常不利的。

    可问题是,平白损失了镇江府五千明军,如今朝廷无可调之兵,吴争这仅调一万人北上,想要收复镇江,谈何容易?

    两个江心岛被清军占领,等于有了向镇江府随时派出增援的跳板。

    而江北清军还有八万之众啊。

    局势非常危险,吴争沉默地来回踱步,他不是神仙,也想不出化解这种危局的可靠办法。

    这时,一边马士英开口道:“镇国公不必烦心,据马某推测,清军虽说占领镇江府,但未必有能力向应天府及周边常州等地发起进攻,也就是说,应天府不会遭受从镇江府方向来的进攻。”

    吴争不解地道:“为何这么说?”

    马士英道:“我等一开始误判清廷的目标在平岗山和沥海两处,事实却证明清廷的目标是镇江府。我朝由此陷入被动,可镇国公别忘了,清廷一样预料不到,镇国公能三天时间,收复绍兴府全境。绍兴府被我朝收复,等于截断了清廷南北通道,加上福州至今还在交战,马某窃以为,此时清廷恐怕比我等还焦灼不安吧?”

    马士英这话让吴争豁然开朗,精神大振。

    吴争的脑子一下子清醒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