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217章

汉明-第217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子龙摇摇头道:“钱相所虑,陈某也想过,可与他一席话下来,我就明白,他是铁了心要这么做了,毕竟不是稚子了,来年他就是及冠之年,心性已经长成,很难改变。”

    “那他毕竟是宗室后裔,卧子先生之前倡议拥立,如今公然与之对立……这怕是惹起物议啊。”

    陈子龙厉声道:“钱相此言荒谬,陈某之前在朝堂之上倡议拥立,为得是大明、为得是朝廷,今时反他与他对立,那依旧是为明为朝廷。陈某心思光明磊落,何惧物议?你可知道,他劫富济贫的对象之中,就包括你我?他若是登上尊位,你我还有满朝文武,皆是他劫的对象,这天下怎能不乱?”

    钱肃乐哑然无语。

    “希声兄,明日大朝,你必须站在陈某这边,罢免他的差事,这天下绝不能交到他的手中。”

    钱肃乐点点头。

    ……。

    次日大朝。

    庆泰朝文武群臣们,走在去奉天门的路上,个个面带笑容,如沐春风。

    “昨日谈判席间发生之事,你们听说了吗?”

    “哪能没听说,坊间酒肆青楼都编排出戏了,镇国公三拳打死活秦桧,气得洪承畴当场吐血三大口,哈哈……解恨!”

    “就是,这两奸贼,能活到今日,那都是老天不开眼。要我说啊,就得当场打死了才好,镇国公手劲还是不够啊。”

    “别瞎得得,镇国公那是故意留了老大劲不打死陈贼,否则陈贼能活到见今晨日头?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镇国公不杀陈贼之意,那是顾及我朝颜面。”

    “说得也是,咱可是泱泱大朝,岂能象那些野蛮食生肉的鞑虏?”

    “可洪贼真要负气离开,那我朝岂不是又要与清廷大战?”

    “怕什么?江上有兴国公水师,陆上有镇国公虎贲,鞑子占不了便宜去。”

    “依我看,能暂时不打还是不打吧,再打下去怕是今年夏粮收成就得减收了。你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守着家中千石粮食,自然是无所谓了。可咱家十七、八口,还得指望我的俸禄饱肚子呢。”

    “你就是个庸人,事关国本社稷,如果我朝能光复顺天府,就算三年不发放俸禄,咱举家九口都饿死,我也如食甘饴。”

    “别说好听话,谁不知道你家千亩良田,就算五年不发俸禄,也饿不着你。不过话得说回来了,真要是我朝能收复被鞑子占去的河山,就算三年不发俸禄,我也是愿意的。”

 第四百八十九章 罢免吴争

    “听说江北仪真还有我军残部幸存,只是不知道,朝廷能不能将他们救回来?”

    “救自然是要救的,可几百号人呢,清廷哪能这么容易放他们回来?这要是清廷借此狮子大开口,我朝怕是要吃大亏的。”

    “这事说来还得怪镇国公,之前每战都将鞑子俘虏杀个干净,要是留一些,哪怕三个换一个,现在也可换回来不是?”

    “别胡说,镇国公杀,自然有他杀的道理……。”

    “嘘……慎言,陈首辅和几位阁老来了。”

    “咦,你们看,陈首辅和几位阁老的脸色怎么如此凝重?”

    ……文武百官还沉浸在昨日的一幕之中。

    公然殴打陈洪范,气得洪承畴拂袖而去。

    这事怎么说,都让人解气。

    从立场上而言,所有人都与有荣焉。

    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刚进入廷议,首辅陈子龙,倡议的第一件事,就是罢免吴争的谈判主使权。

    这个倡议与当初陈子龙倡议拥立吴争一样,引起了朝堂上一片私议声。

    群臣都感觉风向不对劲,陈子龙前些日子,还在朝堂上拥立吴争呢,今日这是怎么啦?

    说实话,在陈子龙倡议拥立吴争起,文武百官那是心里有了底,吴争的身份,年前就已经以朝廷诏令公之于世,到今日为止,还未有一人来提出异议。

    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吴争登基是早晚之事,只要认祖归宗,改换姓名之日,那就是身着龙袍之时。

    可现在,首辅竟要倡议罢免吴争的谈判差事,这可不是小事,在朝堂之上廷议的从没有小事。

    由小见大,由微见著,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风向。

    如果真罢免成功了,这代表着吴争怕是要失势了。

    甚至于帝位怕也是不保了。

    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内官此时前来禀报,镇国公吴争,今日告病不上朝。

    于是,朝堂风向立转,所有人不再发声。

    坐在龙椅边的朱媺娖也心里奇怪,虽说她生吴争的气,可还不至于借此来压制吴争。

    不过朱媺娖也认为,吴争不适合再参与谈判,真将洪承畴逼走了,接下去庆泰朝怕是没安生日子过了。

    朱媺娖患得患失,既想着光复江山,重振明室,又不舍已经到手的成果付诸东流。

    所以,她同样希望吴争不要再参和谈判之事。

    此时见陈子龙倡议内阁罢免吴争,她也就沉默不说话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庆泰朝镇国公,在本人缺席的情况下,内阁以三人赞成,一人张煌言还不知情反对,罢免了吴争的谈判主使职务。

    陈子龙在此时感受到了处于权力巅峰,左右朝政的快,感,虽说他名满江南,可毕竟没有担任过如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高位。

    崇祯末年,他被黄道周举荐为兵科给事中,虽说也是个要职,可以参议军务,但终究是七品官,到明亡时,也是以此官职绌士。

    如今位列三孤,执掌内阁,一直受吴争压制的陈子龙,终于有了机会吐出一口闷气。

    他随即动议,由他继续主使与清廷谈判。

    可惜,他刚刚吐出的闷气,又被生生憋了回去。

    其余三位阁臣一致反对。

    马士英还提出了另外的人选……张国维。

    当张国维出列行至殿阶前时,陈子龙能反对吗?

    不能!

    官场、朝堂之上,最优先论得是资历,其次是功劳,最后才是才能。

    不拘一格用人?

    这只是书生们的幻想,当然,也有个例,譬如国之将亡,或者时局发生骤变,需要有人当出头鸟、替死鬼、背黑锅的时候,确实有那么几个先例,象商鞅、王安石、张居正。

    这些都是一下子提高至人臣权力极点的例子,但无一个有善终,甚至死后还颇具争议。

    为什么?就是因为根基不牢,下面没有人脉支撑。

    这一点,哪怕后世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大员,都是从县、市一级慢慢提上去的,哪怕是挂职,那也得熬满年份。

    为得就是提上去之后,根基不会太浅薄。

    这个时代更是如此。

    陈子龙自觉是临难受命,大有力挽狂澜的大志。

    可问题还是出在,他只是个文人,大有文才的文人,脱不了这个时代印记的读书人。

    有道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不是他们立志不坚,而是他们从没有想到以暴制暴,以战争换取和平,他们想得最多的就是发动宫变,因为这样最省力、最有效率但也最无保障,成了皆大欢喜,败了满门抄斩,没有任何周旋迂回的余地,也就是没有战略纵深,从古至今,例子多了去了。

    他们太想与人讲道理,可往往,人家不和他们讲道理。

    当然,这个解释有些偏颇,那就换个合时宜的说法他们脱离了群众。

    说远了,陈子龙可以反对任何人,却不能反对张国维。

    张国维现在在庆泰朝,那就是一块丰碑。

    不管是有意无意,吴争在张国维殉国后,都已经将张国维的事迹传颂于江南各地,江南百姓或许不知庆泰朝监国是何许人也,但对驿亭顽强抗战至最后“殉国”的张公张国维,那皆是耳熟能详。

    再则,张国维任兵部尚书之时,陈子龙还赋闲在家。

    不管是从崇祯朝算起,还是从朱以海监国算起,陈子龙都不能与张国维的资历相提并论,用一句后世的话说,那就叫不在同一级别。

    真要论起来,陈子龙见张国维,那得恭恭敬敬地作揖,称一声“张公”!

    所以,面对着马士英举荐张国维任谈判主使,陈子龙根本没有反对的理由,这让刚刚还踌躇满志的陈子龙,郁闷地想一头撞向马士英。

    这马瑶草太可恨了。

    更可恨的是钱肃乐、张苍水,这二人居然也自甘堕落,竟与马瑶草站在了一起。

    被此事气怒的陈子龙,显然忘记了他要举荐张国维入阁之事。

    朱媺娖不反对,她心中对钱肃乐、张国维、张煌言等人是极具信任的,加上如今毕竟是内阁主政,她的反对与否,如今也颠覆不了内阁决议。

 第四百九十章 马士英暗中“投清”

    于是,张国维提前原本要在犒赏全军时册封的被册封为太傅,授参议政事,领衔与清廷谈判停战事宜。

    陈子龙已经够郁闷了,可就在这时,钱肃乐补了一刀,提议有张煌言为副使,协助张国维与清廷谈判。

    这让陈子龙敏锐地感到,这是个“阴谋”,背后有着吴争的影子。

    散朝之后,面对着钱肃乐、张国维等人上前搭讪,陈子龙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张国维有些尴尬,钱肃乐劝道:“玉笥兄别介意,卧子先生哪都好,就是……咳,心胸不够大些。”

    张国维展颜笑道:“张某对此也素有耳闻……不过不要紧,都是为朝廷出力,小小误会,总能解释清楚的。”

    可张国维想错了,这事还真不是轻易能解释得通的。

    ……。

    洪承畴没有走。

    他怎么可能走呢?

    这边庆泰朝臣走得慢的,还没有走出洪武门,他就已经得到消息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汉人之中,总有些不把自己当汉人的。

    洪承畴很满意,吴争下台,这谈判就可继续下去了。

    只是洪承畴有些小小失望,庆泰朝的谈判主使竟不是预料中的陈子龙,而是换成了张国维。

    他不是早死了吗,怎么就又活过来了呢?洪承畴蹩眉自语道。

    不过洪承畴不担心张国维,只要不是那个不讲道理的竖子就行。

    ……。

    镇国公府。

    “派人速去丹徒,令夏完淳做好再打一仗的准备。同时令镇江城守军小心戒备,防止清军登陆偷袭。”

    一旁宋安轻声问道,“鞑子不是派使团来议和了吗?少爷不也想着与清军暂时停战,怎么还要再打啊?”

    “怕了?”

    “哪里话,只要少爷一声令下,我小安子绝不眨一下眼睛。”宋安一仰头说道,“只是我军伤亡惨重,真要是再打一仗,那恐怕……。”

    吴争看了眼宋安,说道:“鞑子实力比我强,这是事实,世人皆知。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想着在谈判桌上拿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能答应吗?”

    “当然不能。这要是答应了他们无理要求,如何面对死去的兄弟?”宋安虽然不知道吴争话中指的“东西”是什么,但下意识中,明白这肯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自然是义愤填膺了。

    吴争笑道:“可我们不答应,清廷却硬要我们答应,甚至以战来威胁咱们,你说该怎么办?”

    “打呗,咱还能怕他们不成?”

    “是啊,这叫以战促和。去吧!”

    “是。我明白了。”

    看着宋安离去,吴争微微一叹,理是这么个理,但吴争知道,这个命令对于丹徒那支疲惫之师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艰难。

    “来人,备马,本公要去见兴国公。”

    ……。

    洪承畴倒没有抵赖许诺马士英事成之后的五千两金子。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按现在兑换的比率,那就是六、七万两白银。

    加上之前的二千两。

    差不多够一万大军一年的饷银了。

    当然,不是说洪承畴真有那么大方,挥金如土,他的用意无非是想让马士英继续暗中与他做些交易。

    这个时候,能做什么交易?

    自然是庆泰朝对此次谈判的最后底限了,当然还有明军的兵力部署,不过这是后话,洪承畴不急,只要停战之事谈妥,那么庆泰朝迟早是囊中之物。

    马士英说了吗?

    说了!

    不但说了,还吐出了吴争执意救仪真明军残部的心意。

    这让洪

    承畴非常满意。

    其实他一直都在怀疑,仪真那数百明军残部,怎么就没人提起。

    所谓事有反常必要妖,越是不提,洪承畴就越起疑心。

    要知道,仪真明军主将,那可是庆泰朝钱阁老的亲弟弟、指挥使。

    “马相果然是识时务之人,你放心,但凡清军攻下应天府之日,洪某定会为马相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绝不少了你今日之功。”

    马士英谦恭地应道:“那马某日后就要多多仰仗洪大学士了!”

    “好说,好说。”洪承畴如沐春风的微笑着,可他心里对马士英那是一个鄙夷,人就这么怪,自己做了二臣,还耻于与别的二臣为伍。

    或许这是心底里自己安慰自己的一种下意识冲动吧。

    “庆泰朝看似日渐壮大,可实际上外强中干,加上吴争一权独大,除了兴国公王之仁尚有一己之力,倾覆无非只是时间问题。马相能在此时效忠我朝,实为明智之举。这样,应天府中我有不少眼线、细作,等我离开应天府时,会将其中几人交于马相,今后你我之间但凡有消息传递,你可去找他们。”

    马士英应道:“那敢情好,只是吴争此子虽说年少,但城府极深,马某怕如果传递频繁,会引起他的疑心……。”

    洪承畴摇摇头道:“马相误会了,以马相的身份,那些鸡毛蒜皮之小事自然是不需要马相传递消息的……你记住,你就是一颗洪某埋在庆泰朝的棋子,除了特别重要的情报,别的你完全可以忽视,你的任务是,在日后我军南下时,协助我军拿到明军兵力部署及应天府城防图。时刻保持与吴争的亲近,必要之时,我甚至可以牺牲一些应天府的暗桩,来配合你获取他对你信任。”

    马士英颌首道:“马某今后一切,唯洪大学士马首是瞻。”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