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232章

汉明-第232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亏吴争没有真疯狂,令全军登墙攻城,只是以火炮轰破城门之后,以开花弹压制城头守军,然后步兵冲锋,火枪兵对城头齐射。

    可这招完全对镇江城不起作用。

    靠得近了,火枪兵被会遭到城垛清兵的箭矢射杀。

    离得远了,火枪的射程显然是够不到城头。

    仅靠九门火炮,根本压制不了城头守军,开花弹准备不足,是最大的原因。

    炮手已经开始用实心弹了,可实心弹对于城头清军而言……哎,了胜于无吧。

    三轮进攻,不但没有进展,还伤亡了六百多士兵。

    望着洞开的城门,吴争望洋兴叹。

    他心中直骂,混帐小安子,难道你耳聋了吗?

    这么大声响的炮声,也入不了你被驴毛塞住的耳孔?

    没有东西两面配合,这仗自然是打不下去了,吴争不得不下令撤退十里休整。

    可还未等大军调头,孙嘉绩前来禀报,城头守军在调防。

    吴争心中“咯登”一声,从亲卫手中取过望远镜(卫匡国赠送给莫执念一对单筒望远镜,莫执念转送了吴争一支),望向城头。

    城头上清军你来我往的,显得非常慌混乱。

    吴争立马就领悟到,这哪是调防,这分明是抽调兵力啊。

    算算时间,宋安早该到了。

    于是吴争大喊道:“前令取消,全军戒备……火炮继续射击!”

    炮声可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是吴争在给西面的“宋安”提示,不只是你在战斗,你家少爷也没闲着。

    清军确实混乱了。

    一万多守军,已经渡江的不下三千人,被宋安骑兵在北城门外一搅和,损失不下千人。

    城中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一万。

    这其中还包括,各牛录中额真已经离开的散兵。

    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可谓知成一团粥。

    乱归乱,清军大部分还是建制完整的,原本面对吴争在东城门的突袭,那也是打得有声有色,没让吴争占到一丝便宜。

    可问题是,东城、西城,那是南辕北辙啊,主力集中在东城拒敌,如今西城遭遇大队敌军强攻,还不得从东城调兵增援吗?

    哪怕一切如常,没有清军撤走,面对东、西合击,也会造成举止失措,就更不用说现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了。

    老实人廖仲平,信守着自己发过的誓言。

    这一路行军,得不到吴争的一丝消息,在到达镇江西城外,毅然对西城发起了强攻。

    他的想法很简单,敌人既然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吴争的性命),那么镇江城,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打下来,以全自己之忠诚,以慰镇国公在天之灵,哪怕陪上自己的性命还有这一万将士,也在所不惜。

    这想法很疯狂,老实人的疯狂,没有目的,反而纯粹,更具杀伤力。

 第五百二十三章 攻江都

    其实在吴争停止炮击这半个时辰里,廖仲平部已经对西城墙发起了强攻,且明军已经迅速突破了一段不短的城墙。

    只是清军的抗拒也非常顽强,一时无法扩大战果。

    而这半个时辰,当东城清军得知西城遭受明军进攻,紧急之下,调动兵力增援西城,正好被孙嘉绩看出了异状。

    吴争反应及时,立即下令开炮。

    这炮声不仅给了廖仲平信心,更增添了攻城明军的士气,反之,清军士气大降。

    清军对火炮的痴迷,远在明军之上。

    从宁远大战之后,清廷对火炮的研发投入远甚明朝。

    当然结果也很清楚,明亡之前,盘踞关外的清军已经拥有了八十多门自制改良的红衣(清人忌讳夷字)大炮,其射程可达十里之外。

    只要想想,孔有德带着三千多匹战马、二十多门红衣大炮、三百多门西洋炮投降了满清,就能换来皇太极的三十里出迎,清廷对火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而明廷在这十多年里却是因财政窘迫、对火炮的战略认识不足,一方面去仿制西欧速射炮,一方面也没有财力去研制更强大的红夷大炮,造成了火炮技术的停滞不前。

    此时明军装备的,还是当年宁远大战时的铁火统(射程三里左右,还时常爆膛)、仿制的红夷大炮(十几年前的,射程七八里)。

    这么一比较,优劣就很明显了,清军可以在距离十里地对明军进行攻击,而明军只能挨打。

    最关键的是,明末之时,明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守,修建要隘,重修明长城,火炮被固定,反观清军是攻方,他们有着选择战场的主动权,这是明末明军一直败多胜少、仅消灭百名鞑子就可封爵的主要原因。

    可此时,清军再次听到东城传来的隆隆火炮声,知道西城的战斗还在持续,这说明,西城守军已经很难有效来增援自己,士气怎能不降?

    此消彼涨,清军开始后退,西城墙被明军攻占的区域越来越多。

    量变引发质变,半个时辰不到,西城彻底落入廖仲平手中。

    宜将剩勇追余寇!

    廖仲平下达了追击命令,数千明军对东逃的清军发起了追击。

    东城清军的溃败也不比西城晚多少。

    明军的再次进攻,打乱了清军的部防。

    已经抽调的一部分清兵只能迅速返回,加上城门被火炮再次洞穿,其中的混乱可想而知。

    而吴争这次毅然下达了总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

    这六个字被将士心领神会。

    这么好的良机,就算是个大头兵,也知道利害关系。

    当明军如潮水般涌向城门时,清军溃退了。

    就象赶鸭子一般,东、西两路明军将清军赶向城中心,然后使劲挤压。

    随着两路清军在城中会合到一处,清军不约而同地选择向南门突围。

    因为他们心里,还忌惮着北城宋安那支骑兵。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个选择,彻底葬送了这支清军。

    其实战斗的时间不长,这支清军折损也未过半,向南门突围的清军尚有四、五千人之众。

    当廖仲平在城中霍然见到吴争的那一刻,这个老实人淌下了眼泪。

    他单膝下跪见礼道:“上天护佑,镇国公安好!”

    吴争惊愕,直到看见廖仲平之前,他一直认为统帅这支明军的是宋安。

    可看见廖仲平,吴争不得不问,“为何宋安不在?”

    廖仲平答道:“宋副指挥使,早于末将半日就率骑兵出城,末将也在奇怪为何至镇江西城,都不见他的踪影。”

    吴争脸色凝重起来,他不担忧宋安会背叛自己,而是担心宋安及那支骑兵的安危。

    可现在不是纠结的时候,清军向南突围,势必会危害到丹阳安然,那儿可是在算空城计,只有数百伤兵和卧床养伤的夏完淳。

    吴争立即下令,“烦劳廖将军率己部追击溃敌,务必不能让他们攻击丹阳。”

    “喏!”

    ……。

    江都城中,洪承畴还在调兵遣将。

    他在等待徐州八万清军的到来。

    在他看来,时间来得及。

    从徐州出发,快则两天,迟则三天,拥军一到,就可以泰山压顶之势,荡平江南。

    自己要做的,就是令江北清军守护已到手的果实。

    这应该不是难事,明军在二万大军折损在仪真之后,在应天府至镇江府,已经没有多少可机动的兵力了。

    而清军依旧还有五万之众,占据镇江城,固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此时洪承畴的精力,还在于那支突入江北,营救仪真明军残部的水师上。

    据报,他们已经迫近江都不足五十里了。

    洪承畴得知之后,心中虽然震撼,但并不惧。

    江都城也是重镇,城中尚有六千守军,固守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洪承畴有这个自信,特别是取得对城中清军控制权之后,就更自信了。

    可他忘记了,他现在面对的,不再是他记忆中的明军。

    而是一支虎狼,想劫掠江都的虎狼之师。

    其中,还有一个欲为仪真二万英灵复仇的钱肃典。

    一万水师,在江都城外一分为二,王一林自率一部,将另一部指挥权交给了钱肃典。

    两路大军,一西一南,如两道洪流涌向江都。

    这场仗是此战役中,最持久的战斗了,打了整整两天一夜。

    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拼出了血性,双方士兵在两面城墙上,向对方展示着自己的武勇。

    不得不说,此时的八旗军战力确实强大。

    面对着人数占优的一万明军,他们没有一丝露怯。

    当然,这支明军是水师,而且清军占据着城防优势。

    但战斗没有人会去纠结这些,胜就是胜,败就是败。

    如果不是撤出镇江的那三千清军传来镇江城失守的消息,或许此战还不可能立即结束,洪承畴也打出了血性,他虽然没有直接参战(让他参战,那是不可能的),但还是不顾矢石,站在南门城楼激励守军。

    洪承畴很明白,江都一失,那么扬州危矣。

    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自己无颜再回去见小皇帝福临了。

 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枪

    洪承畴是在为自己而战,为自己的前程而战。

    双方的损耗都非常大,当场战死的远甚于负伤退下的。

    两天一夜之后,水师伤亡已经高达三千六百多人,超过三成,几近四成,实际上,这个损失度已经让明军丧失了一半的作战力,主要是连续奔袭造成的体能下降,这支水师毕竟才组建不到一年功夫。

    打到这种程度,确实已经不易。

    而清军的伤亡小一些,将近二千人。

    这听起来,明军吃了大亏,其实不然,攻城之战,往往攻城进行时,攻方的损失远大于守方,但一旦攻下城后,守方伤亡就会激增,这是常理。

    况且,明军的人数远大于清军,就算伤亡三千多人,可作战兵力还在六千人以上。

    而清军在折损二千人之后,就只有四千守军了。

    这是个大问题,六千人守城,可以面面俱到,但成了四千人守两城门,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如两只撕咬的怪兽,在喘息着,舔噬自己的伤口。

    而镇江城失守,守军被击溃的消息传来,相当于压垮清军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对洪承畴也一样。

    洪承畴原本是要继续死守,等徐州援军到来的。一天,只需要一天,自己就可以慨然面对朝堂上无数的指斥和责问。

    洪承畴想要封锁消息,问题是撤回的清军有三千人,虽说这些清军都万寿一带,可东城和万寿是想通的,洪承畴总不能自封城门,断绝与自己军队的互通吧?

    于是,一夜之间,满城都知道清军是镇江城的大败,军心顿时散了。

    洪承畴不得不下令连夜撤退,撤往万寿与清军会合,依托泰州城防固守告诉援,以期待徐州援军赶到,再图收复江都。

    至此,江都光复!

    ……。

    明军进入江都城

    江都,只是个扬州府隶下的一个小县,其形成于春秋时期,隶属吴国。秦楚之际,项羽欲

    在广陵临江建都,故名江都。

    由于地处长江沿线,经济相对繁荣,拥有人口一万六千余户。

    得偿所愿的王一林,他其实根本就没有打算在江都城长待,他仅仅需要的是军功。

    而钱肃典,用意无非是想复仇,自然也不会对江都人太客气。

    于是,一场人为的“浩劫”就此发生了。

    纵兵劫掠!

    一夜之间,王一林收拢财货二十余船。

    幸亏钱肃典终究是读书人出身“良知未泯”,他劝阻了王一林,令士兵不得劫掠普通百姓。

    用钱肃典的话说,那就是贫民太多、钱又少,得罪少数人也就罢了,何必惹众怒?

    这话很耳熟,敢情钱肃典在吴争身边待了不少时间,耳闻目染,听进去了,然后依旧样画葫芦,说给了王一林听。

    原本王一林是不肯听的,纵兵劫掠“敌国土地”,这不犯军法。

    说难听点,依律还是有功的。

    可当知道,这话是吴争的意思,王一林就从了,说到底,吴争比钱肃典的腰杆子硬,再怎么着也得给镇国公一些面子不是?

    当然,王一林本身那也是亲近吴争的,二人总算是一起从梁湖千户所出来的,怎么说也有香火情不是?

    于是,王一林下令,只劫高门大户,这很简单,走在大街小巷,看哪家门楣高,房子气派,就一脚踹开,冲进去就是。

    这自然也会殃及池鱼,可总也算是比原本王一林的粗鲁,收敛了很多了。

    这一个晚上,江都城中鸡飞狗跳。

    江都百姓们由此恨煞了明军。

    可怜吴争这时是啥都不知道,“好好”的名声就被王一林给祸害了。

    这事被朝中御史联名弹劾,陈子龙更是声称要严惩肇事者,连监国朱媺娖都勒令内阁,限期拟出应对之策。

    王一林绝非外表那样粗糙,他的内心绝不少小九九。

    运回应天府的那二十多船财货,他将三成给了叔叔王之仁,三成送到了镇国公府,连钱肃典也得了一船,其余的自然是他自己笑纳了。

    吴争不在应天府,府中又知道王一林与主人交好,时常来“叨扰”,加上主人不在,不好打开密封的箱子,于是也就收下了,堆在东厢房,想等主人回府之后,再做处理。

    可王一林面对内阁追责,却一口咬定是奉了镇国公之命,声言不信可去问镇国公。

    原本这种谎言一拆就穿,哄骗不了内阁诸臣,吴争是个什么样的人,谁心里还没个底?

    从杭州府到应天府,可有发生过纵兵劫掠之事……呃,可没有这么明目张胆的吧?

    此时钱肃典的证言,让内阁诸臣不得不信了。

    瞧瞧,才几天功夫,知书达礼的钱家九弟,就被王一林给带坏了,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事涉当朝镇国公吴争,顿时内阁之中大半人就没声音了。

    总共就五人,张国维心里是打死也不信吴争会干些这种事。

    张煌言更不信,他是深知吴争抱负的,这种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