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304章

汉明-第304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王之仁以二万水师,强撼清军渡江。

    第一天,水师就阵亡二千七百多人。

    倒不是说清军的水战能力也已经碾压明军了,而是这种全方位、大规模的渡江,让王之仁的水师无法集中于一点或者一个面去对抗。

    水师的分散全线封堵战术,让水师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战力。

    这才是第一天就阵亡二千七百多人的根本原因,但清军伤亡还是比水师多得多。

    二万进攻的清军,先锋三千人被打残,主力折损超过二成,总计伤亡六千人以上。

    其中阵亡者超过三千人,主要是交战时落水溺水而死或者失踪。

    王之仁感觉不妙,清军的攻击烈度远超过想象,他急奏朝廷求援。

    同时,向松江吴争求援。

    吴争在第一时间,调金山卫西进接替丹徒及周边防务。

    由此增强镇江至丹徒之间的陆地防御。

    同时,吴争令舟山水师至江阴,但没有继续西进。

    这是吴争担心清军在应天府和镇江方向进攻受阻之后,另辟战场,从靖江方向,进攻江阴。

    此时江北清军号称十万大军,但主力仅不到六万。

    可这六万人,就已经让义兴朝不堪重负了。

    吴争无法想象,万一江阴方向的江面上出现清军,战局将会怎么的糜烂。

    吴争不敢调动舟山水师西进增援王之仁。

    另外,吴争认为,按之前与王之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约定,王之仁一旦顶不住,就放弃对应天府方向的阻截,全力防御镇江方向,放一部分清军由应天府守军抵挡。

    所以,吴争并未意识到,人心的复杂,终究是难以预估的。

    又是两天激战,至第三天战斗停息时,王之仁确实已经撑不住了。

    水师二万人,伤亡超过四成,战船损毁过半。

    再无法形成对应天府至镇江整条江面的封堵。

 第686章 江防被突破

    王之仁向朝廷急报,欲按吴争的建议,放弃对应天府方向的江面防御,将水师仅有的实力集中于镇江丹徒方向,希望以京城的城防来应对突破江防的清军。

    可此奏,被朱慈烺强烈申饬,勒令王之仁必须守住应天府至镇江之间的江面。

    这就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那一夜,王之仁在龙潭方向的江畔,看着如墨水涌动般的江面,伫立了很久。

    没有人能知道王之仁在想什么,只是他的亲卫依稀中到了王之仁的诵读声。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之后,王之仁向朝廷上疏,誓言死战。

    并向松江派出了信使。

    随即王之仁开始调动水师,将主力移向镇江方向。

    自己率三千多偏师守在应天府方向江面。

    次日凌晨,也是激战的第四天。

    济尔哈朗再一次整合二万清军,在应天府和镇江方向发起渡江强攻。

    王之仁亲率舰队,冒着如雨点般的矢石和弹丸,阻截来犯清军于龙潭正面方向。

    战至午后,几乎全军覆没。

    王之仁,右胸中了一箭,或非亲卫救援及时,怕是真要当场阵亡了。

    随即,清军突破江防,从龙潭方向,也就是应天府东北方向登陆,进逼京城。

    清军突破江防和兴国公重伤昏迷的消息急传京城。

    朝廷顿时出现混乱。

    百姓大量出南门逃难。

    甚至出现任上官员逃离。

    朱慈烺立即下旨封闭四门,令廖仲平将部署在西北金川门方向的京卫调动至神策、太平门一线。

    他自己亲率禁军,抵至至太平门以南三十里,随时增援。

    这个时候,朱慈烺已经后悔令王之仁死守江防了。

    他明白,如果王之仁要是殉国了,那自己就等于断去一臂。

    朱慈烺派出十名御医去给王之仁诊治。

    ……。

    吴淞口。

    吴争青筋绽露的手,已经将王之仁的信捏成了一团。

    他眼中有泪影。

    吴争无法理解,为什么?

    不是说好的吗?

    将在外君命所不受!

    在吴争看来,就算有二万清军登陆之后围攻京城,也无法对有三万多守军的坚固城池形成真正威胁。

    而清军一旦拆分成水上、陆地两部分,水师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

    只要镇江府水域不失,镇江城和丹徒又部署了重兵,清军就无法迅速胜利,拖下去,战局就会出现变化,虽然胜利的天平不一定是向着义兴朝倾斜,但也不会一定是向清廷倾斜。

    而吴争更认为,只要拖下去,清廷的潜在不安定因素就会暴发。

    可王之仁选择了去死,这明显是送死。

    吴争无法理解,为什么?

    看着被王之仁亲卫送到自己面前的近百家眷,吴争心中有一股难以言语的悲戚。

    难道忠诚,仅仅就是个死吗?

    难道你不知道,你要是一死,水师将无人掌控吗?

    难道身后名,比天下存亡和最后的胜利更重要吗?

    “宋安。”吴争大吼道,“传本公令,金山卫即刻沿江岸西进,夺回龙潭。舟山水师协同杭州卫渡江,全力进攻靖江……。”

    “喏。”

    王之仁的重伤昏迷,逼着吴争开始冒险。

    不得不冒。

    镇江府方向水师没有了王之仁的统帅,很难立即融入进舟山水师。

    吴争无法在朝廷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迅速接管王之仁的水师,就算有王之仁的托付,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整合,需要时间。

    吴争没有时间了。

    一旦镇江府方向水师崩溃,局势就会一片糜烂。

    到时千里江防如同虚设,清军可以从任何一处登陆,然后再迂回西向甚至南下。

    所以,吴争只能冒险发起进攻,战术的指导思想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突破我的防线,我同样突入你的腹心。

    你围我的京城,我攻你之必救。

    ……。

    在这个双方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一支队伍却面临着抉择。

    那就是沈致远和钱翘恭的那支二千多人的“叛军”。

    做出“投降”决定时,沈致远等人因被清军包围着,无法得知外面的情况。

    现在,他们知道了,知道清军正在猛攻义兴朝。

    之前,清廷在得到济尔哈朗的奏报,得知这支“叛军”欲降的消息是,迅速作出反应。

    令济尔哈朗答应沈致远等人的任何要求,并将此消息向江南散布。

    在这支明军正式归降之后,令沈致远等人北上京城,接受皇帝钦封,以示皇恩浩荡。

    “我们不该投降。”蒋全义有些后悔,“就差了那么几天时间,当时再撑两天,或许我们就能帮上朝廷的忙了。那时,不管是朝廷诸公还是镇国公,想来都能替我们说句公道话。”

    王一林很郁闷,他没好气地埋怨道:“现在说这些……晚了!如今戒备我们的清军就在百步之外……还是想想怎么应对让我们北上接受清廷封赏之事吧。”

    钱翘恭看了沈致远一眼道:“这事确实难解,如果我们四人一齐北上,万一清廷反脸,那就等于自投罗网,而我部这二千多人的性命可能不保。”

    三人都看向沈致远,还真奇怪,赵括般的沈致远,此时竟真成了他们的主心骨。

    钱翘恭是因事前许诺、应承,那是没办法。

    可蒋全义是战场上拼出来的,王一林更是老兵油子,能让他们也心服的,那沈致远就不该是赵括。

    沈致远依旧是那副天塌下来关我屁事的表情,他说道:“没听说活人被尿憋死的。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怕啥?接受封赏总好过被砍头,去就是了。”

    蒋全义恼道:“要去你们去,蒋某不去!受鞑子的封赏,蒋某觉得腌臜!”

    王一林也道:“咱亲叔可是当朝国公,还是算了吧,我也不去。反正济尔哈朗也没指定几个人去,沈大人和钱大人去也就是了。”

    沈致远双手一拍道:“这不就齐活了吗?二人北上二人留守,正好!”

 第687章 乱世当用重典

    钱翘恭皱眉道:“家父可是当朝太傅,我不能辱没了父亲和钱家门楣……要不,沈致远,你一人去吧?”

    沈致远哼道:“靠眼下这二千多人,在清军的监视下能做什么?连死都不怕,还怕丢了颜面?与我们将要立下彪悍史册的功劳相比,没什么不可舍弃的。敢情,在你们眼里,就我沈致远不要脸对吧?行,你们做你们的忠臣,我去做无耻小人。可你们记住喽,咱投降是为了啥?”

    蒋全义、王一林沉默不语。

    钱翘恭犹豫了一下,咬牙道:“你说得对,既然已经走出这步,就无须自欺欺人。这样,我陪你去,蒋大人和王大人留下,万一有什么不对,军队也能有个主心骨。”

    沈致远呵呵笑着起身,走到钱翘恭边上,揽着钱翘恭肩膀道:“亲不亲,自家人。说起来咱还能攀上亲呢。行,就这么说定了。”

    钱翘恭苦笑道:“我是真后悔,就不该怂恿你一起来。”

    沈致远哈哈笑道:“可你也别否认,这事还是可行的……另外,这事凶险之余,你有没有感觉到一点点的兴奋?”

    钱翘恭瞪了沈致远一眼,斥道:“难道在你眼中,这关乎数千人性命和上万家人的大事竟是儿戏?”

    沈致远正色道:“失败了,那叫儿戏。可如果成功了,就是筹谋。诸位,风云际会,咱能参与其中,在史书上留下浓浓的一笔,何其幸哉?”

    蒋全义抿嘴道:“敢问沈大人,如果你和钱大人离开之后,济尔哈朗令我部参战,与明军交战,如何应对?”

    沈致远道:“不会。如果我与钱翘恭不肯北上,那或许会。可我们北上了,就不会。二千多人对于这场战争而言,无论哪方,都不会放在眼里。清廷想得到的不是这二千多人的战力,而是战力之外的东西。”

    “如果有万一呢?”

    沈致远不耐烦地答道:“哪有万一?真要是有万一,那就表示我与钱翘恭已经死在顺天府了。我们都死了,你们想干嘛干嘛,该干嘛干嘛,问有何益?”

    蒋全义先是一愣,而后肃容拱手道:“好!或真有不幸之事发生,蒋某绝不让沈大人和钱大人在黄泉路上孤单!”

    王一林也拱手道:“王某也愿与三位大人共赴黄泉!”

    “呸!”沈致远干唾了一口,“尽是丧气话,我沈家一脉单传,我还没娶妻生子呢!”

    这话引来其余三人的恻目鄙夷。

    次日一早,沈致远、钱翘恭二人由陆路北上。

    蒋全义、王一林留守。

    ……。

    朱慈烺犯了个错误,差点让清军攻入北城钟阜、金川二门。

    倒不是说朱慈烺无能,而是朱慈烺缺少军事才能,或许他有正治的天赋,可毕竟从没有接触过军事,为太子时,虽有初步涉略,但终究是纸上谈兵。

    在得知清军突破江防,兵临应天府时,朱慈烺急令廖仲平将部署在北城的兵马调往神策、太平门一线,以对抗攻城的清军。

    这调动不应该说完全错,但确实是错了。

    这话听起来矛盾,实则不然。

    从龙潭突破的清军,攻应天府最近的城门是玄武湖南北的神策、太平门,这没错。

    如果清军转向迂回至北城钟阜、金川二门,明军自然能发现,随即调兵也确实来得及。

    可朱慈烺没有想到的是,济尔哈朗在得知清军突破了龙潭方向明军江防后,随即派出了一支八千人的偏师,沿江去向西南,由江浦东渡,这支偏师的主将,正是之前江心岛清军的主帅舒穆禄?谭泰。

    如此一来,明军就无法迅速得知清军的异动了。

    一天之后,直到这支偏师前锋登陆,出现在钟阜、金川二门外,情况万分危急。

    幸好廖仲平稳重,在得到皇帝旨意调兵东向时,在钟阜、金川二门多留了一千守军。

    这一千守军的顽强抵抗,让明军有了一个多时辰的增援时间。

    虽然廖仲平率军赶到时,守军已经全部阵亡,清军前锋已经占领二座城门,但也立足未稳,被廖仲平以优势兵力一个猛烈反击击退。

    情况非常凶险,只要援军晚到一个时辰,一旦清军站稳脚跟,那么时刻留意战局变化的济尔哈朗,就会将手头仅余的一万人调往江浦,事实上,这一万人当时已经集结。

    得知北城二门得而复失,济尔哈朗大呼可惜。

    他迅速调整部署,将这一万人继续向龙潭方向增兵。

    并令谭泰继续进攻北城二门,牵制明军,以分散各城门的守军兵力。

    也就是说,应天府面临着清军四个城门的同时进攻。

    敌人对京城的猛烈进攻,引起城中不小的骚乱。

    许多世家富商纷纷各官府陈情,希望朝廷开启南门,放百姓逃难。

    这种民意,得到了朝中不少官员的支持。

    朱慈烺这时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狠厉,他断然拒绝了官员、乡绅的陈情,颁布布了全城共存亡,若有人胆抗旨逃亡,可就地诛杀的诏令。

    为起到震慑效果,朱慈烺下令就地斩杀了正阳门内最嚣张、猖狂的一些显贵和士绅。

    人数达到一百多人,其中还包括两个之前因朱慈烺登基,前来投奔的明室旁支。

    所谓乱世用重典,这道旨意,让全城军民空前地团结起来。

    但也留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朱慈烺,得罪了一些人。

    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是一些人,指得是一个群体,摸不着、看不见,却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这是一个既得利益团体,是社会菁英层,他们所拥有的能量,甚至远超过皇帝和内阁。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全天下最大的财富和人脉,更是因为无论谁来当皇帝,他们的利益永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