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342章

汉明-第342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争点点头道:“辛苦诸位了。此次手雷的引爆,本王还是满意的,重量和长短,都怪本王没有交待清楚,不是诸位的责任。”

    “多谢王爷嘉勉。”

    “改良完之后,替本王准备五十个训练用手雷,弹头不必装火药,装填等重沙土即可。”

    “卑职记下了。”

    ……。

    回去的路上,吴争的心情很好。

    这手雷虽然达不到吴争的期望值,但能造出这样的手雷,表示着缩小已经没有技术上的瓶颈。

    而想到日后火枪兵可以腰挎手雷与敌作战,吴争忍不住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方国安心中确实是震撼的。

    他从戎二十年,也见过、用过投掷火药罐,不过容器是瓦罐、酒坛,许多时候,扔出去,落地之后,就碎成一地,然后“轰”地一声引燃,这威力嘛,就是熏得周边一片乌黑,须发烧卷,但很少有致命的,这主要是投掷以后,火绳引爆的时间很难把握,每个人的投掷距离皆不同。

    当然运气好时,譬如刚好在快要落地时,瓦罐引爆,那确实具体不少的杀伤力。

    可这样的,十中也就一、二了。

    但今日,方国安算是长了见识,虽然没有看到投掷,但方国安看到了铁壳、木柄,铁壳可以防止碎裂,木柄能让士兵扔得更远。

    而爆炸的威力,更让方国安醒悟到,吴争提到的新战法,方国安明白,出现这样的火器,战法确实是需要改变了。

    方国安迟疑地看着吴争,好半晌,闷声道:“王爷,卑职认输了。”

    吴争笑道:“哦,方将军这是为何?”

    方国安沮丧道:“原本属下以为,按当下火枪的装填速度,三轮击发之后,敌人已经进入二十五步距离,那么士兵已经来不及再一次装填,就只能上刺刀与敌搏杀了。可今日这种火器的出现,让属下明白,在阵前十五至二十五步距离时,士兵依旧可以凭借此火器阻挡敌人前行……不仅可以阻挡敌人继续前行,还可以让一部分士兵有时间继续装填,进行下一轮射击。所以,属下也觉得原来的战法确实需要改变。此时细细想来,王爷对此应该早已心中有谱,既然如此,属下甘拜下风。”

    听着方国安心不甘情不愿的认输,吴争笑意更浓,方国安能如此迅速地认识到手雷的用途,确实让吴争有些惊讶。

    按照吴争的想法,在野战中,手雷的最大作用,不是杀敌,而是阻敌。

    只有将敌人的前进势头迟滞,这才能给士兵创造更多的射击时间和机会。

    特别是应对骑兵,当一片手雷在敌骑的冲锋路上炸响,就算炸不中,至少也会造成人、马的短暂惊慌,其势一旦被打乱,那么不但火枪兵的压力会减轻,还能为火枪兵多出一轮的装填时间。

    多一轮射击,可不能小看它,这将直接关系到战斗的胜败。

    这就象战场上挥刀的速度,能多挥一次刀,胜算就多一成。

    “方将军多虑了。本王早就说过,这次的比试输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为日后的练兵指明方向。所以,比还是得比,否则会令那些士兵们泄气。至于比试的输赢嘛……。”

    吴争莞尔一笑,“既然方将军认为此次比试不公,那本王就取消之前的赌注,如此,方将军就不必会此事忧心了。”

 第七百七十一章 清廷的日子也不好过

    吴争心里,对方国安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应该说,方国安不是个坏人,而且也有能力,但他确实少了那种军人的无畏和执着。

    之前的投清,然后再反复,这或许与他的性格有关。

    他不擅长于坚持,少了一份专注。

    这样的人,不能打硬仗。

    方国安听了老脸一红,他原本是想据理力争的,可此时吴争轻易就取消了赌注,这反倒让他有些汗颜了。

    “其实属下也不在乎输赢……咳,多谢王爷。”

    吴争心里暗笑,可面子总得给方国安的。

    说实话,吴争还是挺欣赏方国安的练兵能力的。

    三个月时间,能将这一群刚从庄稼地里招募来的百姓,训练成今日的模样,确实不易。

    同时,吴争身边,也确实需要一个有丰富领兵作战阅历的大将。

    吴争道:“本王知道方将军心里在期盼些什么……这样,本王许诺将军,只要这批新兵顺利成军后,定让将军如愿以偿,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方国安一愣,随即脸色顿时雨收风歇,抱拳道:“多谢王爷成全。属下定不负王爷期望。”

    “回去之后,本王还得仰仗方将军,对军队的编制进行疏理。”

    “属下定竭尽全力,以报效力王爷。”

    ……。

    时值初冬。

    北方就冷一些。

    多尔衮、洪承畴等已经返回京城。

    武英殿中圣母皇太后布木布泰和小皇帝福临正与多尔衮等人商议来年用兵诸事。

    漠北蒙古苏尼特叛乱部落已经被压制到了欧克特山一带。

    只是因冬季到来,大军无法在天寒地冻中进行作战,就僵持了下来,准备等来年开春,再发起进攻。

    这支苏尼特叛军的起因,还是蒙古各部落对于降清国策的激烈反对导致的。

    三十年前,做为黄金家族后人的林丹汗,想要重现祖上的荣光,意图统一整个蒙古。

    但东面后金的崛起和侵犯,让他如芒在侧。

    当时蒙古诸部之中,大部分与明朝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不管是民间互商,还是朝廷外交上,可以说,是明朝的盟友。

    明朝以每年四万的“赏赐”来换取林丹汗协防广宁。

    努尔哈赤得到辽、沈以后,图谋进占广宁,三方在广宁打了几仗。

    天启二年(1622)正月,努尔哈赤大举进攻广宁,时任广宁巡抚王化贞弃城仓皇而逃。

    林丹汗先出动一万军队援广宁,还有二万军队因雪阻暂时未至。

    但前军到达时,广宁已经失陷。

    这种现象几乎与北宋联金灭辽的国策,几乎二致。

    简单一句话,对蒙古而言,当时的明军就是“特不靠谱的猪队友”。

    林丹汗的军队只能转守山海关,这样一来,价码就得让蒙古人随意开了。

    约定夺回广宁后的赏赐,明朝须花费百万两白银之巨的回报,当然,名义还得是“赏赐”。

    也正因为如此,原本亲近明朝的蒙古诸部,也开始分裂。

    特别是在本来亲近后金的内喀尔喀与后金通婚、盟誓之后,蒙古的分裂已经浮于表面。

    面对国内的混乱,林丹汗不得不先集中力量先内后外。

    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没有余力去为明朝协防,而明朝也无余力去帮助林丹汗整肃内部。

    联盟渐渐如同虚设。

    直到察哈尔部在天启七年背叛林丹汗,归附后金并与皇太极订立盟誓之时,林丹汗已经无法控制局势,被迫离开河套,踏上西迁之路,这样一来,明与蒙古的同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同盟虽然没有了意义,可明对蒙古的每年“赏赐”却必不可少。

    崇祯帝即位后,想“尽革其赏”,林丹汗派去索赏的大臣贵英恰也被明军所杀。

    林丹汗于次年六月大举入侵大同,杀死明朝军民数万人,差点攻占大同城。

    明不得不重新恢复“赏赐”,至此,这盟友就已经反目成仇了。

    内有叛乱,外有后金强敌,再与明交恶,林丹汗其实已经自掘了坟墓。

    四年后,皇太极看准这个机会,决定发动对林丹汗的决战,彻底征服漠南蒙古。

    连续四年大战,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难过程中部众大量流失,最后染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

    林丹汗死后,他的势力再次分裂。

    最大的部分,自然是他的儿子额哲,但额哲与他爹不一样,额哲选择了投降,向皇太极献出了传国玉玺(明灭元后,一直没有得到这方玉玺),被皇太极封为亲王,蒙古由此灭亡,成了满清的附庸。

    此时叛乱的苏尼特部落,在额哲投降后四年,才降得清,清廷妻腾机思以郡主,授和硕额驸,次年改封扎萨克多罗郡王,诏世袭罔替,并给了左右两旗的编制,这就是蒙人在旗的起源。

    本来这样处置腾机思也是接受的。

    可问题是,皇太极死得太早,他一死,小皇帝福临继位,朝政全落入了多尔衮手里。

    而多尔衮与腾机思有旧仇,随即对腾机思采取强力压制。

    于是,腾机思选择了反叛,他率部北投喀尔喀部,与土谢图汗、车臣汗合兵数万,并掠夺蒙古巴林等诸部人畜,声势之大,足以掀翻整个漠北。

    清廷闻讯后,遂派阿济格(多尔衮的胞兄)为帅,赶往漠北平乱。

    三个月下来,确实遏制了叛乱的继续扩散,但由于与南面义兴朝的连番兵事,派往镇压叛乱的军力不足,二万大军还不足以彻底荡平叛乱,此时腾机思手中的叛军,尚有三、四万之众。

    加上时已入冬,不宜战事,只能选择包围,待来年开春再说。

    但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二万大军需要也漠北驻囤四个月之久,加上来年一开春就要开战,这需要耗费至少百万两的银子和大量的粮食、布匹等等。

    还有福临要建火枪新军,又是一笔额外的支出,据在京的太常寺少卿汤若望估算,组建六千火枪兵至少得耗费百万两银子,因为当时在欧洲,燧发枪的造价折合白银就是近三十两,运来亚洲怎么也得六十两了,而弹丸则需要百两千发(一发包含弹头和火药,油纸包装),若再添置火炮,恐怕得超过百万之数。

 第七百七十二章 不安份的沈致远

    年关已近,本就是财政最窘迫的时候,朝廷确实是难以筹措出这二百万两现银来,可时间紧迫,都是马上就要用的。

    这就有了今日这场君臣奏对。

    “要不,向京畿各勋贵募捐,以筹集军资?”济尔哈朗试探着问道。

    这提议直接遭到了范文程、洪承畴二人的反对。

    范文程道:“王爷之言,此例万万不能开。我等不可或忘,前明灭亡之根源。”

    洪承畴道:“范大学士言之有理,勋臣贵胄乃国之根本,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不可损伤。”

    多尔衮在一边轻哼道:“二位大学士倒是护得紧。”

    范文程面色一变,呛道:“摄政王家财万贯,区区二百万两之数,如同九牛一毛,不如由摄政王暂时垫付,待来年夏赋之时,再还给王爷,如何?”

    洪承畴立即落井下石道:“这倒是可行之策。一来可以解决眼下困扰,二来也彰显王爷公忠体国之心。”

    多尔衮大怒,道:“二位大学士府中恐怕也是家财万贯,何不每家一百万两以充军资?”

    这就是一场狗咬狗了,对此,布木布泰和小皇帝福临已经司空见惯。

    不过话说回来,也只有这样,小皇帝才坐得安稳不是?

    布木布泰开口了,“诸公都是为了国事,何必在哀家和皇帝面前,争执不休?这样……哀家出个主意,让诸公听听是否可行。”

    诸人一起躬身道:“恭聆太后训示。”

    布木布泰弹了弹指甲,道:“之前皇帝钦土豪了大清八大皇商,何不如向这几家开口,想来以他们受皇恩之重,定不会推托。”

    这话一出,诸人相顾愕然。

    只有多尔衮微笑道:“太后圣明。”

    这一声赞,让诸人脸色一变,于是忙躬身道:“太后圣明。”

    布木布泰满意地点点头道:“二位大学士博学广闻,与诸家皇商皆有往来,此事就交于二位大学士了。”

    范文程、洪承畴心里直骂娘,可口中只好应道:“臣等遵太后懿旨。”

    “好了,这事就算了了。讲讲新军吧,这可是皇帝眼下最关心的事了。”布木布泰不咸不淡地打量着自己的指甲道。

    福临脸色微微一动,可迅速回复死板脸。

    范文程看了洪承畴和多尔衮一眼,小心翼翼地向福临奏道:“皇上,臣与摄政王、洪大学士初步议定,新军先编制为三千九百人,都统一职,由奉恩镇国公岳乐出任,沈致远、钱翘恭二人为副都统,以下军职,可挑选旗人出任……不知道皇上意下如何?”

    福临的脸色阴沉起来,沈致远、钱翘恭初到京城进见时,自己的旨意就已经颁下了,沈致远为都统、钱翘恭为副都统,虽说期间发生了二人麾下反叛之事,但毕竟下的是圣旨,不是擦屁股纸啊。

    这倒不是福临要为二人鸣不平,他只是为自己的旨意,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三人轻易推翻而愤怒。

    同时,福临不满意新军的人数,他原本是要一万人的,降到六千人他也同意了。

    是,那支投降的二千多明军反复了,可就直接将新军压至三千九百人,这让福临有了种被耍弄的感觉。

    但福临毫无办法,因为他虽是皇帝,可毕竟没有亲政。

    真正掌握权力的,是他身后的太后和面前的摄政王。

    见皇帝脸色不虞,范文程的头低得更低。

    布木布泰拉长着声音道:“哀家以为摄政王和二位大学士之建言可行。皇帝……以为如何啊?”

    福临脸色一变,忙道:“儿听皇额娘的。”

    ……。

    广宁门东南一处不起眼的宅子里。

    沈致远和钱翘恭面面相对。

    从狱中被放出来两天了,一直就软禁在这屋子,一步不能离开。

    不用说出宅子了,连这屋都出不去,全是清军把守。

    “致远,你说清廷不会是还没想好怎么处置我们吧?”

    沈致远要从容得多,他拍着桌子大吼一声,“来人。饿了,上酒菜。”

    让钱翘恭无语。

    没办法,沈致远商人之家出身,虽说读过书,也考取了秀才,可骨子里,却是个无拘束之人。

    钱翘恭不同,他出身世家,自幼受得教育,让他的言行和思维有了一个成式,有所为,有所不为。

    譬如诈降这事,譬如要为清廷练兵,再譬如……要娶满族女子。

    这些在钱翘恭看来,打死不能为之事,对沈致远来说,是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在沈致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