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360章

汉明-第360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煌言道:“王爷的意思是,有番商在向郑有德他们出售火枪?”

    “这是肯定的,可郑有德就算这两个积攒起足够的钱财,可他购入大量火枪、火炮,想做什么?他有那个本事,从本王的治下自立?”

    张煌言摇摇头道:“这不可能,仅以一县之地,他还没那个能耐。”

    吴争道:“这就对了,这说明郑有德背后有人,而这人必定与清廷有关。”

    张煌言大寒,他急道:“我明白了,郑有德购入火器,以与苏州、常州、镇江买卖粮食的名义,实则是在向北方清廷售卖火器!”

    吴争眼神微缩道:“这样解释,就能撸顺这些疑点了,如果仅是粮食,哪来那么大的利润?就连马士英处,他一年多时间就打点了二十万两,加上沿途三府的打点,这些打点加起来估计就得有三十万两以上,可想而知,这批货物的总价至少得百万两以上,否则,怎会如此大手笔?”

    张煌言道:“也只能是这个解释,京杭运河一直畅通无阻,就连王爷与清廷交战时,运河航道上的商船也没有被禁止南下北上,虽说三府之地皆设有卫所关卡,可如果被郑有德打点,怕是真起不到控制的作用。可惜啊,这三府皆在朝廷掌控之中。”

    吴争冷笑道:“说起来这事还得怪我,竟是没有想到这环节……也好,从今日起,北面的好日子到头了。”

    张煌言一愣,忙道:“王爷是想断绝运河航道吗?这万万不可,此策伤人亦伤己啊,王爷须三思!”

    吴争嘿嘿一笑,道:“我自然不会去断绝航道,民生货物可以申通无阻,但官府禁榷几项物资,总还是有前例可循的。”

    张煌言恍然道:“此策可行。”

    吴争随即道:“来人,取笔墨。”

    一会儿,吴争写完一封信,以火漆缄其口,然后令随扈快马连夜送去王之仁。

    张煌言这时才彻底领会到吴争的手法,“王爷是想让兴国公水师阻截?”

    吴争点点头道:“只有郑有德在与清廷暗中买卖火器,才能解释,为何他不敢面见本王,他是在怕本王一旦追查郑荣满门凶杀案时,追查出这个与清廷暗中买卖火器的秘密。而我由此可以推定,此时的城中,这批火器一定囤积在内,还未曾北运。否则,郑有德绝不会轻易暴露这支叛军。”

    张煌言点点头道:“王爷说得对,从方才城墙上的火器击发就可以看出,这批火枪、火炮就在城中,郑有德只是怕挡不住王爷攻城,这才先使用了这批火器。”

    吴争轻叹一声,“如今想来,幸亏发现得早,这事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否则日后在与清廷开战之时,这支叛军一旦在后方生乱,那麻烦就大了。”

    张煌言道:“有不幸中的大幸……可我有一点想不明白,虽说这支叛军以护商队的名义分散于各商家,可按郑有德履历,他是举人出身,从无领兵的经验,怎么能秘密训练出这么一支精悍的军队来,且不为人所知?”

 第八百十二章 计划永远不如变化

    吴争皱起眉来,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这支叛军是当地和周边招募的壮丁,那么训练这些壮丁使用火枪、火炮的又是谁?

    难道也象自己一样请了外教?

    吴争用力地摇摇头道:“我也想不通……不过不要紧,攻入城时,拿下郑有德,问便是了。”

    张煌言迟疑道:“如今看来,关键是兴国公水师来不来得及阻截这批火器北上?”

    吴争蹩眉道:“张名振正率水师剿海盗,我给兴国公的书信已经送出,能不能来得及,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张煌言叹息一声:“要是能立即入城控制运河码头就好了。”

    可二人都知道这显然不然可能,以城中火枪、火炮的实力,下令攻城,那就是去送死。

    吴争低头扫了一眼马士英,没好气地道:“起来吧。你的罪责,战后再议。”

    马士英算是松了口气,他揉揉老腰起身,向吴争施礼道:“谢王爷……我倒是有个主意,不知道当讲不……。”

    “讲。”

    “强攻行不通,何不智取?秀水城墙建于五代晋天福年间,日久失修,不少地方早已破败不堪,下官入城走访问密查之时,就见过几处坍塌的……之前王爷扣下两个衙役,何不问问他们,可有进城的地方?”

    吴争眼睛一亮,看了一眼张煌言。

    张煌言随即令人提溜那两个衙役前来。

    可怜那两衙役见又是火枪,又是火炮的,早已下得簌簌发抖。

    此时见吴争怒目而视,脚一软,“扑通”就跪在了地上,“王爷饶命,小的是奉郑知县命行事……。”

    吴争道:“本王可以不杀你们,但你们须据实回答本王的问题。”

    二人如蒙大赦,连边磕头道:“小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秀水城墙可有坍塌处?”

    其中一个衙役几乎是抢着回答道:“小的知道,城墙东面与南面转弯处约一里地,有一处坍塌,豁口约有一丈宽,塌了有五、六年了,因无银子,至今未曾修缮。”

    还有一个衙役开口慢了些,有些急了,“王爷,小的可以作证,那处确有一个一丈豁口。”

    在东南面,可自己在西面啊,绕这么远的路,怕是无法瞒过城上的守军,就算在夜里绕行,时间怕也须耽搁太久。

    吴争问道:“西面离得近的有吗?”

    “有倒是有一个,只是……只坍塌了一截。”

    “怎么样一截?”

    “就是塌了一半,没塌到底。”

    “就是说豁口还有一人高?”

    那衙役比划了一下,点点头道:“差不多一人高。”

    吴争道:“那就夜里,我带一百人入城,先抢了码头再说,就算占不了,也得想办法一把火烧了,不能让清廷得到这些火器。”

    张煌言阻拦道:“王爷不可涉险,再说,王爷已经显露了形迹,如果王爷不再露面,势必引起城中警觉……要不还是我带兵入城吧?”

    蒋全义道:“此仗卑职当仁不让,王爷和张大人就不要与卑职争了。”

    吴争想想,张煌言说得也有道理。

    于是就同意了蒋全义的自荐,“蒋大人,你此去首要任务是占领码头,如果不能,那就破坏船只,再不能,就放火,想必此时码头上必定堆满了货物,一炬焚之应该不难……记住,别逞强,完成任务就驾船沿运河逃离,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还是我们的地盘,尽量减少伤亡。”

    “卑职遵命!请王爷放心,卑职定不负王爷所托,不让一条货船驶出码头。”

    京杭大运河,在经过秀水县,由南北流向变为西南,再经崇德转为正西,末端是杭州府。

    也就是说,在秀水县,航道转弯几乎接近于直角。

    而这转角处,就是秀水码头,从北城贯穿了大半个西城,与城中心的衙门,相距仅不足二十里。

    衙役所说的豁口,就在运河穿过西城墙的邻接处。

    由于年代久了,加上当地官府没有拨款修缮,沿河附近的城墙出现了坍塌。

    吴争在当天夜里子时,下令对西城门进行了佯攻,吸引城上守军的注意力,以掩护蒋全义所部从城墙豁口潜入城中。

    ……。

    蒋全义带着那两个衙役,率一百府兵趁城门处交战,悄悄从西城豁口入了城。

    这两个衙役倒不是降清,而真是奉郑有德的命令行事。

    他们此时已经知道自己的处境,急欲将功赎罪。

    这领路之事,倒也尽心尽力。

    秀水城不大,城墙离码头也就二十多里地。

    在两个土著衙役的引领下,蒋全义部用了半个时辰,就赶到了码头外围。

    可一百零三人悄悄掩至码头附近,顿时傻眼了。

    码头上人头如潮,火炬加上火堆,将整个码头照得如同白天。

    至少有数十个士兵分成七、八个小队,在指引、监督民众装运货物,遍布整个码头。

    水面上,十几条大船边上,有许多的小船往来与大船和码头之间,进行驳运。

    这倒也说明了,吴争、张煌言的判断没有错,整批货物确实没有运走。

    可这样的情况,一旦发起突击,结果可想而知,码头上的民众就会一片混乱,根本没有可能速战速决。一旦陷入僵持,就会有敌人援兵到来。

    可反之,又不能等,如果等到天亮,蒋全义部就会被发觉,到时就成了一支没有援兵的孤军。

    怎么办?

    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流逝,蒋全义犯了难。

    这时,两个衙役悄悄凑近蒋全义,其中一个个子高些的衙役道:“蒋大人,小的有一主意,不知该不该讲。”

    “讲。”蒋全义毫不犹豫地道,事实上,这个时候,蒋全义也没有了应对之策,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此时撤,倒是能安全撤出去,无非是白来了一趟。

    可问题是蒋全义心里绝不想撤,白天他率军打了这么一场窝囊仗,在众目睽睽之下丢了个大脸,蒋全义现在是憋了一肚子火,岂能入宝山空手而回?

    蒋全义此时甚至宁愿死在这,也不想这么灰溜溜地回去。

 第八百十三章 潜入县衙

    高个子衙役道:“王爷之意,无非是想不让货物离开码头,可眼下抢下码头铁定是成不了。不用说抢占了,恐怕连想烧船烧货都办不成。所以小的在想,要是捉住郑有德那杀胚,想来就无人能下令货船启运了。”

    蒋全义眼睛一亮,“你是说偷袭衙门?”

    “对。码头离衙门不过二十里地,此时大都百姓都被聚集在此,加上有小的引路,应该可以悄无声息地赶到衙门,到时突然袭击,成算很大……蒋大人意下如何?”

    蒋全义动心了,他看了一眼前面的码头,牙一咬,道:“就按你说得办!”

    于是一行人,再次改变方向,朝衙门掩去。

    半个时辰之后,在两个衙差的带路下,蒋全义部绕到了衙门边的小树林,隐蔽了下来。

    此时蒋全义心头一凉,衙门也是灯火通明,门外有着至少二、三十人在巡逻,几乎无死角,门内更是人影幢幢,这怎么攻?

    蒋全义怒气冲冲地回头瞪向两个衙役,此时两个衙门正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着。

    蒋全义压低声音喝斥道:“说什么呢?快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高个子衙役回答道:“小的商量过了,办法还是有的。”

    “快说。”

    “秀水县衙门有衙役共计三十七人,这些在门外巡逻的都不是衙役,而是城中富商的护院,之前与小的来来捉拿蒋大人的,其中有三人也是护院,并非衙役……。”

    蒋全义道:“捡要紧的说。”

    “是。小的的意思是,县衙衙役没有人想附逆,他们和小的一样,只是奉命行事。只要小的悄悄进去,向他们说清事实,他们一定肯助大人一臂之力,到时里应外合,成算还是有的。”

    蒋全义皱眉道:“你是说你们二人潜入衙门,去说降那些衙役?”

    “是。小的二人当差已经有十来年了,在里面的衙役与小的都是以兄弟相称,小的自信能说服他们。”

    蒋全义想了想,觉得还是可行的,如果内外夹击,显然成算会大很多。

    可蒋全义有些疑惑,这二人会不会在哄骗自己?

    万一他们进去之后,向郑有德告发,那自己和这一百府兵,可就全得葬送在他二人的手里了。

    高个子衙役机灵,他一看蒋全义迟疑,就猜到了蒋全义的心思。

    “蒋大人放心,小的二人都是本地人,家小皆在城中,绝不会附逆。”

    这话倒是在理,做为本地人,家小皆在城中,附逆的代价太大了,主要是与获得的利益不对等。

    就算他们二人能得到郑有德重赏,可相比于家小存亡而言,这肯定是划不来的。

    因为整个嘉兴府,连同北面苏州、常州、镇江都是义兴朝的土地,郑有德就算能占据秀水,恐怕结局也是可以想象的。

    于是蒋全义点点头,道:“好。本官信你们,你们怎么进去?”

    高个子衙役答道:“衙门西墙有个狗洞,只要稍加挖掘,就可钻入。”

    说到这,他突然向蒋全义拱手道:“小的姓刘,名二根,在家行二,家中父母已故,有妻,一子。他姓李,名小柱,在家行五,寡母,有妻一子一女……大人,若小的们今日有个不测,还望大人为我等向王爷……讨个抚恤。”

    蒋全义有些感动,他应道:“你们放心,只要本官还活着,绝不少了你们的赏赐……可你们还得全须全尾的回来。”

    接下来,蒋全义给了他们每人一支“窜天鼠(一种带响烟花)”,约定一旦看见“窜天鼠”发出,就率所部对衙门正面发起突击。

    ……。

    县衙影壁是大门,大门进去是仪门。

    大门与仪门之间是是甬道,甬道西侧是牢房,东侧是衙门三班衙役的房舍和衙神庙。

    这三班衙役,皂班(法警)、快班(刑警)、壮班(武警),此时却不在东侧房舍当班。

    仪门进去是照壁,再进去才是正堂,也叫大堂,就是通常说,县太爷审案判决的地方,不过有明以来,大堂基本是办刑事案,不再审理民事案。

    民事案一般都在二堂,签筒里也不再有判决死刑的红签,都是黑签。

    而正常情况下,二堂也很少打人,民事案嘛,大都还是以理服人,只有遇见冥顽不灵者,才施薄惩。

    事实上,古代还真的很讲人道,特别宋、明两代,民权已经很象那么回事了,这么说吧,后世能做的事,在此时也都能做,而此时能做的事,后世还不一定能做,譬如……纳个妾。

    仪门与大堂之间,东侧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胥吏的书吏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县衙,妥妥一个朝廷的缩影。

    西侧是吏舍,胥吏们稍事休息的场所,此时,那三班衙役就待在西侧是吏舍中。

    这三十来人倒是没有被拘禁,只是郑有德下令,不让他们下班回家,而是待在吏舍内不准出门,当然,在郑有德的原话中,叫做原地待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